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陈谌设喻答客问刘义庆客有问陈季方①:“足下家君②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③,上有万仞④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
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注释】①陈季方:即陈谌,陈寔的第四个儿子,他的大哥是陈元方。
②家君:,这里在前面加上敬词则尊称别人的父亲。
③阿(ē):弯曲的地方,这里指山的角落。
④仞: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1)请根据你的文言积累,将注释②补充完整。
(2)课堂上,师生就选文的词义展开了讨论。
请补全他们的对话。
小语:积累文言词汇,可以由课内迁移到课外。
“当斯之时”和“逝者如斯夫”两句中的“斯”都是“________”意思。
小文:但是如果遇到没有学过的词,如“而荷天下重名”中的“荷”应该怎么办呢?老师:你可以借助古汉语工具书,根据具体语境,查找正确义项。
小语: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荷”有三个义项:①hé 莲;②hè 肩负,扛;③hè 承担,蒙受。
“而荷天下重名”中的“荷”应该选哪个选义项呢?小文:根据文意,选用第________义项,读音是________。
老师:遇上没有学过的词,还可以根据积累的成语来判断意思。
如“桂树焉知泰山之高”中的“焉”,可以联想到成语“________”,从而判断它的意思是________。
小语:谢谢老师!原来学文言字词有这么多方法,太好了!(3)陈季方和陈元方一样善辩。
阅读全文,分析陈季方应答的妙处。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诸葛亮,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3 诫子书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宁静无以致远..则不能励精( )..( ) (2)淫慢(3)险躁则不能治性..( )..( ) (4)多不接世【答案】(1)达到远大目标(2)放纵懈怠(3)修养性情(4)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把握,注重平时积累。
(1)句意: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句意: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
“淫慢”,放纵懈怠。
(3)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治性”:修养性情。
(4)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答案】(1)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的翻译,把握重点实词。
(1)“学”:学习;“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才”:增长。
3.本文中与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相同的两句。
【答案】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解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句意为;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出自(唐)韩愈《进学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句意为: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学以广才,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的。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课外文言文阅读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③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④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②陛:宫殿台阶。
③雨(yù):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④闻命: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饱而知人之饥 /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B.雨雪三日而不霁 / 切问而近思C.婴闻之古之贤君 / 有闻而传之者D.温而知人之寒 / 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3)这则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刺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視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居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①。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注】①吹豕之法:吹豕,即吹猪,吹豕之法是指屠户杀猪的时候,为了剥皮方便,往往在猪的一只脚上割出一个小口,然后用嘴对着这个口吹气,直到猪皮与肉分离。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展示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全文翻译咏雪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哥哥的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太傅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比不上柳絮随风飞舞的样子。
”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
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阅读理解1.《咏雪》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天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公欣然”和“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2.对于胡儿和谢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的才气?文章结尾,谢太傅虽未对两人的优劣作任何点评,但从“公大笑乐”,以及最后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可看出谢太傅更欣赏的是后者的才气。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
少保,官职名。
②东都:指洛阳。
③遽: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是欺之也/则是无信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
B是:这是。
C言:话/认为。
D不: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
”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
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
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
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6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6篇)XXX《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XXX,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不舍日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XXX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XXX常射中矣,请之于XXX。
XXX:“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XXX也。
”XXX:“未可。
”退而之三年,又请。
关XXX:“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
”XXX:“可矣,守而勿失。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21.说明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⑴温故而知新⑵亦皆有以⑶XXX也⑷是XXX2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子知子之所以中乎?23.选段二中,向XXX研究的XXX主动采用了选段一中的两种研究方法:但整体看选段二,作者从中得出的研究方法是。
初一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初一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对比阅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家中来营①者,多称尔②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③,此君子也。
余服官④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⑤。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营:军营。
②尔:你。
③处约:处在困顿之中。
④服官:为官。
⑤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不要丢掉从我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一贯相传的家风。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②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3)阅读(甲)文,谈一谈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悟对后辈的谆谆告诫。
