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亚洲牛带绦虫研究进展

亚洲牛带绦虫研究进展

亚洲牛带绦虫研究进展大理学院J0URNALOFDALIUNIVERSnY第6卷第8期2007年8月V o1.6NO.8Aug.2007亚洲牛带绦虫研究进展李强,杨毅梅(大理学院病原与媒介生物研究所,云南大理671000)[摘要]目的:综述亚洲牛带绦虫在形态学,生活史,分子遗传学及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收集并综述国内外近几年研究成果.结果:亚洲牛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遗传距离较近,而距猪带绦虫相对较远.结论:亚洲牛带绦虫是一个新发现的虫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亚洲牛带绦虫;牛带绦虫[中图分类号]R38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345(2007)08—0054—03 自1782年对牛带绦虫(ToeniasaginataGoeze,1782)命名以来的200多年间,一直认为寄生于人体的带属带绦虫有两种即猪带绦虫(ToeniasoliumLinneaus,1758)和牛带绦虫.牛带绦虫的主要中间宿主为牛科动物,如黄牛,水牛,牦牛等,其感染期是牛囊尾蚴;而猪带绦虫的主要中间宿主是猪和人,其感染期是猪囊尾蚴.人是因为生食或吃未熟的牛肉(含囊尾蚴)或猪肉(含囊尾蚴)而分别感染这两种绦虫的.但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韩国,我国台湾,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的一些山区和沿海岛屿(非牧区),人们较少吃牛肉,某些地区甚至根本不食牛肉,但是该地区"牛带绦虫"的感染率却远远高于猪带绦虫,成为当地的优势虫种…,这种流行病学上的矛盾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并开始注重对这一地区"牛带绦虫"的研究.台湾学者Huang及范秉真等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后证实该地区流行的是一种新的绦虫,这种绦虫是处在传统公认的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之间,形态上更接近牛带绦虫,但又有确实独立存在的依据.因首先在台湾土着居民中发现,故称之为台湾带绦虫(Taiwantoenia),随后发现其分布区域主要为亚洲国家,故又称之为亚洲牛带绦虫(Toeniasaginata asiatica)或亚洲带绦虫(Toeniaasiatica).l形态学亚洲牛带绦虫成虫与牛带绦虫成虫很相似,而其囊尾蚴却很像猪带绦虫的幼虫.1.1成虫亚洲牛带绦虫成虫为长带状,长约6米(4~8米),由头节和链体组成.头节略呈方形,有4个吸盘和1个顶突,无小钩,头节直径约1568txm(1430~1760txm).链体亦由幼节,成节和孕节组成,共有节片674(260~1016)个.成节内睾丸数为838(630~1190)个,卵巢分两叶.孕节子宫内充满虫卵,子宫呈树枝状分布,每侧主要分支为l6~21个,细支57~99个,其它器官退化,孕节背部有明显的隆起.1.2囊尾蚴亚洲牛带绦虫囊尾蚴呈囊状或椭圆体状,平均长径1290txm,宽径1160txm.囊泡表面有疣状突起.原头节直径640txm,有顶突及两圈发育不良的小钩.囊尾蚴在发育过程中其大小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因此其大小与成熟度有关,另外又与动物宿主内虫体负荷量有关,荷虫多时囊尾蚴则较小.[基金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5C0075M).[收稿日期]2007—0l一05[作者简介]李强(1970一),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寄生虫诊断与流行研究54总第44期季强,榻毅籀亚洲牛带绦虫研究进展第6卷1_3虫卵虫卵呈圆形或椭圆形,棕褐色,直径33.8~40.0txm,内含一六钩蚴,虫卵在形态上和牛带绦虫虫卵不能鉴别开.2生活史1987年,台湾学者Chung等证实台湾野猪和Lanyu猪是亚洲牛带绦虫的自然感染中间宿主.1988年一1990年,范秉真等人用亚洲牛带绦虫孕节中的虫卵实验感染猪,牛等动物获得成功.Chao等人于1988年报道,3名志愿者直接吞咽含亚洲牛带绦虫(台湾株)囊尾蚴的牛肝脏,一月后,其中一名被感染成功.1992年,Eom和Rim报道了另一个成功的人体感染试验,这次是因人食家猪体内的活囊尾蚴而被感染了亚洲牛带绦虫.由于上述实验的成功,从而弄清了亚洲牛带绦虫的整个生活史过程,同时也证实了人是亚洲牛带绦虫的终末宿主(但是否人为其唯一终末宿主尚无定论).亚洲牛带绦虫的生活史和牛带绦虫明显不同,它以猪作为主要中问宿主,其幼虫寄生于猪的肝脏,肺,网膜,浆膜等内脏器官,幼虫阶段的根本特点是其亲内脏性,而不是像牛带绦虫幼虫的亲肌肉性.3分子遗传学研究Zarlenga等于1991年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连续扩增技术探索台湾株亚洲牛带绦虫的部分特征.从台湾株亚洲牛带绦虫中提取核糖体DNA (rDNA),与牛带绦虫和其它九种绦虫DNA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台湾株亚洲牛带绦虫DNA杂交模式和其它绦虫明显不同,而从台湾株亚洲牛带绦虫和牛带绦虫中克隆的核糖体基因片段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却很相似,表明台湾株亚洲牛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在进化上有着近缘关系.