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调整逻辑
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中现金净流量

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中现金净流量目的:现金流量表的附表中,有一部分是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中现金流量,很多人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就其内在账务逻辑进行阐释.原料:1.《资产负债表》2.《利润表》目标:现金流量表附表中,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中现金净流量.变量:命名规则:1.取汉语拼音首字母大写2.变量长度为4字节3.期初数用[C]表示,期未数用[M]表示。
变量列表:1.《资产负债表》中项目变量2.《利润表》中项目变量3.《现金流量表》中项目变量模型:从《利润表》各项目开始分析,目标是《现金流量表(部分)》结构逻辑。
1.利润表项目分析A.营业收入(YYSR)收入账务分两类:不经应收账款部分和经过应收账款部分。
不经应收账款部分表现为经营流入.经应收账款部分计算如下:营业收入计算:B.营业成本(YYCB)营业成本计算存货期初+本期采购-营业成本=存货期末本期采购计算(中间项)采购分两种类型:不经应付账款采购和经应付账款采购经应付账款部分计算如下:本期采购合并营业员成本:(本期采购代入到营业成本计算)C.营业税金(YYSJ)营业税金全部通过“应交税费”科目核算,其计算公式如下:D.销售费用(XSFY)销售费用大贷方大致有现金流出,资产折旧,无形摊销三种类型现金流出计算资产折旧计算无形资产摊销计算销售费用计算:(三项合并)E.管理费用(GLFY)管理费用计算:(参照销售费用)F.财务费用(CWFY)财务费用一般是直接通过现金支出的。
财务费用中的银行贷款利息支出属“筹资活动中”现金流出,在现金流量表中只填此项,命名为“财务支出”财务费用计算:G.资产减值(ZCJZ)资产减值对应现金流量表中的减值准备H.业外收入(YWSR)营业外收入简化为收现营业外收入计算:I.业个支出(YWZC)业外支出简化为支现J.所得税款(SDSK)所得税款参照“营业税金”2.根据《利润表》结构推导出《现金流量表(部分)》结构公式左边:公式右边:经营流入-经营流出(经营活动中现金净流量)计算公式:编制:1.计算各部分数据A.净利润:-241,979,836.44 (从利润表取数)B.应收减少:113,750,192.45涉及《资产负债表》科目如下: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C.存货减少:76,740,784.27D.应付增加:-453,419,042.63E.资产折旧:1,203,035.05(4,683.387.12-3,480,352,.07)F.无形摊销:47,460.6(280,585.14-233,124.54)G.财务支出:12,832,811.27H.减值准备:111,090,791.362.将数据填入《现金流量表(部分)》。
谈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谈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流动现金流量”是编制现金流量的难题之一,为了帮助广大会计工作者理解这部分内容掌握其编制原理及方法,笔者谈谈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见解与同行们商榷。
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流动现金流量,实际上是以间接法分析经营流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间接法是以权责发生制下利润表中的净利润为基础,加上未支付现金的各项费用、损失及支付了现金的投资、筹资性费用、损失;减去未收到现金的各项收益及收到了现金的投资、筹资性收益;再加减非损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即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补充资料列出了需要调整的15个项目,现具体说明各项目的调整原理及办法:1.计提的资产损失准备计提的资产损失准备包括应收款项坏账准备,存货、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委托贷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应收款项坏帐准备当期应提取的坏账准备=期末按应收款项计算的坏帐准备——“坏账准备”账户贷方余额;或者,当期应提取的坏账准备=期末按应收款项计算的坏账准备+“坏账准备”账户借方余额。
若当期提取数为正数,则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坏账准备,管理费用增加,导致利润减少,但并未产生现金流出,故应将当期提取数调增利润。
若当期提取数为负数,则作相反记录。
管理费用减少,导致利润增加,但并未产生现金流入,故应将当期冲销数调减净利润。
实务中应根据“管理费用”账户分析填列。
(2)存货跌价准备当期应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当期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的金额—“存货跌价准备”账户贷方余额。
若当期提取数为正数,则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存货跌价准备。
若当期提取数为负数,则为转销数,作相反记录。
其调整原理及方法同上。
(3)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委托贷款减值损失当期应提取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当期短期投资市价低于其成本的金额—“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账户的贷方余额;当期应提取的长期投资或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当期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金额—“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或“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帐户贷方余额。
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偏离原因

