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贴扎技术

合集下载

运动康复师教你:不同的疾病用什么样的贴扎能改善疼痛

运动康复师教你:不同的疾病用什么样的贴扎能改善疼痛

运动康复师教你:不同的疾病用什么样的贴扎能改善疼痛在体育比赛中,经常能看见运动员身上贴着各种不同的胶布,这个现象十分有意思。

这个贴布到底有什么神奇作用,能让专业运动员对它爱不释手呢?保护身体的胶布是什么这个胶布我们称之为肌贴,专业人士多称为肌内效贴、肌能贴、肌贴等。

设计初衷是为了在对肌肉骨骼和关节产生一定保护作用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关节活动范围。

而很多人了解肌贴却不懂怎么贴扎,无从下手去将肌贴的用处发挥到最大。

我们通常将这种技术称之为运动贴扎。

也就是利用不同种类的贴布,达到固定、矫正、强化软组织功能、放松软组织等效果。

常见的贴布有以下三种类型1、白贴:固定性比较强,弹性较低。

可以搭配轻弹贴布与重弹贴布一起使用,有很好的固定效果。

常用于急性损伤处理,或是运动前预防性贴扎。

2、雷可贴布:具有弹性,可以延展30%左右。

常用于矫正贴扎,例如:髌骨外移、膝超伸等。

3、肌内效贴布:有强化软组织、促进淋巴回流等效果。

因为肌内效贴布弹性较佳,相对地,固定的效果没有白贴、雷可贴布来的好。

这三种贴布在普通人群中最常见的是肌内效贴布,肌内效贴布是由日本加濑建造博士(Dr.Kenzo Kase)发明的一种不含药性而且具有弹性以及透气性的贴布。

肌内效贴布是透过本身的胶以及特殊的波浪纹路,与软组织产生的反应,进而达到促进循环、缓解疼痛、强化软组织功能等效果。

肌内效使用原则1. 确定使用目的:肌贴的使用原则首先要先确定目的是什么?消肿或是放松或是帮助肌肉收缩等,不同的目的,贴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2. 找准使用方向:贴布回缩的方向与贴扎的方向是相反的,若想利用肌贴帮助加强肌肉收缩,方向需要由近端往远程贴;若想要达到放松的效果,方向则由远程往近端贴。

3. 贴布的张力:肌贴是具有良好弹性的贴布,不同的张力下有着不一样的效果。

使用0-25%左右的张力有淋巴回流的效果;25%-50%可以达到软组织支持效果;50%-100%则是有固定保护关节的效果。

肌内效贴扎技术

肌内效贴扎技术

避免在炎症区域使用
在炎症或感染区域使用肌内效贴扎可能导致 不适或加重症状。
定期更换贴布
为了保持贴布的卫生和有效性,需要定期更 换贴布,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
与药物比较
肌内效贴扎技术相比药物治疗具有非侵入性和无药物副作用的优 势,但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有效。
与物理治疗比较
肌内效贴扎技术可以作为物理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但物理治疗通 常更全面和系统。
新型肌内效贴扎材料的研发
目前,科研人员正在研发新型的肌内效贴扎材料,以提高其弹性、粘附力和耐久性,从而 更好地满足运动员和患者的需求。
未来发展方向
1 2 3
深入探究肌内效贴扎技术的机制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究肌内效贴扎技术的机制, 以更好地了解其在运动和康复领域中的作用。
拓展应用领域
随着研究的深入,肌内效贴扎技术的应用领域将 进一步拓展,包括但不限于慢性疼痛管理、姿势 矫正等方面。
广泛应用。
肌内效贴扎技术主要应用于运动 损伤康复、慢性疼痛缓解、姿势
矫正和运动表现提升等领域。
历史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
肌内效贴扎技术由日本物理治疗 师Kenzo Kase创立,最初用于缓
解慢性疼痛和运动损伤康复。
20世纪80年代
该技术逐渐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并开始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21世纪初
贴扎技巧与注意事项
01
02
03
注意贴扎的力度
过紧的贴扎可能导致血液 循环不畅,过松的贴扎则 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避免重复使用
肌内效贴布一般只可使用 一次,不可重复使用。
注意过敏反应
部分人对肌内效贴布可能 会出现过敏反应,如果出 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 使用并就医。

