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复习题三篇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复习题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复习题

《论语十二章》复习题学生版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经著作之一,由编撰而成,主要是对言行的记录,是一部体散文。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并称为“四书”。

共篇。

2、孔子,名,字,(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学派创始人。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三、通假字1.不亦说乎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四、古今异义词1.不亦君子乎古:今:2.可以为师矣古:今:3.饭疏食饮水古:今:4.饭疏食饮水古:今: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今:6.吾日三省吾身古:今:五、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3.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六、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2.吾日三省吾身()3.传不习乎()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饭疏食饮水()6.择其善者而从之()7.温故而知新()()七、写出文中成语八、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论语十二章复习题

论语十二章复习题

论语十二章复习题第一章:学而1. 请简要解释以下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名言出自《论语·学而篇》中,意思是学习并经常复习,不是非常快乐吗?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持之以恒的态度。

2. 学习的道德价值是什么?学习对于个人和社会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

通过不断学习,个人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智慧。

同时,学习也帮助个人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3. 学习与实践的关系是什么?《论语·学而篇》中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仅仅知道而不去实践,远不如对所学知识充满热情并乐于实践的人来得有价值。

第二章:为政1. 什么是仁?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提到了仁的概念。

仁指的是关心、照顾他人,以及更加完美地实现自己的人性。

仁是一种广泛的道德美德,涵盖了兼爱、宽容、谦逊等多个方面。

2. 如何实现仁?孔子认为通过修炼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可以实现仁。

他提倡君子应当追求道德上的完美,并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教育他人,从而达到实现仁的目的。

3. 为什么要廉洁自律?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强调廉洁自律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政治家遵循廉洁自律的原则,才能够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有效地治理国家。

第三章:八佾1. 八佾是什么?八佾是古代宴会上的一种仪式,是一种有规定的舞蹈和乐器演奏表演。

八佾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

2. 为什么要参与八佾?参与八佾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

通过参与八佾,人们可以学习到如何与他人协调合作、舞蹈和音乐的基本技巧,以及如何礼貌地与他人交流。

3. 八佾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什么?八佾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通过参与八佾,个人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和品格,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第四章:里仁1. 什么是里仁?里仁是指在家庭、社区和乡村等小范围内实践和展现仁爱的概念。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音乐呢?”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论语》十二章复习及练习

《论语》十二章复习及练习

10《论语》十二章1.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2)一词多义【其】①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②人不堪其忧(代词,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种困境)③回也不改其乐(代词,代“颜回的”)【为】①为.人谋而不忠(替)②可以为.师矣(做)(3)古今异义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4)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名词用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用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⑤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3.主题解说课文《〈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4.重点突破课文所选12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哪三个方面的内容?提示:一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包括第1、2、4、5章。

学习方法有:复习法、反省法、学思结合法。

二是关于学习态度的,包括第7、9、10章。

学习态度包括:要以学为乐、诚实谦虚、善于取长补短、珍惜时间。

三是关于修身做人的,包括第1、2、3、6、8、9、11、12章。

在这几章里,孔子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方法,那就是要宽以待人、忠实守信、顺心而为、安贫乐道、择善而从、坚守志向、博学仁德。

5.结构图解学习勤于复习方法学思结合学习以学为乐是为《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诚实谦虚了更珍惜时间好地修身宽厚仁义做人做人坚贞守节6.学法点津文言字词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与重点实词的意思是文言文阅读必考的知识。

【典型例题】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四十而不惑. (2)不亦说.乎 (3)吾日.三省吾身【参考答案】(1)迷惑,疑惑 (2)通“悦”,愉快 (3)每天【技法点睛】文言字词理解的方法有:(1)扩词法。

论语十二章复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复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复习题及答案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及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

与、、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 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

习,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

三,古义:,今义:)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

从,古义:;今义:。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强化复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__________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记录了_____________ .《论语》共二十篇。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人,春秋末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______________”,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________________”。

二、给下列加粗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粗词语1. 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 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

论语十二章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含答案一、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之()不逾矩..()博学而笃.志()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2)吾日三省.吾身(3)为人谋而不忠.乎(4)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学而不思则罔.(6)思而不学则殆.(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8)择其善.者而从之(9)三军可夺.帅也(1)博学而笃.志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3、理解性默写(1)假如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你有幸作为学生代表致欢迎辞,于是你用,两句开头。

(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回答)(2)本文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3)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正如文中所言:,。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我们不应该恼怒,正如文中所言,?5、《论语》中许多语句后来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请从本文中找出至少三个成语:6、《论语》是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体裁)著作。

它与《》《》《》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派创始人。

7、重点语句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下面语句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还有谈个人修养的,请将它们归类。

(1)择其善者而从之(2)温故而知新(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人不知而不愠(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学习方法的是:谈学习态度的是:谈个人修养的是:二、迁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

”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

《论语》十二章 复习题

《论语》十二章 复习题

《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1.孔子孔子,名,字,时期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2.《论语》《论语》儒家经典著作,由编撰而成,是记录言行的一部体著作,共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四书五经四书:《》《》《》和《》;五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二、给加点字注音①论.()语②不亦说.()乎③人不知而不愠.()④三省.()吾身⑤为.()人谋而不忠乎⑥传.()不习乎⑦不逾.()矩.()⑧学而不思则罔.()⑨思而不学则殆.()⑩贤哉.()⑪一箪.()食⑫在陋巷.()⑬人不堪.()其忧⑭曲肱.()而枕之⑮逝者如斯夫.()⑯不舍.()昼夜⑰博学而笃.()志三、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字词释义:时——()时习——()说——()朋——()知——()愠——()君子——()不亦……乎——()译文:第一章:讨论学习方法(按时温习)、交友乐趣与为人态度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字词释义:吾——()日——()三省——()省——()为——()为人谋——()忠——()信——()传——()曾子:姓,名,字,春秋末期国人。

孔子的弟子。

译文:第二章: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字词释义:有——()十有五——()立——()惑——()天命——()耳顺——()从心所欲——()逾矩——()逾——()矩——()译文:第三章:孔子自述其学习、修养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复习题三篇篇一:20XX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复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粗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 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同,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意思是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

习,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

三,古义:,今义:)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

从,古义:;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七、词语活用归类3.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学而时.习之()2.吾日.三省吾身()3.传.不习乎()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饭.疏食饮水()6.择其善.者而从之()7.温故.而知新.()()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九、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8.《论语》中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9.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正如《论语》中所说10.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生的价值不只仅仅在于学习,还必须有思考的能力。

”这句话和《论语》中十分相似。

11.《论语》中感叹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4.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5.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1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略三、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吾身(每天)(多次反省)..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七、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八、成语归类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6.匹夫不可夺志7.富贵浮云8.箪食瓢饮九、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篇二:《论语》十二章复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吾身(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一箪食( ) 曲肱而枕之( ) ....博学而笃志(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三省:________________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_____ .(4)温故而知新新:________________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____________ 殆:____________ ..(6)逝者如斯夫逝:________ 斯:________ ..(7)曲肱而枕之肱:________________ .(8)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_____ .3.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时习之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