而对不同地区分布的牛带绦虫DNA进行PCR分析,发现它们的rDNA并不表现异质性,但却和台湾株亚洲牛带绦虫不同,从而排除了后者是牛带绦虫的一个变种.并且亚洲牛带绦虫和牛带绦虫rDNA重复序列间非转录区域——内含子(NTS)长短不同,而rDNANTS系列相同,证明亚洲牛带绦虫是一个不同于其它绦虫的遗传实体,但在种系发生上更接近牛带绦虫.Bowles等1994年从遗传学的密码简并性来研究亚洲牛带绦虫的分类地位时,发现亚洲牛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1(eox1)部分片段(366bp,核苷酸序列从742到1107)的序列差异率为2.2%,认为支持亚种的分类更能显示它们之间的近缘关系.与之相反,Zarlenga和George[于1995报道,他们推断亚洲牛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基因序列区域片段的差异率为4.6%,据此认为这种差异是种间差异,而不是种内差异.JeonH.K.等研究认为,对eox1基因的部分片段的分析容易产生偏倚,而对eox1基因整个序列的分析结果更加可信[.通过延伸PCR和克隆,亚洲牛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整个线粒体基因组被扩增出来,每个基因组大约14kb大小.随后用13种限制性内切酶建立了这两种绦虫的线粒体基因组的限制性酶切图谱,从酶切图谱的结果,推断两种绦虫的基因差异率为4.8%.进一步测序后,coxl和细胞色素b(cob)基因长度分别为1620和1068bp,从其实际的coxl全部基因序列来计算两者的基因差异率为4.5%,从cob全部基因序列计算的差异率为4.1%5.通过对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姊妹属,同种属,相似属的cob基因遗传距离分析,证明它~f]mtDNA序列差异率均大于2%[6;对遗传距离较近的脊椎动物的cob基因序列分析,亦显示其mtDNA序列差异率大于2%;然而cob的种内差异率很少超过2%,并且大多数小于1%㈩,据此认为亚洲牛带绦虫和牛带绦虫是分属两个种的绦虫.近几年,核糖体DNA的一个高变区,内转录间隙2(ITS2)被认为对于鉴别形态学上相似的姊妹种是很有价值的.2002年,Eom等[8运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PCR)的方法对采自我国广西陆寨,韩国Chongju及Chunchon的牛带绦虫标本和欧洲波兰株传统牛带绦虫标本的ITS2扩增片段进行了分析,发现广西标本和韩国标本扩增片段完全一致,而与传统牛带绦虫标本扩增产物存在差异.2003年,我国学者王正蓉等]将采自云南兰坪的牛带绦虫标本与取自云南大理,贵州从江和都匀等四个地方的牛带绦虫共四株虫体标本,利用PCR方法做了eox1基因特异片段的扩增和基因序列测定,发现云南兰坪,大理,贵州都匀虫株cox1基因与总第44瓤自然科学大理学院已知的台湾株亚洲牛带绦虫cox1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而贵州从江标本的cox1基因序列却与传统牛带绦虫的序列一致.2005年,张朝云等1对贵州都匀,从江,云南大理和台湾桃园四地区牛带绦虫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1(rDNA—ITS1)片段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PCR)分析,用MspI 和CfoI酶切后,发现都匀,大理和台湾桃园的标本产生一致的条带,而从江标本则产生了不同的特异条带,结果表明都匀,大理和台湾株同属亚洲牛带绦虫而从江株是传统牛带绦虫.以上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云贵地区既有传统牛带绦虫,又有亚洲牛带绦虫,不同种群有分布区域上的重叠性,而并没有出现杂交现象,这对于证明该种群的独立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4流行病学到目前为止,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表明,亚洲牛带绦虫广泛分布于亚太地区的韩国,我国台湾,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和越南等国家,流行的原因是当地居民有生食家畜或野生动物内脏的习俗.5展望在临床方面,目前关注的焦点是亚洲牛带绦虫病的动物模型的实验性感染和疫苗的研制.目前尚未发现亚洲牛带绦虫幼虫感染人的情况.用建立在序列分析基础上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别诊断, 目前在很多实验室都可以进行,但是多重PCR技术的特异性不高,对亚洲牛带绦虫和其他绦虫的鉴别诊断,应进一步寻求免疫血清的特异性诊断rJ1].就像寄生在人和动物的其它绦虫一样,亚洲牛带绦虫必然也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同时,它又是新近才被发现的一类虫种,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FanPC,ChungWC.Socioculturalfactorsandlocalcustoms relatedtotoeniasisinEastAsia~J].KaohsiungJournalof MedicalSciences,1997,13(11):647-652.