肌内效贴

肌内效贴
软组织贴扎技术应用
镇江市中医院康复科
一、基本介绍
软组织贴扎
软组织贴扎技术是指将各种类型贴布、绷带等贴于
体表产生生物力学及生理学效应,以达到保护肌肉骨骼
系、促进运动功能或特定治疗目的的非侵入性治疗技 术。 包括白帖(white athlete taping)、肌内效贴 (Kinesio taping)、专项贴扎法(麦克康纳尔
三、应用进展
肌内效贴技术应用范围
1、骨科及运动损伤:颈腰椎病、姿势不良、膝退行性 关节炎、足底筋膜炎、跟腱损伤及各类肌腱、韧带、肌 肉急慢性损伤。改善肿胀、疼痛、感觉输入,提高运动 能力。 2、神经科疾患: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感觉、运 动功能异常,脑卒中常见并发症肩关节脱位、肩手综合 征等。改善感觉输入,促进下肢伸直协调动作并促进躯 干旋转,维持稳定性。 3、儿科疾患:儿童脑瘫,加强肩关节稳定性,增强腹 肌收缩,改善下肢痉挛。 4、其他:感冒鼻塞、痛经、塑身等
王滢瑄,程淑敏,陈若佟等. 贴扎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疗效:前驱研究. [J] 台湾复健医志,2008; 36(3): 145– 150.
减轻疼痛
Paoloni等在一项随机单盲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肌内效贴可以 减轻慢性腰痛患者的疼痛,并使其肌肉快速正常化。认为它 是一种有效的减轻疼痛的辅助物理治疗方法。 另外一项关于非特异性腰痛的随机对照研究中,肌内效贴布 贴扎即刻及贴扎4周后,肌内效贴组相比对照组疼痛减轻程度 有小幅度提高。

膝骨性关节炎
40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 与常规局部理疗对照(超短波+超声波) ①在膝周肿胀明显处首先采用两条 6—8 爪形贴布,锚分别从股骨内、 外上髁,发出多尾如双手交叉状重叠于膝周(不施加任何拉力或仅施10% 以下的拉力);②疼痛明显处采用肌内效布X形痛点贴扎 VAS 主观疼痛度在第1天、3天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第5天后评分无差 异。

肌能贴扎技术

肌能贴扎技术

肌能贴扎技术
肌能贴扎技术是一种将肌内效胶布贴于体表以达到增进或保护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

其应用原理是贴扎与人体之间的力学互动,通过贴布的回缩力和拉力,对皮肤和深层软组织产生牵拉刺激,从而促进软组织的恢复和增加关节的稳定性。

肌能贴扎技术在临床实践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减轻水肿:借由散状型贴布产生的池穴效应,以及贴布皱褶产生的方向性将组织间液引导向最近的淋巴结,从而减轻水肿。

支持软组织:当贴布的自然回缩方向与被贴扎的肌肉收缩方向同向时,也就是说贴布的锚位于肌肉的起点,其余贴布朝肌肉走向贴至肌肉终点位置,此时贴布协助肌肉收缩。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注意以下步骤和要点:
评估问题:确定需要贴扎的部位和原因,判断是否存在炎症、疼痛、关节不稳定等情况。

选取合适的肌贴长度:根据需要贴扎的部位和面积选择合适的肌贴长度。

裁剪肌贴:使用剪刀或刀片裁剪肌贴,确保其形状和大小合适。

贴扎技术: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贴扎技术,如环形、蛇形、螺旋形等。

在贴扎过程中,要注意贴布的回缩力和拉力,避免过度拉扯或过轻。

注意事项:在贴扎期间要注意观察皮肤情况,避免过敏或损伤。

同时,要避免在运动中使用过紧的贴布,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总之,肌能贴扎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手段,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减轻水肿、改善关节稳定性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的身体情况和问题不同,因此在使用肌能贴扎技术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操作。

