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贴扎技术
学习软组织贴扎技术的心得体会

学习软组织贴扎技术的心得体会今天我学到了软组织贴扎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种:肌内效。
这种技术是1973年电日本人Drn KenzoKase 发明。
其贴法主要是促进身体自然康复机能,同时起到促进、支撑及稳定肌肉与关节而不妨碍身体正常活动。
“肌内效”、“肌能效”这些名词本身即来自于各种运动基本原理与运动生物力学应用统合而形成的“运动机能学”。
目前肌内效布贴扎多为体育及物理治疗从业人员所用,以达到良好的运动效率,促使运动损伤部位早日恢复。
因一般运动绷带(如白贴等)在材质上不具有伸缩性,贴扎部位不但不能随意活动,还可能因包扎过紧而引起血液循环障碍,更有可能因为流汗使皮肤受到强烈刺激,引起斑疹和发炎现象,所以一般运动贴布只能暂时止痛而缺乏治疗效果,而肌内效贴不但可使旧伤以及先前累积的肌肉疼痛好转,在伤害未痊愈仍可使运动练习继续进行,并避免再次加重。
第九章 软组织贴扎技术

第五节 头面部贴扎技术
一、周围性面瘫 1、“Y”形贴布促进眼轮匝肌 2、爪形贴布减轻局部组织压力 3、爪形贴布促进面部肌肉
第五节 头面部贴扎技术
二、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1、“X”形贴布痛点提高 2、“Y”形贴布放松咀嚼肌
本章小结
1、常用软组织贴扎技术的分类和各自的特点 2、肌内效贴布的物理特性、专用名词 3、肌内效贴扎技术的治疗作用及其原理 4、肌内效贴布各形状的裁剪和贴扎方法 5、多重贴扎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6、肌内效贴扎技术的临床应用 7、临床贴扎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8、影响临床贴扎疗效的因素分析
一、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1、摆位 2、“X”形贴布痛点提高 3、“I”形贴布放松冈上肌 4、“Y” 形贴布放松三角肌 5、灯笼形贴布稳定肩关节
第二节 上肢贴扎技术
二、肩周炎(以肱二头肌长头腱炎为例)
1、摆位 2、“X”形贴布痛点提高 3、“Y” 形贴布放松肱二头肌
第二节 上肢贴扎技术
三、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
第九章 贴扎技术
姓名:饶加强 单位:井冈山大学 附属医院
目录
Contents Page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上肢贴扎技术
第三节:下肢贴扎技术
第四节:躯干贴扎技术 第五节:头面部贴扎技术
重点难点
1.软组织贴扎技术的概念、专用名词。
掌 握: 2.肌内效贴布的物理特性、原理、治疗作用。
3.肌内效贴扎技术的基本贴扎技术。
第三节 下肢贴扎技术
第三节 下肢贴扎技术
一、 膝骨性关节炎 二、 膝关节运动损伤 三、 髌骨软骨软化症 四、 踝关节扭伤 五、 跟腱损伤 六、 跟骨骨刺及足底筋膜炎 七、 偏瘫步态
第三节 下肢贴扎技术
一、膝骨性关节炎
软组织贴扎技术

第二节、上肢贴扎技术
3、贴扎方法及图解: ① 促进肩部肌肉收缩:采
用I形贴布(自然拉力) 摆位:肩关节置于肩胛平 面,内外旋中立位外展45 度、屈肘90度。 I形贴布:“锚”在肩胛上 角内侧,“尾”沿冈上窝 经肱骨大结节,延展于三 角肌粗隆。
第二节、上肢贴扎技术
3、贴扎方法及图解:
②引导肩关节上提、外旋,增加 感觉输入:采用I形贴布(自然拉 力)
三、贴布的主要物理特性
• 2、生理效应
• 促进愈合 • 调整关节的位置 • 保护固定肌肉
三、贴布主要物理特性
• 3、基本物理特性
• 弹力:贴布被拉伸后本 身具有的弹性回缩力, 即向心力。 • 张力:离当受到外力作 用时,贴布本身具备的 延展性,即离心力。
三、贴布的主要物理特性
▪ 3、基本物理特性
三、贴布的主要物理特性
• 2、生理效应 • 支持和放松软组织,调整肌张力。
动作向量
贴布走向 筋膜走向 肌肉力量
贴布 回缩 方向
贴布 回缩 方向
肌肉收缩方向
肌肉收缩方向
