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课内文言文
2023--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和文言文汇总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第1首观沧海东汉末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2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第3首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第4首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第1篇《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第2篇诫子书三国蜀汉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八年级下册古诗词第21首关雎《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七年级上册 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 1.《世说新语》二则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展示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全文翻译咏雪在一个寒冷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子侄辈谈论文章义理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大雪像什么呢?”太傅哥哥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太傅哥哥女儿谢道韫说:“比不上柳絮随风飞舞样子”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女儿左将军王凝之妻子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阅读理解1《咏雪》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古人家庭生活情趣?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情景屋外天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公欣然”和“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感情和把玩诗句雅兴2对于胡儿和谢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才气?文章结尾谢太傅虽未对两人优劣作任何点评但从“公大笑乐”以及最后补充交代谢道韫身份可看出谢太傅更欣赏是后者才气3陈元方反驳“客”话精彩在何处?陈元方反驳有三个特点首先是言简意赅内容凝练“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表述得很清楚;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说前提再指出言而无信和无礼表现有根据有结论;最后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4《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态度发生了怎样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性格特点?由“怒”到“惭”走下车子拉元方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错误体现了他知错能改特点5《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给我们怎样启示?通过陈太丘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人;通过元方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人;通过友人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人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部编版电子课本文言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部编版电子课本文言文【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3】《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解】1、故园:指长安,作者在长安有别墅。
2、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3、凭:托。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本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七年级上册要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要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程中,古诗词和文言文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而文言文则是古代汉语的一种文体,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
背诵古诗词和文言文,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帮助。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七年级上册要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吧。
一、古诗词1.《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4.《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文言文1.《论语·为政》—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夫旧好者性米,今新好者不出:舍之四海而皆大同,夫犹有不清者乎?则使圣人出而通胶,然后阐其情犹有知而不行者乎?则使庸人出而忍致:故必正国家政,绝恶朝廷问,则使的人知犹有去而未妨者乎?3.《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三》—司马光纵有千日,孤精一日吕八分;久加炭再草酬,独是春连阵初红。
4.《红楼梦》—曹雪芹继而宁可问题日生,喻畏是啼可人远日种秋浮,甫不愿平然之为伟,甚其危。
5.《西游记》—吴承恩一言以蔽之,老者为此行未丅也,不攻词视,甚臬?属官至,咸感空き铁!通过背诵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修养。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背诵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感受其中的魅力,让自己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步。
【字数:405】第二篇示例:作为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古代的诗词和文言文,这些古代作品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历史、提升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七年级的学习生活即将过完,在即将到来的语文考试,同学们要掌握哪些文言文的原文和翻译呢?如何即将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一)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二)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大全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大全选入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是古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大全大全,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大全5.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译文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大全10.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大全20.《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大全25.《世说新语》两则1.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①雪骤②,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③.”兄女曰:“未若柳絮因④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①.【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②.【雪骤】雪下得急. ③.【差可拟】差不多. ④.【未若】比不上. ⑤.【因】乘.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比不上柳絮乘风飘起”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2.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 ”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分见面,中午不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走回家不去理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大全30.《寓言四则》倒数两则1.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译文宋国有一个富人(有一天)天下大雨毁坏了墙.他的儿子说:“如果不修补,一定有盗贼(偷东西).”,邻居家的老人也这么说.晚上(他家)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2.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译文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一些迷信活动)的人,他的马无原无故逃跑到了胡人的领地.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位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福气呢?”经过几个月,他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恭喜他,这位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祸患呢?”家里有许多好马,他的儿子很喜欢骑,有一次,从马上掉下来折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位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打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战死了.唯独这个人的儿子因为瘸腿的缘故,父子都保全了性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练习【有答案】(预习复习必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练习【有答案】预习复习必备01.《世说新语》两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大体)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乘,趁)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注音柳絮()差可拟()尊君在不()雪骤()2. 翻译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3. 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谢道韫和胡儿谁的比喻更好呢,为什么?4. 你能不能说出一句用比喻来描写雪的诗呢?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答案1.xù nǐ fǒu zhòu2.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3.谢道韫,因为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形象地描绘出了雪花随风飘舞的样子,除了形似更兼神似。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5.融洽、欢快、轻松(可任选其一)《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才)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嬉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同“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舍弃)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拉,牵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一、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二、理解与思考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君:尊君:家君:2.“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3.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答案一、(1)约定(2)才(3)丢下、舍弃(4)拉二、1.君:对对方的敬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一)《论语》十二章【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班级:学号:姓名:咏雪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子女,这里泛指小..(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辈,包括侄儿侄女)讲论文义..(不久,一会儿)雪骤.(急),..(文章的义理)。