如有需要,建议寻求专业医师或物理治疗师的指导。

肌内效贴扎技术

肌内效贴扎技术
操作流程 • 评估-解决问题-选好扎贴技巧-熟练手法 • 告知目的-解释作用-提示注意事项 • 医疗上需配合其它康复技术,如理疗、手
• 矫正姿势:调整主要控制姿势动作的肌群的张力,促进肌肉 协调能力,或进一步利用加大张力的贴扎方式将关节固定 在对线良好的位置,提供局部关节本体感觉输入,能有效 矫正不当的姿势。
• 增强关节稳定性:可防止因不正常肌肉收缩所造成的关节异 常,能调整筋膜,使肌肉机能正常化,并增加关节活动度。
贴扎操作要点
肌内效贴布的剪裁
根据贴扎目的及贴扎位置的解剖特点的不同,肌内效贴布有多种剪裁方法,常见的有: • I型 • 贴布不剪裁,依需求决定宽度及锚的位置。当锚贴好后,其余贴布均朝同一方向回缩,此时贴布对
于软组织提供同一方向的强大引导力量,可作为引导筋膜、促进肌肉收缩及支持软组织等应用。 • 当锚位于贴布中点时,两端贴布向中间方向回缩,此时可针对痛点促进循环代谢;当锚位于贴布两
• 改善循环:当贴布于皮肤密合时会自然产生皱褶,这 些皱褶具有方向性,可改变筋膜及组织液的流向趋 势,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 减轻水肿:借由散状型贴布产生的池穴效应,以及贴 布皱褶产生的方向性将组织间液引导向最近的淋巴 结,从而减轻水肿。
• 支持软组织:当贴布的自然回缩方向与被贴扎的肌肉 收缩方向同向时,也就是说贴布的锚位于肌肉的起 点,其余贴布朝肌肉走向贴至肌肉终点位置,此时 贴布协助肌肉收缩。
端,此时贴布提供最大固定效果,依施予中段贴布的拉力不同,针对关节活动面或拉伤的软组织做 不同程度的固定。 • X型 • 贴布两端对半裁剪,中间不裁剪,四个分支的尾端贴布回缩朝向中间的锚,此时可促进锚位置的血 液循环及新陈代谢,起到止痛的效果,也称为"痛点提高贴布"。 • Y型 • 贴布一端对半裁剪,另一端不裁剪。此时两分支尾端贴布的长度及夹角会影响回缩向固定端的回缩 分离。该型贴布可调整肌肉张力,促进血液循环代谢,适用于放松紧张肿胀的肌肉,或促进协同肌 收缩,或包绕特殊结构时使用。 • 散状型 • 即爪形贴布,贴布剪裁为多支分支,借由较多分支贴布牵动皮肤所产生的池穴效应,以及贴布皱褶 产生的方向性,将组织液引导向最近的淋巴结,用于消除肿胀,促进淋巴液、血液循环。尾端贴布 需包覆水肿的肢体或局部,可以重叠较差的网状贴扎强化引流效果。 • O型 • 贴布两端不裁剪,中段对半裁剪,也就是两个Y型的合体,由于贴布两端均为固定端,故稳定效果 良好,中段对半裁剪的贴布则能维持肌肉张力,促进循环代谢。 • 灯笼型 • 贴布两端不裁剪,中段裁剪为多个分支,也就是两个散状型的合体。由于贴布两端均为固定端,故 稳定效果良好,中段散状型裁剪的贴布则能促进淋巴引流,有效改善局部水肿或瘀血。

肩关节半脱位的贴扎治疗(1)

肩关节半脱位的贴扎治疗(1)

