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高中地理(河流侵蚀、凹岸、凸岸、内力与外力)考点详解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流水侵蚀地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侧蚀
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
港口建设问题? 淘金沙问题?
◆侧蚀
河水流过弯曲的河谷,其主流线因惯性作用而向凹岸偏移,受到较强离心力作用的上层河水会加速流向 凹岸,使凹岸水面变高,产生向下水流。凹岸下降水流沿河床底部向凸岸推移,即底层水流由凹岸流向 凸岸,以维持水流的连续性,这样就使河床水流构成连续的螺旋状推进的横向环流系统。底层水流由凹 岸流向凸岸时,把泥沙也带到了凸岸。
河流阶地地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
阶地
河漫滩 河床 河漫滩
枯水位
洪水位
澜沧江峡谷河流阶地
为什么人们选择河流阶地作 为居住和耕作的场所?
1.地势平坦,便于生产活动和修建 交通设施; 2.临近河流,水源丰富,便于取水; 3.土层深厚,适于耕作; 4.河流是天然的防御设施。
溯源侵蚀
河流或沟谷底部地形变陡之处,因 水流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 不断向上游移动的现象。
◆凹凸岸的判断 河道弯曲 (形状)
横剖面 (水深处位置) (主航道位置)
垂直水流方向 横向环流方向
◆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对河谷形态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初期(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以下 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变深变长,形 成V形谷
中期(中游),落差减小,流速降低, 下蚀减弱,以侧蚀为主,河谷变宽
◆流水地貌 1.流水侵蚀地貌
必备知识梳理
图6-1
峡谷(V字形河谷)
河漫滩
河流阶地
流水侵蚀 切割地面形成,多 枯水期出露、 侵蚀下切 作用而成,阶地
分布在湿润或 半湿润 山区 洪水期淹没 地面平坦,土质较为__肥___沃___
流水侵蚀地貌 加长作用
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归纳

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总结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三峡地貌崇明岛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形成原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知识点一:河流侵蚀地貌(重点)侵蚀类型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分别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溯源侵蚀:河流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它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
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下蚀:河流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发展。
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V”字形,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河流的下蚀作用比较强烈。
侧蚀:河流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
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
河道曲折之程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每逢汛期,从上游汹涌而至的洪水在这里左冲右突,两岸堤防险象环生。
据史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50年间,荆州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因此,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这主要是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河流的侧蚀作用表现强烈,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
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呢?即陆地上本没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面貌黄土高原上有着这么多的沟谷,为什么它们却没有形成河谷呢?沟谷和河谷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
20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2018年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含解析

考点20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考点热度★★★★☆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时期(或部位)作用过程地貌类型侵蚀地貌初期(A)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侧蚀为辅沟谷不断加深,横剖面形成“V”型谷发育期(B)侧蚀为主,下蚀减弱,泥沙堆积河谷拓宽,出现连续的河湾成熟期(C)侧蚀和泥沙堆积为主,下蚀进一步减弱河谷横剖面呈槽形如何分析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若河道平直,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即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若河道弯曲,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特别提示河流堆积地貌不仅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当河流冲出山口时,由于地势逐渐趋向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多个洪(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图文拓展]1.洪积—冲积平原地貌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2.三角洲地貌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考向一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读下面两幅图,完成1-3题。