贴扎方向:肌肉起点到止点
贴扎方向:肌肉止点到起点
支持还是抑制,就是用最终力的方向来决定
三、贴布的主要物理特性
• 2、生理效应
• 提供皮肤感觉 器的刺激,调 整姿势,训练 软组织。
软组织贴扎技术
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 苏晓雪
第一节 概述
▪ 一、定义
▪ 软组织贴扎是一种将特制的胶布粘贴于体表, 以达到保护肌肉骨胳系统、促进运动功能的非 侵入性治疗技术。
▪ 二、分类 ▪ 白贴贴布 麦克康耐尓贴扎 肌内效贴
传统白贴(白贴贴布)
White Athletic Tape
肌内效贴扎技术

避免在炎症区域使用
在炎症或感染区域使用肌内效贴扎可能导致 不适或加重症状。
定期更换贴布
为了保持贴布的卫生和有效性,需要定期更 换贴布,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
与药物比较
肌内效贴扎技术相比药物治疗具有非侵入性和无药物副作用的优 势,但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有效。
与物理治疗比较
肌内效贴扎技术可以作为物理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但物理治疗通 常更全面和系统。
新型肌内效贴扎材料的研发
目前,科研人员正在研发新型的肌内效贴扎材料,以提高其弹性、粘附力和耐久性,从而 更好地满足运动员和患者的需求。
未来发展方向
1 2 3
深入探究肌内效贴扎技术的机制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究肌内效贴扎技术的机制, 以更好地了解其在运动和康复领域中的作用。
拓展应用领域
随着研究的深入,肌内效贴扎技术的应用领域将 进一步拓展,包括但不限于慢性疼痛管理、姿势 矫正等方面。
广泛应用。
肌内效贴扎技术主要应用于运动 损伤康复、慢性疼痛缓解、姿势
矫正和运动表现提升等领域。
历史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
肌内效贴扎技术由日本物理治疗 师Kenzo Kase创立,最初用于缓
解慢性疼痛和运动损伤康复。
20世纪80年代
该技术逐渐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并开始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21世纪初
贴扎技巧与注意事项
01
02
03
注意贴扎的力度
过紧的贴扎可能导致血液 循环不畅,过松的贴扎则 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避免重复使用
肌内效贴布一般只可使用 一次,不可重复使用。
注意过敏反应
部分人对肌内效贴布可能 会出现过敏反应,如果出 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 使用并就医。
肌内效贴

镇江市中医院康复科
一、基本介绍
软组织贴扎
软组织贴扎技术是指将各种类型贴布、绷带等贴于
体表产生生物力学及生理学效应,以达到保护肌肉骨骼
系、促进运动功能或特定治疗目的的非侵入性治疗技 术。 包括白帖(white athlete taping)、肌内效贴 (Kinesio taping)、专项贴扎法(麦克康纳尔
三、应用进展
肌内效贴技术应用范围
1、骨科及运动损伤:颈腰椎病、姿势不良、膝退行性 关节炎、足底筋膜炎、跟腱损伤及各类肌腱、韧带、肌 肉急慢性损伤。改善肿胀、疼痛、感觉输入,提高运动 能力。 2、神经科疾患: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感觉、运 动功能异常,脑卒中常见并发症肩关节脱位、肩手综合 征等。改善感觉输入,促进下肢伸直协调动作并促进躯 干旋转,维持稳定性。 3、儿科疾患:儿童脑瘫,加强肩关节稳定性,增强腹 肌收缩,改善下肢痉挛。 4、其他:感冒鼻塞、痛经、塑身等
王滢瑄,程淑敏,陈若佟等. 贴扎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疗效:前驱研究. [J] 台湾复健医志,2008; 36(3): 145– 150.
