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设计的自然生态景观——沈阳市浑南新区人工湿地生态示范工程借鉴
《人工湿地设计要点及案例分析》札记

《人工湿地设计要点及案例分析》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人工湿地的定义与特点 (3)1.2 人工湿地设计的意义与重要性 (4)二、人工湿地设计要点 (5)2.1 水源与水质 (7)2.1.1 水源的选择与保护 (7)2.1.2 水质的监测与控制 (9)2.2 土地选择与利用 (10)2.2.1 土地的类型与特性 (11)2.2.2 土地的规划与布局 (12)2.3 生物多样性保护 (13)2.3.1 生物栖息地的构建 (15)2.3.2 生物物种的选择与引入 (17)2.4 景观设计与文化融入 (18)2.4.1 人工湿地的景观风格与特点 (19)2.4.2 文化元素的融入与表达 (20)三、人工湿地案例分析 (22)3.1 国内外典型人工湿地案例介绍 (23)3.1.1 国内人工湿地案例 (24)3.1.2 国外人工湿地案例 (25)3.2 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27)3.2.1 设计理念与方法的借鉴 (28)3.2.2 成功经验的总结与启示 (29)四、结论与展望 (30)4.1 人工湿地设计的成果与价值 (31)4.2 对未来人工湿地设计的展望 (33)一、内容概要本书介绍了人工湿地设计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它强调了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工程手段,在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以及生态修复方面的关键作用。
书中阐述了人工湿地的定义、功能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书中详细阐述了人工湿地设计的要点,这包括选址分析、设计原则、设计流程等方面。
选址分析强调了综合考虑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重要性。
设计原则部分提出了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可持续利用等核心理念。
设计流程则具体介绍了从规划到施工、运行及后期维护的整个过程。
书中通过多个实际案例分析,展示了人工湿地设计的实践应用。
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人工湿地建设项目,包括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净化系统、污水处理工程等。
通过案例分析,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人工湿地设计的实际操作过程,以及面临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
城市滨水空间发展现状及水平初探

Landscape Technology390《华东科技》城市滨水空间发展现状及水平初探陈 帅(沈阳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4)摘要:我国城市滨水区域的开发由洋务运动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时代,滨水区域都是工业的聚集区。
20世纪80年代末,城市改造逐步展开,城市滨水空间也同时进入一个新的开发阶段。
由于初期缺乏系统的规划、缺少有机的联系,新旧滨水项目混杂,公共区域缺失,特色文化衰落。
同时,生态建设并未受到重视,混凝土驳岸仅满足了防洪需求,却使生物失去了生存基础,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再次兴起滨水区域建设热潮。
此次滨水区域涵盖范围更广,并且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
关键词:滨水空间现状;滨水区域改造;加冷河改造1 国外滨水空间发展历程 国外滨水空间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期、后工业化时期,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建设的方法和思路。
前工业化时期——滨水空间以自然发展为主要特征。
水的主要功能是灌溉、生活用水、舟船往来等。
这些滨水空间主要是贸易的枢纽及军事的要塞。
工业化时期——滨水空间多为工厂、码头和仓库。
工业革命后,滨水空间除了基本功能外,另一个主要功能是交通运输。
这一时期的滨水区更趋近于工业区,产业资本对滨水空间的控制更为主要,大量的资本集中在滨水地带,滨水区域是城市生产及交通的核心,水的生活功能受到抑制。
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时期的滨水区域污染极其严重。
后工业化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滨水区的首要功能逐渐转化为以游憩及景观为主的生活功能。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的城市滨水区进行了一场逆工业化进程。
工业从城市中心迁至郊区,或迁移到发展中国家。
中产阶级的崛起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滨水地区“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逐渐回归。
2 新加坡加冷河公园滨水空间发展实例 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加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环境问题接踵而来。
为缓解洪涝灾害,在1970年,新加坡政府将境内天然河流开始改建成以混凝土河道为主的人工运河和排水渠系统。
沈阳环科院

