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专家共识终版

合集下载

《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要点

《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要点

《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要点1 前言肝性脑病(HE)是由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静脉-体循环分流(以下简称门-体分流)异常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轻重程度不同的神经精神异常综合征。

2 流行病学肝硬化HE的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一,可能是因为临床生对HE诊断标准不统一及对MHE的认知存在差异。

3 病理生理学与发病机制目前,我国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是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其次是酒精性或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尤其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临床上也逐渐增多。

3.1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学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肝细胞功能障碍对氨等毒性物质的解毒功能降低,同时门-体循环分流(即门静脉与腔静脉间侧支循环形成),使大量肠道吸收入血的氨等有毒性物质经门静脉,绕过肝脏直接流入体循环并进入脑组织,这是肝硬化HE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

HE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以氨中毒学说为核心,同时炎症介质学说及其他毒性物质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3.1.1 氨中毒学说3.1.2 炎症反应损伤3.1.3 其他学说3.2 诱发因素HE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感染(包括腹腔、肠道、尿路和呼吸道等感染,尤以腹腔感染最为重要)。

其次是消化道出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大量放腹水、高蛋白饮食、低血容量、利尿、腹泻、呕吐、便秘,以及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和麻醉剂等。

TIPS后HE的发生率增加,TIPS后HE的发生与术前肝功储备状态、有无HE病史及支架类型及直径等因素有关。

研究发现,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从而增加肝硬化患者发生HE的风险,且风险随用药量和疗程增加而增加。

4 临床表现和诊断4.1 临床症状与体征HE是一个从认知功正常、意识完整到昏迷的连续性表现。

在近年ISHEN提出的肝硬化神经认知功能变化谱分级标准中,将MHE和West-Haven分类0、1级HE统称为隐匿性HE;若出现性格行为改变等精神异常、昏迷等神经异常,属于West-Haven分类2~4级HE,称为OHE。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定义:肝性脑病就是严重得肝病引起得、以代谢紊乱为基础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得综合征。

ﻫ病因及诱因;1、引起肝性脑病得最常见原因就是各种类型得肝硬化,特别就是肝炎后得肝硬化。

部分肝性脑病可由门体分流术引起。

部分肝性脑病见于重症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得急性或爆发性肝衰竭阶段。

2、肝性脑病尤其就是门体分流性脑病常有明显得诱因,常见得有高蛋白饮食、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钾利尿与放腹水、使用催眠镇静药与麻醉药、便秘、感染、尿毒症、低血糖、外科手术等。

