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第5课《伤仲永》

合集下载

王安石《伤仲永》详注

王安石《伤仲永》详注

王安石《伤仲永》详注伤仲永:“伤”本来是形容词,“哀伤”、“悲伤”之义,这里活用作动词,是“为……悲伤”、“为……哀伤”之义。

这种用法交为动用法。

一、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1.金溪:当时抚州的金溪县(现在的江西省金溪县),是作者王安石的外祖父吴畋的家乡。

2.民:百姓,平民。

3.世:代,世代,好几辈子。

初中课本《语文》(七年级下册):“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隶,属于。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世隶耕:世代务农。

隶,属于。

”“隶”是动词,隶属、属于、附属,“耕”也是动词,“耕作”,那么“世隶耕”应解释为“世代属于耕作”之类,但这根本不成话。

“属于”、“隶属”、“附属”之后应紧接名词,所以“耕”字应该是动词活用作名词,耕作之人、种地的人。

曲德来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版《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王安石卷):“隶,附属。

隶耕,谓属于耕种之家。

”《中学文言文索引辞典》正是将此“耕”字解释为“耕田人”、“农户”。

牛宝彤《唐宋八大家文选》:“世隶耕——世代耕种农田。

隶耕,属于耕田人的户籍。

隶,属于。

”这也是将“耕”解释为“耕田人”,只不过是认为“隶耕”是说户籍上属于耕田人。

4.此句中“金溪民方仲永”是主语,“世隶耕”是谓语,所以初中课本《语文》(七年级下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译为“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如此翻译的,大有人在,可是“方仲永”是一代人,怎么能说他“世代以种田为业”呢?其实此句是说方仲永的家人“世代以种田为业”,可认为“世隶耕”之前省略了“其家”。

二、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1.生:出生。

“生五年”即出生了五年。

2.未:副词,不是“尚未成年”的“未”(“没有”的意思),而是“未可厚非”、“未敢苟同”的“未”,意思是“不”。

3.书:动词,书写,写。

就是“书法”、“振笔直书”的“书”。

4.“忽啼求之”应该怎样断句?是“忽/啼求之”还是“忽啼/求之”?按照前一种断句法,此句应翻译为“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按照后一种断句法,此句应翻译为“忽然哭起来要这些东西”。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8.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艳丽的装饰。
19.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快磨刀朝向猪和羊。霍霍:形容磨刀急速的声音。
20.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木兰打开自己的房门,坐在床上,脱下打战时穿的战袍,穿上从前的女儿衣裳。我:指木兰自己。阁:指木兰的卧房。著:穿。旧时裳:指木兰的女儿服装。
7.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大哥哥。长:年长。
8.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意为此去买鞍和马,从今代替父亲去出征。
9.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在)东边的集市买骏马,(在)西边的集市买马鞍和坐垫,(在)南边的集市买嚼子和缰绳,(在)北边的集市买长马鞭。东市:名词作状语,在东市,下文“西式”“南市”“北市”等同。
2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好秀发,照着镜子贴上花黄作装饰。理:整理。云鬓:像云那样的头发,形容好看的头发。帖:同“贴”。花黄:当时妇女贴在脸上的一种装饰。
2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走出门口看同伍的伙伴,战友们都很惊讶:同行十多年,不知木兰是个女孩子。火伴:“火”同“伙”,指同伍的战友。皆:都。惊忙:大吃一惊。十年:非确指,指十多年。知:知道。
10.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七年级下语文5-《伤仲永》人教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七年级下语文5-《伤仲永》人教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pān
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chèn
泯然众人矣
mǐn
解释加红色旳词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自为其名 传一乡秀才
属于 曾经 以为异 给 写 题 全
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完毕
邑人
同乡人 同县旳人
奇之
以为……奇
稍稍来宾其父
渐渐;把……当做来 宾
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
父利其然也
11、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旳人 旳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
12、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 扎克
13、天才就是99%旳汗水加1%旳灵感。—— 爱因斯坦
自写格言比赛: 天才就是——(请你续写)
1.天才就是非凡旳傻劲 2.天才就是入谜 3.天才就是长久旳忍耐 4.……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pān

