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酒文化鉴赏中国传统文化意境

合集下载

白酒品味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

白酒品味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

白酒品味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古至今,白酒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无数历史传承和人们的情感。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饮品,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体现。

白酒的生产工艺、饮用礼仪以及品味过程中的文化内涵,都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

首先,白酒的生产工艺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国的白酒生产历史悠久,讲究精细、繁琐的工艺流程。

精选上等的谷物为原料,经过清洗、蒸煮、糟化、发酵、蒸馏、贮存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制成白酒。

这中间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雕琢,倾注大量的时间和耐心。

这种耐心和专注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细节的追求和对品质的严谨态度。

其次,白酒的饮用礼仪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有着重要的社交意义和仪式感。

白酒饮用时注重规矩和讲究,如传统的敬酒、轮番劝酒、以及与食物的搭配等。

这些饮酒礼仪代表了尊重、友好和团结的精神,蕴含着中国人对待亲朋好友的真诚和热情。

这种独特的饮酒文化展现了中国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和社会凝聚力。

最后,品味白酒的过程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以品酒写诗,将酒作为表达情感和思考人生的媒介。

而品味白酒则需要细细咀嚼每一口酒的味道,慢慢感受其中的风味和气息。

在品味白酒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沉淀思考、品味生活,领略文字无法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白酒的芳香、浓烈的味道,可以唤起人们对故土家乡的思念、对历史文化的敬仰,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总之,白酒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代表,在其生产工艺、饮用礼仪以及品味过程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品尝白酒,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历史和底蕴。

白酒的存在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美味和享受,更是连接着中国人的情感和传统的纽带。

让我们一起举杯共饮,品味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

酒中有诗意中国酒文化中的文学影响

酒中有诗意中国酒文化中的文学影响

酒中有诗意中国酒文化中的文学影响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影响。

酒是一种神秘的液体,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和情感表达。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酒常常被用来表达情感、描绘景色,成为诗人们创作的灵感之源。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中挖掘出酒的诗意,探究中国酒文化中的文学影响。

一、酒与诗词的结合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以酒为媒介,借酒表达心情,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意味深长的佳作。

《诗经》中就有众多关于酒的诗篇,比如《关雎》、《葛覃》等,这些诗歌描绘了酒的醇香和人们对酒的依赖。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深安于内,贫贱不能自悲于外,读书三月,其事可知矣。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酒的热爱和对人生的领悟,将酒与诗词融合在一起,使文章更加鲜活。

二、诗中的酒景中国古代的山水诗中,常常有酒的景色,将酒与自然融为一体,增加了诗作的情感色彩。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他通过饮酒渲染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使诗中的情感更加饱满。

另外,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也包含了对酒的描绘:“复值金风度菊黄,醉时同看牽牛星。

自是人生长恨水,此君只有满川烟。

”他将酒作为沟通心灵的媒介,赋予了酒以诗意的内涵。

三、诗人与酒文化的联结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与酒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们常常在品酒中汲取灵感,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诗篇。

唐代诗人杜甫就是一个以酒为诗的代表作家,他笔下的美酒丰富多样,依据酒的质量和口感,表达了各种不同情感。

在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他用酒助兴,借酒醉卧,表达思乡之情。

李白也是以酒闻名于世的唐代诗人,他作品中常以酒为主题,以喝酒为乐,抒发豪情。

他的诗作《将进酒》动情地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酒与诗意中国酒文化中的文学表达

酒与诗意中国酒文化中的文学表达

酒与诗意中国酒文化中的文学表达酒与诗意:中国酒文化中的文学表达酒与诗意,它们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如影随形。

中国酒文化渊源悠久,丰富多彩,其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学元素,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酒文化中的文学表达,展示酒与诗意的紧密关系。

一、古代文人墨客的酒与诗意古人有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诗向众人千古传。

”这句话深刻地概括了古代文人墨客对酒与诗的热爱。

他们以酒为媒介,借酒抒发情怀,引发灵感,创作了许多传世名篇。

首先,唐代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国文人酒文化繁荣的时期。

李白、杜牧等文人都以酒作为灵感的源泉,他们以豪迈的笔触,写下了许多酒与诗意相融的作品。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在诗中他将竹杖、山水与饮酒交织在一起,展现出浓郁的酒意与诗意。

