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理性

合集下载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

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源。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区别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区别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区别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感性思维是指基于个人经验、感受和直觉的思考方式,理性思维则是指基于系统分析、逻辑推理和科学实证的思考方式。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探讨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别。

一、源头的不同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源头不同。

感性思维主要来源于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经验,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觉和情感反应。

而理性思维则源于人们对科学、哲学等知识体系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对逻辑规律的认识和使用。

二、思考方式的不同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思考方式也有所不同。

感性思维更多地是带着情感色彩的,偏向于主观认识和经验理解,善于通过直觉来得到答案。

而理性思维则更加冷静客观,重视事实数据和科学方法,善于通过推理和实证来解决问题。

三、思考结果的不同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思考结果也不尽相同。

感性思维的思考结果往往具有情感和主观色彩,侧重于从个人角度出发的体验和感受。

而理性思维则更倾向于客观和科学的结论,更追求真理和普遍性。

四、价值取向的不同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价值取向也不同。

感性思维更强调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更注重人的主观体验和生命感悟。

而理性思维更强调科学技术和逻辑思维,更注重实用性和实践价值。

五、应用范围的不同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应用范围也不相同。

感性思维更适用于文艺创作、情感表达、心理咨询等领域,以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非科学性问题。

而理性思维则更适用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政策制定等领域,以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客观实际问题。

结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二者也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处理事情时偏重于感性思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和情感需要;偏重理性思维,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客观事实和问题本质。

在不同的问题和场合中,我们应该灵活选择不同的思维方式,以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

感性和理性的区别

感性和理性的区别

感性和理性的区别
感性和理性的区别
阅读精选(1):
感性与理性的区别
感性,就汉语构词法上讲,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感情性质的,感觉性质的”。

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相对与“理性”。

一、感性是一种生活态度。

现代社会,理性追求完美的确定的东西;而当今的风险的社会,要在机遇面前随遇而安。

我们的理性不够完善,我们的信息也不够完全,我们的时间也很有限,我们理性各式各样,这让我们如何足够理性。

过分的理性会让人瞻前顾后,焦虑不决,这时能够求助于信念,才能不后悔。

[由整理]
二、感性的人富有同情心,语言有感染力,工作有激情,生活有热情,对情感的独特和坚持。

感性交流,以情动人,不必以理咄人。

用心理性的生活是现代好处的幸福,感性而为是"道"。

感性与理性

感性与理性

感性,包括感性的先天成分,感性的形式,形成了先验哲学的起点。

在古希腊时期,德谟克利特、普罗泰戈拉、亚里士多德都将感性理解为感觉经验,主张感觉论,伊壁鸠鲁则以感觉主义作为根本的哲学主张。

基于此,西方近代哲学发展出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者虽然就最终立场来说相互对立(经验论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真理性知识的可靠保证;唯理论则怀疑和否定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认为只有清楚明白的天赋观念才是我们获得可靠知识的前提,并且感觉经验是形成错误的原因),但是二者对于感性的定义基本都是一致的。

即:感性等于感觉经验。

而当时唯物主义则说知识只能建立在感觉上,不能做出任何其他的解释(孔狄亚克《感觉论》)。

在还没有马克思主义之前,西方哲学的主要核心是本体论,基本所有的认识论都是围绕本体论展开的,关于感性的认识论也一样。

什么是本体论呢?简单来说就是探讨“世界的本体(本质、本源)是什么”,那时的西方哲学认为,在人类所能感知和理解的感性世界后面,还存在一个恒定不变的理念世界。

而这个花花绿绿不断变化的感性世界是虚假的,后面那个恒定不变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

所以哲学家们追求的是当前感性世界的理性本体,这种本体不同于具象的多样化的感性世界,这种本体是抽象的,同一的,普遍的,永恒的。

于是乎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导致了一个后果,那就是传统本体论表现出了对于感性的、现实存在的人和世界的无视和否定,也就是说,感性和理性相互对立,水火不容。

于是在这种对于本体论的追求中,诞生出了我们熟悉的西方人的理性精神。

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西方人认为,世界是理性的存在,人的理性是人之为特殊存在的本质,人能凭借理性实现对世界的把握从而获得自由。

