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带绦虫研究进展4-2

合集下载

猪绦虫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绦虫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措施
控制猪绦虫病对人体的危害遥 对一些喜食生猪肉或半熟 猪肉的地区居民袁可通过加强政府宣传袁使居民了解到这种 饮食卫生习惯的危害性袁自觉改变不良饮食卫生习惯袁结合 对餐饮供 应商 猪肉 食品 供应 的 卫 生检 查监 督袁 降低 通 过 饮食 环节导致猪绦虫病感染人体的几率遥
猪绦虫病潜伏期长袁早期发病无明显症状袁易被养殖户 忽视袁生猪养殖户及规模化养殖场中袁还需要对生猪驱虫工 作加以重视袁一般在每年的春尧秋两季分别进行一次集中驱 虫袁 并同 时进 行寄 生虫 检查 工 作 袁确定 寄生 虫 感染情 况袁以便 及时作出治疗遥 对生猪寄生虫的检查检疫也是非常重要的袁 尤其要注意对屠宰前检疫工作的把控遥 在生猪屠宰前要严格 执行检疫程序袁 明确绦虫病及其他动物疫病的感染情况袁对 发现感染绦虫病的生猪袁应禁止进入屠宰程序遥 屠宰后猪肉 产品也必须要进行严格检疫袁如发现带有虫卵袁严禁流入市 场销售遥 对贩卖销售不合格猪肉产品的商贩袁应依法予以处 罚袁并没收不合格猪肉产品遥 6结语
猪绦虫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病猪腹痛尧腹胀袁轻度患病大多 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袁随病情发展在病猪肩尧颈等处可见囊尾 蚴突出袁此时病猪可表现出急促呼吸或打呼症状遥 重症病猪还 表现出贫血尧腹部肿胀尧身体瘦弱等情况遥 绦虫感染具有潜伏 期袁多为 2~3 个月袁短膜绦虫病潜伏期一般在 0.5~1 个月袁主
. A要l寄l生位Ri置g在h猪t肠s 道R内e袁s在 er其v刺e激d.下可导致肠壁毒素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刘德福.猪绦虫病的临床症状尧剖检变化尧诊断及防治措施[J].
现代畜牧科技,2019(3):114-115. [2] 费芸勇,等.猪绦虫病的防治体会[J].当代畜牧,2017(11):108-109.
136 2020 年第 12 期

第二节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猪带绦虫

第二节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猪带绦虫

第四章绦虫第二节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一、学时分配:2学时。

二、教学大纲要求【掌握】1、两种绦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

2、两种绦虫成虫寄生部位、中间宿主、感染方式。

3、两种绦虫生活史的异同。

4、囊尾蚴对人的致病作用。

5、成虫致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6、防治的主要环节。

【熟悉】1、两种绦虫成虫形态的主要区别。

2、猪囊尾蚴病的感染方式。

3、两种绦虫成虫对人的致病作用。

4、流行因素。

5、治疗用的中药。

【了解】1、囊尾蚴病的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

2、分布情况。

3、综合性防治措施、肉类检查的意义。

三、主要教学内容猪带绦虫链状带绦虫又称猪肉绦虫、猪带绦虫或有钩绦虫,是我国的主要人体寄生绦虫。

人是猪带绦虫的终宿主,但也可作为中间宿主,猪囊尾蚴是猪带绦虫的中绦期,猪囊尾蚴病远较猪带绦虫病危害严重得多。

一、形态1.成虫乳白色,扁长如带,较薄,略透明,长约2-4m,前端较细,向后略扁阔。

头节呈球形,直径0。

6-1㎜,具4个吸盘,顶端具顶突,其上有小钩,排列成内外两圈。

颈部纤细,直径仅约头部之半。

链体上节片数约700-1000,自前向后节片长宽比增大。

每一节片的一侧有生殖孔,不规则地分布于虫体两侧。

每一成节具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

睾丸约150-200个,输精管向一侧横走,开口于生殖腔。

阴道在输精管的后方,卵巢分为三叶,除左右两叶外,在子宫和阴道之间另有一中央小叶。

卵黄腺位于卵巢之后。

孕节中充满虫卵的子宫向两侧分支,呈现不规则的树枝状。

每一孕节中约含400,000个虫卵。

2.虫卵:球形,直径31-43μm,卵壳很薄,内为胚膜。

胚膜常在虫卵自孕节散出后已脱落,而成为不完整虫卵。

胚膜较厚,棕黄色,由许多棱柱体组成,在光镜下呈放射状的条纹。

胚膜内含球形的六钩蚴,有3对小钩。

3.猪囊尾蚴:俗称囊虫,如黄豆大小(5㎜×8-10㎜),为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囊内充满透明的囊液。