实习时间:2011年08月22日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Ⅰ简介研究院成立于1963年,先后经历“沈阳市煤气化研究所”、“综合利用研究所”等,最后于2003年更名为“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它的功能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流域、河道水质净化,污染水体(河流、湖泊、水库等)的生物修复与生态修复,雨水处理与净化工业有机污水净化处理生物多样性建设与恢复等。
它拥有完善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和科研体系,成为集环境科学研究与高新技术发展、环境咨询服务与环保设施运营、环境工程设计与工程承包的综合性环保科研机构。
荣获多种国家级、省级荣誉证书,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等。
部门结构:Ⅱ工程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排放的污染物与本地污染物叠加后,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概况:包含11个专业,其中主要可分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口废物环境风险评价、电网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等。
自建厂以来,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始终立足沈阳服务全国的工作定位,为各类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了优质服务,现环境影响评价服务范围除辽宁省内各市外,已覆盖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甘肃、宁夏、吉宁、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16省市。
ⅱ环境影响规划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环境影响规划工程立足于为环保局规划,具体的成果型规划有《沈阳市大气环境保护规划》,《沈阳市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与二0一0年规划》等。
ⅲ交流合作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方针政策,在长期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分别与世界银行、联合国工发组织等多家国际机构及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20多个环保组织、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并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环科院等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拓展了研发领域,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ⅳ信息平台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自主创办了省级刊物《环境保护科学》,它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专业学术刊物,属国家科技核心期刊,是进行国内外科技成果展示与技术推介的重要窗口。
科技成果——高效、低碳、经济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科技成果——高效、低碳、经济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技术开发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适用范围人工湿地一般应用于处理不同类型的废水,这些废水处理包括农业污水、垃圾渗滤液、地表径流、矿厂排水等。
成果简介人工湿地是人工设计建造的一种利用饱和或不饱和基质,挺水、漂浮或沉水植物以及多种微生物群落共同作用的污水处理系统,人工湿地主要通过基质过滤、吸附、共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等过程实现对污染物的固定、转移和转化,从而净化水质。
工艺流程关键技术针对人工湿地内部缺氧、脱氮效果受限的缺点,通过前端进水富氧技术、多级富氧进水工艺参数优化、动力学模型建立及机理探讨,实现多级富氧进水潜流式人工湿地构建。
通过水生植物转基因技术选择、PCR 结果验证、技术条件优化、培育技术研究,实现功能性水生植物研发,筛选耐寒性植物,改善湿功能植物筛选 浮岛材料制备富氧潜流湿地构建 高效组合型人工湿地技术地冬季景观及处理效果。
通过新型无机浮质材料、固定化方式、与其他生物载体结合等方面的研究,完成浮岛型人工湿地构建。
应用情况依照本技术对对山西省侯马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进行了初步设计,处理规模30000m3/d,占地面积75148m2,进水为污水处理厂一级A出水,出水达到地表水五类标准。
本技术在天津宁河县七里海生态湿地治理工程、广州市车陂涌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缅甸曼德勒东塔曼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20余项工程中得到应用。
典型案例(一)项目概况天津市开发区西区人工湿地主要由预处理和人工湿地两部分组成,预处理处理规模5.0万m3/d,现状污水处理规模1.25万m3/d。
开发区西区人工湿地工程是完善区内水循环系统的配套项目之一。
西区湿地设计采用潜流形式,由布水区、处理区、集水区三部分组成。
其中处理区分为52个单元格,表面种植具有净化作用的水生或湿生植物,底部采用渗透过滤性较好的填充物质。
西区人工湿地工程进水以西区污水处理厂排入西区河道的排放水为主。
中国山水工程—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

我国山水工程—我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我国山水工程是我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山水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了非常成功的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几个我国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以展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和经验。
一、三江平原湿地生态修复三江平原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湿地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黑土地湿地。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三江平原的湿地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三江平原的湿地生态系统,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湿地保护、水资源管理、植被恢复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三江平原的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湿地植被逐渐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显著改善,成为了我国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
二、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一直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包括水土流失、湖泊干涸、水资源匮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实施了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包括草原恢复、退耕还林、湖泊保护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
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水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成为了我国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
三、南水北调工程生态修复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通过调水方式解决华北地区的水资源匮乏问题。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也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湿地保护、水生态修复、水质改善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得到了提高,成为了我国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
总结回顾我国山水工程的生态修复工程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工湿地案例