正音,正确朗诵
chèn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 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 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mǐn
正音,正确朗诵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 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 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
[北宋]王安石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
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 ,提出政治改革旳主张。继 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 一定成就。但因为保守派旳 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 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伤仲永》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伤仲永》

《伤仲永》教学设计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从而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语言平实精当而又不乏感情色彩,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是一篇经典文言文。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基本上具备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读懂这篇比较浅显的文言短文。

因此我采取了“文、言”结合的方法,在朗读分析和问题情境中落实重要的文言词句的意思,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并作出评价。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读懂这篇文言文。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及用法。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人的天资并非一成不变,只有靠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五、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六、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世界著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我国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勤奋好学才能有所成就,反之,如果一个人不接受后天教育、不努力学习,即使是天才、神童,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变成庸才。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方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熟读课文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多媒体显示),要求学生认真听录音,注意难读的字的读音。

2、(学生):听录音,自由朗读课文,分组朗读、齐读课文。

注意以下文言字词的读音:(1)世隶.耕(2)邑.人奇之(3)日扳.仲永(4)环谒.(5)称.前时之闻(6)泯.然众人(7)方仲.永(8)忽啼.求之(9)父异焉(10)矣(11)耶(12)尝(多媒体显示)过渡语:同学们,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准节奏和读懂文意。

人教版七下语文教案---第一单元第5课 伤仲永

人教版七下语文教案---第一单元第5课 伤仲永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课题:《伤仲永》【课标与教材分析】《2011版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伤仲永》是一篇随笔(散文的一种),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问”三个片断,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在这部分中,作者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

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知道的: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具备了自学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活动感知文情、理解文理,从而完成对本课的学习。

2.学生想知道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会《伤仲永》中王安石的人才观及本文的思想内容。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学生能通过查阅字典、为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注音,并初步把握字形,根据课下注释能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4.对学困生的关注:学生能自主解决字音,但句子的停顿还需明确;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及文章的思想内容还需教师点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学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学课件

那么仲永为什么会“泯然众人矣”?
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1) 仲永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中?
明确: “世隶耕”,点明了其家庭背景,
也暗示造成他悲剧的深层原因。
(2) 知道仲永才华出众时,父亲是怎样做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父亲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贪图 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才艺展示
注意听准字音、掌 握节奏,把握语气。
金溪民/方仲永,听世/读隶耕课。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
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 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 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一、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 人,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王临川集》、 《王文公集》等。
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 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 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是作者对人 才毁灭所做的挽歌,表明了作者对家庭和社 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摧残的谴责。
3、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是作者青年时代 写的一篇随笔。文中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 变化的故事,告诫人们:一个人不论先天条件多 么优越,如果自恃聪明,不肯接受后天教育和坚 持自学,不仅难以长进,就连后来的聪明也保不 住。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原文及解析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原文及解析

《伤仲永》翻译及知识点原文及译文《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如下: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哭着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知识点作者背景:王安石,北宋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题思想: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

字音:环谒[ye]、泯[min]然、称[chen]、夫[fu]。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材通“才”,才能;尝同“曾”,曾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伤仲永》精练精析(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伤仲永》精练精析(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世隶.耕 (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稍稍..宾客其父 ( )(4)忽啼求.之( )2.下列句子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识书具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下列各项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余闻之.也久D.不能称前时之.闻4.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作者是王安石,文中提到的“先人”指王安石的父亲。

B.本文叙事先扬后抑,文题中的“伤”字,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刻画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

5.综合性学习。

学完《伤仲永》一文后,七年级(8)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名学生,请你参与这次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你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开场白吧!我的开场白:(2)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最后“泯然众人矣”。

针对这种情况,你最想对方仲永的父亲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最想对他说:(3)我国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三个这样的成语鼓励同学们勤奋学习: 、、。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6~10题。