1.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①侵蚀作用②搬运作用③溶蚀作用④堆积作用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2.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3.河谷从发育初期到成熟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河流的侧蚀作用减弱,下蚀作用加强B.河流在凹岸堆积,在凸岸侵蚀C.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使河谷展宽D.河谷横剖面由“U”形变为“V"形。
【答案】1.D 2.C 3.C考向二河流流向的判断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河流在山谷中流动,河流流经处的地势比两侧低.只要知道一条等高线的弯曲状况,就可以确定河流的流向,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2.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湖泊或水库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所以湖泊或水库下游的河流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水位变化曲线的起伏较小.3.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在河岸弯曲处,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2021高考地理(新课标Ⅰ卷15~16)——三峡水库、河流的侵蚀堆积

知识点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在凹岸侵蚀(侧蚀,河岸坡度较陡)、在凸岸堆积(河岸坡度较缓)。
判断河流凹岸、凸岸,分为两种情况:(1)河道平直①判断左岸、右岸。
顺着河流的流向,左侧为左岸,右侧为右岸;②判断侵蚀、堆积。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向右偏转,即河流右岸受到侵蚀,可能会发育成凹岸;左岸堆积,可能会发育成凸岸;(2)河道弯曲①河流流向。
顺着河流的流向,河流流向与河岸相交的那侧,即为凹岸,另一侧即为凸岸;②河岸形态。
河岸凸出的即为“凸岸”,凹陷的即为“凹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应用:①凹岸受到侵蚀,河水较深,适宜建造港口;②凸岸接受沉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建设村庄城镇,种植庄稼。
图1 河流的凹岸和凸岸例题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
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
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 -0.50 m/s之间。
图3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
图4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000 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
据此完成15~16题。
15、由图3可知,当流量从14278 m3/s降至6888 m3/s时,该河段()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16、根据图4,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A.河道来沙量减少B.河道的水位升高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答案:A、A精讲精析:(1)分析河流的侵蚀。
①从图3中可以看出,当流量从14278 m3/s降至6888 m3/s时(即从红色线,变为黄色线),流速降低;②流速降低至6888 m3/s时,深槽区的流速为1m/s左右,边滩体的流速为0.1m/s左右;③由题干可知,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 -0.50 m/s之间,因此深槽区的泥沙会被河水携带流走(1m/s>0.5m/s),即产生侵蚀作用;边滩体的泥沙不能被河水带走(0.1m/s<0.25m/s),即发生堆积作用,边滩体逐渐扩大,因此选项A正确。
专题25 河流地貌类型及成因(课件)-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全突破高中地理精品公开课

成熟 河谷
槽形河谷
落 差 很成小熟, 侧 蚀 为 主 , 河 谷 拓 宽 呈 宽 浅 的 槽形。河下谷蚀停止,转为沉积,一般位于下游
源 头
落差减小,流速减小,下蚀减弱, 河谷变浅
河 水量增加,侧蚀增强,河谷拓宽 口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 坦 面 T0 、 T1 、 T2 、 T3 , 平 坦 面 上 均 堆 积 着 河 流 沉 积 砾 石 。 砾 石 的 平 均 砾 径 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古沂河与古柴汶河河床之间存在较大高差,(2分) 袭夺发生之初,在大拐弯(袭夺发生点)处形成瀑布。(2分) 后因河流不断溯源侵蚀,(2分)瀑布逐渐远离最初位置。
河流中游下蚀减弱,以侧蚀为主。 河道变弯,河谷拓宽,形成U型谷。
凸岸 -堆积 凹岸 -侵蚀
凸岸:堆积作用
河漫滩
凹岸:侵蚀作用
凸岸 堆积
专题25 河流地貌及成因
学习目标
通过实例,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
上游
中游
下游
河流侵蚀地貌
溯源侵蚀
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延长
侧蚀 使河床拓宽 下蚀
使河床加深
河流的侵蚀作用示意图
河流上游落差大,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形成V型谷
1.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存在差异,侵蚀力强的河流切穿分水岭,抢 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距今8万年前, 沂河和柴汶河分别是源头独立的河流(下图左),距今约3.7万年,柴汶河溯源头侵蚀, 袭夺了沂河,改变了河流水文水系特征(下图右)。
(1)从地形角度推断古柴汶河袭夺古沂河 所需的条件。(4分) 古沂河河床海拔较高,地势较平坦;(2分)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下面是我国一首题为“桑落洲”的诗,请结合长江中游某河段江心洲的 演变过程图,考虑下列问题。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1)诗中“数家新住处”可能位于下图中的哪一位置?