软组织贴扎
软组织贴扎是一种将胶布贴于体表已达到保护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
贴扎常用于各类运动损伤的处理,并广泛延伸到神经康复、美容等领域。
感知觉的正确、有益并持续地输入,对改善运动模式,加强运动控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神经康复可用肌内效贴矫正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改善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协调动 作模式,放松痉挛肌,促进无力肌群,帮助加强患者躯干核心肌群的稳定性等。
故弹性贴布借由适用于皮肤上所提供的触觉输入,能有效减轻或消除疼痛。
肌内效贴的生理效应
2.改善循环: 当贴布与皮肤密合时会自然产生褶皱,这些褶皱具有方向性,可改变筋膜及组织液的流向趋势,有效改善局部循环,并改变 皮下的温度。
3.减轻水肿: 水肿是由于末梢的微血管与组织间的体液没有顺利交流,以致组织间液产生异常潴留,可借由较多分支的散状形贴布牵动皮 肤所产生的池穴效应,以及贴布褶皱产生的方向性将组织间液导引往最近的淋巴结,来改善组织液滞留的情形。
灯笼形: 贴布两端不裁剪,中段裁剪为多分支,也就是两个散状形的合体。 由于贴布两端均为固定端,故稳定效果良好,而中段散状形贴布则能促 进淋巴引流,有效改善局部水肿或瘀血的问题,适用于骨折或软组织拉 伤,并伴有局部水肿或血肿问题者。
肌内效贴技术——尺寸
贴布尺寸因贴扎部位及对象迥异而不同。 建议在被贴扎者的身体部位量取所需长度再做裁剪,同时需注意肢体的摆位。
极大拉力: 施加超过30%的拉力 当弹性贴布使用极大拉力时,贴布所提供的机械力有近似白贴的作用。 可用于固定、矫正关节位置或限制关节活动范围。
肌内效贴技术——方向
(1)“锚”:指贴扎起端(基底部),为最先贴扎端、固定端。 (2)“尾”:指固定端贴妥后,远端固定端向外延伸的一端,或 称尾端。 (3)延展方向:指“锚”固定后,尾端继续延展贴扎的方向。 (4)回缩方向:指贴布“尾”向“锚”弹性回缩的方向。 另外,质量小的贴布必然向质量大的部位回缩,故而,剪裁成2分 支以上的尾端贴布均朝不裁开的贴布基部部位回缩。

软组织贴扎技术的简介与应用

软组织贴扎技术的简介与应用

肌内效贴的生理效应
print the presentation and make it into a film to be used in a wider field
2.改善循环; 3.减轻水肿; 4.促进愈合; 5.支持软组织;

肌内效贴的生理效应
6.放松软组织; 7.训练软组织; 8.矫正姿势; 9.改善不当的动作形态
功能性筋膜贴 扎(Functional fascial taping)
麦克康奈尔贴 扎(McConnell taping)
肌内效贴
弹性贴布本身的结构有三层: 第一层是近似皮肤厚度和质量的棉织布,其特定织法形成贴布仅能沿着纵轴伸展的能力,由孔洞可 观察到织法的致密程度,同时影响贴布的透气性。 第二层即中间层是亚克力胶,此层凝胶的成分与特性影响贴布的伸缩率及对于皮肤的粘着力,凝胶 的分布发生同时也影响贴布的透气性,目前常见的有整片均匀布满,波浪纹路或是间歇性喷发所形 成的间隙胶面。 第三层则是保护凝胶的背亲纸,可隔离外界环境避免凝胶被污染或破坏。
肩关节半脱位的贴扎——图解
偏瘫步态的贴扎
促进核心肌群控制
1.贴扎目的 激活核心肌群,稳定骨盆,增加感受输人。 2.贴扎方法及图解 采用“I"形贴布(自然拉力)。 摆位:仰卧位。 “I"形贴布:共两条,左右各一。[ 锚]固定于腹中线两侧肋 弓下缘, [尾]沿腹直肌延展至下腹部。如图3-1- 12(1)。 “I"形贴布:共两条。中间为[锚],固定在脐上腹中线处,[尾]向两 端自然延展,另一条“I"形贴布在脐下同法贴扎。
偏瘫步态的贴扎
改善足下垂、足内翻
(1)放松小腿三头肌,增强足底本体 感觉输人:采用“I”形或“Y"形贴布 (自然拉力)。