囊壁上有一个向内翻转的头节,其形态结构和成虫一样。

二、生活史人是猪带绦虫的最主要的终宿主,也可作为其中间宿主。

猪带绦虫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

猪带绦虫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

nmgxmy2008@组稿\Email:罗军(安徽省泗县大庄镇畜牧兽医站,安徽宿州234311)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绿色无公害散养猪备受青睐。

由于散养猪管理松散,人群与猪直接接触较频繁,再加上个别屠宰加工者自行宰杀、贩卖,导致囊虫肉(米猪肉)进入食用环节。

“米猪肉”是由猪囊虫寄生在猪肌肉中引起的病变,该病是人畜共患病,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同时也对养猪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文章从传播途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诊断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猪带绦虫病;囊虫病;流性特点;诊断;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顺序编号:1005-5959(2019)07-027-011传播途径猪带绦虫属于人畜共患的寄生虫,成虫即是猪带绦虫(有钩绦虫、链状带绦虫),其幼虫即是猪囊尾蚴或者是猪囊虫。

这种人畜共患病持续存在的一部分原因是农村散养猪只与人粪接触,养殖户自行屠宰贩卖、食用未煮熟的猪肉,菜板生熟肉混用和食用不洁蔬菜及人粪污染的水等情况使患病几率加大。

最主要的原因是部分规模化养猪舍没有定期消毒驱虫、卫生条件差和污染的粪便处理不当所致,使猪成为绦虫病的隐性携带者,引发其他猪只发病。

2流行特点规模化养殖中消毒卫生不到位、不定期驱虫、粪便处理不当引起绦虫的隐性携带。

好多生态养殖的散养猪群,一般在圈外活动觅食较多,误吞人粪中猪带绦虫节片或虫卵的机会较多。

猪吞入虫卵遭受感染后,六钩蚴从虫卵中逸出并钻入肠黏膜的血管和淋巴管中,到达身体各部,多数寄生于肌肉之中,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囊尾蚴,寄生于咬肌、舌肌、膈肌及肋间肌等横纹肌中[1],当人食用含有猪囊尾蚴的生或未煮熟的猪肉时,可以感染猪囊尾蚴而患囊虫病。

易感人群多以青壮年居多,而且男性多余女性[2]。

3临床特征猪绦虫成虫影响着猪的生长,引起贫血、水肿,寄生在眼部会出现视力减退,严重的甚至失明;寄生在脑部会伴随神经症状;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头节和小钩吸附于肠壁,会导致肠黏膜损伤,出现腹部不适、腹痛、消化不良、腹泄和便秘等症状,虫体摄取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导致身体消瘦;寄生在喉部时,出现叫声嘶哑并伴有短咳;寄生在舌肌、咬肌时,吞咽困难。

猪带绦虫

猪带绦虫

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幼虫猪囊尾蚴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病。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以发展中国家多个省(市、区)存在囊虫病感染病例,以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发病率较高,猪囊尾蚴可寄生于人体皮下、肌肉、内脏、脑、眼等不同部位,其中脑囊虫病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

我国屠宰场检出囊虫病猪多时可达10%,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多,该病的流行呈现城市患者增多和儿童患者比例增高的新特点。

该病防治存在化学药物的残留和抗药性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妊娠节虫和虫卵被猪和牛吞食后,卵壳在其二脂肠内消化,六钩虫蚴脱出,钻过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及淋巴循环运往全身,以横纹肌为主要寄生部位发育成囊尾蚴,称囊虫。

绦虫病是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疾病。

猪肉绦虫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虫的猪肉而患病,人为终宿主,并且还可由于吞食其虫卵成为其中间宿主而患米虫病。

“米猪肉”又叫“豆猪肉”是一种称为猪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在猪的肌肉内造成的,在有囊尾蚴寄生的猪瘦肉上,可见黄豆大小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囊内充满液体,并有米粒大小的头节,其上有小钩和吸盘,囊尾蚴在猪体的寄生部位以腿、腰、肩、心、舌、颈处的肌肉为多见,人吃了生的或未熟的米猪肉后,囊尾蚴的头节受消化道内胆汁的刺激而翻出,借助头节的小钩固着于小肠壁上,经2~3个月后发育为成虫称猪带绦虫,由其引起的疾病称猪绦虫病。