俄而公欣然...(像什么)?”兄子胡儿曰:③..(高兴的样子)曰:②“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不如,不及)柳絮...(大体可以相比)。
”兄女曰:④“未若因.(趁、乘)风起。
”公大笑乐。
即.(是)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翻译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词语后面的括号中。
2.翻译文中标有序号和横线的句子:①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②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③跟把撒盐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④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选出对《咏雪》一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A.文章第一句话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
B.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公欣然”“公大笑乐”可感受到谢太傅一家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
C.谢太傅对两个答案的优劣未作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
D.文章通过动作描写和身份补述,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舍弃)去(离开).....,去后乃.(才)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嬉戏)。
客问元方:“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同“否”)?”答曰:“待君.(您)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舍弃)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③友人惭,下车引.(拉,牵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翻译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词语后面的括号中。
2.翻译文中标有序号和横线的句子:①正午过了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不再等候离开了,陈太丘走后朋友才到。
②“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先走了。
”③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无信、无礼,课文从而想告诉我们“信”“礼”的重要性的道理。
4.你能写出几个古代少年机智聪明的故事吗?(写出标题即可)答: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王冕四岁画画曹植七岁做诗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岳柱八岁指瑕5.选出《陈太丘与友期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A.陈太丘失信于友人,事先约好一同出行,却不等友人自己先走了。
B.元方年仅七岁,但在与父亲友人的对话中,却是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C.友人“下车引之”,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错了,想挽回元方的好感。
D.元方“入门不顾”是对父亲友人不守信,还说话没礼貌的抗议。
6.选出对《陈太丘与友期行》分析正确的一项( B )A.文章虽篇幅短小,语言却是生动传神,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巧妙交织,展现人物鲜明个性。
B.“怒”与“惭”写出友人被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C.面对父亲友人的责骂,元方毫不退却,据理力争,旁征博引,使友人幡然醒悟。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有礼、知错能改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
诫子书①夫君子之行,静.(摒除杂念,宁静专一)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明确志向。
明,..(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坚定。
),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致,达到。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③非学无以广.(增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④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则不能励精..(轻薄浮..(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躁。
险,轻薄。
)则不能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
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与日去,遂成枯落..(穷困..(凋落,衰残),多不接世,悲守穷庐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1.翻译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词语后面的括号中。
2.翻译文中标有序号和横线的句子:①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宁静专一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不做到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有办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③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④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 )A.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B.想要成才必须学习,要立定志向才能学有所成,所以要先明确自己的志向,才能开始学习。
C.学习时要心境清浄,精力集中,同时态度也要端正。
放纵懈怠、轻薄浮躁不但对学业有碍,而且达不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D.流年似水,蹉跎时光必将老大徒伤悲,于事无补。
所以更应该惜时勤学,努力成才,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4.选出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A.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主要论述修身治学的道理,强调宁静淡泊的价值。
B本文以对偶为主,句式整齐,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感染力很强。
C.文章善于运用对比手法讲道理,表明去旧取舍,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D.作者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说真话,用真情,语言生动形象。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夫君子之行./陈太丘与友期行. B意与日去./谢太傅寒雪日.集C.意与日去./去.后乃至D.静以修.身/邹忌修.八尺有余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年与.时驰/与.人期行 B意与日.去/吾日.三省吾身C.年与时.驰/元方时.年七岁D.非学.无以广才/博学.而笃志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非宁静无以致远./香远.益清 B非淡泊无以明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淫.慢则不能励精/若夫淫.雨霏霏D.遂.成枯落/遂.反溯流逆上矣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③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⑤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⑦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翻译本文的重点词语:止:仅,只。
缀:连接、紧跟。
从:跟从。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窘:处境困迫,为难。
顾:看,视。
积薪:堆积柴草。
苫蔽:覆盖、遮盖。
弛:解除、卸下。
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少时:一会儿。
径去:径直离开。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
暴:突然。
寐:睡觉。
盖:表推测,大概,原来。
黠:狡猾。
顷刻:一会儿。
2.翻译文中标有序号和横线的句子: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③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④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⑤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挖洞,想要从通道钻过去从背后攻击屠户。
⑥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⑦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盖以诱敌./出则无敌.国外患B.止.有剩骨/止.增笑耳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余虽愚D.狼不敢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意.暇甚/醉翁之意.不在酒B.一狼径去./去.国怀乡C.一狼仍从./无从.致书以观D.缀行.甚远/性行.淑均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乃.悟前狼假寐/乃.不知有汉B.转.视积薪后/蝉则千转.不穷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至.舍D.眈眈相向./寻向.所至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屠乃奔.倚其下/孟浪若奔.B.场主积薪..后..其中/转视积薪C.缀行甚.远/急湍甚.箭D.复.投之/非复.吴下阿蒙7.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A.文章叙述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B.屠户由“弛担持刀”到“暴起”,是与狼由对峙到反攻,表现了屠户的沉着和勇猛。
C.“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D.“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谨慎周密、当机立断的性格特点8.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异”即“记述奇异的故事”,本文的“奇异”表现在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
B.本文语言简洁传神。
开篇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实在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
C.本文写屠户与狼的相斗故事,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像屠夫一样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9.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B )A.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一惧狼一御狼一杀狼。
B.屠户早就猜透狼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所以不受狼的悠闲假象欺骗,趁机“暴起”,以刀劈狼首,结束它的性命。
C.作者借屠户的锐利的眼睛,点出狼“隧入以攻其后”的企图,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种弄巧成抽丑态,“亦毙之”作了痛快的结束D.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好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居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①家无井而出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常一人居.(停留)外。
及.(待,等到)其家穿井..(挖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应答,回答)曰: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翻译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词语后面的括号中。
2.翻译文中标有序号和横线的句子:①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②(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4.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