物理治疗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云南中医药大学

物理治疗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云南中医药大学

物理治疗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章测试1.物理治疗学,是研究如何通过功能训练、物理因子、手法治疗,来提高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恢复、改善或重建机体功能的一种医学相关学科。

()参考答案:对2.物理治疗可以分为哪几类()参考答案:以各种物理因子为主要手段的技术;以功能训练为主要手段的技术;其余选项都是;以手法为主要手段的技术3.物理因子治疗包括电疗法、光疗法、超声波疗法、磁疗法、水疗法、生物反馈疗法以及其他理疗方法。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关节活动度的英文简称是()参考答案:ROM2.脑卒中偏瘫早期对偏瘫侧肩关节只能做无痛范围内的活动,目的是()参考答案:保持关节活动度3.关节活动度训练的适应证是()。

参考答案:关节挛缩4.有关被动关节活动训练,错误的是()参考答案:训练时患者可以忍受剧痛5.对深度昏迷的患者进行被动活动的目的不包括()参考答案:增强本体感觉第三章测试1.有关独立转移的原则,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水平转移时,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之间的高度应尽可能相等,尤其是四肢瘫患者转移时2.有关帮助转移的原则,不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必须有很强的体力3.有关被动转移的原则,不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搬运时患者应当向帮助者看,而不是向地板看4.关于体位转移方法的原则,不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转移频繁时应选用升降机5.偏瘫患者在帮助下从坐位到立位的转移,正确是( )参考答案:患者必须学会向前倾斜躯干,保持脊柱伸直第四章测试1.下列不是肌肉牵伸适应症的是( )参考答案:关节内或关节周围组织有炎症、感染、结核或肿瘤2.牵张训练的适应证是()。

