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描述-储层

合集下载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1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1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二)储层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储集岩的岩石类型 (1)主要岩石类型:碎屑岩类和碳酸盐岩类 (2)其他岩类:火山碎屑岩、岩浆岩、变质岩、泥岩和硅质 岩类等。 2、储集岩的岩石学特征 储集岩的基本性质,包括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3、储集岩的主要含油物性 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水(含油)饱和度等,是岩石储 集性能的重要控制因素。 4、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特征 研究很重要。成岩作用在孔隙演化过程中对孔隙的保存、 发育或破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储集岩的微观特征 研究储层的孔隙、喉道类型以及孔喉的配置关系。 6、储集岩体的形态、分布及连续性 研究不同成因储层岩石的体形态、分布、规模及连续性等。 7、储层形成条件 研究储层形成的区域地质及大地构造背景,构造作用,储 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沉积介质特征,岩性、物源、古气候的影 响,其他岩石储层的形成条件及岩相特征与分布等等。
4、在分级储层评价中,通过研究探明地质储量和预测可采储 量,建立储层模型以及进行油藏描述等。 5、是一门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性学科,涉及沉积岩石学、 岩石学、古生物和古生态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有机 地球化学、油层物理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矿场地球 物理学、岩石力学、流体力学、钻井工程和采油工程等学科。 需要多学科的协同配合,又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
用实践(研究实例)
储层地质学——绪论
一、储层及储层地质学的概念 (一)储集岩与储层的概念 1、储集岩 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2、储层
简单地,能够储存和产出流体的那一部分岩层组或层段。 详细地,在地质历史的演化进程中,通过沉积物的沉积和 成岩作用,或是由岩浆侵入和喷出作用或变质作用及其后期次 生变化,又经历了构造地质的综合作用最终形成的一部分岩体, 它不仅具有储集流体的空间,而且还具有可使流体渗滤的能力。

8.油藏描述

8.油藏描述

(1)产生的油藏模型的质量依赖于所假设的随机函数的模型和所具有的数据, 在数据很少的情况下,很难验证所假设的模型是否与实际的地质条件相符合;
(2)变异函数的模拟带有许多的主观性,而涉及多变量的交叉变异函数的模拟 受到线性区域化模型的限制,使得模拟很难正确进行;
(3)如何综合应用各种地质信息及生产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一)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
斯仑贝谢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 。重点是应用于油气田开发阶段的油藏动态监测及最终采收率的评 价。
过去油藏模拟,是根据取心井或试井资料把油藏的垂直剖面分成几 个单元,计算每个单元孔渗平均值,忽略了小范围的非均质性和垂 向渗透层屏障(隔夹层)作用。用这样的参数只能建立一个失真的 地质模型,使模拟失效,将导致开发决策的失误。而测井资料是唯 一能控制深度且能逐英尺测试的方法。因而基于测井资料的油藏描 述可能具有最高的精度。同时也强调了岩心、测试及测井资料的综 合应用,以得出一个适用于全油田模拟输入的储集层模型,从而实 现了从单井评价到多井评价的飞跃。
3. 以测井为主体的描述
继70年代斯仑贝谢公司提出的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又于1985年将三维 地震及VSP(Vertical Seismic Profile)资料引入油藏描述的井间相关对比研 究中。
研究现状: (1)1992年油藏描述研究内容及方法为: ①关键井研究; ②测井资料标准化; ③单井综合测井评价; ④多井处理研究,井间地层对比; ⑤渗透率及单井动态模拟研究; ⑥储层参数集总及储集层绘图。
开发阶段利用开发地震技术,即高分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地震层析技术、多 波多分量解释技术、垂直地震剖面技术、振幅炮检距分析等对储层进行井间、 井外地区的储层静态描述及动态监测,查明构造细微变化及油气水层分布。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也称储集层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Description。

油藏描述是一项油气田综合研究与评价的技术体系。

它以地质学、构造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以及油层物理学、渗流力学、数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指导,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试油、试采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特征参数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建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为制定和优化开发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油藏描述是研究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参数在三维空间中的特征及分布状态的技术体系。

对油藏描述概念进行理解:①要以与研究油藏地质有关学科的最新理论为基础②要以计算机及自动成图技术为手段,这是与传统油藏研究的主要区别③综合运用地质、物探、测井、试油试采等各项资料油藏描述发展历程 1.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1970-1980)。