其次,宋代文人更是将酒文化与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

苏轼是宋代文人中酒与诗意结合得最为完美的代表人物。

他以酒为伴,醉卧美人膝,借酒消愁、释放灵感,创作了众多优秀的作品。

其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视为苏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酒与诗意在其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二、酒与诗意的文化象征中国酒文化中蕴含的诗意并不仅仅体现在文人笔墨之间,也融入到了酒的制作、器皿、礼仪等方方面面。

首先,中国古代酒的制作过程中融入了文学元素。

《酒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酿造技术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句和寓意。

例如:“千年古酒恩,美瓮和五斗。

”这句诗反映了古人制作酒时对酒的赞美和祝福,使得酒文化与诗意相互交融。

其次,酒器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承载了文人们的诗意。

古代酒器制作精美,常常被文人墨客用来赋诗。

如充满象征意义的青铜酒器,它们的造型、纹饰常常促使文人运用酒器的形象进行创作,将酒器与诗意的内涵融合。

最后,酒与诗意的结合也体现在酒的礼仪中。

古代饮酒有着独特的礼仪,以及严谨的酒德酒道。

古人注重酒的品鉴、饮用方式等,以此传达出对酒文化的崇敬和重视。

这种酒的礼仪,使得酒与诗意的结合更加严谨而庄重。

艺术之酒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酒文化意象

艺术之酒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酒文化意象

艺术之酒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酒文化意象艺术之酒: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酒文化意象艺术是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一种视觉与心灵的享受。

中国古代绘画、传统工艺和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酒的元素,并通过对酒的描绘传递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艺术作品中的酒文化意象展示了中国古代对酒的热爱与崇尚,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智慧与情感的表达。

一、酒与诗意古人常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无论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绘画中,诗意的酒文化常常流淌其中。

在千古流传的《诗经》中,有许多描绘酒的篇章,如《蒹葭》、《关雎》等。

这些诗歌以酒为媒介,表达出作者对友情、爱情和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古代文人墨客亦常以酒为触发灵感的源泉,借酒思考人生、抒发情感。

古代绘画中的酒文化亦常以诗意的形式呈现。

如明代画家文征明的《酒浇山谷图》,他通过描绘山谷中的人们饮酒作乐、藉酒消愁的场景,将酒与山川的景色相融合,表达了艺术家对自然与人情的热爱。

二、酒与文化酒与中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酒文化不仅仅是对酒的欣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古代宴席上的酒仪礼仪和饮酒之道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工艺品中也拥有丰富的酒文化意象。

象征着团结和和谐的酒器,在古代文人雅士的倾慕之余,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

务实的酒坛、典雅的酒壶、精美的酒杯等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酒文化的追求和推崇。

三、酒与情感表达酒是人们向往的“美酒佳人”,代表着人们对欢乐、幸福和团聚的追求。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酒常常被用来表达情感与情谊。

同样,艺术作品中也常以酒为媒介,表达艺术家对情感的追求和表达。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酒文化意象常常以情人共饮的方式呈现。

例如明代画家唐寅的《醉打金枝》就是一幅描绘欢乐酒宴的作品。

在这幅作品中,他通过描绘男女情人在酒宴上载歌载舞、欢笑十足的场景,表达了对快乐与幸福的向往。

四、酒与生活智慧酒文化中蕴含着中国古代人们对生活的智慧和思考。

酒中雅趣品味中国酒文化的文人墨客

酒中雅趣品味中国酒文化的文人墨客

酒中雅趣品味中国酒文化的文人墨客酒中雅趣——品味中国酒文化的文人墨客酒,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几千年来,中国酒文化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成为他们表达情感和审美追求的载体。