发病机制:1。

氨中毒学说血氨增高就是肝性脑病得临床特征之一,肠道细菌得尿素酶与氨基酸氧化酶能作用于含氮物质而产生氨,正常人每天从胃肠道吸收氨4克,肾脏与骨骼肌也产生氨。

在脑组织中大量氨与α-酮戊二酸结合成谷氨酸时,导致三羟酸循环障碍,严重影响细胞代谢与能量来源。

影响氨中毒得因素也很多,如①血pH。

NH3与NH4+得相互转化受pH得影响,NH3较易通过血脑屏障而引起氨中毒,凡能引起碱中毒得因素均能增加氨得毒性。

氨能刺激呼吸中枢,故肝性脑病常有过度通气及呼吸性碱中毒,加重血氨增高。

②血容量过低。

③缺氧。

④感染等均能增加氨得毒性。

血氨增高在发病机理中十分重要,临床治疗也常收到一定效果,但血氨增高与昏迷程度可不平行,有得病例血氨并不增高,说明氨中毒不就是肝性脑病得唯一病因。

2.氨、硫醇与短链脂肪酸得协同毒性作用。

甲基硫醇就是蛋氨酸在肠道内被细菌代谢得产物,甲基硫醇及其转变得二甲基亚砜均可引起昏迷。

肝臭可能就是甲基硫醇与二甲基二硫化物挥发得气味。

严重肝病血中甲基硫醇浓度增高,伴肝性脑病者增高更明显、短链脂肪酸(主要指戊酸、已酸与辛酸)在肝性脑病患者血浆与脑脊液中明显增多。

在动物实验中,单独使用氨、硫醇与短链脂肪酸中得任何一种,如剂量较小,进入大脑浓度较低,不足以引发肝性脑病;若联合使用即使剂量不变,也能引脑病症状。

为此有人提出三者协同作用,可能在发病机理中占有重要地位、3.假神经递质学说食物中得酪氨酸、苯丙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经肠菌脱羧酶得作用,分别转变为酪胺与苯乙胺,在脑内经羟化酶得作用分别形成鳢胺(β-羟酪氨)与苯乙醇胺,后二者得化学结构与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相似,但传递神经冲动得作用很弱,因此称为假神经递质,使大脑皮层产生异常抑制,出现意识障碍与昏迷。

肝性脑病诊治进展

肝性脑病诊治进展

出血情况(平均动脉压 80.0±10.3 VS 81.5±9.6mmHg)、血红蛋白浓度(8.1±1.6 VS 8.6±1.9 g/dL)、出血后距内镜治疗的时 间(6.5±2.5 VS 7.0±2.9 小时)、食管源性 出血的比例(93% VS 88%)、肝性脑病的发生 率(L 组 5/27 VS R 组 4/26)和死亡率(L 组 3/27 VS R 组 3/26)都相似。
肝性脑病血氨一定升高吗? 肝性脑病发作一定要限制蛋白摄入吗? 肝性脑病可以使用白蛋白吗?




1.寻找及去除诱因是治疗肝性脑病/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基础 [2c,A]。 2.肝性脑病1级和2级患者推荐非蛋白质能量摄入量为 104.6~146.4 kJ·kg-1·d-1。蛋白质起始摄入量为0.5 g·kg1·d-1,之后逐渐增加至1.0~1.5 g·kg-1·d-1。肝性脑病3级和 4级患者,推荐非蛋白质能量摄入量为104.6~146.kg-1·d-1。 蛋白质摄入量为0.5~1.2g·kg-1·d-1 [1a,B]。 3.乳果糖是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肝性脑病的一线药物。可 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性脑病/轻微型肝性脑病。提高患 者的生活质量及改善肝性脑病患者的存活率。其常用剂量是 每次口服15~30 mL,2~3次/d,以每天产生2~3次pH<6的 软便为宜。当无法口服时。可保留灌肠给药[ 1a,A]。 4.拉克替醇可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性脑病,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疗效与乳果糖相当。推荐的初始剂量为0.6 g/kg, 分3次于就餐时服用。以每日排软便2次为标准来增减本药的 服用剂量 [ 1a,A]。
中国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 欧洲肝病肠外营养指南 2010
2009
2009
AASLD资料 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 2013

最新:肝细胞癌全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最新:肝细胞癌全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最新:肝细胞癌全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摘要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肝细胞癌患者通常合并慢性肝病和(或)肝硬化,必须统筹兼顾、全程管理,根据患者全身状况、基础肝病、肿瘤情况、肿瘤生物学特征、治疗要求以及经济状况等,制订合理、长期和完整的治疗与随访方案。

为更好地指导肝细胞癌的全程管理,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形成《肝细胞癌全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本共识基于多学科诊断与治疗模式和现有的临床证据,提出外科及非外科2种肝细胞癌全程管理路径,形成18条推荐意见,内容涵盖围手术期治疗、系统治疗及系统联合局部治疗、转化治疗、特殊人群管理、对症支持治疗以及随访管理等,以供国内同行参考。

关键词肝细胞癌;全程管理;共识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其中HCC占75%~85%[1]。

2020年,我国肝癌新发410038例(占全球新发病例45.3%)、死亡391152例(占全球死亡病例47.1%),发病和死亡人数约占全球近一半[2]。

中国约70%的HCC患者初诊时即为中晚期,术后5年复发率约为70%[3‑4]。

如何有效降低HCC的疾病负担,改善HCC整体人群预后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HCC患者通常合并慢性肝病和(或)肝硬化等基础肝病,必须统筹兼顾、全程管理,即从患者确诊开始,根据患者全身状况、基础肝病、肿瘤情况、肿瘤生物学特征、治疗要求以及经济状况等,制订治疗目标,动态观察患者对肿瘤治疗的反应、体能状况变化、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考虑并适时调整方案,同时重视基础肝病、症状控制和营养支持,制订合理、长期和完整的治疗与随访方案。