对上市公司而言,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是两个重要的经济指标。
净利润反映的是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果。
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则反映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现金的实际进出量。
两者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在对企业财务状况评价时所具有的作用也不相同。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公司取得的净利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关系,可以提示公司净利润的收益质量和营运资金的管理情况,对这两者的分析也是广大财务报告使用者用于了解其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手段。
一个企业的现金流量,通常被分为三大类,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这三类现金流量中,又以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最能直接反映一个企业的持有现金的状况。
因为对一个企业而言,经营活动最为常见,也最能直接反映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理论上来讲,一家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需要良好的业绩作为支撑。
一个成熟的企业,其净利润的增长必然会引起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增长。
在上市公司中,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出现偏离的现象比比皆是。
尤其是房地产行业,过去多年来房地产价格大幅攀升,一些房地产上市公司长期囤地捂房、存货大幅上升,账面利润虽然较为可观,但经营活动净现金净流量却长期为负。
除了存货变化之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背离,本文以宜华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华地产”)为例,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分析。
宜华地产净利润与现金流量对比表1:宜华地产2012年-2014年3季度净利润与现金流量对比表单位:万元从上述报表数据可见,公司自2012年至2014年上半年度,一直呈现的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的态势,尤其是2013年的年报中,尽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9,190.15万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变动额为9,667.77万元,但其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数额高达-79,893.04万元,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则高达101,975.49万元。
而到了2014年的3季度,尽管公司为亏损609.87万元,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却上升为6,789.76万元。
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调整思路

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调整思路这种思路是以净利润为出发点,通过对若干项目的调整,最终计算确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一种方法。
采用间接列报法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时,主要需要调整四大类项目:① 实际没有支付现金的费用;② 实际没有收到现金的收益;③ 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④ 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
其基本原理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但减少净利润的项目-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但增加净利润的项目+与净利润无关但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项目-与净利润无关但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项目。
对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但影响净利润的业务,一般应通过调整“损益类”账户的发生额确定,此类业务涉及的是“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两类业务。
如无形资产摊销业务,应调整“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账户;对与净利润无关但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业务,应通过调整“经营性流动性类”账户本身的发生额确定。
如收回客户前欠账款业务,应分析调整“应收账款”账户的发生额确定。
对于补充资料中的几个主要项目说明如下:(1)资产减值准备(属于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但影响净利润的业务)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
本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时,计入当期利润表中的“损益类”项目。
但实际上并未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因此,应在净利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应将其加回到净利润中,若恢复以前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应从净利润中将其扣除,在具体计算时可以直接根据“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当期发生金额计算。
(2)固定资产折旧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有的计入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有的计入制造费用。
计入期间费用的已列入了利润表,计入制造费用的则可能通过销售成本列入利润表,也可能形成企业的期末存货。
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并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应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其全部加回。
透视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原理

前些日子写了一篇《对现金流量表的一点总结》的日志,所涉及到的内容大部分为个人在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体会、看法,我之所以敢大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源于那天在网上偶然看到的一句名言:“才须学也,学贵识也,才而不学,是为小慧,小慧不识,是为不才”,意思是说:有才华人的需要不断学习,学习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观点,有才华而不学习,那是小聪明,有小的智慧而没有自己的观点,就是庸人。
觉得很是经典,深受启发。
我绝不是说我有才,但发表观点是我的自由,接不接受是你的权力,同时也不想误导有缘人,我也在网上不断搜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银行承兑汇票是不是现金等价物?》也很认同,同时也说明自己的认识太肤浅,所以作为对这篇日志中观点的补充和修正,希望能帮助自己和身边的朋友更清楚的认识现金流量表。
上篇文章我介绍了一点对现金流量表的定义、作用、编制经验及现金流量表的缺陷,其中编制经验部分主要涉及现金流量表的右侧补充资料的内容,我直接阐述的是自己在实践编制过程中的一些调整经验,想说明一些报表之所以编制不平衡的一些原因。
但以间接法编制调整的过程极其复杂,很多教材只介绍了具体编制公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我高中时死记硬背的公式,现在忘得连勾股定理都不知道是什么了,所以我想再接着写一下具体的调整原理和一些看法,帮助有缘人透视间接法调整的具体过程。
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部分是以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净利润为基。
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公式推导

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公式推导净利润(Net Profit)是一个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总收入减去总支出后的余额。
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Operating Cash Flow)则是一个企业在一定时间内从日常运营活动中获得的现金流入。
通过对净利润进行调节,可以推导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公式。
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总收入-总支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为了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我们需要对净利润进行调整,主要调整有以下几个方面:1.非现金项目的调整: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一些非现金交易,如计提的坏账准备、折旧费用、摊销费用等。
这些项虽然对净利润有影响,但并不是真正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
因此,需要将这些项进行调整,将其从净利润中扣除或加上。
2.资产负债表上的调整: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资产负债表可能发生一些变动,如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的变化。
这些变动会对净利润产生影响,但并不是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
需要将这些变动进行调整,将其从净利润中扣除或加上。
3.给予债权人权益工具或支付利息、分配股利的调整: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分配股利,这些项对净利润有影响,但并不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
需要将这些项进行调整,从净利润中扣除或加上。
通过对净利润进行上述的调整,我们可以得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总结起来,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公式推导如下: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利润+非现金项目调整+资产负债表调整+给予债权人权益工具或支付利息、分配股利的调整其中,非现金项目调整可能包括折旧费用、摊销费用、计提的坏账准备等;资产负债表调整可能包括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资产负债表变动;给予债权人权益工具或支付利息、分配股利的调整可能包括支付的利息、支付的股利等。
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三种方法