本文将以文人墨客视角,通过品味中国酒文化的雅趣,展示酒的独特魅力。

一、酒与礼仪之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与礼仪紧密相连。

文人墨客对酒的品味,融合了对礼仪之美的崇尚。

世间有许多关于酒与礼仪的典故,比如《诗经》中的《礼酒》、《九歌》中的《东篱》等,都表达了对于酒与礼的赞美之情。

文人墨客在烹饪和享受美食的同时,注重酒的礼仪,从举杯、破开封、对酌、献酬等方面,将酒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通过对酒的独特仪式的诠释,他们向世人展示了酒的尊贵与品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礼仪之美的追求。

二、酒与古典文学之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酒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理解。

唐代文人李白的《将进酒》、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作品中,酒是他们写作的灵感之源,更是他们情感表达的媒介。

酒在他们的诗词中,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象,有时是忧愁时的解脱,有时是喜悦时的狂欢,有时是寂寞时的倾诉。

酒成为他们思绪的延伸,寄托了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和情感的宣泄。

通过这些作品,文人墨客将酒文化与古典文学相结合,展示了酒与文学之美的交融与升华。

三、酒与艺术之美中国的酒文化不仅赋予了文人墨客以创作的灵感,也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以酒为题材,创作出许多酒的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

酒具、酒器、酒杯等,成为了他们诗画中的意象,充满了东方文化的韵味。

他们通过笔墨的描绘,展示了酒的品味与魅力。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文人墨客对酒文化的独特理解与呈现。

四、酒与哲学之美在酒文化的世界里,文人墨客不仅从艺术与文学的角度去品味酒的雅趣,还将哲学的思考融入其中。

酒与哲学的关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酒与诗意中国文人的酒文化情结

酒与诗意中国文人的酒文化情结

酒与诗意中国文人的酒文化情结酒与诗意——中国文人的酒文化情结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酒被视为一种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载体,与诗歌紧密相连。

诗意与酒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两者彼此交织,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情结。

一、酒文化的渊源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酿造酒了。

杜康,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美酒,成为了中国文人饮酒的重要象征。

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伴随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与文化。

二、诗与酒的交融中国诗歌中的“醉”,无疑是酒文化情结的象征。

对于中国文人而言,酒与诗意有着共通之处。

酒能唤起文人的欢愉和创作灵感,酒后更容易达到意境的升华。

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都将酒作为他们创作的灵感之源。

他们以诗抒发对酒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感悟。

三、酒与文人的情结文人与酒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他们通过饮酒来寻找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酒能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放松他们的思绪,使他们的情感得以舒展。

饮酒成为了文人们寻求精神慰籍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心灵交流的纽带。

四、酒文化的审美意义中国文人对于酒的品味和审美已演化成一门独特的文化。

他们推崇以淡泊、雅静的心态面对酒的品味,追求酒中的苦辣、浓烈、淳厚之美。

通过饮酒品味,他们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五、酒与友谊的象征酒是友谊的桥梁,它让人们更加亲近,拉近彼此的距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被广泛运用于社交场合。

文人们常常聚集在一起,以饮酒来表达情谊,也以酒话显露心迹。

六、酒文化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酒文化在中国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近几年,茶酒文化的兴起成为新的潮流。

许多现代诗人,如北岛、海子等,以茶酒为题材进行创作,将酒文化向新的高度引领。

这种传承与发展,保持了酒文化的独特性和生命力。

总结起来,酒与诗意交融,中国文人的酒文化情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饮酒,文人们寻找情感的宣泄和内心的宁静。

酒香中的艺术中国酒文化赏析

酒香中的艺术中国酒文化赏析

酒香中的艺术中国酒文化赏析酒香中的艺术——中国酒文化赏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是其特点之一。

而在中国的文化中,酒文化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艺术,于中国的文化中承载了丰厚的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化象征等方面探讨酒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酒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早在上古时期,我国的祖先就已开始酿酒。

《易经》中有言:“故酒其嗜也,曰食致也”,可见酒在当时就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祭祀活动中,酒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

因此,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酒有着祥瑞、庄重的象征意义。

二、制作工艺中国的酿酒工艺历史悠久,传统的酿酒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中国的酒以黄酒、米酒、白酒等为代表,每一种酒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