HCC全程管理核心是针对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多学科诊断与治疗模式,基于已有的临床证据,提出并制订科学合理的患者管理计划,将治疗、随访管理各环节有机整合,避免陷入单学科或缺乏有效衔接的多学科诊断与治疗模式[4]。

2023肝动脉灌注化疗持续动脉给药及管路护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肝动脉灌注化疗持续动脉给药及管路护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肝动脉灌注化疗持续动脉给药及管路护理专家共识(完整版)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arteria1infusionchemo-therapy z HAIC)是一种经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提高肝脏肿瘤药物浓度,进而提高抗肿瘤效果的介入治疗方法口-2]。

HAIC可较大程度杀伤肿瘤细胞,且化疗药物对正常肝组织影响较小,全身不良反应较少[3-4],已在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逐渐广泛应用。

由于HAIC特殊给药方式和经常长时间持续灌注特点,临床护理人员在持续给药护理、管路护理方面面临更大挑战,但目前该领域尚无指南或专家共识指导护理工作开展。

因此,国家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护理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编写了《肝动脉灌注化疗持续动脉给药及管路护理专家共识》(简称《共识》),以期为HAIC持续动脉给药及管路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预后结局和生活质量。

本共识编写小组由介入护理领域专家、循证护理学者等组成,小组成员以(〃肝癌〃。

广肝细胞癌〃Or〃肝脏肿瘤〃Or〃肝转移癌〃)and(〃动脉灌注化疗〃动脉置管持续化疗灌注〃持续经动脉灌注〃)为中文主题词("1ivercancer"or"1iverneop1asms,,orπcarcinoma z hepatoce11u1arπorπm etastatic1ivercancer z,)and (πhepaticarteria1infusionChemotheraPy“or M HA1C"orπhepaticarteria1inf usionpump,z or"infusionintra-arteria1")为英文主题词,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数据库以及Cochrane1ibrary.PubMed s WebofScience英文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23年4月的文献。

《中国肝硬化临床诊治专家共识(2023年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肝硬化临床诊治专家共识(2023年版)》解读PPT课件

05
肝硬化的治疗和管理
肝硬化的治疗原则和目标
去除病因
积极寻找并去除肝硬化的病因,如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病等,以阻止病情进展。
改善肝功能
通过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等手段,改善肝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防治并发症
积极防治肝硬化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肝性 脑病等,降低患者死亡率。
肝硬化的治疗方法和管理策略
肝硬化的流行病学特点
地区标分题布
肝•硬化文发字病内率容和死亡 • 文字内容
率•因地文区字而内异容,一般 来•说,文西字方内国容家和亚 洲地区发病率较高。
年龄和性别分布
肝硬化可发生在任何 年龄,但以中老年男 性多见,男女比例约
为2:1。
危险因素
肝硬化的主要危险因 素包括长期饮酒、慢 性病毒性肝炎、脂肪 肝、胆汁淤积等。此 外,遗传因素、代谢 异常、药物或毒物损 伤等也可能导致肝硬
化的发生。
预后
肝硬化的预后因病因 、病变类型、并发症 及是否及时有效治疗 等因素而异。一般来 说,早期发现和积极 治疗的肝硬化患者预 后较好,而晚期患者
预后较差。
03
肝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肝硬化的主要病因
病毒性肝炎
主要为乙型、丙型和丁 型肝炎病毒感染,长期 持续感染可导致肝硬化

酒精性肝病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肝 细胞损伤、脂肪变性、 坏死和纤维化,最终发
一般治疗
包括休息、饮食调整、避免过度劳累等,以 减轻肝脏负担。
药物治疗
针对病因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如抗病毒药 物、保肝药物等。
营养支持
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维持正氮平衡,促进 肝细胞再生和修复。
并发症治疗
针对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止血、降颅压 等。