(乙)文中曾国藩认为年轻人要有所作为,应该做到哪些方面?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初一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世说新语》二则》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君与家君期日中(4)待君久不至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2)与儿女讲论文义..文义:(3)俄而..雪骤.俄而:骤(4)撒盐空中差.可拟.差:拟:(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因:(6)太丘舍.去若: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
(1)去后乃.至乃:(2)相委而.去而:(3)则.是无信则:(4)下车引之.之: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尊君在不“________”同“________”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儿子女儿(2)与友期.行古义: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3)太丘舍去.古义:今义:前往,与“来”相对(4)相委.而去古义:今义:委托(5)下车引.之古义:今义:领(6)元方入门不顾.古义:今义:顾忌;理睬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白雪纷纷何所似?(3)未若柳絮因风起。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人门不顾。
7.《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比喻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8.《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二)《《论语)十二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2)吾日三省.吾身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5)传.不习乎传:(6)三十而立.立:(7)四十而不惑.惑:(8)五十而知天命.命:(9)不逾矩.矩:(10)学而不思则罔.罔:(11)思而不学则殆.殆:(12)人不堪.其忧堪:(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14)曲肱.而枕之肱:(15)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16)子在川.上曰川:(17)逝.者如斯夫逝:(18)三军..可夺.帅也三军:夺:(19)博学而笃.志笃:(20)切.问而近思切:(21)仁.在其中矣仁: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②私.拟作群鹤舞空()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④怡然称快()..⑤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⑥鞭.数十,驱之别院()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3.翻译句子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6.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9.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六七里③中有楼若.者①相顾.惊疑②连亘..④惟危.楼一座⑤裁.如星点⑥或凭.或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②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3.简要赏析“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一句中的“插”字的表达效果。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山市幻景的?依据是什么?5.①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对于许多的自然现象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
你除《山市》外,还知道哪些现象古人不能解释而把它们付诸神话故事?至少写两个。
②假如你随着某旅游团在沙漠地区或大海游玩,恰巧出现文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你该如何向游客们解释这一自然现象?《童趣》1 ①看清②私下③同“僵”,僵硬④喜悦的样子⑤固定用法,把……当作⑥用鞭子打2 、①私拟作/ 群鹤舞空②昂首/观之,项/ 为之强3、①心里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②时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齐,定睛仔细地看。
4、第一段总述物外之趣,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5、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6、庞然大物、明察秋毫、怡然自得7、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8、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9.(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山市》 1.①看②连绵不断;③像④高⑤通“才”,只有,仅有⑥靠着。
2.①不多久,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②楼上的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有的靠着栏杆,有的站立着,姿态各不相同。
3.写出塔尖穿进天空的雄姿,显出了孤塔的高耸。
4.时间顺序;忽见(孤塔耸起)→无何(见宫殿数十所)→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既而(惟危楼一座,楼五架)→逾时(楼渐低)→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5.①天狗吃月、腐草为萤、露结为霜等②这是由于光线在大气层中的折射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当空气中各层密度有较大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折射的光线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形成奇异的幻景。
一般发生在沙漠地区和海边,古人误认为是蜃(大蛤蜊)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也叫蜃景。
《论语》十则·评估测试秦皇岛市第四中学郝亚平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吾日三省吾身()二、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思而不学则殆()传不习乎()不亦说乎 (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士不可以不弘毅( )吾日三省吾身()是知也()诲女知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三、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
下列句子中的“而”: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折关系的有________,③表并列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C.温故而知新 D. 任重而道远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四、填空。
1.《论语》主要是记录________及其________言行的书,是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 _______家。
3.《〈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原文填空:1.学而时习之,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2.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 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4.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5.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任重而道远,_________,不亦乐乎? _________ ,不亦远乎?7.岁寒,________________。
8.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理解填空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 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8.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___, 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七、翻译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八、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学习方法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学习态度__________________品德修养______________-《世说新语》两则·评估测试1.解释下列加粗部分的含义。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________ ②俄而雪骤________③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2.简答。
《咏雪》只是客观地写出谢家子弟咏雪的事,对“兄子”与“兄女”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褒贬却已在其中,一望而知,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________________?”兄子胡儿曰:“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兄女曰:“________________。
”公大笑乐。
②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各句。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段点将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