减轻疼痛
Paoloni等在一项随机单盲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肌内效贴可以 减轻慢性腰痛患者的疼痛,并使其肌肉快速正常化。认为它 是一种有效的减轻疼痛的辅助物理治疗方法。 另外一项关于非特异性腰痛的随机对照研究中,肌内效贴布 贴扎即刻及贴扎4周后,肌内效贴组相比对照组疼痛减轻程度 有小幅度提高。
膝骨性关节炎
40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 与常规局部理疗对照(超短波+超声波) ①在膝周肿胀明显处首先采用两条 6—8 爪形贴布,锚分别从股骨内、 外上髁,发出多尾如双手交叉状重叠于膝周(不施加任何拉力或仅施10% 以下的拉力);②疼痛明显处采用肌内效布X形痛点贴扎 VAS 主观疼痛度在第1天、3天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第5天后评分无差 异。
软组织贴扎技术实验报告

软组织贴扎技术实验报告软组织贴扎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技术,它可以用于修复软组织损伤,如肌腱、韧带、肌肉等。
本文将介绍软组织贴扎技术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实验结果。
一、原理软组织贴扎技术是通过将缝合线穿过损伤的软组织,然后将缝合线紧密地结扎在一起,从而实现软组织的修复。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修复各种类型的软组织损伤,包括肌腱断裂、韧带撕裂、肌肉拉伤等。
二、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在进行软组织贴扎手术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手术。
其次,需要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和麻醉。
最后,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手术器械和缝合线。
2. 切口在确定手术部位后,需要进行切口。
切口的大小和位置取决于损伤的程度和位置。
在进行切口时,需要注意避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3. 缝合在切口完成后,需要将缝合线穿过损伤的软组织。
穿线的方法取决于损伤的类型和位置。
在穿线时,需要注意避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穿线完成后,需要将缝合线紧密地结扎在一起,以确保软组织的修复。
4. 结束手术在完成缝合后,需要对手术部位进行清洗和消毒。
最后,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三、实验结果为了验证软组织贴扎技术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实验对象为10只大鼠,它们的肌腱被切断,然后进行了软组织贴扎手术。
手术后,我们对大鼠进行了观察和评估。
实验结果表明,软组织贴扎技术可以有效地修复肌腱损伤。
在手术后的4周和8周,大鼠的肌腱恢复了正常的功能和结构。
此外,我们还发现,软组织贴扎技术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从而提高手术的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四、结论软组织贴扎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手术技术,它可以用于修复各种类型的软组织损伤。