猪肉绦虫又称猪带绦虫,或钩绦虫,扁形动物门,绦虫纲,带形科动物。

虫体白色带状,全2—4m,宽7—8mm。

虫体分头节、颈部和节片三部分。

(厌氧生物.但是其幼虫和虫蚴都是在有氧环境下长大)头节圆球形、直径1mm。

头节前中央为顶突,其上有大小相间或内外两圈小钩,顶突下面有四个吸盘,靠小钩和吸盘钩挂和吸附在寄主的小肠壁上,通过体表吸收人体小肠内已消化的养料。

猪带绦虫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学研究

猪带绦虫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学研究
2 1 O 0. 2 ( ) 6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 国 人 兽 共 患 病 学 报
Chi e e J r alofZoo os s n s ou n n e 1 7 0
文 章编 号 : 0 2 6 4 2 1 ) 2 1 7 4 1 0 —2 9 ( 0 0 0 —0 0 一O
猪 带绦 虫 谷胱 甘肽 转 移 酶 GS T的 原 核 表 达 及 免 疫学 研 究 *
p ET2 a + )a d t e x r s e n E. o i 1 DE3 fe o b e e z me d g s in,PC i e t ia i n a d I TG n u to . 8( n h n e p e s d i c l BI2 ( )a t rd u l n y i e to R d n i c to n P f id c i n Th x r s e r d c s i e tf d b DS PAGE a d t e r c m bn n r t i s p r i d t r u h p rf a in c l mn o e e p e s d p o u twa d n i e y S i n h e o i a t p o en wa u i e h o g u ii t o u f f c o
H i— i pr en M e nwhie,t m m u or a tviy oft e pu iid p o en wa a y e e t r ota s y. I he e way sN ot i. a l hei n e c i t h rfe r t i san l z d byW s e n bl s a nt s s,
戴佳琳 , 黄 江 , 兴 江 , 廖 江 楠 , 王 宇 , 刘玉 江

猪绦虫病的防治

猪绦虫病的防治

2019年第2期(总第207期)24临床金鉴猪绦虫病的防治钱雅林(甘肃省靖远县畜牧兽医局,730699)戀中茗6豸栾4中图分类号:S855.9+1 文献标识码:B猪绦虫病是由猪带绦虫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一种肠绦虫病。

猪带绦虫也称猪肉绦虫、链状带绦虫或有钩绦虫。

我国古代医书称寸白虫或白虫,并已明白吃生肉是得绦虫病的原因。

它是我国主要人体寄生绦虫。

人在猪带绦虫生活史中既是终末宿主也是中间宿主。

猪带绦虫成虫寄生在人体肠道为肠猪带绦虫病,其幼虫寄生在人皮下组织、肌肉、脑等器官内侧为猪囊尾蝴病(囊虫病)。

囊虫病是人体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

1流行特点该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与分布,各地均有散发病例,在东北与华东较牛带绦虫病多见,其比例为8:1与7.1:1,感染率由不足1#到15.2#。

在云南、河南、黑龙江、吉林、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均有地方性流行。

传染源:感染猪带绦虫的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目前我国农村猪主要以分散饲养为主,猪主要在圈外活动觅食,故误吞入人粪中猪带绦虫节片或虫卵的机会较多。

传播途径:人因食用生的或半生的含有猪囊尾蝴的猪肉而被感染。

在烹炒时未煮熟透,或吃生的肉馅或吃生的肉片火锅。

易感人群:人对猪带绦虫普遍易感,感染猪带绦虫后人体易产生带虫免疫,对宿主再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国内患病者年龄最小者仅6个月,最长者85岁,一般以青壮年居多,而男性多于女性。

人感染猪绦虫是食入了生的或者半生的含有猪囊尾蝴的猪肉。

猪囊尾蝴在胃肠消化液的作用下,在小肠内翻出头节,以其吸盘和小钩固着于肠黏膜上发育,从颈节不断长出体节。

感染后2-3个月发育成猪带绦虫,在人体内寄生数年到数十年,而其间不断排出孕节成为猪囊尾蝴病的感染来源。

2 临床症状猪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并从中摄取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头节和小钩吸附于肠壁可导致肠粘膜损伤;虫体释出的代谢产物被人体吸收;以上几方面综合作用即可使人体致病。

多数病例并无明显症状,少数病例可表现出腹部不适、腹痛、消化不良、腹泄和便秘等症状。

猪带绦虫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

猪带绦虫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

732023.52.1.3 青贮杂交构树对奶山羊乳汁成分的影响 羊奶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是乳脂,通常情况下,乳脂率与产奶量呈负相关,乳脂随产奶量提高而有所降低。

研究者发现,青贮杂交构树饲喂的奶山羊,在提高产奶量的同时可以保证乳成分相对稳定。

青贮杂交构树组的日粮中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显著高于对照组,其采食量增加,造成乳成分的变化。

