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空巢老人调研报告精选范文三篇

关于空巢老人调研报告精选范文三篇

关于空巢老人调研报告精选范文三篇关于空巢老人调研报告精选范文三篇社会为了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关爱、帮助空巢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下面是wtt整理的空巢老人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1为了更好地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提高为老服务水平,真正掌握全县空巢老人基本生活现状,我县组成21个工作组(以乡镇和社区为单位,每个乡镇选定条件各异的2个村)透过进村(社)入户、深入访谈,分别从空巢老人的基本状况、社会成因、精神慰籍、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状况总结报告如下:一、基本状况目前,全县共有老年人6.31万人,占总人口的12.09%,高于国际上规定的老龄化社会标准2个百分点。

其中空巢老人19435人,占老年人口的30.8%;身体状况较差的有1.4万人,占总数的22.19%;经济状况较困难的有1.2万人,占总数的19.01%;特困的有3827人,占总数的6.06%。

此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经商、务工,空巢老人也随之与日俱增,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

二、基本现状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主要为居家养老。

有些老人目前居家生活但有社会养老意愿;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思考到将来的身体状况下降、需要别人照顾及自身安全出现问题时,表达了将来的养老意愿为雇佣保姆、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但对机构养老尚存在一些心理顾虑,包括不习惯、受限制、入住难、服务差、费用贵、对家庭的名声影响不好等因素。

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困难较多。

包括在家料理家务困难、外出购物困难、参加社会活动困难;当老人遇到困难时,首先会选取依靠自己的力量或夫妇分工合作来解决问题,当超出自己的潜力范围而不能自行解决时,会选取求助子女、亲戚、邻居来应对困难;空巢老人都表示遇到困难时会尽量自己解决,不愿求助别人,主要原因是认为对其不放心、自己也觉得不大习惯;更不想欠亲戚邻居的人情。

应对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期望村(社区)能够解决老人生活上的困难、丰富业余生活、掌握基本信息、帮其出谋划策等。

关于空巢老人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

关于空巢老人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

关于空巢老人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空巢老人问题的调研报告1 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的快速推进和城镇化加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现象也呈日益加剧状态。

根据20xx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有1.77亿万人,是总人口数量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有1.19亿,约占总人口的8.87%,这就是所谓的“银色浪潮”现象,而伴随着这种现象的则是本报告所讨论的“空巢现象”。

所谓“空巢现象”是文学上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喻子女在成长或成年后像鸟儿一样离开家庭,仅留下老年成员居家生活。

城市老龄人口“空巢化”形势正呈大大加深的趋势,因此关注空巢现象,关爱空巢老人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空巢现象也由此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城市空巢老人的概念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丧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身边没人照顾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或者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

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二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三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城市空巢老人则是指生活在城市区域范围内的无子女,丧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身边没人照顾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城市空巢老人的成因城市空巢老人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人口内部结构的因素,也有来自个人主观观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

对城市空巢老人的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1.物质经济基础“家庭养老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以家庭代际关系为基础。

伴随着工业化的到来,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逐渐被打破,家庭养老的功能被大大削弱。

”由于教育、医疗、住房等诸方面的支出,导致人们的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平时家庭收入大多用于抚养下一代,等到中年又要为孩子的成家而大量投入,老年时期则没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来实现自助养老。

空巢老人社会报告(通用3篇)

空巢老人社会报告(通用3篇)

空巢老人社会报告(通用3篇)空巢老人社会报告篇1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问题,分别对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河溜镇莲花村、劳庙村、河溜村和褚庙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走访。

通过调研发现,被调研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显著,其主要表现为亲情淡忘、家庭教育淡漠。

学校安全淡味和社会监管淡化,是造成亲情淡忘、家庭教育淡漠的主要根源。

必须依靠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配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够真正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责任感为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情景、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等,调研队来到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河溜镇下属的4个村庄,深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交流与互动。

首先,确定研究对象。

我们选择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河溜镇下属的莲花村、劳庙村、河溜村和褚庙村等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其年龄段分别为15 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及60岁以上的老人。

其次,确定基本流程和基础问题,设计合理的问卷。

通过广泛的收集并结合以往关于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访谈部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求得出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此勾画出问卷的基本流程和基础问题。