(2)“古岸崩欲尽”的“古岸”是指长江的哪一岸(南或北)。
凹岸为侵蚀岸 受惯性作用,水流在凹 岸流速快,侵蚀凹岸。 (凹岸将不断后退)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凸岸为堆积岸
水流呈螺旋状流动并在凹 岸侵蚀,侵蚀的泥沙石块 在底流搬运作用下,在凸 岸堆积,形成河漫滩。 (凸岸将不断前进)
凹岸和凸岸的判断
根据河流横剖面坡度陡缓 根据半球判断 根据河流的内外弯道判断
河漫滩
凹岸蚀,凸岸堆积
西和县第二中学地理教研组 刘随新
庐山桑落洲 【唐】胡玢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1、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
溯源侵蚀
使河谷延长 一般位于可流上游
侧 向侵 蚀
使河谷展宽,更为 弯曲,形成U形谷 一般发生在河流中 下游
凸 岸
图1
图2
凹
更易 侵蚀
岸
更易堆积
练习:判断下图中河流A 和 C岸分别是凹岸还是凸岸? A岸坡陡,为凹岸,即侵蚀岸。
河道平直,侧向侵蚀不明显。
C岸坡缓,为凸岸,即堆积岸。
判断方法:1、河流横剖面坡度陡缓,坡度较陡为凹岸,反之为凸岸。 2、半球判断:北半球河流右岸为凹岸,侵蚀岸;南半球
河流左岸为凹岸,侵蚀岸。 3、河流外湾道为凹岸,侵蚀岸;内湾道凸岸,堆积岸。
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地貌新课:一、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了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一)河流的侵蚀方式: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流变长;下蚀:向河床底部的侵蚀,使河流变深;侧蚀:向河流两侧的侵蚀,使河流变宽。
1.下蚀和溯源侵蚀:溯源侵蚀的根本原因在于“下蚀”(联想挖墙脚),而下蚀一般在上游最突出,原因是河流的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堆积较少,因此在河流上游下蚀严重,伴随着产生了溯源侵蚀。
常考察的两个主题:河流袭夺和瀑布。
【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
【瀑布】:瀑布在地质学上叫跌水,即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的现象。
在河流存在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
造成跌水的悬崖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将不断地坍塌,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终导致瀑布消失。
如何减弱下蚀:控制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
2.侧蚀河流中游,河流落差减小,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减弱,但水量较大,在流水惯性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谷加宽,河道开始变得弯曲(进一步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
(二)河流的侵蚀地貌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不同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
初期: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河谷深且窄,横剖面呈“V”形。
分布在河流上游。
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拓宽并出现弯曲,形成河湾。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一般位于中游。
成熟期:落差很小,侧蚀为主,河谷宽广,横剖面呈槽形。
下蚀停止,转为沉积,一般位于下游。
二、河流的堆积地貌1.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1)分布:位于河流的出山口,较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2)形成过程: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岩石风化作用更显著,山区有大量岩石松散堆积物,当山地降水较多时,更利于洪积(冲积)扇的形成。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河流侵蚀、顶托作用、牛轭湖的形成)

知识点河流的侵蚀河流侵蚀能力的强弱,主要与五个影响因素有关:流速、两岸岩性、凹岸凸岸、含沙量和流量的季节变化,各个因素的影响分别为:①流速:河水的流速越大,侵蚀能力越强;②两岸岩性:岩性越软,越容易被侵蚀;③凹岸凸岸:顺着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出凹岸和凸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凹岸更容易受到侵蚀;④含沙量:当河水流速相同时,含沙量大的河流,对沿岸的侵蚀能力更强;⑤季节变化:河水水量季节性变化较大时,在雨季时,两岸更容易受到侵蚀,发生“截弯取直”或者变道。
图1 河流的凹岸与凸岸“顶托”作用顶托作用,常见于河流交汇处和河流入海口。
①河流交汇处,干流的水量大、水位高,其他水系的水位相对较低,难以汇入干流,即为干流对周围支流水系的“顶托”作用;②河流入海口处,海平面较高,对河水起到“顶托作用”受顶托作用的影响,河水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增多,河床上升,河水水位上升,容易淹没沿岸的土地,发生洪涝灾害。