肝性脑病-PPT课件

肝性脑病-PPT课件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目录
概念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预防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肝硬化患体内存在内源性或天然的BZ样物质。 肝性脑病患者的血浆GABA浓度与脑病程度平 行。
部分患者经BZ受体拮抗剂治疗后,症状有所减 轻,VEP恢复正常,证明肝性脑是由于抑制性 GABA/BZ受体增多所致 。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一)氨的形成和代谢
游离的NH3有毒性,且能透过血脑屏障;NH4 呈盐类形式存在,相对无毒.不能透过血脑屏 障
NH3与MH4的互相转化受pH梯度改变的影响。 当结肠内pH>6时,NH3大量弥散人血;pH<6 时,则NH3从血液转至肠腔,随粪排泄。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因
肝性脑病特别是门体分流性脑病常有明 显的诱因,常见的有上消化道出血,大 量排钾利尿、放腹水、高蛋白饮食、催 眠镇静药、麻醉药、便秘、尿毒症、外 科手术、感染等。
三、胺、硫醇和短链脂肪酸的 协同毒性作用
甲基硫醇是蛋氨酸在肠道内被细菌代谢 的产物,甲基硫醇及其衍变的二甲基亚 砜,二者均可在实验动物引起意识模糊、 定向力丧失、昏睡和昏迷。

2023中国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专家共识(全文版)

2023中国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专家共识(全文版)

2023中国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专家共识(全文版)当前,全球肝硬化患者超过1.2亿,每年致死人数约120万,超过了因肝癌导致的死亡人数。

中国肝硬化患者约700万,门静脉高压是影响肝硬化预后的重要因素,其严重程度决定了肝硬化并发症(如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的发生发展。

目前,国际已有前瞻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早诊早治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因此,大力推进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近年来,随着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肝病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

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TE)、点剪切波弹性成像(point shear wave elastography,p-SWE)、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two-dimensional shearwave elastography,2D-SWE)均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无创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目前超声弹性成像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尚无统一的技术操作规范和参考阈值标准。

基于此,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国门静脉高压联盟(Chinese Portal Hypertension Alliance,CHESS)联合发起并组织国内超声医学、肝病学、消化病学等多学科领域专家,依据《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共同制订《中国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专家共识(2023版)》(以下简称“共识”),旨在规范化不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检查流程,标准化肝硬度(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和脾硬度(spleen stiffness measurement,SSM)在代偿期进展性慢性肝病(compensated advanced chronic liver disease,cACLD)、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clinically significant portal hypertension,CSPH)、避免胃镜筛查、门静脉高压危险分层以及个体化管理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肝性脑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异常综合征,是严重肝病常见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之一,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为更好地规范HE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华实验与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和《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组织全国知名肝病专家就当前我国HE的命名、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形成如下共识。

表1 推荐方案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 证据等级 数据类型 Ⅰ Ⅱ III META分析或多项随机的试验结果 单项随机试验或非随机的实验研究结果 病例报道研究或专家的推荐意见

1 肝性脑病的概念及临床分型 1.1 肝性脑病的概念 HE是由急、慢性肝功能衰竭或各种门-体分流(porto-systemic venous shunting)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并排除了其他已知脑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该综合征具有潜在的可逆性。临床上可以表现为程度和范围较广的神经精神异常,从只有用智力测验或电生理检测方法才能检测到的轻微异常,到人格改变、行为异常、智力减退,甚至发生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过去所称的肝性昏迷(hepatic coma),在现在看来只是HE中程度相当严重的一期,并不能代表HE的全部。 1.2 肝性脑病的临床分型 1.2.1 根据HE病因的不同可分为下列3种类型【1】 A型: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相关的HE,常于起病2周内出现脑病症状。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时,HE出现于2~12周,可有诱因。 B型:门-体旁路性(portal systemic bypass)HE,患者存在明显的门-体分流,但无肝脏本身的疾病,肝组织学正常。临床表现和肝硬化伴HE者相似。这种门-体分流可以是自发的或由于外科或介入手术造成。如先天性血管畸形、肝内或肝外水平门静脉的部分阻塞(包括外伤、类癌、骨髓增殖性疾病等引起的高凝状态所致的门静脉及其分支栓塞或血栓形成),以及淋巴瘤、转移性肿瘤、胆管细胞癌压迫产生的门静脉高压,而引起门-体分流。 C型:慢性肝病、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HE,常常伴门脉高压和(或)门-体分流,是HE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其中肝功能不全是脑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而门-体分流居于次要地位。