于是发生了我们都知道的那场运动——启蒙运动。

理性主义飞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理性主义可以大致归结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也是撑起整个西方传统文明的支柱:1)首先,所有的真问题都能得到解答,如果一个问题无法解答,它必定不是一个问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水平、不同阶段的认识。

(一)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形式或第一阶段。

它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

这种反映形式的特点是直接、具体、生动、形象,它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

因而,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外部联系,对事物片面的、部分的认识。

(二)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属于认识的高级形式或第二阶段。

它是人们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感性认识阶段所获得的材料进行概括、抽象而形成的,因此,它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

它的特点是间接、抽象,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其形式,以事物的本质为其内容,它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普遍属性、内部诸因素之间必然联系和事物的规律的认识。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虽然分别属于认识的两个阶段,但存在着质的区别,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反映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既不是主体头脑中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直接从客体获得的,它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抽象、概括而形成的。

因此,感性认识是一些半成品,是一些经过一定加工的材料,理性认识的获得有赖于感性认识所形成的半成品。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虽然具体、生动、直接,但只是反映事物的现象,没有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所以,人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还必须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有质的区别,但二者在实际认识过程中并非是截然分开的。

世界上既没有纯而又纯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而又纯的理性认识。

人在感知认识对象时,总是在一定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感知的,因此,在感性认识中或多或少渗透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本身就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的内容则是对感性认识内容的提升。

感性与理性

感性与理性

感性与理性引言感性和理性是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模式,它们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感性是指基于直觉、情感和个人经验的思考方式,而理性则侧重于逻辑、分析和理性推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并讨论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感性与理性的定义和特征感性的定义和特征感性是一种主观的、情感驱动的思维方式。

它依赖于身体感觉和个人经验,更注重直觉和情感的参与。

感性思维通常是非线性、非逻辑的,更偏向于主观判断和个人喜好。

感性思维允许我们直接感受和体验事物,但也容易受到情绪和偏见的影响。

理性的定义和特征理性是一种客观的、逻辑驱动的思维方式。

它依赖于逻辑推理和分析,更注重事实和证据的支持。

理性思维通常是线性、逻辑的,更偏向于客观事实和推理过程。

理性思维要求我们以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避免情绪和主观偏见的干扰。

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感性与理性是相辅相成的思维方式,它们在人类思维中相互作用、相互补充。

感性为理性提供材料感性思维通过直觉和情感的参与,为理性思维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感性思维的主观体验和个人经验可以激发理性思维的兴趣,并为理性思维提供实际案例和具体数据。

感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产生新的观点,并提供理性思维所需要的实际情境。

理性对感性进行反思和修正理性思维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对感性思维的主观判断和个人经验进行反思和修正。

理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用客观的方式评估感性思维的有效性,并提供合理的解释和论证。

理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从情感和偏见中解脱出来,形成更客观、更合理的判断。

感性与理性的相互影响感性和理性在人类思维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感性思维的主观判断和个人经验可以激发理性思维的探索和分析,而理性思维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可以纠正感性思维的主观偏见。

这种相互影响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事物,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感性与理性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感性与理性在艺术中的应用在艺术领域中,感性和理性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艺术作品往往通过感性思维表达情感和个人体验,而艺术创作则需要理性思维对形式和结构进行分析和探索。

理性和感性

理性和感性

理性和感性
理性: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感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相对与‘理性"。

区别: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于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它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于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的结果,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坚持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现象),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印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理性认识:①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③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④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性与理性
当我拿到这个题目,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演讲过这个题目。

不过既然抽到了,就讲讲看看。

首先我来谈谈什么是感性,什么是理性。

简单的说:
感性是说做事情以主观意识为主,比如一个人你很不喜欢,但是有一次你们大家在一起商量一个事情,这个人提出的意见比较符合事实,但是因为你非常讨厌这个人,你反驳并拒绝了他的意见,这个就是感性。

理性是说做事情以客观事实为主,根据客观事务的发展和规律来作出决定,还是刚才那个例子,你很讨厌那个人,有一次你们大家在一起讨论问题,他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建议,你经过分析觉得这个意见确实不错,然后夸奖了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这个就是理性。

当然感性和理性远没有我上面所解释的那么简单,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就不说了,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人之一生,应该用理性来支配感性,而不是用感性来抵消理性。

当理性作为基础与先导时,感性才更直观合理,这样才能让一切事物投入眼而汇于心,然后浓缩成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真实的认识与体验身边的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