参考答案:关节挛缩3.下列不是肌肉牵伸禁忌症是是( )参考答案:体育运动后肌肉产生的疼痛4.有关徒手被动牵伸的肩关节的前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参考答案:牵伸肌群:肩关节前屈肌群5.有关被动徒手牵伸髋部肌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参考答案:髋关节内收牵伸髋内收肌群第五章测试1.下列不属于附属运动手法的是()参考答案:按揉2.生理性运动不包括以下哪一项()参考答案:牵拉3.关节松动技术中的一级手法是指()参考答案: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的来回推动关节4.关节松动技术中的手法选择,错误的是()参考答案:二级手法适用于治疗因关节僵硬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5.下列关节松动技术中手法操作技巧,错误的是()参考答案:治疗疼痛时,手法应超过痛点第六章测试1.肌力是指 ( )参考答案: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2.由长期制动引起的肌肉萎缩属于()参考答案:废用性肌肉萎缩3.离心性收缩时,肌肉的起点和止点之间的距离()参考答案:延长4.肌力训练时,主动运动主要适用的肌力为()参考答案:3级5.抗阻主运动适用于肌力评定为()的患者参考答案:4~5级慢速度的手法(如三级)可缓解紧张第七章测试1.颈椎首次牵引重量相当于总体重的()参考答案:10%2.颈椎牵引时间是()参考答案:10~30 min3.前屈位颈椎牵引一般采用颈椎前屈角度为()参考答案:10~30度4.下列不适用于电动持续牵引的是()参考答案:有明确的神经根受损体征,但无明显神经根炎症和水肿的患者5.电动骨盆牵引为避免牵引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首次牵引治疗的牵引力不应超过患者体重的()参考答案:30%第八章测试1.以下不属于局部稳定肌群的是()参考答案:腹直肌2.以下不属于整体稳定肌群的是()参考答案:腹横肌3.SET诊断系统的核心是()参考答案:弱链测试4.以下属于悬吊训练的基本原则的是()参考答案:注重整体性训练;以闭链运动为;渐进抗组训练原则;无痛原则;在不稳定的平面上进行训练5.判断SET弱链系统的测试包括()参考答案:不能正确完成动作;左右侧表现不一致;疼痛第九章测试1.软组织贴扎技术中通常将贴布裁剪成不同形状,以下错误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上肢贴扎技术
3、贴扎方法及图解: ① 促进肩部肌肉收缩:采
用I形贴布(自然拉力) 摆位:肩关节置于肩胛平 面,内外旋中立位外展45 度、屈肘90度。 I形贴布:“锚”在肩胛上 角内侧,“尾”沿冈上窝 经肱骨大结节,延展于三 角肌粗隆。
第二节、上肢贴扎技术
3、贴扎方法及图解:
②引导肩关节上提、外旋,增加 感觉输入:采用I形贴布(自然拉 力)
三、贴布的主要物理特性
• 2、生理效应
• 促进愈合 • 调整关节的位置 • 保护固定肌肉
三、贴布主要物理特性
• 3、基本物理特性