根据HE临床症状的轻重又可将C型肝性脑病分为轻微HE(minimal HE,MHE)及有临床症状的HE(symptomatic HE,SHE)。

表2 C型肝性脑病的亚型 2

MHE 无临床及常规生化检测的异常,仅用神经心理学或神经生理方法检测方法才能检测到

智力、神经、精神等方面的轻微异常 SHE 主要表现在认知、精神和运动的障碍。又可分为发作性和持续性两类

发作性HE 有诱因的HE 常常在进食大量蛋白食物、上消化道出血、感染、放腹水、大量排钾利尿剂应用后发生 自发性HE 无明确诱因即可发生 复发性HE 1年内有2次或以上肝性脑病发作 持续性HE 轻型HE 相当于West-Haven 1级 重型HE 相当于West-Haven 2~3级 治疗依赖性HE 经药物治疗症状可迅速缓解,但停药后很快加重 在我国,大多数HE为C型,即在慢性肝病、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常常伴门脉高压和门-体分流;而A型及B型相对较少。 2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HE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已提出多种学说。其发生的疾病基础是急性、慢性肝功能障碍和(或)门-体分流,致肠道吸收的毒性物质不能由(或不经过)肝脏解毒、清除,直接进入体循环,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氨被公认为最关键因素之一【2】,特别是在慢性肝病、肝硬化[和(或)有门-体分流]相关的HE。各种原因所致氨生成增多及清除减少均可引起血氨升高。氨对中枢系统的毒性作用主要是干扰脑能量代谢,其次还可影响中枢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及抑制性神经递质谷氨酰胺、γ-氨基丁酸(Gama-Aminobutyric Acid, GABA)的平衡而产生中枢抑制效应。其他尚有假性神经递质学说,如鱆胺与苯乙醇胺取代了正常的神经递质时,则神经传导发生障碍。GABA受体复合物的作用、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比例失衡、脑细胞水肿学说、星形细胞功能失调、硫醇、短链脂肪酸毒性、锰沉积等也参与其发生【3】。 3 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发因素 A型HE因急性肝功能衰竭引起大量肝细胞破坏,残存肝细胞不能有效清除毒物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相当于内源性HE,又称非氨性脑病,常常无明确诱因;单纯B型HE在我国少见;慢性肝功能不全或伴有门体分流的患者,肝脏尚能处理有限的代谢毒物,一旦这些毒物产生增多,超过肝脏的代偿能力,即发生C型HE。C型HE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下列诱因有关。 3.1 摄入过量的含氮食物 慢性肝功能衰竭或伴有门-体分流的患者对蛋白质食物的耐受性较差,尤其是动物蛋白,进食过多,蛋白在肠道被细菌分解,产生大量氨及芳香族氨基酸,而诱发HE。口服铵盐、尿素、蛋氨酸等使含氮物质吸收增加,也可使血氨升高而诱发HE。 3