人工湿地案例
首先,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
该公园建设了一个面积达到5000平方
米的人工湿地,用于雨水的收集和净化。
在公园的规划设计中,人工湿地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也发挥了雨水的收集和净化功能。
这个人工湿地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能够有效地净化雨水,保护周边的水体不受污染。
其次,以上海世博园为例。
在上海世博园的建设过程中,人工湿地被广泛应用
于园区内的雨水处理和景观建设。
通过人工湿地的建设,园区内的雨水得到了有效的收集和净化,同时,人工湿地也成为了园区内的一处美丽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再次,以广州番禺南村为例。
在这个农村改造项目中,人工湿地被用于农田排
水和水质净化。
通过人工湿地的建设,农田的排水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同时,人工湿地也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保护了周边的水资源。
最后,以湿地公园为例。
在城市中,湿地公园通常是由人工湿地构建而成,它
不仅可以作为城市绿地的一部分,提供给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发挥了雨水的收集和净化功能,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综上所述,人工湿地在城市建设、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湿地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为改善水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提升城市景观等方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相信随着人工湿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它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沈阳市浑南新区区位分析报告

目前浑南新城上的项目已经基本摆满了,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
•新城内看不到电线杆 新城将采用地下综合管廊,指的就是将来电缆、通信等布线都在地下解
决,相关人员可以到管廊内布线、维修,而全长约24公里的管廊建成后, 在浑南新城内就不会看到电线杆、高压铁塔等。与此同时,在全运村中将 争取实现中水回用,而污水将在中水回用后作为绿化灌溉用水。
大气与水质 大气环境优于国家二级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水质达到国际三 级标准。现今区内浑河、白塔堡河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区位优势——社会经济条件
地理位置 浑南新区位于沈阳城区南部,规划面积120.6平方公里, 拥有优越的地
理位置。
国家政策与政府支持 沈阳市浑南新区前身为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始建于1988年5月,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档次中央商务区 高品质居住区 高等级大学城 浑河观光旅游带 沈阳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电子信息产业 集成电路产业 软件产业 计算机及设备产业 家电及视听产业 通讯设备产业 先进制造业 新材料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
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沈阳出口加工区
新区建设阶段。2001年1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在高新区基础上建设浑南 新区的战略决策,提出把新浑南新区建设成为“北方浦东”的战略目标,高 新区进入了“二次创业”的新的发展阶段。
区位优势——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 向南,距离沈阳空港—桃仙机场仅 7公里;向北,通过已建成的浑河 东陵桥、长青桥、富民桥、浑河桥、胜利桥与母城相连;沈营、沈丹、 沈抚高速公路及机场路、沈祝路、沈苏快速干道和长大铁路等贯穿新 区。到达公交车有十几条、新增浑南一号线以及地铁二号线。
基于雨水利用的高校校园生态景观营造——以沈阳市东北大学(浑南校区)为例

基于雨水利用的高校校园生态景观营造——以沈阳市东北大学(浑南校区)为例曲鹏慧;于丁一;董泽强;闫晓含;景元蕾;石平【摘要】以沈阳市建设"海绵城市"为背景,深入分析高校利用雨水设计生态景观的相关概念和基本方法,解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习国内外杰出的校园生态景观设计案例,结合沈阳市的生态条件,以东北大学(浑南校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沈阳市高校生态景观设计利用雨水的可行性.采用雨水花园、蓄水池等技术手段规划设计建筑馆区的景观,并对现存的蓄水池适用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其他高校利用雨水资源营造校园景观提供借鉴.%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basic methods of using rainwater to design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universities were deeply analyzed by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in Shenyang as the background, 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inwater use and landscape desig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s analyzed.Taki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Hunnan campu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rainwater in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of university in Shenyang was analyzed, by studying the outstanding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cas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ombing with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Shenyang City.Rainwater garden and cistern and other technical means were adopted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building area, an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existing reservoir suitability was mad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universities to use rainwater resources to build campus landscape.【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24【总页数】6页(P168-173)【关键词】沈阳市;高校;雨水高效利用;生态景观;干旱与内涝【作者】曲鹏慧;于丁一;董泽强;闫晓含;景元蕾;石平【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辽宁沈阳 110169;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辽宁沈阳 110169;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辽宁沈阳 110169;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辽宁沈阳 110169;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辽宁沈阳 110169;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辽宁沈阳 1101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31.9高校校园利用雨水资源进行生态景观营造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和长期的过程,在具体的设计应用中,要考虑每一个雨水利用设施的细节构建,处理好校园片区各个雨水处理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及对校园雨水系统整体的运行进行预先模拟及优化,提高雨水处理系统的人工操作性,建设基于雨水利用的智能的、经济的、生态的高校校园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