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精品文档-民政局留守老人调研报告3篇
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1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现在在农村仅凭耕种所得收入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需要,其中,大多数年轻人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纷纷选择背井离乡去城市打拼。
因而,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群体不断扩大,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本次调研主要以走访、查阅文献、入户调查等方法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几条建议。
关键词:留守老人、农村、现状、对策一、留守老人概念的界定目前相关的各权威部门并没有对留守老人给出其明确的定义。
一部分学者从老人年龄角度考虑,例如王学芳在《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支持网络结构探析》一文中,则认为留守老人是子女长期外出流动时留守在户籍地村的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指出了留守老人的年龄限制。
也有一部分学者从子女外出原因及外出时间角度考虑,例如陈浩(20__《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一文中的界定: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民工在进城时把父母留在了农村,催生了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
我们把这种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引起的特殊现象所构成的老人群体称为农村留守老人群体。
还有学者从子女及子女配偶是否在老人身边的角度考虑,例如:王乐军《济宁市农村留守老人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的研究对象为济宁各县市农村留守老人,其农村留守老人的确定标准为:常住农村的老人,年龄大于等于60周岁;其子女及子女配偶因外出工作均常年不在本村居住者。
突出子女及子女配偶都不在老人身边。
因此,本文对留守老人的概念做了一个具体的定义: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子女长期离开户籍地的60周岁以上或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一)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由于子女们外出打工,老人们在生活上缺人照顾,精神生活单调,很是孤独。
很多年迈的老人必须自给自足,但是他们已经年迈,更需要子女的照顾。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留守老人调研报告1一、引言1、调查背景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
了解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帮扶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经验做法,研究探讨对策办法,加强城镇空巢家庭艰巨老年人的帮扶工作,给上级党委研究老龄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2、调查目的透析空巢老人问题以及解决方法3、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
二、正文(一)空巢老人生活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对空巢老人问题进行了数据统计,下面分析。
据市xxx城调队统计,城市居民家庭中空巢老人家庭已占到。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正成为一个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
今年,天津市老龄办组织开展了对空巢老人家庭的生活状况和养老需求的抽样调查,昨天,调查报告正式发布。
老人们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健康医疗情况、住房情况、生活照料情况、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养老意愿和需求等等,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的空巢老人独自居住;的空巢老人有退休金;的空巢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以上的数据来自天津市老龄办最新发布的《天津市空巢老人家庭生活状况和养老需求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涉及了有关空巢老人生活的诸多方面,从具体的数字可以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1、居住方式独自一人居住的有389人,占;老夫妇俩共同居住的有811人,占。
女性空巢老人中独居的比例远高于男性。
2、婚姻状况已婚有配偶的有817位,占;未婚的有12位,占;丧偶的有356位,占;离婚的有15位,占。
1190位空巢老人(有10个空填)中,无子女的老人有35位,而子女最多的有9个,平均有子女个。
3、收入情况有1045位老人有退休金,占,每月平均退休金为元;有30位老人在继续从事有收入的工作,有11位老人享受过社会救助,有192位老人接受过子女(包括孙子女和亲属)的经济帮助,有23位老人有其他一些收入。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贯彻落实老人优惠待遇现行政策,提升为老服务质量,真真正正把握全乡留守老人基本上日常生活现况,对于此事进行调查,下边是我为大伙儿梳理的留守老人调查报告,热烈欢迎大伙儿阅读文章。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范文(一)为了更好地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老人优惠待遇现行政策,提升为老服务质量,真真正正把握全乡留守老人基本上日常生活现况,我县构成21个调研组(以城镇和小区为企业,每一个城镇选中标准各不相同的两个村)根据入村(社)入户口、深层次采访,各自从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社会发展诱因、精神实质抚慰、日常生活照顾、家政保洁等难题开展调查问卷,现将状况汇报总结以下:基本情况现阶段,全乡一共有老人6.31数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2.09%,高过国际性上要求的人口老龄化规范两个点。
在其中留守老人1943五人,占老年人口的30.8%;健康状况较弱的有1.4万人,占数量的22.19%;经济发展情况较艰难的有1.2万人,占数量的19.01%;贫困家庭的有3827人,占数量的6.06%。
如今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正处在转型发展阶段,愈来愈多的青年人出门做生意、打工,留守老人也随着与日俱增,这类状况在农村尤其突显。
基本上现况留守老人的养老服务意向关键为居家养老服务。