为了避免被调查者在调查过程中有敏感、抵触的心理,在问卷中被调查者的姓名不予公开。

最后,问卷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5份,有效回收率为90%。

经过归纳总结,得出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以及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的措施。

一、基本情况(一)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被调查地区总共有4 654个20xx学年在校进行义务教育学习的学生,其中,初中生有1 500人,小学生有3 15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61%。

截至20xx年秋季学期,全县715周岁适龄儿童3 816人,属于留守儿童2 434人。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留守老人调研报告1一、引言1、调查背景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

了解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帮扶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经验做法,研究探讨对策办法,加强城镇空巢家庭艰巨老年人的帮扶工作,给上级党委研究老龄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2、调查目的透析空巢老人问题以及解决方法3、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

二、正文(一)空巢老人生活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对空巢老人问题进行了数据统计,下面分析。

据市xxx城调队统计,城市居民家庭中空巢老人家庭已占到。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正成为一个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

今年,天津市老龄办组织开展了对空巢老人家庭的生活状况和养老需求的抽样调查,昨天,调查报告正式发布。

老人们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健康医疗情况、住房情况、生活照料情况、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养老意愿和需求等等,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的空巢老人独自居住;的空巢老人有退休金;的空巢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以上的数据来自天津市老龄办最新发布的《天津市空巢老人家庭生活状况和养老需求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涉及了有关空巢老人生活的诸多方面,从具体的数字可以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1、居住方式独自一人居住的有389人,占;老夫妇俩共同居住的有811人,占。

女性空巢老人中独居的比例远高于男性。

2、婚姻状况已婚有配偶的有817位,占;未婚的有12位,占;丧偶的有356位,占;离婚的有15位,占。

1190位空巢老人(有10个空填)中,无子女的老人有35位,而子女最多的有9个,平均有子女个。

3、收入情况有1045位老人有退休金,占,每月平均退休金为元;有30位老人在继续从事有收入的工作,有11位老人享受过社会救助,有192位老人接受过子女(包括孙子女和亲属)的经济帮助,有23位老人有其他一些收入。

关于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关于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关于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是当代中国社会中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空巢老人是指子女长大后不与其同住的老年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各种原因不与其同住的儿童。

这两个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家庭问题。

本调查报告旨在了解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现状、原因以及对其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调查中,我们随机选择了100位空巢老人和100个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访问。

以下是我们的主要调查结果:一、现状和原因1.空巢老人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女性占大多数。

2.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比例相对稳定,他们大多生活在农村地区。

3.影响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原因、工作原因、教育原因、家庭关系等。

二、对空巢老人的影响1.空巢老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方面存在问题。

2.缺乏陪伴和照顾,导致他们感到孤独、空虚,并增加患病几率。

3.缺乏生活技能和计划,导致日常生活困难。

三、对留守儿童的影响1.留守儿童在心理、情感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表现出孤独、焦虑和自卑等不良情绪。

2.学业受到影响,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支持。

3.轻度甚至重度的家庭冲突对儿童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四、解决方案1.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关注和保护。

2.培养和加强社会关爱机构,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

3.家庭成员间应加强沟通和情感交流,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关心。

五、行动计划1.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提供社会养老保险和留守儿童教育援助。

2.社会各界应加大力度培训和招聘专业护理人员,提供空巢老人的护理服务。

3.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政府、家庭、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护,使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四篇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四篇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1 空巢老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为深入了解红旗村村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我校“三下乡”活动的三十几位成员在村里全面展开问卷调查,走进村民生活、深层次地了解村民各方面的状况。

帮年老的村民量血压,送上最真切的关爱。

二、调查对象衡阳市红旗村三、主要过程及基本情况走访的村户中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占全村人们的90%。

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大,但甚至也有十岁左右小朋友独自一人居住在家中,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

家有老人的一般是奶奶在家照顾孩子,爷爷到山上的家里做农活、忙家务。

由于常年干较重的农活,农村许多的老人身体不好,治病也需要花很多钱,对于原本就贫穷的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

而少部分独自一人在家的孩子便是自己放学就赶回家做饭、洗衣服。

与留守儿童交流之后,我们发现,他们和其他同龄的小朋友一样,十分需要父母的关爱,长期和父母分开都十分想念父母,特别是一些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孩子,见到父母的机会就更少。

