中国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元明清文学复习知识点归纳

元明清文学复习知识点归纳

1.【行hánɡ院】1.妓院。

亦借指妓女;2.同行, 行帮;3.元、明时代对戏剧演员的俗称。

亦借称戏班。

2.【參cā.軍】1.官名.东.末始有“參某某軍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

简称“參軍”..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

沿.. .,兼为郡官.. .称经略为参军。

2.. .时“參軍戲”的脚色名.3.参加军队。

4.猿和猪的别名。

3、【參軍戲】流行于唐宋时的一种表演形式。

原称“弄參軍”。

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和表演, 以讽刺时政或社会现象。

渊源于秦汉的俳优, 宋时也称为杂剧, 角色亦有所增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一章下篇一:“晚唐时代的参军戏已有固定的角色。

所谓参军, 便是戏中的正角, 苍鹘便是丑角一类的配角, 两者相互问答, 其作用则调谑讽刺, 兼而有之。

”4.【元杂剧】融说、唱、演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

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剧艺术形式, 并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形式: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 只有个别的是一本五折、六折如《赵氏孤儿》《秋千记》(少数剧目是多本的如《西厢记》, 共五本二十一折)5、唱词和演唱特点: 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 并一韵到底。

因此, 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6.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用在开头)或过场戏(用在折与折之间), 是整部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

楔子可以没有, 也可以用到两三个。

它的篇幅比较短小, 位置也不固定, 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 对故事由来作简单介绍, 也有在折与折之间演出的, 作用和后来的过场戏相似。

7、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每一折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 为演员的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也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一、基本知识1、清人赵翼《跋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3、前期元杂剧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

元贞、大德年间是元杂剧最为繁荣时期。

4、元好问把自己与白朴的关系比喻为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的关系。

5、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古)的词集名《天籁集》。

他的杂剧仅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都取材于白居易的诗歌。

6、白朴的《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著名的历史剧。

7、白朴的《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又以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和金院本《鸳鸯简》为创作依据。

主要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故事。

8、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

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汉宫秋》为代表。

马致远以擅长写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抟高卧》)而被称为“马神仙”,又被称为“古今群英之首”。

9、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

仅存杂剧三种:《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以《西厢记》最为著名,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0、王实甫《西厢记》的基本故事情节本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体制长达五本二十一折。

(《董西厢》源于唐元镇的《会真记》,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北曲“压卷之作”。

11、《西厢记》展开剧情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副线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情冲突。

12、前期元杂剧繁荣之地除大都外,另有真定、东平、平阳等地也聚集了不少杂剧作家。

13、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剧中的正面人物是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反面人物有屠岸贾等。

14、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元明清文学复习总结资料

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元明清文学复习总结资料

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三国演义》语言的一大特色。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一、分期诗歌:以高启、杨基、袁凯等为代表;多生活在元明交替期,经元末战乱与明初高压统治,不作品表现时代创伤以及作家个人在特殊环境中产生明初的愁苦郁闷心态与反思人生的内容;格调凝重悲怆。

2.散文:以宋濂、刘基为代表;尤以传记与寓言散文著称;重抒发愤世嫉俗之感,叙事与刻画人物见一定功力1.“台阁体”风行,内容大多为“颂圣德,歌太平”。

2.艺术上讲究雍容典丽,缺乏生气。

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台阁体”风气。

2.李东阳作品虽留有“台阁体”痕迹,但也有侧重反映个人生活与精神的内容。

二、明初诗歌与散文1(1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①高启,号青丘子,最有成就、最早的诗人,代表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②杨基《眉庵集》(2)袁凯《海叟集》,因《白燕诗》得名“袁白燕”2、散文(1)宋濂:明朝开国文臣《宋学士文集》“以道为文”,文道一元论。

代表作《秦士录》、《送东阳马生序》(2)刘基: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本质。

写景叙事的记叙文,如《活水源记》3、茶陵派:台阁体渐趋衰弱,茶陵派占主导首领李东阳(台阁体到前后七子的过渡人物,诗风仍带台阁体的痕迹,宗法杜甫,强调诗歌的语言艺术,钱基博说他有“开山之功”)前七子批评李东阳,却又继承其复古主张为茶陵人《怀麓堂集》。