(2]BowlesJ,MacManusDP.Geneticcharacterizationofthe AsianTaenia,anewlydescribedtaeniidcestodesofhuman [J].AmericanJournalofTropicalMedicineandHygiene, 1994,50:33—44.(3]ZarlengaDS,GeorgeM.Toeniacrassiceps:cloningand mappingofmitochondrialDNAanditsapplicationtothe pheneticanalysisofanewspeciesofToeniafromSoutheast Asia[J].ExperimentalParasitology,1995,81:604-607. (4]JeonHK,LeeKH,HwangWU,plete sequenceandstructureofthemitochondriMgenomeofthe humantapeworm.Toeniaasiatica(Platyhelminthes;Cesoda) [J].Parasitology,2005,130:717-726.f5]JeonHK,EomKS.ToeniaasiaticaandToeniasaginata: Geneticdivergenceestimatedfromtheirmitochondrial genomes[J].ExperimentalParasitology,2006,】13:58—61.(6]JohnsGC,AviseJC.Acomparativesummaryofgenetic distancesinthevertebratesfromthemitochondrial cytochromebgene[J].MolecularBiologyandEvolution, 1998,15:1481—1490.[7]HerbertPDN,RatnasinghamS,deWaardJR.Barcoding animallife:cytochromecoxidasesubunit1divergences amongcloselyrelatedspecies[J].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2003,B270(Supp1.1):96-99.[8]EomKS,JeonHK,KongY,eta1.Identificationof ToeniaasiaticainChina:molecular,morphologicaland epidemiologicalanalysisofaLuzhaiisolate[J3.JParasitol, 2002,88:758~764.[9]王正蓉,包怀恩.用mtCOI技术测定云南及贵州四地区的牛带绦虫【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3,21(1):20—23.[10]张朝云,包怀恩,杨明,等,云贵两省三地带绦虫的分子鉴定: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5,18(5):330—332.[11]EomKsWhatisAsianToenia[J3ParasitologyInternational, 2006.55:137-141.。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重排的研究进展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重排的研究进展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重排的研究进展陈志腾;杜予州【摘要】动物线粒体基因组通常组成稳定,基因排列也相对保守,极少发生重组.但是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具有重排的可能性,而且这些重排事件可能为系统发育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因此,深入研究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重排可能有助于解决具有争议的系统发生关系.本文对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重排类型、重排机理和重排在昆虫系统发育分析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期刊名称】《环境昆虫学报》【年(卷),期】2016(038)004【总页数】9页(P843-851)【关键词】线粒体基因组;昆虫;基因重排;系统进化;系统发育【作者】陈志腾;杜予州【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应用昆虫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应用昆虫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3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 genome)通常为双链闭合的环状DNA分子,长15-20 kb,一般包含37个基因,即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22个转运RNA(tRNA)基因和2个核糖体RNA(rRNA)基因,此外还有一个最大的非编码区,即控制区(Boore, 1999)。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多数基因在同一条链上编码,该链称为J链(majority strand),少数基因在另一条链上编码,该链称为N链(minority strand)(Simon et al., 1994)。