但是,他们并没有一味的抱怨,到了一定年龄,加上亲人的引导,各个都变得很懂事,主动承担家里的负担,很理解父母的难处,他们都会试着去面对现状,去承受这一切。

而在空巢老人之中发现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都缺乏安全感,一般陌生人都没法和他们沟通,这些老人很少与人交流。

他们有些生活完全能够自理,也有生活保障,但是内心却充斥着孤独寂寞。

心情郁闷、沮丧、孤寂,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但是很大部分还是比较理解子女的处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主要在学习、性格、心理健康方面相较非留守儿童而言存在一定的问题。

1学习。

在留守儿童中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有的留守儿童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并且比较早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好,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良。

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调研报告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是社会中比较脆弱的群体,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被迫留守或者独居,生存状态相对来说比较辛苦。

为了了解这一群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以下为报告文档。

一、调研背景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6000万人,而空巢老人则已经突破1亿人。

这一现象的背后存在着许多原因,包括农村迁徙、城市化建设等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个群体进行详细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

二、调研内容我们的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状况2. 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社会参与情况3. 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之间的互动情况4. 目前社会对于这两个群体的救助政策和相关机构三、调研结果1. 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状况通过直接走访和线上调查等方式,我们了解到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是在外打工,经济收入比较低,无法承担大量的家庭开销。

因此,许多留守儿童都是居住在较为简陋的条件下,无法享受正常的教育和生活服务。

同时,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面临着各种负面影响。

2. 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社会参与情况在空巢老人方面,我们发现许多人的健康情况并不理想。

由于年龄较大,许多人已经失去了社会参与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很容易陷入孤独和失落。

此外,由于空巢老人中很多人的子女都已经成家或者出发去外地工作,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支持和照顾。

3. 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之间的互动情况我们的研究还表明,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互动。

这一互动通常包括独居老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照顾,以及留守儿童对空巢老人的关心和陪伴。

这种互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的孤独感,并让他们感到温暖和关爱。

4. 目前社会对于这两个群体的救助政策和相关机构在社会层面上,我们发现政府和社会团体对于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关注总体来说是比较高的。

在政策层面上,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针对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相关福利政策。

关于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关于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关于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调查背景和目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之一,本次调查旨在了解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生活状态、健康状况和需求,以及相关政府措施的有效性。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500份问卷,其中250份针对空巢老人,250份针对留守儿童。

调查对象为不同省市的居民,涵盖城市和农村地区。

调查结果:1. 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 年龄分布:大多数空巢老人年龄在60岁以上,其中80岁以上的占比较高。

- 婚姻状况:超过80%的空巢老人为已婚,但配偶大多已故或因病无法照料自己。

- 子女情况:约50%的空巢老人有子女,但大部分子女无法陪伴在身边。

- 经济状况:绝大多数空巢老人生活依赖退休金和子女赡养费。

2. 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年龄分布:留守儿童多集中在6-15岁年龄段,少数略大于15岁。

- 家庭背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少部分则是单亲家庭。

- 学校情况:留守儿童学习条件相对较差,学校设施不足,师资力量也不够。

- 心理状况: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缺乏亲情关爱和安全感。

3. 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需求:- 空巢老人:主要需求包括身体健康状况的关注和治疗、精神寄托和社交活动的提供、日常生活的帮助和照顾。

- 留守儿童:主要需求包括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亲情关爱和安全感的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支持。

4. 相关政府措施的有效性:- 空巢老人:大多数受访者对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表示满意,但还有一部分认为服务覆盖范围有限,提供的服务质量待提高。

- 留守儿童: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在学校设施和师资力量上提供更多支持。

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帮助。

结论:- 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

- 政府应加大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提供,特别是在养老服务和教育资源方面的投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调研报告
主要过程及基本情况
走访的村户中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占全村人们的90%。

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大,但甚至也有十岁左右小朋友独自一人居住在家中,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

家有老人的一般是奶奶在家照顾孩子,爷爷到山上的家里做农活、忙家务。

由于常年干较重的农活,农村许多的老人身体不好,治病也需要花很多钱,对于原本就贫穷的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

而少部分独自一人在家的孩子便是自己放学就赶回家做饭、洗衣服。

与留守儿童交流之后,我们发现,他们和其他同龄的小朋友一样,十分需要父母的关爱,长期和父母分开都十分想念父母,特别是一些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孩子,见到父母的机会就更少。