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等人*台阁体:明初永乐、成化年间,上层官僚中形成的文风。

台阁主要是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内容贫乏,雍容典雅,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的文学团体,没有明确的集团宗派意识,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重模拟。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

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茶陵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

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

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

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梅村体:吴伟业的诗体风格。

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

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竟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

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

因此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

显示了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神韵说”“神韵”即风神韵味,王士祯极赏唐司空图《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境界和含蓄隽永语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关汉卿创作题材: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1)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2)以《望江亭》、《救风尘》、《拜月亭》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

(3)以《单刀会》、《西蜀梦》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2.关汉卿创作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歌颂弱者的胜利(浪漫手法《窦娥冤》)(2)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善于以戏剧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和角色语言等方法。

(3)善于组织设置紧张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4)戏剧语言本色当行。

关汉卿熟悉城市下层社会生活,又熟悉他们的语言,他在人民群众的语言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学语言。

剧本的语言通俗生动,真正做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事,境无旁溢,语无外假”的地步。

3.《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首先表现在它的悲剧的审美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不仅在于它写出了一个善良的弱女子惨遭刑罚,最终屈死的命运,而且更在于它写出了这个弱女子终于以自己的悲惨遭遇回击了威严、强大的封建制度,并由此而引发了读者或观众的深刻而严肃的思考,激起了他们对凶残丑恶的封建社会的憎恶乃至反抗。

因此,其审美效果,既是“悲戚”的,也是“悲壮”的,二者融合,感人肺腑。

(2)《窦娥冤》的语言,无论唱词和道白,都是元杂剧中的上乘。

优秀的元杂剧作品,大多具有本色、自然、“雅俗兼收、串合天痕”的特点,而《窦娥冤》的语言,更为直白而有意蕴。

4.《窦娥冤》思想的核心:揭露社会的不公正。

(1)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二是要增加悲剧的力量。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资料

元代:1、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元,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四折可选用四种不同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是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

元杂剧“以唱词为主,以宾白为宾”,伴以“科范”,通过“旦、末、净、外、杂”各类角色表演出来。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宾白。

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因流行于浙江温州(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永嘉)杂剧”。

元代南戏,在艺术上早已摆脱了“村坊小曲”的原始状态,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并受北杂剧影响,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戏剧样式。

它的宫调和套曲运用十分灵活;一本戏根据人物出场和退场,分成若干场,没有场次限制。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对唱、接唱甚至合唱,不同于杂剧。

代表性作品有高明《琵琶记》。

散曲——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也称“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写成。

散曲格律富于变化,允许在规定格律下自由发挥,并且语言通俗,由此形成了散曲活泼灵动、浅俗坦露、毫无间隔感的总体风貌,使之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代表作有关汉卿《不伏老》、马致远《秋思》等。

2、关汉卿一、公案剧(社会剧)——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残暴,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

“为善的,更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悲剧原因:n 1.高利贷残酷剥削。

n 2.元代知识分子卑下的社会地位和困苦的生活处境,使窦天章遭到高利贷剥削的逼勒,连唯一的小女儿也无法保住,致使窦娥年幼抵债,骨肉分离。

n 3. 流氓地痞的欺凌。

像张驴儿一类恶棍无赖,在元代为数众多,他们到处横行,无恶不作。

元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华版(DOC)

元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华版(DOC)

一、名词解释:1、“三言”:是冯梦龙编篡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2、“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各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除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外,实有七十八篇。

它在内容上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特色,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一的剧作个性,它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3、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剧作的合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其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在这“四梦”中,又以《牡丹亭》和《邯郸记》的成就最高。

正是凭借这“四梦”,汤显祖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不朽地位。

4、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5、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6、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考试复习材料模板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考试复习材料模板

1.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以嘉靖时期为界,文学史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除了三国水浒,宋濂刘基等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下长期发展缓慢。

后期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李贽童心说在反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束缚、启发人民大胆思想、发展个性及活跃文化文化文学界的积极作用。

1 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反对假文学2反对摹古,主张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