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划一处)余闻之也久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异.焉 ( )(2)指物作诗立就.(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9.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事例,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内容图解
方仲永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叙事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利其然 不使学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议论: 父
伤 仲 永
12
探讨问题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11
内容图解
方仲永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叙事 父 后 天 教 育 对 成 才 的 重 要 性
叙事
1~2
议论:
3
12
探讨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9
内容图解
方仲永 叙事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 作上了。 ——鲁迅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 征之一。 ——契诃夫
13
拓展延伸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说话 由方仲永的故事,我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 的道理,把“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当 作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即使小有成就,也不 沾沾自喜,而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学习“更 上一层楼”。
伤 仲 永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利其然 不使学
议论:受于人者不至
12
语言品析
• 文中“忽啼求之”的“啼”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它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方仲永索求 书具时的儿童情态。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环”能否 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两个词从时间和范围两方面突出 了方仲永惟利是图的情景。这就是方仲永变成 普通人的根本原因。
15
课堂检测
6、“得为众人而已耶?”从句式上看属于 句, 意思是: 。 7、选文第三段就事说理,从 引向 。直接表达作者的 观点,揭示了 的重要性。 因而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 。
6、反问 那就恐怕连做一个普通人都不可能了 7、个别 一般 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 议论
16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 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 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 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 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 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 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 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 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做客, 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 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 拜访同县的人, 不让(他)学习。
伤 仲 永
12
课堂小结
•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 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主旨) • 本文叙议结合。1—2段是叙述,暗含主旨, 第3段是议论,画龙点睛,突出中心。 • 本文先扬后抑,对比有力。先写仲永幼年 天资过人,后写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明对“不使学”的做 法的批判,突出中心。
课堂检测
谢谢观赏
17
4
自读课文
要求:根据课本注释读懂文意
一、解释下列词语
隶 尝 书具 异 旁近 就 其 观 奇 宾客 利 通 悟 受 贤 卒 彼其
其 以 意 一 是 谒 于 使
之 令 称 闻 自 复 焉 泯 然
夫 固 已 耶
5
全 曾经
自读课文
他的
对……感到诧异
一、解释下列词语
对……感到惊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团结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 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 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 这 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完成
1~2
伤 仲 永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议论:
3
12
探讨问题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 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他的父亲贪图 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即“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 育。(即:其受于人者不至)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 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 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 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被 那些 达到
本来
停止
5
自读课文
要求:根据课本注释读懂文意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3
课堂检测
1、《伤仲永》的作者是 宋的 ,他是杰出的 文学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伤” 的意思是 。 2、联系上下文,说明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字所指 代的内容。 自己的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这 (3)父利其然也。( ) (4)稍稍宾客其父。( ) 他,指方仲永
2
听读课文
读出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3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听读课文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 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 /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 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 /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fú) 3 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yé)?
12
写法探究
•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 把仲永天资聪慧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 成强烈对比,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 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 的后天教育。
12
课文图解
方仲永 叙事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对比) |(扬—抑)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利其然 不使学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议论:受于人者不至 父 后 天 教 育 对 成 才 的 重 要 性
他的,指方仲永的
14
课堂检测
5、以下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二项是 ( ) A、上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 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比后天的学习更重要的道理。 B、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他自己后来骄傲自满, 不认真学习的结果。 C、上文用方仲永作反面例子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上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 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突出 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
12
课文图解
方仲永 叙事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对比) |(扬—抑)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利其然 不使学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议论:受于人者不至 父 后 天 教 育 对 成 才 的 重 要 性
伤 仲 永
12
拓展延伸
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
伤仲永
王安石
1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学会阅读文言文。 了解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懂得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 定性作用的道理。
2
听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读一读 仲 为 邑 扳 谒 称 泯 耶
请播放音频

仲zhòng为wéi邑yì扳pān 谒yè称chèn 泯mǐn耶yé夫fú
3、彼其受之天也,如此之贤也。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 不至也。
7
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对这个故事 发表了什么看法? 本文讲述了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却因为他 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最后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作者认为后天的教育对成就人才很重要。
8
内容图解
伤 仲 永
把……当作 宾客 有的人
观赏 拜访


认为……有 利可图 5
听说 让
自读课文
名声
一、解释下列词语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 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 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在 语气词 从
又,再
5
自读课文
一、解释下列词语 他的
无义 比 最终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 在舅舅家里见到过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 (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 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 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消 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 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 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 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 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 的人,又接受后天的教育,相成为一-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 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 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现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 拾遗》等。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题目中的伤 是哀伤,叹息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