在进行手术时,需要注意避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
实验结果表明,软组织贴扎技术可以有效地修复软组织损伤,从而提高手术的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肩关节半脱位的贴扎治疗-(2)

肩关节半脱位——病因机制
脑卒中早期,肩关节周围肌肉张力下降,关节囊松弛,肩关节失去正常的锁定机制,可能出现 肩关节半脱位。 而此时前锯肌和斜方肌上部不能维持肩胛骨位于正常位置,肩胛骨下沉、下旋,使肩关节更易 发生半脱位。 脑卒中患者患侧肩关节还丧失了从相关肌肉的反射及随意活动中得到的支持,在治疗过程中如 果卧床体位不当、直立位时缺乏支持、不适当的牵拉上肢均可造成肩关节半脱位。
中度拉力: 施加10-30%的拉力(筋膜矫正10-20%,软组织支持20-30%,瘢痕塑形30%)。 垂直于皮肤的应力较自然拉力贴布显著。 对改变筋膜分布的相对位置或固定局部软组织有较佳的效果。 支持及保护软组织,特别是延展性及收缩能力极小的肌腱或韧带组织。 对疤痕组织提供垂直应力,避免疤痕过度增生并能改变结缔组织的分布。
故弹性贴布借由适用于皮肤上所提供的触觉输入,能有效减轻或消除疼痛。
肌内效贴的生理效应
2.改善循环: 当贴布与皮肤密合时会自然产生褶皱,这些褶皱具有方向性,可改变筋膜及组织液的流向趋势,有效改善局部循环,并改变 皮下的温度。
3.减轻水肿: 水肿是由于末梢的微血管与组织间的体液没有顺利交流,以致组织间液产生异常潴留,可借由较多分支的散状形贴布牵动皮 肤所产生的池穴效应,以及贴布褶皱产生的方向性将组织间液导引往最近的淋巴结,来改善组织液滞留的情形。
功能性筋膜贴扎(Functional fascial taping) 采用无弹性的贴布,主要的目的是将筋膜持久的伸展引导,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麦克康奈尔贴扎(McConnell taping) 由澳洲物理治疗Jenny McConnell研发,主要为矫正关节力线、减轻发炎组织的压力 ,多应用在膝部问题上。其材料为两层,包括硬贴布、固定底布。
肩关节半脱位的贴扎治疗(1)

软组织贴扎
软组织贴扎是一种将胶布贴于体表已达到保护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
贴扎常用于各类运动损伤的处理,并广泛延伸到神经康复、美容等领域。
感知觉的正确、有益并持续地输入,对改善运动模式,加强运动控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神经康复可用肌内效贴矫正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改善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协调动 作模式,放松痉挛肌,促进无力肌群,帮助加强患者躯干核心肌群的稳定性等。
故弹性贴布借由适用于皮肤上所提供的触觉输入,能有效减轻或消除疼痛。
肌内效贴的生理效应
2.改善循环: 当贴布与皮肤密合时会自然产生褶皱,这些褶皱具有方向性,可改变筋膜及组织液的流向趋势,有效改善局部循环,并改变 皮下的温度。
3.减轻水肿: 水肿是由于末梢的微血管与组织间的体液没有顺利交流,以致组织间液产生异常潴留,可借由较多分支的散状形贴布牵动皮 肤所产生的池穴效应,以及贴布褶皱产生的方向性将组织间液导引往最近的淋巴结,来改善组织液滞留的情形。