3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特别推重戏曲和小说。

2.明代文学1)诗文:宋濂刘基,前后七子(主要成员: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项脊轩志》)、公安派: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主要成就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

袁宏道《徐文长传》刻画人物生动鲜明。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性灵说,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再是稳重开眼界,与公安派的性灵说有明显不同。

审美风格为幽深孤峭。

晚明复社作家2)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短篇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3)戏曲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沈璟及吴江派,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杂记:徐渭《四声猿》4)散曲和民歌散曲略第⑦讲民歌: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

我明一绝现存民歌集《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情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3.章回体小说:四大题材: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分章叙事,标明回目章回小说史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由单句目录发展为两句回目;由参差不齐的双句回目发展为对仗工整的双句回目。

4.三国演义著名版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毛纶毛宗岗父子《绣像三国演义第一才子书》思想内容:圣君贤相的政治思想,拥刘反曹的传统倾向,艺术特色: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人物造型形象鲜明:渲染、夸张、烘托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

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茶陵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

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

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

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梅村体:吴伟业的诗体风格。

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

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竟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

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

因此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

显示了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神韵说”“神韵”即风神韵味,王士祯极赏唐司空图《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境界和含蓄隽永语言。

格调说”:沈德潜的诗论。

强调写诗须讨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

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温柔敦厚”“怨而不怒”;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

“肌理说”翁方纲的论诗主张。

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

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

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浙西词派”: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

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

阳湖派: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是“桐城派”的分支。

古文理论与“桐城派”基本相同,但文章较有气势,不拘谨枯淡。

“性灵说”袁枚的论诗主张。

提倡“提笔先须问性情”,“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作诗不可以无我”,认为“诗有性情而后真”。

既反形式主义,又反拟古主义,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有一定进步意义。

但是,它也有缺乏深刻社会内容的局限性。

“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桐城派”文论:方苞首先提出“义法”主张。

“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

他要求文章形式服从内容,语言“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

复社:明末以张溥、张采为首的具有政治斗争色彩的文化组织。

其宗旨是“兴复古学,务为有用”。

文学上反对公安派、竟陵派末流空谈性灵、不问时事倾向,重新标举“复古”,为现实斗争服务。

作品多表现时事,富于激情几社:明末以陈子龙、夏完淳为首的文社组织。

政治态度、文学主张都与复社相同。

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

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

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如沈自晋、沈自征)、门生(如吕天成、卜世臣、叶宪祖及其第子袁于令)及追随者王骥德、范文若等。

故这个明末着名的传奇派别称为吴江派。

填空题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后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冯梦龙与“三言”: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与“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指明代的《》《》《》。

“南洪北孔”是对清初历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的合称。

荆、刘、拜、杀,即元代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长篇章回体小说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标志。

志怪小说干宝《搜神记》;志人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先秦寓言、史书→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主要版本:毛本、嘉靖本、李评本《金瓶梅》的创作唯一没有世代积累过程,它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元代文学由戏曲和散曲构成,戏曲分为北曲北杂剧和南曲、南戏、南曲戏文、永嘉杂剧。

散曲分为小令、叶儿和散套、套数。

1.公案戏:有《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2.妇女剧:有《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等3.历史剧:有《单刀会》、《西蜀梦》、等第二节《西厢记》一. 《西厢记》的演变1、唐传奇:《莺莺传》2、宋歌曲:晏殊《浣溪沙》”苏轼《雨中花慢》赵令畴鼓子词3、宋剧:《莺莺六么》,金院本《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4、金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名德信《破窑记》吕蒙正与刘月娥的爱情.《丽春堂》右丞相完颜乐善与统军李圭的纠葛。

《西厢记》白朴,原名恒,字太素,仁甫。

号兰谷。

词集《天籁集》;杂剧《梧桐雨》《墙头马上》(李千金,裴少俊)《东墙记》等。

马致远:号东篱。

马神仙”。

散曲集《东篱乐府》《汉宫秋》(昭君出塞)《黄粱梦》(写汉钟离在邯郸路上度脱吕洞宾)《岳阳楼》(吕洞宾在岳阳楼度脱柳树精)、《任风子》(马丹阳在甘河镇度脱屠夫任风子)。