• 弹力:贴布被拉伸后本 身具有的弹性回缩力, 即向心力。 • 张力:离当受到外力作 用时,贴布本身具备的 延展性,即离心力。
三、贴布的主要物理特性
▪ 3、基本物理特性
三、贴布的主要物理特性
• 2、生理效应 • 支持和放松软组织,调整肌张力。
动作向量
贴布走向 筋膜走向 肌肉力量
贴布 回缩 方向
贴布 回缩 方向
肌肉收缩方向
肌肉收缩方向
贴扎方向:肌肉起点到止点
贴扎方向:肌肉止点到起点
支持还是抑制,就是用最终力的方向来决定
三、贴布的主要物理特性
• 2、生理效应
• 提供皮肤感觉 器的刺激,调 整姿势,训练 软组织。
软组织贴扎技术
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 苏晓雪
第一节 概述
▪ 一、定义
▪ 软组织贴扎是一种将特制的胶布粘贴于体表, 以达到保护肌肉骨胳系统、促进运动功能的非 侵入性治疗技术。
▪ 二、分类 ▪ 白贴贴布 麦克康耐尓贴扎 肌内效贴
传统白贴(白贴贴布)
White Athletic Tape
材料为硬贴布、弹性不 佳,但高附着特性,易
髌骨不对线
过敏
临床在膝关节疾患中应
用较多 ,如:
脂肪垫综合症
膑腱炎
股四头肌乏力
股骨内旋 骼胫束综合齐症齐哈尔医康学复院医第学二科附属医院
贴好贴布的膝关节 髌骨在正常位置上
肌内效贴(筋内效)
▪ 发明者︰日本 加濑建造(Kenso Kase,D.C. )脊医博士 ▪ 1973年开始应用,开始系列研究,并于1980开始发表相关
第二节、上肢贴扎技术
3、贴扎方法及图解: ②放松肌肉:采用Y形贴布 (自然拉力) 摆位:肩部外展30,外旋、 后伸,肘关节伸直。 Y形贴布:“锚”在桡骨粗 隆处,“尾”沿肱二头肌长 头、短头延展,分别止于其 喙突处及盂上结节处。
第二节、上肢贴扎技术
三、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
1、问题概述 主要表现为肩部肌肉无力、肌张力低下、直立位下不能抵抗自身重 力。 2、贴扎目的 促进肩部肌肉收缩,支持肩关节。
三、贴布的主要物理特性
• 1、组织结构 • 三层:
一层是防水弹力棉织布 二层是亚克力胶 三层是保护胶水的背亲纸(离型材料)
三、贴布的主要物理特性
• 2、生理效应 • 缓解疼痛
三、贴布的主要物理特性
• 2、生理效应 • 改善循环
三、贴布的主要物理特性
• 2、生理效应 • 增加淋巴管回流,减轻水肿。
I形 支持和放松肌肉。 痛点提位,镇痛作用。 最大保护固定,如软组织受伤。 Y形 调整肌肉张力,促进循环代谢。 适合放松紧绷肿胀肌肉 X形 可促进固定端位置的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有效达到止痛的效果, 也就是所谓的痛点提高贴布。丰胸贴也常采用X形。
五、基本贴扎技术
爪形 • 将组织间液导引进最近的淋巴结,来改善组织液滞留的情况,促进
各形状贴布贴扎的顺序小结:
裁剪的越多贴在越里层
爪形/灯笼形 ↓ X形 ↓ Y形 ↓ I形
X形贴补做痛点提高时,在最里层。 灯笼形在用于稳定贴扎时在最外层。
六、临床应用考量
▪ 1、贴扎摆位
摆位是指贴扎部位在贴扎时所摆放的体位。 肌内效贴起效的主要机制与其力学效应相关, 如需要放松软组织时,应使该肌肉处在拉长的状态, 贴布回缩的方向应与肌肉收缩的方向相反。
拉伸状态 正常状态 缩短软状态