饲料中中性洗涤纤维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瘤胃合成乙酸,乙酸为合成乳脂前体物质,从而提高了乳脂率。

此外,奶山羊采食量的增加促进了乳糖含量升高,进而有利于提高奶山羊的乳品质。

2.2 复合有机微量元素对奶山羊泌乳性能的影响2.2.1 复合有机微量元素对奶山羊采食量和泌乳性能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与无微量元素的日粮相比,含有复合有机微量元素的日粮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存在差异。

含有有机微量元素的日粮组,可以降低反刍动物的产奶量与乳脂产量;但是50%复合有机微量元素组的产奶量与无机微量元素组产奶量相同。

用有机钴、铁、锌、锰、硒、铬、铜替代无机微量元素,在采食量、产奶量或总表观消化率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乳脂与脂肪校正产奶量。

为不同泌乳时期奶山羊饲喂低水平有机微量元素,对其采食量、产乳量、乳成分含量未发生改变,泌乳前期乳脂产量降低。

导致差异的原因为微量元素有效含量、有机微量元素的替代比例和奶山羊的泌乳阶段等因素有关。

2.2.2 复合有机微量元素对奶山羊机体微量状态的影响 通过检测血清中微量元素含量能够反映奶山羊体内的微量元素状态。

通常情况下,健康的反刍动物血液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会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波动。

当机体对微量元素的需求小于摄取微量元素时,微量元素便以金属蛋白的形式保存于机体的微量元素“库”中,并结合机体需求产生动态改变,体现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改变。

研究显示,在奶山羊的日粮中增加酵母硒能够显著提升乳汁中硒含量。

充足的硒、锌、铜等微量元素可以保证乳腺健康,尤其是硒元素同奶山羊乳腺氧化应激状况密切相关。

带绦虫虫种分子分类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带绦虫虫种分子分类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整 个 线粒 体 基 因 组 长 度 约 为 1 0 p ol基 因 400b 。cx 为160b , 两 种 带 绦 虫 的 cx 2 p 这 ol部 分 片 段 (6 20 b, p 核苷 酸 序 列从 96~118b ) 1 4 p 的序 列 差 异 率 为
2% ~3% E] 2
由其实 际 的 cx 全 部基 因序列 来 计算 ol 两者 的基 因 差 异 率 为 4 5 E 4, 示 部 分 基 因 序 .% 3 ]提 -
是 牛 带绦 虫 的亚种 存 在 争 议 , 因此 寻找 牛带 绦 虫 和 亚 洲 牛带 绦虫 基 因的差 异性 对亚 洲 牛带 绦虫 虫种 定 位 有 着重 要意 义 。不 同 的遗 传标 记 有着 不 同 的种 间 或 种 内差 异性 , 用于 不 同的虫 种分类 需 要 , 适 带绦 虫
本 的虫种 鉴定 ; 绘制 完 整 地 系 统发 育 树 状 图 , ② 得 出准 确 的分子 水平 差 异 , 以便 最 终 为 亚 洲 牛 带 绦 虫 虫种 的定 位提 供依 据 。现 以带 绦虫 虫种 分 子分类 的 遗 传 标记 和它 们研 究 的最 新进 展进 行综 述 。
1 线粒体 遗传 标 记
( F4 78 N -086) 牛 带 绦 虫 线 粒 体 基 因组 : A 4 59 ; C0 42 ;
长度 1 7 p G 含 量 2 % , e e ak登 记 号 36 0 b , C 8 G nBn
猪带 绦虫 、 带 绦 虫 以 及 亚 洲 牛带 绦虫 是 引 起 牛 人体 带 绦虫病 的主要虫 种 。带 绦虫 虫种 的鉴别对 流 行 病 学研 究和 疾 病 的控 制 有 着 重要 作 用 。此 外 , 亚
安徽 医科大 学学报 A t nvrtt dc aiA h i 0 2O t4 (0 c U i s a s in l n u a e i i Me i s 2 1 c;7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办呀????
防治
1.消灭传染源
2.阻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防治
一、治疗患者
• • • • • 1、槟榔、南瓜子合剂 2、吡喹酮、阿苯达唑(眼囊虫病患者禁用 ) 3、皮下囊尾蚴病-手术后摘除囊尾蚴 4、眼囊虫病患者-手术摘除虫体(唯一) 5、脑囊虫病-住院治疗
治疗药物
二、管理厕所、猪圈
虫无交叉反应。此外,实验结果表明,用5% 福尔马林保存6个
月的感染宿主的粪便,并不影响抗原检测效果。
血象中有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粪便 或肛门拭子检查虫卵阳性率不高且无法区别虫种。 从粪便中排出的妊娠节片内的子宫分支形状和数 目有助于与牛带绦虫鉴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 检出患者粪中抗原成分;聚合酶链反应(PCR)可扩 增粪便中虫卵或虫体的种特异性DNA,以检测人体 内猪带绦虫成虫,亦可帮助诊断。
猪带绦虫的研究进展
2011级 4班2组
吸虫
蠕虫
原虫
绦虫
线虫 线虫 棘头虫
.链状带绦虫
.肥胖带绦虫
. 亚洲绦虫 .曼氏迭宫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
肢动物 节肢动物
猪带绦虫
猪带绦虫(1758)又称链状带绦虫、猪 肉绦虫、有钩绦虫。猪带绦虫病很早即 有记载,人体囊尾蚴感染早在1558年就 为Rumler所发现,以后又由 Kuchenmeister(1855)与 Leuckart(1856)分别一饲养方式证实了 猪囊尾蚴与成虫的关系。
致病
免疫学诊断
一、猪囊尾蚴病特异性抗原诊断
二、猪带绦虫病免疫学诊断
一、猪囊尾蚴病特异性抗原诊断
研究猪囊尾蚴特异性和保护性抗原对猪囊尾蚴病的免 疫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诊断和疫苗用抗原有全虫抗原(成虫或幼虫)、 排泄/分泌(E/S)抗原、异源抗原以及六钩蚴抗原。这些抗 原在猪带绦虫病、猪囊尾蚴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对 猪囊尾蚴病的预防也有一定作用。但上述天然抗原来源十 分有限,限制了其应用。随着与抗原研究和疫苗开发相关 学科的技术进步,用免疫化学分析方法鉴定种特异性抗原 和保护性抗原,再用重组DNA技术生产诊断制剂和疫苗已 成为可能。
THANK YOU!
特异性抗原
• • • • • • • Mr 8 000抗原家族 GP50抗原 钙结合蛋白 Mr 10 000抗原 热激蛋白 合成肽抗原 噬菌体肽库模拟表位