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三种方法【摘要】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是企业三种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会计人员依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计算出来的;而现金流量表主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会计人员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计算得出来的。
当利润表中的净利润与现金流量表主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不相等时,应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这里介绍三种不同的调节方法与广大读者商榷。
【关键词】计算公式调节法;单项业务调节法;会计报表调节法实例:甲企业属于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2008年12月份发生如下经济业务:(1)销售产品100万元;购买办公用品20万元;款项均已收付。
(2)收回前期应收账款200万元;支付前期购买材料的款项300万元。
(3)企业发出上年预收账款的产品80万元(不考虑增值税);计提厂部用固定资产折旧25万元。
(4)企业赊购一批原材料500万元;分配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600万元。
(5)收到成本法的股利收入90万元;计提长期借款利息80万元。
(6)以银行存款认购一项专利权30万元;融资租入一台机器设备75万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制会计分录,并编制该企业的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主表,同时分别运用计算公式调节法、单项业务调节法、会计报表调节法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一、日常会计处理及报表编制(一)账务处理1.借:银行存款 117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A类)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 (B类)A类业务不调整,B类业务在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处填+17 借:管理费用20贷:库存现金 20 (A类)此类业务不调整2.借:银行存款200贷:应收账款 200 (B类)此类业务在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处填+200借:应付账款300贷:银行存款 300 (B类)此类业务在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处填-3003.借:预收账款 80贷:主营业务收入 80 (C类)此类业务在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处填-80借:管理费用 25贷:累计折旧25 (C类)此类业务在固定资产折旧项目处填+254.借:原材料500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85贷:应付账款 585 (D类)此类业务在存货减少项目处填-500,在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处填+500借:制造费用 600贷:应付职工薪酬 600 (D类)此类业务在存货减少项目处填-600,在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处填+6005.借:银行存款90贷:投资收益 90 (E类)此类业务在投资损失项目处填-90借:财务费用80贷:应付利息 80 (E类)此类业务在财务费用项目处填+806.借:无形资产—专利权 30贷:银行存款 30 (F类)此类业务不需要调整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75贷:长期应付款 75 (F类)此类业务不需要调整(二)编制报表1.利润表(表1)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该企业利润表中的净利润为145万元,而现金流量表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3万元,双方不相等,需要调整。
从净利润到现金流量表的调整