有一些老年人现阶段家居生活但有社会养老意向;居家养老服务的留守老人充分考虑未来的健康状况降低、必须他人照料及本身安全性发生难题时,表述了未来的养老服务意向为聘请家庭保姆、居家养老服务或养老服务业,但对养老服务业犹存在一些心理状态顾忌,包含不习惯、受到限制、搬入难、服务项目差、花费贵、对家中的知名度危害不太好等要素。
留守老人的日常日常生活艰难较多。
包含在家里美食家务活艰难、出门买东西艰难、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艰难;当老年人碰到困难时,最先会挑选靠自己的能量或夫妻分工协作来解决困难,当超过自身的工作能力范畴而不可以自行处理时,会挑选寻求帮助儿女、亲朋好友、隔壁邻居来解决艰难;留守老人都表明碰到困难的时候会尽可能自身处理,不肯寻求帮助他人,关键缘故是觉得对其不安心、自身也感觉并不大习惯性;更不愿欠亲朋好友邻居的人情。
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11篇)

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11篇)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精选11篇)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篇1100元能干什么?对城里人来说,可能买件衣服都不够,可在竹溪,很多“空巢老人”,一个月的所有“收入”加起来,也就百元左右。
调查队员走进水坪镇油坊梁村2组李发普的家。
这是一个“冬冷夏热”、年久失修的土房子,81岁的李发普和他84岁的瞎眼老伴生活在这里。
虽然有四儿两女,但子女生活都很困难,无力将他们接到身边赡养。
“大儿早就下岗了;三儿、四儿多年外出打工,也不富裕;四儿老大不小了还娶不上媳妇;两个女儿也嫁在农村,生活比较困难。
”老人一脸无奈地说,“只有二儿有工作,条件好点,现在每月给我们50元养老钱。
”这50元孝敬钱,加上老两口每人每月55元新农保和45元农村低保,就是他们的所有收入。
算下来,每人每月125元。
李发普夫妇在竹溪县的“空巢老人”中,还算是“富裕户”。
调查队员统计,全县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人每月都享受了55元的养老保险金,30%左右的'农村困难“空巢老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大多每人每月45元,加上子女提供的少量供养金,一般每人每月100元左右,这点钱用于买油、买盐、穿衣、治病等都很紧张,更不要说其他方面了。
从经济上说,竹溪县6200多名鳏寡孤独的老人,在“空巢老人”中待遇相对要好。
他们有的被安排到福利院居住,衣食无忧,有的居家养老也享受了国家五保政策。
有子女而“空巢”的老人反而生活更为困难。
收入不够靠什么?竹溪1.88万“空巢老人”中,必须从事生产劳动的就有1.68万人,占到近九成。
这些六七十岁乃至七八十岁的“空巢老人”,如不下地种粮、种菜生活将更加艰难。
政府应进一步调高新农保养老金标准、农村低保标准,解决他们目前的基本生活问题。
——调查人员建议看病太难——“小病拖、大病熬”仍十分普遍人老了,病痛自然多。
虽然农村老人绝大多数参加了新农合,可由于自费部分难以承担,门诊费用又不能报销,竹溪的“空巢老人”仍然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留守老人调研报告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留守老人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1留守儿童、老人调查报告摘要:第一部分,分析留守儿童、老人的成因;第二部分,报告调查到的留守儿童、老人所面临的问题及特点;第三部分,提出对缓解留守问题的一组建议。
第一部分留守儿童、老人的成因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然而,农村劳动力只能成为“人在城市、根在农村”的“农民工”。
由于务工工资收入偏低、孩子进城就学困难、务工所在地城市居住生活费用及远程往返路费较高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时不得不将子女老人留在农村,并且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随之衍生出了庞大的留守群体。
农村原有劳动力的过剩性是造成大量农民工一个前提性的因素。
农民工的职业具有低层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地位处于城市社会下层,或谓“边缘化”状态。
这种城市二元的户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体现了它的合理性,一是缓解了农民工流入地城市的市政建设的压力;二是避免了曾经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过的“贫民窟”这一社会问题;三是有效地降低了民政救助规模与社会保障压力。
但是,这是以牺牲农民工的权益,牺牲社会公平而实现的。
(1)父母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生计和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然而,家庭生活的变动为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学习表现、内心情感等方面带来的是更深层的影响。
父母监护的缺乏、现有监护的不力,让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面临安全无保、学业失助、品行失调等成长风险和隐患。
(2)子女外出务工,必然导致留守农村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角色的缺位,从而动摇家庭养老的功能。
很多农村留守老人不但基本的养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且需要承受繁重的劳动负担和教养孙辈所带来的各种压力,需要自己应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由此引发了留守老人经济贫困、照料缺失、精神孤独、安全隐患大、劳动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
民政局留守老人调研报告3篇

民政局留守老人调研报告3篇民政局留守老人调研报告第1篇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和城镇化水平飞速提升,大批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加快,大批农村(社区)劳动力涌向城市,涌向发达地区,留守老人数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从而引发留守老人生活与健康、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建立留守老人关心关爱的服务体系,形成政策和社会合力,逐步化解这一社会现象,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深刻思考和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留守老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县共16个乡、镇,175个村(居)委会,据统计,我县目前现有人口49153人,六十岁以上老人8473人,其中留守老人达178人,占整个老年人口的2.10%,留守老人中以农村居多,达到整个留守老人人群的75%以上。