猪囊尾蚴病免疫学诊断方法的 研究进展
(一)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
(三) 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法(BAS-ELISA) (四) 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cAbELISA) (五)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记技术(EITB)
三、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1、饭前便后洗手 2、勿食未煮熟猪肉 3、生熟刀、砧板分开
四、加强肉类检疫
疫苗研究进展(目前尚无 商用疫苗问世)
1 天然蛋白疫苗(六钩蚴抗原诱导) 2 基因工程重组抗原疫苗 3 多肽疫苗,(鉴定抗原蛋白的有效反应区域),用 合成多肽替代全长蛋白也是目前疫苗发展的一个方 向。 4 核酸疫苗(又名基因疫苗或DNA疫苗,是将外 源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重组质粒)
猪带绦虫的分布
田东和三江株为猪带绦 虫;融水为牛带绦虫和 猪带绦虫混合流行区

猪带绦虫的分布广泛,除因为宗教教规而 禁食猪肉的国家和民族没有或少有本病感染外, 世界各地均有散在病例,而以发展中国家最多。 高度流行的地区如墨西哥城,因囊尾蚴病而致 死者占总死亡人数的1.9%,在3.5%的尸体剖 检中发现蚴囊尾蚴感染。我国也有普遍的分布, 而在云南洱海迤西及广西某地区有猪带绦虫病 的地方性流行,在东北、华北、西北即华东北 部猪带绦虫病也较牛带绦虫病多。
(六)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GICA)
(七)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IGFA)
(八)滴金免疫测定法(DIGFA)
二、猪带绦虫病免疫学诊断
在带绦虫感染 时,由于宿主粪便并不经常出现虫卵,以及 虫卵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极难区别,以致传统的诊断方法的 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低。因此,更敏感的方法是用免疫学方法 检测粪抗原。Allan 等用抗猪带绦虫成虫抗原抗体和超免疫 兔血清进行ELISA检测宿主粪便中特异性抗原。其敏感性 为 100%,并且具有高特异性。与蛔虫、微小膜壳绦虫、钩虫和鞭
猪带绦虫
成虫结构
头节 scolex
颈节 neck
幼节immature proglottid 链 体 成节mature proglottid 孕节gravid proglottid
囊尾蚴(囊虫cysticercus)
皮下即肌肉囊尾蚴病 囊尾蚴:猪囊尾蚴病 (囊虫病) 脑囊尾蚴病 眼囊尾蚴病 成虫:猪带绦虫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