线粒体基因组具有分子量小、进化速率快和重组水平较低等特点,因此已经被作为分子标记在昆虫系统学等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Wilson et al., 2000; Lin and Danforth, 2004; Gissi et al., 2008; Salvato et al., 2008; Wang et al., 2014a; Wang et al., 2015; Amaral et al., 2016; Song et al., 2016)。

昆虫线粒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昆虫线粒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昆虫线粒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孙铮;张吉;王荣;徐月静;张大谦
【期刊名称】《检验检疫学刊》
【年(卷),期】2010(020)003
【摘要】昆虫线粒体基因组通常含有37个编码基因,其中蛋白编码基因13个,核糖体RNA编码基因有2个,运输线粒体蛋白的tRNA编码基因22个,此外还有一些非编码区和基因间隔区.目前对于昆虫线粒体基因的研究,主要是使用其中的部分基因片段进行分类学科级水平上的系统进化分析或分子鉴定,而对于基因自身进化特点及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根据文献和资料,对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获得方法、重排机制、研究意义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和总结,以加深对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认识,促进相关研究和进一步利用.
【总页数】5页(P69-73)
【作者】孙铮;张吉;王荣;徐月静;张大谦
【作者单位】黄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555;黄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555;黄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555;黄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555;黄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5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3
【相关文献】
1.昆虫线粒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J], 孙铮;张吉;王荣;徐月静;张大谦
2.昆虫线粒体基因组重排的研究进展 [J], 陈志腾;杜予州
3.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及应用 [J], 刘静;边迅
4.访花昆虫野蚜蝇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分析 [J], 闫艳;程梦迪;曹春桥;李虎
5.线粒体基因在鳞翅目昆虫分子系统学中的研究进展 [J], 李青青;段焰青;李佛琳;李地艳;周汝敏;曹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昆虫线粒体DNA Cyt b基因研究进展

昆虫线粒体DNA Cyt b基因研究进展
] c u e o sr pd e ouin a d i h r a c i l I g n e o ia o s 3 a s fi a i v l t n n e tn e w d 0 t e e rc mbn t n .Mi e o d i e o r iey u e n is c e t o i t i t h n r lg n me a℃w d l s d i e t o a n
第 2卷 第 2 5 期 2 0年 6月 1 0







V0 .5 12 No. 2
l团l J} A j Ⅲ ( 口 U LOFR
T D R射 A D RY 0】 ( R
J . 2 1 u )207 .4 10- 6 (00 0.13 4 0
o ei et ct n p y gnt l o hp dppl o reL ti asei .y crm b ( y b eei fpc i ni ao , hl eecra n is n ou tnsut ew h c C t h e ct )gn s e d f i s i o i e ts i a a i t t i n p e r s o o s
p o a l e b s k o n mi c o d ilg n t e p c o s u tr n u c o f i mtm r d c .3 e p p r b e rb b y t e t n w t h n r e e w h r s e tt t cu e a d fn t n o t p e p u t h a r f h - o a i r i s o e i
4 B ia gF r t ueuo H biB iag 0 55 , i ) a in e syB r e , ax n 54 0 C n x er a f e i ha

带科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研究进展

带科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研究进展
种 。同时 可根据线 粒体 基 因组序 列 , 过 P R方法 通 C 有效地 对 临床上 易混 淆 的带科 绦虫 的种 、 因型等 基 作 出确切 的鉴别 和诊 断 , 而 为 带 绦虫 病 的流 行病 从
学调查 和 防治等 提供 重要依 据 。 带绦 虫蚴病 是世 界上危 害严 重 的一类人 兽共 患 寄生 虫病 , 带科 绦 虫 幼 虫 引 起。 。带 科 ( an— 由 T ei ia ) d e 绦虫 隶 属 于 扁 形 动 物 门 ( lth l nh s 绦 Pay emit e )
列测定 。带科 绦虫 线 粒 体基 因组 的碱基 组 成 、 因 基 结构 、 因变 异等 分 析结 果 为 带 绦虫 线 粒 体 功 能基 基
因组学研 究 、 比较 基 因组 学 研 究 、 子 分类 学研 究 、 分 分 子系统 发育 进化 分析及 其疾 病诊 断等 提供 了重要 依 据和 指导作 用 。线粒 体基 因组序 列分 析不 仅有助 于解决 一 些 新 近 发 现 的种 如 亚 洲 带 绦 虫 ( a na T e i a it a 和石 渠 棘球 绦 虫 ( hn ccu hq iu ) s i ) a c Ec iooc s iuc s s 独立种 的分 类 地 位 , 且 为 解 决 细 粒 棘 球 绦 虫 ( . 而 E g a uou ) 虫 株 ( 因 型 ) 马 株 ( ) 牛 株 r n lss 各 基 如 G4 和 ( 5 等 的分类 学地位 提供 了有效 途 径 : G ) 马株 和 牛株
的演 化提 供 了便利条 件 。线粒体 基 因组 所有 这些特
征 都 已经在研 究动 物物种 的分类 、 因的进化 、 基 现有
td s  ̄ 棘球 蚴病 、 尾 蚴病 等 是 一 类 重 要 的人 兽 o e) l l 囊 共 患寄生 虫病 , 在我 国和世 界各 地普 遍流行 , 害严 危