请各位务必要 谨记,一定要 考虑摆位
六、临床应用考量
▪ 2、贴扎时间
单次贴扎最长可达5天,一般持续贴扎1-3天, 具体时间因贴布材质及粘弹性会有差异。
▪ 3、洗澡与出汗
贴布有较好的防水性,洗澡时一般可正常使用。 但出汗属于内生水,加上温度上升,容易导致凝胶 变性和脱胶,故大汗后应及时更换贴布。
淋巴液和血液循环。 • 增加感知的输入 灯笼形 • 固定效果较好 • 中间能促进淋巴引流 • 有效改善局部水肿或淤血 • 适用于骨折及软组织拉伤 O形 • 维持肌肉张力,以及促进循环代谢 • 可减少软组织因长期固定而引起的萎缩或废用等不良反应 • 应用于骨折和软组织损伤
五、基本贴扎技术
• 淋巴引流(爪型或灯笼型贴布) • 痛点提高(X型或固定端在中点的I型贴布) • 放松软组织(Y型贴布) • 促进肌肉收缩及支持软组织(一端为固定端的I型贴布) • 固定软组织(I型或O型贴布) • 提供旋转力矩的螺旋形贴布或强力矫正关节(I形贴布)
基础临床知识 贴扎技巧运用
融入各专业的 理论与技术
整体临床问题思考 预期成效评估与贴扎方式修正
七、临床应用情况
• 最早应用于体育界,其在运动损伤防治方面的疗效得到 了普遍认可。
• 如今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脑瘫康复等领域。 • 医疗上需配合其它康复技术,如理疗、手法和运动。 • 体育上需配合其他绷带、手法和冷喷等。
第二节、上肢贴扎技术
二、肩周炎
1、问题概述 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无力和活动受限。 2、贴扎目的:缓解疼痛、放松肌肉、支持肩部活动。
第二节、上肢贴扎技术
3、贴扎方法及图解: ① 减轻疼痛:采用X形贴
布(自然拉力) 摆位:肩部外展30,外旋、 后伸,肘关节伸直。 X形贴布:“锚”在肩关 节疼痛点,尾向两端延展。
第二节、上肢贴扎技术
五、肱骨外上髁炎 3、贴扎方法及图解 ① 减轻疼痛:采用X形
贴布(自然拉力) 摆位:患肢前臂旋前, 腕关节掌屈。 X形贴布:中间为 “锚”,固定于肘关节 外侧痛点,“尾”向两 端延展。
第二节、上肢贴扎技术
五、肱骨外上髁炎
3、贴扎方法及图解
②放松肌肉:采用Y形或I形贴 布(自然拉力) 摆位:患肢前臂旋前,腕关节 掌屈。 I形贴布:“锚”固定于背侧掌 指关节处,“尾”沿桡侧腕伸 肌走向延展止于肱骨外上髁。
摆位:肩关节置于肩胛平面,内 外旋中立位外展45度、屈肘90度。
I形贴布:“锚”部分重叠于上一 贴布,“尾”从肩胛上角内侧沿 肩峰上方,向前包绕肩关节,并 螺旋向患肢远端环绕,延展于上 臂中下段。
第二节、上肢贴扎技术
四、肱骨外上髁炎
1、问题概述 主要表现为肘关节外侧疼痛,腕背伸和前臂旋后或用力 抓握时可加重。 2、贴扎目的:减轻疼痛、放松肌肉、固定肘关节。
六、临床应用考量
▪ 7、影响贴扎的共性问题
影响贴扎疗效的其他因素: 1、皮肤的状态 2、皮下脂肪的厚度 3、贴扎环境 4、贴扎后的活动
六、临床应用考量
▪ 7、影响贴扎的共性问题
良好的贴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症狀改善 除某些慢性疾病外,单纯的肌腱炎或肌肉痛酸痛在贴
扎后症狀应会逐渐或立即減轻 ▪ 局部无不适感
• 狭义的白贴即白色运动贴布,以硬性胶布为主
• 该贴布无弹性,固定效果佳,贴扎目的是固定 关节及限制软组织活动,减少炎性渗出、减轻 疼痛,使软组织在稳定的状况下进行修复。
麦克康耐尔贴扎(McConnell Taping)
由澳洲物理治疗师所
未贴扎前
研发
目的:矫正关节力线、
减轻发炎组织的压力、
主要应用在膝部问题上
▪切力:贴布单位面积 上的横向力量,可以水 平牵动皮肤皱褶走向。 ▪黏着力:贴布的黏胶 附着在皮肤的力量。
粘胶太粘~过敏性增加 缺乏橫向力量 稳定性越明显较高 粘胶不粘~不易拉起皮皮肤稳定性较差 粘胶过期~容易产生残胶或过敏
三、贴布的主要物理特性
• 3、肌贴力学
• 应力:软组织受到贴布 的外力作用时所产生的 对抗力或软组织单位面 积上所受到的来自贴布 的垂直力量。
第二节、上肢贴扎技术
3、贴扎方法及图解:
②放松冈上肌、三角肌:采用I形贴 布,Y形贴布(自然拉力)
摆位:端坐位,患肩自然下垂、内旋, 屈肘90度,用健手托住患手。
I形贴布:“锚”固定于肱骨大结节 上部,“尾”沿冈上肌延展止于肩胛 骨冈上窝。
Y形贴布:“锚”固定于三角肌粗隆, 两“尾”分别沿三角肌后束延展至三 角肌起点处。
论文 ▪ 1982年发明肌内效贴布 ▪ 最初是在日本的康复医院内应用 ▪ 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得到国际的认可 ▪ 分别于1995年和1996年开始在美国和欧洲应用 ▪ 日本KT学会成立于1984年 ▪ 美国KT学会成立于1997年 ▪ 香港肌内效贴布疗法学会成立于2005年 ▪ 国际KT学会成立于2007年
第二节、上肢贴扎技术
五、肱骨内上髁炎 3、贴扎方法及图解
① 减轻疼痛:采用X形贴布(自然拉力) 摆位: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位。 X形贴布:中间为“锚”,固定于肘关节内侧痛点,“尾” 向两端延展。
第二节、上肢贴扎技术
五、肱骨内上髁炎
3、贴扎方法及图解
②放松肌肉:采用Y形或I形贴 布(自然拉力) 摆位: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 位。 I形贴布:“锚”固定于掌侧腕 关节远端,“尾”沿桡侧腕屈 肌和尺侧腕屈肌走向延展,止 于肱骨内上髁。
第二节、上肢贴扎技术
一、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1、问题概述 主要表现为肩峰下压痛和肩关节外展时疼痛。 2、贴扎目的 减轻疼痛、稳定肩关节、改善局部循环。
第二节、上肢贴扎技术
3、贴扎方法及图解: ① 减轻疼痛:采用X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