其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一)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留守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子女赡养、供给,但这远远无法保障留守老人的生活、住房、医疗等费用,虽然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老人通过农副业来自养,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劳动力的下降或丧失,其生活质量必然下降。
生活困难、捉襟见肘的留守老人家庭也层出不穷。
在日常消费支出中,老人支出形式单一,主要为维持基本的物质生活吃饭和医疗支出为主要支出,在住宿、娱乐上的花费较少。
没有为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而在旅游、娱乐等方面有较大的支出。
(二)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
留守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的特性,平时的生活照料主要靠自己及配偶。
当一方生病后配偶还可以负责照顾;对于离异或丧偶的老人,就只能依靠自己。
在自身生活缺乏相应的照料的情况下,有的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照料孙辈的责任。
同时,由于老年人年迈体弱,在防范安全事故、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存在着安全意识不强、应对能力不足的情况,安全隐患突出。
(三)缺少精神慰藉,精神生活缺失。
一方面老人与子女关系变疏远、希望与子女常联系。
精神生活是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务工子女与老人的关系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内容。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范文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范文留守老人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乡背井到城市谋求生活的机会,这使得农村留守老人问题逐渐突出。
留守老人是指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由于子女在城市工作、学习等原因而独自留在农村居住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影响,也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及问题,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帮助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总计发放了200份问卷,覆盖了农村不同地区的留守老人。
四、调研结果1. 留守老人的年龄分布:调查发现,留守老人的年龄集中在60岁以及以上(87%),其中60-69岁占47%,70-79岁占30%,80岁以上占10%。
2. 家庭状况:留守老人中有63%的人口因为子女工作到城市而被迫留守,25%的人由于独居无人照料而选择留守,7%的人因健康等其他原因留守。
3. 生活支持:留守老人的子女提供的照顾和支持有限,只有35%的留守老人每月能够得到子女的来访和关心,而其余65%的老人每年甚至数年才会见到一次子女。
4. 社交交往:留守老人在社区的社交交往较少,只有30%的老人参加过社区活动,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度过,与人交流的机会有限。
5. 心理健康:留守老人中,有50%的老人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常见的问题包括孤独、抑郁和自我安慰等。
6. 经济状况:留守老人收入主要来源于农田耕种或者退休金,但是由于缺乏劳动力和资源的支持,约20%的老人生活困难,生活水平低于生活保障线。
五、调研结论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孤独、缺乏照料、经济困难和心理健康问题。
2. 子女对留守老人的支持不足,需要加大对留守老人的关爱和照顾。
3. 社区应加强对留守老人的关爱和服务,提供更多的社交交往机会和活动。
4. 政府应加大对留守老人的关注和资助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
留守老人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留守老人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社会实践目的与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被迫留守故乡,与子女长时间分离。
为了深入了解和关注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我们开展了一次留守老人社会实践调研。
调研方法本次实践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精心制定了问卷,向留守老人了解他们的基本信息、身体健康、心理状态、生活方式以及对子女关心和社区支持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实地走访了一些留守老人,通过面对面的访谈聆听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调研结果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以下是留守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需求:1. 孤独感:留守老人长时间无人陪伴,缺乏社交互动,容易感到孤独。
其中,女性留守老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因为她们往往更依赖于亲近的人。
2. 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长时间的孤独和无人照顾,留守老人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和焦虑。
他们需要精神支持和定期的心理健康关怀。
3. 身体健康问题:留守老人往往缺乏足够的运动和营养,容易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他们需要定期的健康检查和相关的健康教育。
4. 子女关心的需求:留守老人对子女的关心和陪伴有较大的需求。
他们希望子女能够常回家看望,聊天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5. 社区支持需求:留守老人希望社区能够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他们期待有相关的活动组织,例如舞蹈、音乐、手工等,以丰富他们的生活。
建议与展望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1. 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政府应加大对留守老人的关注和支持力度,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建立相关的长期护理机构和社区组织,为留守老人提供相应的关怀和服务。
2. 子女关心和陪伴:子女应意识到留守老人的需求,尽可能地回家看望并陪伴他们。
与老人保持经常的沟通,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3. 社区支持和关爱:社区可以组织更多的活动,丰富老人们的生活。