犬泡状带绦虫线粒体cox1和nad1基因的扩增与种系发育分析

犬泡状带绦虫线粒体cox1和nad1基因的扩增与种系发育分析

作 者 简 介 : 祥锯 ( 9 4 ) 男 . 东 顺德 人 , 圳康 达 尔 养 猪 有 限 公 司兽 医 主管 。 梁 1 8一 . 广 深 通 讯 作 者 : 浩 吉 ( 6 一 . . 西 杨凌 人 . 山科 学 技术 学 院 教授 。 士 张 1 3) 男 陕 9 佛 博
其 线 粒 体 基 因 组 的 cc o 1基 因 和 h d o a 1基 因 , 进 行 序 列 分 析 , 并 旨在 为 泡 状 带 绦 虫 的 分 类 、 别 诊 断 、 统 鉴 系 发 生 关 系 以 及 线 粒 体 基 因 组 的 深 入 研 究 奠 定 基 础
1 材 料 与 方 法
染细 颈囊尾 蚴 , 因此 , 该病 在犬科 动物和 家畜间 广泛 的传 播 和流行 。 按照传统 的形 态学鉴别 方 法 , 对寄生 绦虫 的种类鉴 别往 往需要 采集完 整 的虫体 , 并且 对头 节和 不 同 发育 阶段 的节 片进行 染色 后观察 , 步骤繁 琐 。 些年来 , 近 分子生 物学 方法 已广泛 用 于现代 寄生虫学 研 究 , 国内外许多学 者认 为分子 生物学 技术对 寄生虫 的种类鉴 定和 群体遗 传研 究是非 常有 用 的方 法_ 。 中 , 其
泡 状 带 绦 虫 ( a nah d t ea 是 寄 生 于 犬 、 和 狐 狸 等 肉食 兽 小 肠 中 的 一 种 大 型 绦 虫 , 幼 虫 为 T ei y ai n ) g 狼 其 细 颈 囊 尾 蚴 ( yt ecst ucl s , 生 于 猪 、 羊 、 羊 和 牛 等 动 物 的肝 脏 浆 膜 、 网 膜 、 系 膜 和 肝 、 C scru e i l )寄 i n oi 绵 山 大 肠 肺 等 处 。 虫 呈 现 世 界 性 分 布 ,在 我 国 的 犬 感 染 泡 状 带 绦 虫 十 分 普 遍 , 凡 是 养 犬 的 地 方 都 会 有 牲 畜 感 本 而

昆虫线粒体DNACytb基因的研究的进展_李夏

昆虫线粒体DNACytb基因的研究的进展_李夏

5.1能够对具有复杂地貌、地质条件下的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5.2考虑了岩土体的非线性弹塑性本构关系以及变形对应力的影响;5.3能够模拟边坡的失稳过程及其滑移而的形状;5.4能够模拟岩体与支护之间的共同作用;5.5求解边坡的安全系数时,无需假定滑移面形状,也无需对滑体进行条分。

由于能较真实地考虑边坡岩体的非均质、不连续和非线性特性,因而在边坡稳定性分析时,可避免将坡体视为刚性块体而过于简化计算边界条件的缺点,能够较接近实际地从应力应变入手分析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对于要了解位移量的边坡分析尤为有利。

强度折减技术与有限元计算方法的结合,可以在计算边坡应力、位移、塑性区的基础上,直接得到边坡的破坏而特征,也使边坡的稳定性安全系数的求解变得简单。

参考文献[1]薄景山,徐国栋,景立平.土边坡地震反应及其动力稳定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21(2):116-120.[2]高艳平,工余庆,辛鸿博.神经元网络在预测边坡地震稳定性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0(4):431-433.作者简介:申启飞,男,助教,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建筑结构设计。