如果在入海口处,海水会入侵河道,增加河水和地下水的盐度。
图2 海水对河流的顶托作用例题图3 例题答案:D、C、C精讲精析:(1)分析堆积性游荡河道的成因。
①河道堆积的泥沙较多,泥沙主要来源于河水的搬运和沉积,因此河流中的含沙量较大;②河道游荡,即河道的变迁较多,摆动频繁,这是因为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雨季河水暴涨,水流量突然大,冲溃堤岸导致河道变迁。
(2)分析河道摆动较小的原因。
①河道的摆动,受到河流流量、沿岸地貌、沿岸岩性的影响;②该地区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因此河流变道应该增多,但该河段却摆动较小,因此排除河流流量的影响;③河水流量季节性变化大,本应该摆动增多,但如果两岸都是高山,则河流受到两岸的“夹持”,摆动较小;④两岸如果不是高山,但却是坚硬的岩石,则即使是雨季,河水也难以冲溃堤岸和改道。
因此综合来看,沿岸地貌和两岸岩性,是该河段河道摆动较小的原因。
(3)分析渭河洪峰的影响。
①渭河在汛期时,泥沙增多,河水上涨;②小北干流与渭河交汇,在交汇处,渭河水位较高,对小北干流的河水起到了“顶托”作用,减缓了小北干流的流速,减弱了侵蚀能力,增强了泥沙淤积,抬高了河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河流侵蚀、凹岸、凸岸、内力与外力)考点详解
•1、河流的侵蚀
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包含3种类型:下蚀(向下侵蚀)、侧蚀(向两侧侵蚀)和溯源侵蚀(向源头侵蚀),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的侵蚀作用不同:①在河谷发育的初期:河流落差较大,侵蚀作用主要以下蚀、溯源侵蚀为主,使得河谷不断地加深和变长。
这个阶段的河谷比较平直,横剖面呈“V型”;
②在河谷发育的中期:河流的落差逐渐降低,侵蚀作用以侧蚀为主、下蚀为辅,使得河床在慢慢加深的同时,两侧河谷不断展宽,河道慢慢弯曲;
③在河谷发育的后期:河流的落差较小,侵蚀作用主要为侧蚀,使得河谷不断地展宽,河流弯弯曲曲,横剖面呈“U型”。
其中河谷的发育过程,在河流的上、中、下游也同样适用。
河流的上游主要是下蚀、溯源侵蚀;中游则以侧蚀为主,下游侵蚀作用较弱,堆积作用增强。
图1 河谷的演变(河流的侵蚀过程)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一般来说,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但不同半球不同流向的河流,凹岸、凸岸是不同的,因此受到的侵蚀堆积作用也会不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判断:①判断左岸、右岸。
在判断左岸右岸时,一定要先判断河流的流向,再顺着河流的流向,左侧为左岸,右侧为右岸;
②判断侵蚀、堆积。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向右偏转,即河流右岸受到侵蚀,左岸堆积;
③判断凹岸、凸岸。
受到侵蚀的河岸会不断后退,即为凹岸;受到堆积的河岸会不断向河流中央前进,即为凸岸。
因此在北半球,右岸受到侵蚀,为凹岸;左岸受到堆积,为凸岸。
图2 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例题
图3 例题
答案:B、C
精讲精析:(1)分析砾石滩发育的地区。
①砾石滩主要是由流水堆积而成,由于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因此砾石滩主要发育在河流的凸岸;②河漫滩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中游地区,并且河流较为弯曲的河道,此时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作用较强,而河流的上游主要是溯源侵蚀,并且河道较为平直;③河流入海口处常常受到地形、海水顶托作用的影响,河水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但三角洲地区的泥沙颗粒较小。
(2)分析各种外力作用。
①砾石变圆主要是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而石笋主要是流水的溶蚀作用,使得饱含碳酸钙的水滴从洞顶滴到洞底,并在洞底逐渐沉积;冰斗是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冰斗的棱角较为分明;②花岗岩风化球是由于风化作用,风蚀蘑菇是受到风的侵蚀作用,在长期风蚀作用的影响下,使得岩石近地表处变得较细、较圆滑。
总结
•内力、外力
本节例题的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河流的侵蚀作用、各种外力作用的区分。
其中在考试中,内力、外力作用都经常考查,两个作用力同时进行,共同改变着地表形态。
①内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内部(热能),主要通过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高山、断崖、盆地);
②外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地球的重力能),主要通过风、流水等对地表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逐渐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趋于平坦。
图4 内力与外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