灯笼形: 贴布两端不裁剪,中段裁剪为多分支,也就是两个散状形的合体。 由于贴布两端均为固定端,故稳定效果良好,而中段散状形贴布则能促 进淋巴引流,有效改善局部水肿或瘀血的问题,适用于骨折或软组织拉 伤,并伴有局部水肿或血肿问题者。
肌内效贴技术——尺寸
贴布尺寸因贴扎部位及对象迥异而不同。 建议在被贴扎者的身体部位量取所需长度再做裁剪,同时需注意肢体的摆位。
极大拉力: 施加超过30%的拉力 当弹性贴布使用极大拉力时,贴布所提供的机械力有近似白贴的作用。 可用于固定、矫正关节位置或限制关节活动范围。
肌内效贴技术——方向
(1)“锚”:指贴扎起端(基底部),为最先贴扎端、固定端。 (2)“尾”:指固定端贴妥后,远端固定端向外延伸的一端,或 称尾端。 (3)延展方向:指“锚”固定后,尾端继续延展贴扎的方向。 (4)回缩方向:指贴布“尾”向“锚”弹性回缩的方向。 另外,质量小的贴布必然向质量大的部位回缩,故而,剪裁成2分 支以上的尾端贴布均朝不裁开的贴布基部部位回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内效贴的主要物理特性 及专用名词
❖ 肌内效贴由防水弹力棉布、医用亚克力胶、 离型材料(背亲纸)组成
❖ 胶面呈水波纹
❖ 肌内效贴的基本物理特性:
❖ 弹力:为贴布被拉伸后本身具有的弹性回缩 力,即向心力
非结缔组织:肌肉、神经及血管等 Nhomakorabea软组织的定义
❖ 广义的软组织:非上皮细胞性的骨骼外间质 (不包括神经胶质及网状内皮系统)
除骨骼、内脏、淋巴结、神经胶质细胞及上皮细 胞层的其它组织
软组织相关功能
❖ 整体功能: 连接、支持、营养、分割、运输及保护作用
❖ 重点组织的重点功能 1. 运动的执行单位:肌肉 2. 运动的控制单位:神经 3. 运动的营养单位:血管 4. 运动的支持单位:韧带
❖ 贴布张力与应力影响的具体分析
❖ 贴布张力越大(对贴布的拉力较大时容易产生)
➢ 贴布整体长度拉长 ➢ 贴布间隙越明显 ➢ 贴布的垂直效应较多,贴布的应力较大 ➢ 贴布的对软组织的压力与支持性较大 ➢ 给予组织垂直压力,改变渗透压 ➢ 皮肤的皱褶越少(筋膜的流动较少) ➢ 贴布对皮肤的牵扯感越明显 ➢ 皮肤较易过敏 ➢ 皮肤对贴布的耐受性越差
主要贴扎方法
❖ 传统白贴(无弹性白色运动贴布) ❖ 功能性筋膜贴扎 ❖ 麦克康尔贴扎 ❖ 肌内效贴(弹性贴布)
白贴
❖ 白贴弹性差,固定效果佳 ❖ 贴扎目的为固定关节位置及限制软组织的活
动,是软组织在稳定的状况下进行修复
功能性筋膜贴扎
❖ 所使用的特别胶布是没有药性的,硬性胶布 为主
❖ 主要目的是将筋膜持久的伸展及拉回正常位 置,达到减痛的目的
软组织贴扎 技术
定义
❖ 软组织贴扎是一种将胶布贴于体表以达到保 护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的非侵入性 治疗技术
❖ 贴扎常用于各类运动损伤的处理,并广泛延 伸到神经康复、美容等领域
软组织定义
❖ 解剖意义上的软组织: 除骨骼以外,连接、支持及包围人体脏器及
其它结构的组织 包括:
结缔组织:肌腱、韧带、筋膜、皮肤、纤维结 构、脂肪及滑膜等
淋巴贴布0~10% 肌肉贴布7~10%
❖ 中度拉力:指对贴布施加10%~30%的拉力
筋膜矫正10~20% 软组织支持20~30% 瘢痕塑型30%
❖ 极大拉力:指对贴布施加超过30%的拉力
关节矫正 大于30%
当拉力大于30%,贴布的机械力大于自身的弹性力量
❖ 治疗原理:
淋巴贴扎 可增加皮肤与肌肉之间的间隙,促进淋巴及血 液循环,减少引致疼痛的刺激物质
专有名词和术语
❖ 【锚】:指贴扎起端,为最先贴扎端、固定端
❖ 【尾】:指固定端贴妥后,远离固定端向外延伸的 一端,或称尾端
❖ 延展方向:指【锚】固定后 ,尾端继续延展贴扎的 方向
❖ 回缩方向:指贴布【尾】向【锚】弹性回缩的方向
❖ 拉力:对贴布外加的拉拖的力量,可以影响整体皮 肤及筋膜走向
拉力