以黄酒为例,其酿造过程通常包括蒸煮糯米、麯曲发酵、浸泡过滤等步骤。

这些工序融合了先进技术和传统方法,使得中国的酒在口感和香气上都能够达到独特的境界。

三、文化象征酒文化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重要庆典活动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例如,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中,亲友们常常坐在一起品酒,相互祝福。

在婚礼上,举行敬酒仪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传统。

无论是团圆还是祝福,酒都象征着喜庆与幸福。

此外,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酒也被广泛使用来表达情感和境界。

诗人李白曾有诗云:“食前方丈一杯酒,食后方丈一杯酒。

”可见,酒成了表达情感的艺术媒介,通过饮酒来表达主人的情绪和文化追求。

四、艺术追求中国的酒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艺术追求。

品酒是最直接体验酒文化的方式之一。

品酒时,人们除了关注酒的滋味和口感外,还注重于酒的色泽、气味、韵味等。

品酒需要专注和细致的感受,这种艺术追求同样适用于酒的制作过程。

中国的陈年老酒被称为“活化石”,它寄托着厂家的匠心和智慧,每瓶酒背后都是一个诗意的故事。

五、新时代的酒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酒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

酒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酒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酒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

其中,酒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多年来,酒与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融合关系,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酒文化的表达方式上,也反映在酒的制作工艺、艺术形象以及传统习俗中。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酒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以展示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酒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中国是酒的故乡,酒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古代,祭祀活动中就开始使用酒来表达敬意和祝福。

酒在中国传统节日和重大场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春节、中秋节、婚礼等。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酒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酒为人们传达情感、维系亲情、庆贺喜事提供了独特的方式。

二、酒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1. 酒的制作工艺中国传统的酿酒工艺中融入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元素。

酿酒师傅们将传统的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保持了古老的酿酒传统,使得酒的品质更加纯正,口感更加醇香。

同时,在制作过程中,他们注重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得酒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2. 酒的艺术形象中国传统酒文化中借用了很多传统艺术元素,使得酒的艺术形象更加多样化。

从酒瓶的造型、酒标的设计,到酒文化的宣传推广,都能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例如,一些酒瓶的设计以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花鸟图案为主题,通过艺术形象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3. 酒与传统习俗在传统的节日和庆典中,酒一直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过年时亲友团聚,人们会举行团圆饭,其中少不了互相祝酒。

在婚礼上,亲友们会用酒祝福新人,寓意美满幸福。

这些传统习俗的背后,都体现出了酒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关系。

三、酒与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1. 酒文化节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地方举办酒文化节庆活动,旨在传承和弘扬传统的酒文化。

这些活动通过举办酒文化展览、品酒大赛等形式,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参与者,提升了传统酒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酒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可撼动,但在现代社会中,酒的文化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过酒文化鉴赏中国传统文化意境
医学论文发表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许多事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固定的文化符号系统。

其中更以月亮与酒文化最脍炙人口,本文将略述一二。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统文化
一、月亮的文化意象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

朗朗明月从古至今一路流转于中国人的广阔心灵空间,它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

月因其阴冷凄寒而成为女性的化身,代表了静谧与和谐,也反映了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成为失意者的象征。

月是文人笔下永远说不完的故事,淡泊静谧、空寂通脱,或圆或缺、或阴或晴,让你在不经意的仰望中,心中总会萌生许多感触。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我们感到了月光之澄澈,人生之悲凉;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渗透的又是几多缠绵哀伤;“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帝王末路的忧郁;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文人笔下凄美的意境了。

月是忧伤孤独的,也是潇洒飘逸的。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是苏轼的淋漓畅快;“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乃太白的雄浑豪迈。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欧阳公的缠绵悱恻了。

李白可以“举杯邀明月”,与月“永结无情游”,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旷达。

月还是美好理想的寄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吟风啸月,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对朋友的殷切关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生的最美祝福;“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是对淳朴生活的热切向往。