[转]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调整过程透视2012-12-19 23:20阅读(1)转载自自1998年以来,我国企业开始被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并且要求同时编报以直接法编制的主表和以间接法编制的补充资料。
由于主表部分各报表项目的意思表达直接、通俗、易懂,能够较好地被理解和接受。
但对于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部分,一直都是会计理论界、教学界及实务界中的热点话题及难点内容。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全面地揭示了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揭示又主要是通过部分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项目来综合反映。
因此,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所涉及的会计信息是相对综合而复杂的,其所反映出的经济活动信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判断企业利润的质量很有帮助。
根据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表格内容可知,在净利润基础上,通过加或减去规定的报表项目金额,即可获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仅仅根据报表的设定内容生吞活剥地强行接受一个个调整项目在表内的计算规则,显然不是合适的。
如果不能真正理解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每一个调整项目的由来,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有些项目是加项而有些项目是减项,就无法做到活学活用,最终就无法真正懂得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编制或各项目金额的填列。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是教学的根本。
作为师者,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
为此,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透析出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调整全过程,让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初学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现金流量表的调整过程与要求,从而更好地应对在复杂的会计报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一、“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关系分解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内容就是以“净利润”为起点,通过加或减去若干调整项目的金额,最终得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如果只从“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两者的字面上看,很难看也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也就无法探究如何做才能从“净利润”开始调整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析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调整逻辑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全面地反映了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而此差异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项目综合反映。
因此,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涉及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判断企业利润质量。
本文透析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调整的整个过程,揭示现金流量表的调整过程与内在的逻辑关系。
一、“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关系分解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就是以“净利润”为起点,通过加或减去若干调整项目,最终得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如果只从“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两者的字面上看,很难看出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也就无法探究如何从“净利润”调整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为了便于理解,有必要引入“经营活动利润”这一概念,作为“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两者的中间变量,即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分解成两个步骤。
第一步,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第二步,在“经营活动利润”的基础上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二、从“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过程的解析众所周知,净利润是根据“营业收入-营业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的损失”计算而来。
但是,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净利润是由“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三部分构成。
即“净利润=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公式①)。
此种划分与现金流量表主表划分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及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分类保持一致,这是正确理解现金流量表编制的基本前提。
对公式①变型,“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公式②)。
因此,在“净利润”基础上,扣除净利润中的“投资活动利润”及“筹资活动利润”,剩下的就是“经营活动利润”。
1.“投资活动利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1对外投资,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及长期股权投资等四大金融资产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损失),体现在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减: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损失)”;1.2对内投资,即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产生的损失及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及收益,其在利润表中对应的项目主要是“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
因此,“投资活动利润=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产生的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产生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公式③)。
2.“筹资活动利润”,主要是存款利息收入减去当期借款费用中的费用化部分之后的净额,其在利润表中直接以“财务费用”项目列示(此处假设利息收入小于借款费用中的费用化金额,下同);即“筹资活动利润=-财务费用”(公式④)。
将公式③、④代入公式②:得到:“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财务费用)”,进一步简化,“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公式⑤)。
由于公式⑤中除“经营活动利润”外的其他项目均可从利润表中获得,以“净利润”为起点,经过调整得到“经营活动利润”也就水到渠成。
三、从“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过程的解析以下通过项目分解的思路探讨这一问题。
根据上图所示:1.“经营活动利润”=A+B-C-D(公式⑥);2.“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E+F-G-H”(公式⑦)。
其中,A代表本期收到现金的经营活动收入,而E代表本期确认为经营收入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即A和E代表的都是“本期确认的经营收入”与“本期发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的交集,因此有“A=E”;同理,“C=G”。
于是,令“⑥-⑦”可得“经营活动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A+B-C-D)-(E+F-G-H)”,又因为“A=E”且“C=G”,经过化简,可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利润-(B-D)+(F-H)”,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利润-(本期未收到现金的经营活动收入-本期未支付现金的经营活动费用)+(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公式⑧)。
四、第二环节具体调整项目的透视1.关于本期未收到现金的经营活动收入(B)之透视所谓“本期未收到现金的经营活动收入”,是指虽在本期确认、但在本期未收到现金的经营活动收入,即该经营活动收入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发生在过去或者未来。
1.1若以会计分录来表示该经营活动收入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非现金项目,贷:经营活动收入”。
这里的“非现金项目”对应的会计科目是“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等。
1.2若以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项目的名称来反映这些借方科目,则有“B=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等。
这样,就弄清楚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中是减项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2.关于本期未支付现金的经营活动费用(D)之透视所谓“本期未支付现金的经营活动费用”,是指虽在本期确认、但在本期未因此支付现金的经营活动费用,即该确认经营活动费用产生的现金流出发生在过去或者将来。
2.1若以会计分录来表示该经营活动费用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经营费用,贷:非现金项目”。
这里的“非现金项目”对应的会计科目是“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预付账款”、“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累计折旧”、“累计摊销”、“长期待摊费用”、“原材料”、“库存商品”、“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减值准备”等。
2.2若以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项目的名称来反映这些贷方科目,则有“D=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存货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资产减值准备”。
这样,就弄清楚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中是加项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3.关于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F)之透视所谓“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是指虽在本期获得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但未在本期确认为经营活动收入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即该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所确认的收入是在过去或者未来才被确认为经营活动收入。
3.1如果以会计分录来表示该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现金项目,贷: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等”。
3.2若以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报表项目来反映这些贷方科目,则有“F=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
这样,就弄清楚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中是减项及其所包含的内容了。
4.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出(H)之透视所谓“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是指虽在本期发生经营活动现金流出、但在本期未因此确认经营费用,即该经营性现金流出所确认的经营费用是在过去或者未来才确认为经营费用。
4.1如果以会计分录来表示该经营性现金流出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递延所得税资产等,贷:现金项目”。
4.2若以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项目的名称来反映这些借方科目,则有“H=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存货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等。
这样,就弄清楚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中是减项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六、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调整过程的最终形成将代表“经营活动利润”的公式⑤及分别代表“B”、“D”、“F”和“H”的调整项目代入公式⑧:可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资产减值准备+存货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存货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经过化简,可进一步得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存货的减少(减: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减:减少)”,该计算过程正是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调整过程的公式化表现形式。
七、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调整过程总结1.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折分成两个了步骤,即先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再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2.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的过程中,只需将投资活动损益及筹资活动损益调整出去,主要涉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及“财务费用”等科目核算的内容。
3.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过程中,只需要调整除现金类科目以外的经营性资产及经营性负债类科目的变化金额。
其中,经营性资产的增加及经营性负债的减少在调整中为减项,经营性资产的减少与经营性负债的增加为加项。
若要简化记忆,无论是经营性资产还是经营性负债,只要其变化记在借方,即为调整的减项;只要其变化记在贷方,即为调整的加项。
4.调整过程中必须牢记“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负债”与“非经营性负债”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