《陈抟高卧》是叙写隐士陈抟不受功名利禄和美色诱惑的故事。

纪君祥《赵氏孤儿》屠岸贾搜孤、程婴等救孤、抚孤、报仇杨显之《潇湘夜雨》崔通与张翠鸾(富贵弃妻)尚仲贤《柳毅传书》河北人康进之《李逵负荆》李好古《张生煮海》石君宝《秋胡戏妻》(秋胡、罗梅英)郑光祖和《倩女离魂》乔吉 :字梦符,《两世姻缘》(书生韦皋与洛阳名妓韩玉箫)秦简夫的《东堂老》(主唱东堂老)北杂剧:1、题目正名(在前或在后) 2、一本四折楔子 3、以正末(正旦)一人主唱 4、遵《中原音韵》 5、用北曲,多刚劲粗犷 6、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 7、可用下场诗 8、每折一韵到底南戏:1、副末开场(开宗、家门,均在第一场)2、长达数十出(出)无楔子3、以生旦为主,各色皆可以分唱4、遵《洪武正韵》(明洪武八年编)5、用南曲,多柔婉缠6、一出中可变宫调7、每出均有下场诗;重要人物出场有定场白8、一出中可以换韵《张协状元》最可靠的南戏早期剧本。

高明和《琵琶记》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东嘉先生。

诗文集《柔克斋集》(赵贞女上京寻夫蔡二郎不肯相认)乔吉的散曲创作与张可久齐名,有“曲中李杜”之称元诗四大家:中期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为最高水平的代表,并称“虞杨范揭”。

“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刘基称宋濂“当今文章第一”清初遗民诗人:顾炎武、屈大均、吴嘉纪清初入仕诗人:钱谦益、吴伟业“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清初词“三大家”: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

“学人之文”: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以议论文见长)“文人之文”:侯方域、魏禧、汪婉(以传记文见长)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就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愿望以及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主要内容有:1.继承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把蜀汉当做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关、张、诸葛亮当做小说的中心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宽以待民,曹操以残暴害民;刘备带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机诈。

从这些对比中可看到《演义》中的“拥刘反曹”的观念,也是表现封建时代人民拥护“明君”,憎恶“暴君”的愿望。

2.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

桃园三结义决定了三人名为君臣、情同骨肉的关系。

在《演义》里,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降汉不降曹”突出了他忠于桃园盟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义气,被作者当成义气化身的英雄人物。

关羽被害,刘张二人誓死报仇,也表现了他们重义气、轻富贵的态度。

但是伐吴之役把个人情谊至于国家利益至上,表现了这种义气的局限性。

3.作者还善于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的种种事件,把历史上的各种斗争经验和智慧,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

(诸葛亮、曹操赤脚迎许攸)4.当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很多劣根性如窝里斗、轻视生命、歧视女性、迷信色彩浓重等在小说中表露无遗。

《三国》的地位、影响《三国》、《水浒》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思想史上都有其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表现在:1、《三国》不仅仅是纯文学作品,而是大文学作品,大文化作品。

它是在那个时代近一个世纪里我们汉民族文化-心理记录的载体。

是中国民间文化精神的史诗性的脚注。

2、《三国》所宣扬的一些思想道德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普通民众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

这部书在塑造中国民间心理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3、《三国》被称为人才学,军事战略学,智谋策略学百科全书,它蕴含着大量政治学、军事学、谋略学、人才学等信息,今天正广泛的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商业运作、军事教育、人才管理等领域。

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小说本身。

4、当然,毋庸置疑的是,《三国》也有很多糟粕。

我们民族的很多劣根性如窝里斗、轻视生命、歧视女性等都可以从小说中找到根源。

在重建新文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剔除其糟粕。

一、《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1,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章学诚《丙辰札记》“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其惑乱。

”全实则死,全虚则诞。

2,全景式军事文学的叙述战争种类(P23)3,类型化的塑造人物(P33 四点)A,出场定型,反复强化 B,运用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

3,宏阔严紧的结构时间长、人物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

以蜀汉为中心,以魏吴为两端。

4,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流畅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称赞“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