但是,他们并没有一味的抱怨,到了一定年龄,加上亲人的引导,各个都变得很懂事,主动承担家里的负担,很理解父母的难处,他们都会试着去面对现状,去承受这一切。

而在空巢老人之中发现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都缺乏安全感,一般陌生人都没法和他们沟通,这些老人很少与人交流。

他们有些生活完全能够自理,也有生活保障,但是内心却充斥着孤独寂寞。

心情郁闷、沮丧、孤寂,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
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但是很大部分还是比较理解子女的处境。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主要在学习、性格、心理健康方面相较非留守儿童而言存在一定的问题。

1、学习。

在留守儿童中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有的留守儿童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并且比较早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好,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良。

而有的留守儿童对学习表现出散漫、厌学、逃学的症状,遇到难题不会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上进心缺乏。

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上的辅导较城市少了很多。

2、性格。

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对他们成长过程中问题的解答。

在成长环境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师,所起到的作用非同一般,可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留守儿童的问题与父母存在着空间和时间的代沟,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也由于各方面的差异,使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和家庭教育,让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自控能力差、孤僻、叛逆、自卑、内向等性格趋向。

3、心理健康方面。

父母与孩子之间较少的交流与沟通,让
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表现出的焦虑,对家庭状况、父母安全等的担忧,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易导致自暴自弃、孤僻、悲观的不良心理的形成。

(二)在空巢老人问题方面则面临一下几个挑战:
1、生活保障。

在农村的空巢老人经济问题、生活质量、生活空间都受到严格的限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他们。

2、日常照料服务。

农村的空巢老人并不能保证日常生活有很好的照料,通常还必须帮着子女照顾一群孩子,因此在日常照料方面同样面临考验。

3、精神慰藉。

毫无疑问,子女是照顾空巢老人的第一责任人。

而子女长期在外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在某些方面就会让空巢老人感到孤独寂寞、在心理方面尤为空虚,精神慰藉得不到保障。

五、原因分析及建议对策
1、留守儿童
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上述诸多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父母与子女缺乏起码的交流和沟通,监护人管理能力的限制等方面。

虽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浮出很多问题和不良现象,但是仍有许多留守儿童懂得如何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不但在学习中有着优良的成绩,在家庭中也能做许多力所
能及的事,适当减轻家庭的负担,他们也是非常优秀的。

2、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的出现是生活困难与当前社会竞争的加剧造成子女离开家庭,虽然大部分年轻人有赡养老人的意愿,但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与教育和就业机会,不得不外出务工和学习,这是空巢家庭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老年人与子女存在代沟造成空巢。

三是子女不孝,对老人不闻不问。

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上,虽然原因出现了多样性,但主要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由于生活等各种原因让子女不得不外出打工或学习,而打工又占了绝大多数,从而使他们无法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无法给予他们亲情和家庭的关爱,无法照顾孩子和老人,无法给予精神的慰藉。

根据以上原因的分析,作出几点建议:
1、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在法律、法规方面予以保障。

特别是乡、村(社区)基层组织要将老年人、留守儿童教育和生活问题列入重要的工作事项。

大力完善相关政策规定。

2、社会各界人士应给予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以更多的关爱。

我国历来就有敬老、爱老和养老的传统美德。

我们应当大力号召、动员社会各界多关心,多理解老年人,积极营造有利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留守儿童方面,积极争取希望工程、
各类基金会及企业捐赠资金,发动地方政府、企业家、民间组织协助募集资金,要让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关心和支持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3、发展县域经济,将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

如果农民工能留在家乡就业,那么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就会减轻很多,子女就会有时间来照顾孩子和老人,无论是在经济、家庭生活方面还是在心理健康、学习教育方面都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4、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层次,激发其创新精神,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实现结对帮扶的良好机制。

六、总结:
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

此次的社会实践不仅丰富了我的暑假生活而且增加了我的社会实践经验,总的来说是受益匪浅。

和这么多优秀的队员们一起努力,苦也变成了甜!“青春三下乡”,我们用青春承担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展示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风貌以及展现了我们是有责任感的一代!
近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已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仅仅的关注是不够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困难帮扶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社会的广泛参与,子女的爱心与孝道,邻里的亲情,需要社会共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网而努力!帮助弱势群
体,我们在行动!
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都是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