❖ 自然拉力:指对贴布不施加任何外加拉力或 仅施加小于10%的拉力
麦克康尔贴扎
❖ 目的:改善关节排列、减轻发言组织的压力 ❖ 主要应用在膝部问题上 ❖ 材料为硬性贴布,弹性不佳 ❖ 高附着特性,易过敏 ❖ 临床在膝关节疾患中应用较多 如: 脂肪垫综合症、筋膜炎、
股四头肌乏力、 股骨内旋髂胫束综合症
肌内效贴布贴扎
❖ 以布及黏胶为原料制造
❖ 经过不断制造技术改良,新一代的肌内效贴 布已经兼具透气、防水、不过敏、运动前后 均可用及日常生活随时可以使用等优点
剪法
❖ “I”形: 1. 给软组织明确的促进动作指令,促进肌肉运动及支持软组
织 2. 针对关节活动面,或拉伤的软组织进行不同程度的固定 ❖ “Y”形:促进或放松较次要或较小的肌群 ❖ “X”形:可促进【锚】所在位置的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
达到止痛的效果,也就是所谓的“痛点提高贴布” ❖ 爪形:1.消除肿胀,促进淋巴血液、血液循环
2.爪形贴布需尽量包覆组织液滞留的肢体或血液淤积 的区域 3.增加感知觉的输入 ❖ 灯笼形:灯笼形贴布兼具爪形贴布的特性
贴布两端均为固定端,故稳定效果良好
摆位
❖ 是指贴扎部位在贴扎时所摆放的体位 ❖ 肌内效贴起效的主要机制与其力学效应相关 ❖ 如要想放松软组织时,应使改肌肉处在拉长的状态
贴布回缩的方向应与肌肉收缩方向相反 ❖ 常用的摆位有: 1. 在拉伸软组织的状态下贴扎 2. 在软组织的自然状态下贴扎 3. 在缩短软组织的状态贴扎
❖ 张力:为贴布受到外力作用时,贴布本身具 备的延展性,即离心力
❖ 应力: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所产生的对抗力 或单位面积上所受之垂直力量
❖ 切力:单位面积上的横向力量,可以水平牵 动皮肤皱褶走向
❖ 粘着力:为贴布的黏胶附着在皮肤的力量, 粘胶太黏,会导致过敏性增加, 粘胶不黏,则不易拉起皮肤,稳定性较差
❖ 若是贴布的锚掀起,贴布失去力学固定点,力学作 用会被破坏,应重新贴扎
肌肉贴扎 可依贴布回缩方向的不同,或放松软组织以减 轻肌肉的张力或缓解疲劳,或支持软组织,增加肌力,稳 定关节功能等
因此正确的软组织贴扎技术,可达到减轻疼痛、消除肿胀 、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及增进运动表现等效果
近年来很多康复专业人士还运用贴布的粘性、弹性及方向 性,将贴布作为一种感觉输入的手段,把治疗师对患者的 口令和手法“贴”到患者身上,获得增加感知觉的输入, 改善“身体图式”的效果,尤其是由熟悉解剖及运动生物 力学的使用者进行针对性贴扎,可改善运动模式,加强运 动控制能力
注意问题
❖ 单次贴扎最长可达5天,一般持续贴扎1~3天 ❖ 不建议在使用贴布时进行泡澡或高温沐浴过久 ❖ 浴后可用毛巾、纸巾吸干表面的水分 ❖ 如患者为过敏体质,单次贴扎以24小时为限 ❖ 在同一解剖部位,不应贴扎层次过多,以免给予软
组织的“指令”太杂甚至相互矛盾 ❖ 若贴布尾端掀起,可将掀起部分剪掉
❖ 贴布张力越小
➢ 贴布整体长度减短 ➢ 贴布间隙不明显 ➢ 贴布的垂直应力较小,水平力量较多 ➢ 给予皮肤水平的力量带动筋膜 ➢ 皮肤的皱褶越多 ➢ 对组织间液及循环代谢的带动力较强 ➢ 贴布对皮肤的拉扯感越小 ➢ 皮肤的适应性较好 ➢ 皮肤对贴布的耐受性越高
❖ 肌内效贴的产品有多种颜色 ❖ 其材质没有本质区别 ❖ 在实际应用中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加以考虑 ❖ 以放松为目的的贴扎多采用冷色调的贴布 ❖ 以兴奋促进为目的的贴扎采用冷色调的贴布 ❖ 以固定为目的的贴扎则采用黑色贴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