3.2 消化道大出血 致肠道内大量积血(每100 ml血相当于食入15~20 g蛋白),可使肠道产氨增加,同时由于血液中缺乏异亮氨酸,当积血被消耗吸收后,血中亮氨酸、缬氨酸增加,刺激支链氨基酸脱氢酶活性增加,使血中支链氨基酸分解增加,加重了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例的失衡。失血后血容量不足,脑缺血、缺氧,还可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对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敏感性。 3.3 感染 如自发性腹膜炎、肺炎、尿路感染、菌血症等,可增加组织分解,代谢产氨增多;同时可继发内毒素血症,可加重肝损伤,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促发HE。 3.4 电解质紊乱 低血钠能影响细胞内外渗透压而导致脑水肿,诱发HE;低血钾常合并代谢性碱中毒,常由于大量利尿或放腹水引起碱中毒,体液中H+减少,NH4+容易变成NH3,有利于肠道氨的吸收及血氨通过血脑屏障诱发HE。 3.5 氮质血症 各种原因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厌食、腹泻或限制液体用量、应用大量利尿剂或大量放腹水,而发生肾前性氮质血症;肝肾综合征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肾性氮质血症,均可导致血氨升高。 3.6 便秘 使肠道来源的氨及其他毒性物质与肠黏膜的接触时间延长,吸收增加。 3.7 低血糖 可使脑内脱氨作用降低。 3.8 镇静剂 镇静、催眠药可直接与脑内GABA-苯二氮卓受体结合,对大脑产生抑制作用。 4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分期 HE的临床表现因基础病的性质、肝细胞损伤的程度、快慢及诱因的不同很不一致。且和其他代谢性脑病比并无特异性。早期表现为MHE,常无明确的临床症状,只有通过神经心理及智能测试才能测出,进一步可发展为有症状型HE。A型HE发生在急性肝功能衰竭基础上,常在起病数日内由轻度的意识错乱迅速陷入深昏迷,甚至死亡,并伴有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表现,如黄疸、出血、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等。C型HE以慢性反复发作的性格、行为改变甚至木僵、昏迷为特征,常伴有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扑翼征、踝阵挛阳性,或巴彬斯基氏征阳性等神经系统异常。多数患者在初期为复发型,随后症状转为持续型。常有进食蛋白等诱因,亦可以是自发的或因停用治疗HE的药后发生。C型HE患者除脑病表现外,还常伴有慢性肝损伤、肝硬化等表现。 根据患者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及脑电图改变,参照我国实用内科学,可将HE分为0~4期,但各期可重叠或相互转化【4】(表3)。

表 3 肝性脑病临床分期 分期 认知功能障碍及性格、行为异常的程度 神经系统体征 脑电图改变【10】 4

0期 (轻微型肝性脑病) 无行为、性格的异常,只在心理测试或智力测试时有轻微异常 无 正常α波节律 1期(前驱期) 轻度性格改变或行为异常,如欣快激动或沮丧少语。衣冠不整或随地便溺、应答尚准确但吐字不清且缓慢、注意力不集中或睡眠时间倒错(昼睡夜醒) 可测到扑翼样震颤 不规则的本底活动(α和θ节律)

2期(昏迷前期) 睡眠障碍和精神错乱为主、反应迟钝、定向障碍、计算力及理解力均减退、言语不清、书写障碍、行为反常、睡眠时间倒错明显、甚至出现幻觉、恐惧、狂躁。可有不随意运动或运动失调。 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阵挛阳性、巴氏征阳性、扑翼征明显阳性 持续的θ波,偶有δ波

3期(昏睡期) 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但能唤醒,醒时尚能应答,但常有神志不清或有幻觉。 仍可引出扑翼征阳性、踝阵挛阳性、腱反射亢进、四肢肌张力增高,椎体征阳性 普通的θ波,一过性的含有棘波和慢波的多相综合波

4期(昏迷期) 神志完全丧失,不能被唤醒。浅昏迷时对痛觉刺激有反应;深昏迷时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 浅昏迷时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踝阵挛阳性、由于不合作扑翼征无法检查、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 持续的δ波,大量的含棘波和慢波的综合波

亦可参考国外广泛使用的West-Haven半定量分级表【2】(见附录1)对患者的神经精神状态进行分析、Glasgow昏迷分级表【2】(见附录2)对患者意识障碍程度进行分析,用简易HE严重程度评分表进行分析(见附录8)。但最近Hassanein等推出的HESA(hepatic encephalopathy scoring algorithm,附录3)【5】评分法在反应神经精神状态方面可能更客观、准确,更具可操作性。 5 辅助检查 除肝功能异常,如胆红素升高、酶胆分离、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等。有助于HE诊断的检查包括: 5.1 血氨 正常人空腹静脉血氨为6~35 μg/L(血清)或47~65 μg/L(全血)。在B型、C型HE时血氨升高、而A型HE的血氨常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