科技论坛昆虫线粒体DNA Cytb 基因的研究的进展李夏(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泸州646005)当前,昆虫系统学研究的方向是多种生物技术与传统形态分类相结合的综合应用。

传统分类学应用形态进行分类,简便易行而且快速,是分类学的主流,但它如果在遇到如近缘种、复合体、姐妹种等鉴别上,就会有相应的困难。

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弥补传统分类学上的不足,可用来区别近缘种、隐种,并在研究昆虫种内或种组间不同地理种群的进化、起源及亲缘关系的研究中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1]。

同时,线粒体序列和组成一般比较保守,易于操作[2],其中的Cytb 基因在对科下属种间阶元进行分析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分子标记。

1线粒体DNA 的简介线粒体可存在于各种类的真核细胞中,是细胞内能量转换的细胞器,能够高效地将外部能量转换成可供细胞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 。

带绦虫虫种分子分类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带绦虫虫种分子分类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整 个 线粒 体 基 因 组 长 度 约 为 1 0 p ol基 因 400b 。cx 为160b , 两 种 带 绦 虫 的 cx 2 p 这 ol部 分 片 段 (6 20 b, p 核苷 酸 序 列从 96~118b ) 1 4 p 的序 列 差 异 率 为
2% ~3% E] 2
由其实 际 的 cx 全 部基 因序列 来 计算 ol 两者 的基 因 差 异 率 为 4 5 E 4, 示 部 分 基 因 序 .% 3 ]提 -
是 牛 带绦 虫 的亚种 存 在 争 议 , 因此 寻找 牛带 绦 虫 和 亚 洲 牛带 绦虫 基 因的差 异性 对亚 洲 牛带 绦虫 虫种 定 位 有 着重 要意 义 。不 同 的遗 传标 记 有着 不 同 的种 间 或 种 内差 异性 , 用于 不 同的虫 种分类 需 要 , 适 带绦 虫
本 的虫种 鉴定 ; 绘制 完 整 地 系 统发 育 树 状 图 , ② 得 出准 确 的分子 水平 差 异 , 以便 最 终 为 亚 洲 牛 带 绦 虫 虫种 的定 位提 供依 据 。现 以带 绦虫 虫种 分 子分类 的 遗 传 标记 和它 们研 究 的最 新进 展进 行综 述 。
1 线粒体 遗传 标 记
( F4 78 N -086) 牛 带 绦 虫 线 粒 体 基 因组 : A 4 59 ; C0 42 ;
长度 1 7 p G 含 量 2 % , e e ak登 记 号 36 0 b , C 8 G nBn
猪带 绦虫 、 带 绦 虫 以 及 亚 洲 牛带 绦虫 是 引 起 牛 人体 带 绦虫病 的主要虫 种 。带 绦虫 虫种 的鉴别对 流 行 病 学研 究和 疾 病 的控 制 有 着 重要 作 用 。此 外 , 亚
安徽 医科大 学学报 A t nvrtt dc aiA h i 0 2O t4 (0 c U i s a s in l n u a e i i Me i s 2 1 c;7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贾万忠;闫鸿斌;娄忠子;倪兴维;史万贵;郭爱疆;詹芳
【期刊名称】《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年(卷),期】2011(033)011
【摘要】绦虫大约有1500多种,隶属于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绦虫纲(Cestoda),营寄生生活,由成虫及其幼虫(蚴)所致的绦虫病和绦虫蚴病严重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绦虫线粒体基因组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如基因组很小,基因位置排列相对稳定等,tRNA和两个主要非编码区的二级结构、碱基组成和变异等有也其自身特点,这些特征已经在研究物种分类、基因进化、现有物种进化史等方面得到应用[1-4].
【总页数】5页(P910-914)
【作者】贾万忠;闫鸿斌;娄忠子;倪兴维;史万贵;郭爱疆;詹芳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46;甘肃省动物疫病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
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46;甘肃省动物疫病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32.3;Q959.15
【相关文献】
1.带科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研究进展 [J], 贾万忠;闫鸿斌;郭爱疆;史万贵;詹芳;付宝权
2.线粒体基因在带属绦虫分子分类中的研究进展 [J], 郝桂英
3.猪带绦虫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J], 庞歌;刘长春;石团员
4.绦虫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J], 李秀荣;闫鸿斌;李立;付宝权;薄新文;朱兴全;贾万忠
5.线粒体基因组学在乳白蚁属鉴定领域的研究进展 [J], 丁志平;王明生;陆军;王晶晶;朱君;袁大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