油藏描述技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由斯仑贝谢公司最早提出。

它是以测井服务为目的,以“油藏描述讲座”形式向世界各地推出油藏描述技术服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在文献出现“油藏描述”。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关键井研究;②测井资料归一化;③渗透率分析;④参数集总与绘图。

2.多学科协同油藏描述(1980-1990)。

1985年将三维地震资料及VSP(垂直地震)资料引入油藏描述的测井井间相关研究中。

斯伦贝谢公司油藏描述强调以测井为主体的模式化的技术,多学科的协同研究及最终的储层三维模型。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地质油藏描述技术;②测井油藏描述技术;③地震油藏描述技术;④油藏工程油藏描述技术。

3.多学科一体化描述(1990年-)。

单一学科技术发展虽然进步很大,但各自都存在不利的方面,因而在1990年以来逐步向多学科一体化描述发展,提倡地质、物探、测井研究人员与油藏工程师协同工作,发展边缘科学及计算机的“地学平台”,以多种应用数学方法贯穿研究始终,应用地质、物探、测井、测试等多学科相关信息,以数据库为支柱,以计算机为手段,由复合型研究人员对油藏进行四维定量化研究并给以可视化描述、表征及预测的技术。

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编写人:刘建民王端平凡哲元审核人:***复审人:李阳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二00一年十月目录前言第一部分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一、精细油藏描述(一)地层模型(二)构造模型(三)储层模型(四)流体模型(五)油藏模型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一)开发状况分析(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三)提高采收率的控潜措施和方案(四)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第二部分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关键技术和研究侧重点一、整装构造油藏二、断块油藏三、低渗透油藏前言“油藏描述”一词首先是在70年代由斯论贝谢测井公司提出的,这一阶段的油藏描述是以测井为主体(穆龙新等,1996);80年代由于地震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迅速发展,又提出了以地震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随着油藏描述从宏观向微观、从定性向定量、从描述向预测方向的迅速发展,90年代已进入多学科综合协同研究的现代油藏描述阶段。

我国80年代中期引进油藏描述这一述语。

在胜利的牛庄油田、中原的文东油田等地区开展了程度不同的油藏描述工作,取得了宝贵经验。

进入90年代,油藏描述不仅局限于勘探阶段,在开发阶段也得以大力推广、应用和发展。

按开发阶段的不同,油藏描述可划分为开发准备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主体开发阶段的中期油藏描述和提高采收率阶段的精细油藏描述。

不同开发阶段,因开发决策的内容和目标不同,因可用的资料信息的质量、数量以及对油气藏所能控制的程度不同,其油藏描述的内容和任务、研究重点、技术和方法都明显不同。

油田发现后到投入全面开发前的这一阶段称为开发准备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油藏基本格架,基本搞清主力储层的储集特征及三维空间展布特征,明确油藏类型和油气水分布,因此这一阶段以建立地质概念模型为重点。

在此基础上,编制油田开发方案。

油田全面投入开发后到高含水以前的这一阶段称为主体开发阶段。

储层建模技术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以黑油山油田西区为例

储层建模技术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以黑油山油田西区为例

A r2 0 p. 0 7
储层建模技术在油藏描述 中的应用
以 黑 油 山 油 田西 区 为 例
王郑库 1 欧成华 1 张 晶晶 z 李 凤霞 1
摘 要 针 对 黑 油 山 油 田 开 发 难 度 大 、储 层 非均 质 性 强 的 特 点 ,以 黑 油 山油 田西 区为 例 , 阐 述 了储 层 建 模 技
灰 色 、灰 褐 色 ,其 次 为 褐 色 、绿 灰 色 、灰 绿 色 , 以 氧化一 弱 氧化 沉 积 环 境 为 主 ,间杂 强 氧 化 或 弱 还 原
环境 ,表 明沉积古环境 以陆相为主 。据岩心薄片资 料分析表 明 ,克上组 主要岩石类型为不等粒长石岩 屑粗砂岩 ,克下组 为小砾岩 、砂砾岩 。据岩心资料
黑油 山油 田西 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地层埋深范
围 为 1. 91 4 0m,跨度 4 0 。其 中 ,克 下组 m~ 3 1.m 9
(2 超 覆 沉 积 在石 炭 系基 底 上 ,底 部 构 造 形 态 为 Tk )