二、酒的文化意象
中国酒文化的特色之一是诗与酒的不解之缘。

在文化人圈子里往往是诗增酒趣,酒扬诗魂;有酒必有诗,无酒不成诗;酒激发诗的灵感,诗增添酒的神韵。

《诗经》305篇作品中,有40多首与酒有关;整部《全唐诗》五万首,涉酒诗篇也多达五分之一。

不少诗人都是酒中豪杰。

陶渊明更言“性嗜酒”“期在必醉”。

他视酒为“佳人”、“情人”,“无夕不饮”,“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饮酒二十首》)。

领一代风骚的曹操,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垂名。

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常和建安七子一起,“简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熟,仰而赋诗”。

魏末晋初的“竹林七贤”全是一群饮君子,阮籍以酒避祸,嵇康借酒佯狂,刘伶作《酒德颂》以刺世嫉邪。

刘宋时代的鲍照亦爱酒惜酒,狂歌“但愿樽中酒酝满,莫措床头百个钱”。

生平萧索的庾信,有“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等饮酒诗14首,以酒寄情,缠绵悱恻。

唐宋两代的诗人词客更多是善饮、嗜饮的发烧友,李白现存诗文1500首中,写到饮酒的达170多首,占16% 强;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首中写到饮酒的多达300首,占21%强。

李白以“斗酒诗百篇”,“会须一饮三百杯”为人所共晓,赢得“醉圣”的雅名;而杜甫“少年酒豪”、嗜酒如命却鲜为人知,其实杜老先生更是“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夕江头尽醉归”,直到“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身”的信誓旦旦、死而后己的程度。

另一位大诗人白居
易自称“醉司马”,诗酒不让李杜,作有关饮酒之诗800首(见方勺《泊宅编》),写讴歌饮酒之文《酒功赞》,并创“香山九老”这诗酒之会。

北宋初年,范仲淹是“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晏殊是“一曲新词酒一杯”,柳永是“归来中夜酒醺醺”;
元佑时期,欧阳修是“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于钟”,苏轼是“酒酣胸胆尚开张”。

南渡期的女词人李清照,可算酒中巾帼,她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浓睡不消残酒”、“险韵诗成,扶头酒醒”、“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写尽了诗酒飘零。

继之而起、驰骋诗坛的陆游,曾以《醉歌》明志:“方我吸酒时,江山人胸中。

肺肝生崔嵬,吐出为长虹”,一腔豪情,借酒力以增强、发泄。

集宋词之大成的辛弃疾,“少年使酒”,中年“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晚年“一尊搔首东窗里”、“醉里挑灯看剑”,以酒写闲置之愁,报国之志,使人感到“势从天落”的力量。

逮至元明清,诗酒联姻的传统仍硕果累累。

无论从马致远的“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到陈维崧的“残酒亿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从萨都刺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到杨升庵的“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无不是美酒浇开诗之花,美诗溢出酒之香,正是酒,使诗人逸兴遄飞,追风逐电;正是诗,使美酒频添风雅,更显芳泽联系方式:4006587789。

诗人们有时空闲,独酌杯酒,抒发人生感慨,或激进慷慨,催人自新,促人奋进;或感叹仕途失意、怀才不遇、想念佳人、人生坎坷而处于矛盾、苦闷和焦灼中的彷徨和痛苦,他们以酒寄情,托物言志,咏成不少千古佳作。

如王绩《过酒家》“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独酌成诗》“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罗隐《自谴》“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韦庄《谴兴》“乱来知酒圣,贫去觉钱神”。

酒不仅是抒怀的兴奋剂,也是牵情的红丝带。

临别饯行,友人们既共叙美好回忆,又对未来充满憧憬,绵绵的离愁,真诚的祝福,都留在饯行的酒席上。

把所有的离情别绪全都倾注在浓浓的美酒中吧,朋友啊朋友,让我们举杯畅饮,祝愿你一路保重;让我们一醉方休,今日一别,不知何时能重逢。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贾至的《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此外,酒还是男儿不易轻弹的泪水。

那些表现边塞苦寒生活的诗歌也多与酒相伴,与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而化作瑰丽的诗章。

其中王翰《凉州词》最为优美。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此诗悲壮雄浑,抒发了征夫们视死如归的悲壮和激昂。

其他如李欣《塞下曲》“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

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是”,还有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