同时,可以成立志愿者团队,定期关怀和看望留守老人,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政局留守老人调研报告3篇民政局留守老人调研报告第1篇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和城镇化水平飞速提升,大批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加快,大批农村(社区)劳动力涌向城市,涌向发达地区,留守老人数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从而引发留守老人生活与健康、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建立留守老人关心关爱的服务体系,形成政策和社会合力,逐步化解这一社会现象,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深刻思考和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留守老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县共16个乡、镇,175个村(居)委会,据统计,我县目前现有人口49153人,六十岁以上老人8473人,其中留守老人达178人,占整个老年人口的2.10%,留守老人中以农村居多,达到整个留守老人人群的75%以上。
其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一)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留守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子女赡养、供给,但这远远无法保障留守老人的生活、住房、医疗等费用,虽然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老人通过农副业来自养,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劳动力的下降或丧失,其生活质量必然下降。
生活困难、捉襟见肘的留守老人家庭也层出不穷。
在日常消费支出中,老人支出形式单一,主要为维持基本的物质生活吃饭和医疗支出为主要支出,在住宿、娱乐上的花费较少。
没有为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而在旅游、娱乐等方面有较大的支出。
(二)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
留守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的特性,平时的生活照料主要靠自己及配偶。
当一方生病后配偶还可以负责照顾;对于离异或丧偶的老人,就只能依靠自己。
在自身生活缺乏相应的照料的情况下,有的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照料孙辈的责任。
同时,由于老年人年迈体弱,在防范安全事故、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存在着安全意识不强、应对能力不足的情况,安全隐患突出。
(三)缺少精神慰藉,精神生活缺失。
一方面老人与子女关系变疏远、希望与子女常联系。
精神生活是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务工子女与老人的关系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内容。
对于在外务工拼搏的子女来说,常回家看看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愿望,打电话成为了外出务工的子女与留守老人联系的主要方式。
因为留守老人缺少子女的陪伴,很多时候会感到孤独,他们都希望能与子女能常联系,常回家看看,多与老人交流,沟通。
另一方面留守老人精神生活单调,留守老人的主要时间用于务农或带孙辈,闲暇活动也主要集中为看电视/听广播、串门聊天。
乡、村(社区)也缺少组织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活动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二、造成留守老人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一)城乡发展不平衡,大量村民外出务工是造成问题的最直接原因。
城乡差距的扩大与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使大量农村(社区)亲壮年流向发达城市。
(二)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影响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受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影响,很大一部分留守老人资自愿选择在家留守和照顾孙辈。
二是在家庭体系中,子女承担着生活、医疗以及糊口养子的经济压力。
在利益分配中,留守老人处于边缘化,子女的供给不能保障其生产生活、医疗等各方面需求。
三是还部分存在多个子女间对老人的赡养相互推诿,养儿不能防老的问题。
(三)政府职能难以充分发挥和社会力量缺少合理引导是造成问题的重要原因。
政府倡导和关注民生,但随着城乡差距的扩大和老龄人口的增加,留守老人问题出现了复杂和多样性,在保障老年人权益保障方面对留守老人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
同时,社会对留守老人的关注和实质性帮助较少,家庭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导致的不尊老、不敬老、不养老的情况,大多数人仍抱着与己无关,冷漠旁观的态度。
(四)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不高,精神娱乐生活匮乏是造成问题的间接原因。
据了解,目前留守老人在农村日间照料中心经常性生活和娱乐休闲人数较少,即便偶尔到中心,也多限于换个地方看看电视、聊聊家常、带带孙辈。
健身、休闲、学习、娱乐设施使用率低。
三、推动留守老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一)结合当前脱贫攻坚工程,大力发展乡村(社区)脱贫产业。
通过产业发展为村民提供增收致富渠道,让更多中壮年不需在外苦苦打拼,在本乡、本村就能实现务工增收,这样不仅能实现村民发家致富又能减少老年人劳动强度,使老年人生活得到照顾。
(二)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政府支持保障、部门协同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村民委员会和老年协会发挥骨干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机制。
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养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将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纳入统筹指导范围,推进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与老龄工作、养老服务协调发展。
地方各级财政要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支持做好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
积极发展和推广机构养老,扩宽其服务功能,以满足老人各方面的需求,政府利用资源,发挥财力、物力、人力,在乡镇为老人建造舒适,适于留守老人居住的养老机构,使老人的生活得到更全面的照料。
支持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依托城乡社区为老服务设施,为留守老年人获取有关服务以及与其外出工作子女亲情交流等,搭建高效、便捷、适用的智能服务网络平台。
(三)基层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积极作为。
将关心联系留守老人作为基层重要绩效考核内容之一,建立干部包村、包留守老人的机制,随时了解掌握和反映解决留守老人生产生活状况,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和消除。
医疗部门为留守老人提供定期上门服务,保障留守老年人的疾病及时诊治,卫生部门要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留守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协助大病住院老人合疗报销的现场结算,减少入院老人无力往返奔波的困扰,民政部门要加大养老机构建设,针对留守老人大病救助,加强医中救助力度,解决留守老人大病救助问题。
公安部门要依法严厉打击侵害留守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督促、指导乡镇政府落实农村为老设施的消防设施器材建设、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和老年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司法行政部门要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依法为留守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四)丰富留守老年人精神生活,弘扬爱老敬老优良传统。
文化部门要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农村留守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
乡、村两委要加大村民自建的文艺队的投入,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节目表演。
同时,在乡、村大力弘扬爱老敬老优良传统,表彰爱老敬老典型,揭露不赡养甚至虐待老人的丑恶行为,让广大村民和家庭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风尚,营造全社会正确对待、积极接纳、关心关爱留守老年人的良好环境。
民政局留守老人调研报告第2篇一、基本情况全区农村总人口86万人,其中60岁以上有10.32万人,其中留守老人共计26400人,占总人口的3.1%。
其中高龄(80岁及以上)约占总人口的0.97%;寡居老人占总人口的0.55%,失能及半失能占总人口的0.2%。
二、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1.经济方面。
收入低,生活条件差。
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开展,子女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医疗方面的不足,但是只靠外出打工子女的支持还不能给予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撑。
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提供。
很大部分农村老年人仅仅60元的养老金生活,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植、养殖,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劳动强度大。
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压力增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
因此,老年人生活相当困难。
2、生产方面。
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
3、生活方面。
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
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
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4、精神层面。
一是精神缺少慰藉,老年人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
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
二是心理负担重。
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
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从对小孩教育方面而言是心理负担重,无法辅导小孩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5.医疗方面。
看病问题较突出,健康难保障。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甚至多病缠身,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带来的收入有所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留守老人就医条件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三、主要做法一是全区养老服务制度建设逐步完善。
近年来,XX区先后出台了《XX区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XX区民政局关于加快社会养老建设的通知》、《XX区关于鼓励村(居)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和引领全区养老服务工作开展,为全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
二是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XX区农村五保对象3531人,共有农村敬老院15处,其中中心敬老院5处,占地面积336亩,建筑面积46500 平方米,共设置房间1660,其中院民住房1310间,床位2600 个,可集中供养五保对象2600人,集中供养率可达到省规定的70%。
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3800元,分散供养标准2800元,并由政府出资,为全区所有五保对象免费参加了新农合。
目前,全区15处农村敬老院全部达到省级管理标准,8处达到省一级院标准,其中5处通过了国家三星级标准验收。
农村幸福院9 个,全区建设老年活动场所336个,文化广场80个。
三是加大农村留守老人社会保障力度。
留守老人参加新农合、新农保的比例均达到100%,90周岁以上老人均能享受高龄补贴。
大力实施银龄安康工程。
该险种保险期限为一年,每份保费仅为20元,保险金额为16000元,投保对象为50周岁以上至80周岁的老年人。
近两年开展银龄安康工程公益活动,敬老企业向贫困留守老人赠送了4700份老年人意外伤害组合保险。
四是敬老助老,动员全社会关注关爱留守空巢老人。
近年来,区民政局筹措资金每年都对全区所有敬老院、五保老人、困难、残疾、空巢、高龄老人进行资金、物质帮助。
组织成立了志愿者队伍,深入乡镇敬老院和老年家庭提供家政、照料、护理、信息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