造建模 、沉积微相建模和储层物性参数建模三部分。 随机建模是 以地质统计 学为基础 ,综合岩 心分析 、
黑油 山油藏勘探开发始于 5 年代 中期 ,属于典型的 0
( 薄 层 稠 油油 藏 ,具 有埋 藏 浅 、 中一 高孔 隙 度 和 中 特)
等渗透率 的特点 。在对前期勘探 开发进行认真研究
的基 础上 ,2 0 0 5年部署 开 发 控制井 1 2口,对 研究 区
沉积体 系 冲积扇
亚 相 扇 根 扇 中 扇 缘 扇 间
位置位于克拉玛依大单斜的上倾部位 ,总面积约 1 7 k2 m ,其中克拉玛依组含油面积 7 .k ,工区地面海 9m
拔 30~40m,地 势不 平 ,落差 4~ 9 1 5m,交 通便 利 。

CNPC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研究室

CNPC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研究室

争力 的 形成 ,为复 杂条 件 下 的油气 勘探 开发 提供 技 术支撑 。 通 过厚 油层 单砂 体细 分及 储层 构 型表 征 ,实现 对复 杂储 层 的精细 化表 征 ;通过 复杂 油气 藏地 质建 模及 模 型动态 跟踪 ,提 高地 质模 型 的精度 ;通过 开展 剩余 油 形成机 制 及分 布模 式研 究 ,进 一步提 高 原油 采收率 。 研 究室 目前 有 固定研 究人 员 2 0余 人 ,博 士后 3人 ,在 读博 士 、硕士 研究 生 1 0 0余 人 。 研 究室先 后 承担 国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 、国家 油气 重大 专项 课题 、9 7 3课题 、8 6 3课 题等 科
主国丕
堂( 生壅2 重! 盟

C N P C油藏描述重 点实验室— —储层பைடு நூலகம்均质表 征方法研究室
“ 油 藏描 述重 点 实验 室—— 储 层 非均质 表 征方 法研 究室 ”于 2 0 1 2年经 过 中国石 油天然 气 集 团公 司 审核通 过 并立项 建 设 ,该研 究室 依托地 质 资源 与地 质工 程 、 地 质 学 2个 博 士授权
山东省 重 点建 设学 科 。研 究室在 注 采井 安全 可靠 性及 风 险评 价技 术 、储气 库 多物理 场 C AE 仿 真技 术 、储气 库 围岩稳 定 与安 全可靠 性 设计 、基 于多 目标 约束 优化 方法 的地 应力 场与 裂缝 分 布研 究 、 基 于高 性 能并行 计 算 的大 型地下 工程 可视 化 动态 仿真 技术 等方 面 形成 了优势 和特
研 课题 l 0多项 ,其 他横 向科 研 课题 6 0余项 。通过 “ 2 1 1 工 程 ”重 点建 设 ,研 究 室拥有 储层
非均 质模 拟 实验 装置 、剩 余 油形成 机 制装 置 、阴极 发光 仪系 统等 大 型设备 1 0多台套 。近 年 来 ,先 后 获省 部级 科技 进 步一 等奖 3项 ,二 等奖 3项 ,三 等奖 5项 ,取得 计 算机 软件 著作权

油藏描述概念总结

油藏描述概念总结

一名词解释1. 储层表征(ReservoirCharacterization ):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过程。

2. 油藏地质模型是将油藏各种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及分布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

是油气藏类型、几何形态、规模、油藏内部结构、储层参数及流体分布的高度概括。

3•储层静态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4•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在三维空间变化和分布的表征模型。

5.确定性建模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即试图从已知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如井 点出发,推测出点间确定的、唯一的、真实的储层参数。

从上式可以看出,胶结率反映了胶结作用降低砂体原始孔隙体积的百分数,亦即反映了胶结作用的强度。

7•油层组油层组为岩性、电性和物性、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一相对的“不等时同亚相”沉积复合体。

&储能参数储能参数(h 、炉、S )eo1. 油藏描述:油藏描述(ReservoirDescription ),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计算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油藏在三度空间特征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体系。

2. 储层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是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它具有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能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的功能。

3. 有效厚度夹层是指在工业油流的储层中达不到有效厚度标准的各类岩层。

4. 流体单元模型流体单元模型是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指根据影响流体在岩石中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储层中进一步划分的纵横向连续的储集带,在该带中,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各处都相似,并且岩层特点在各处也相似)镶嵌组合而成的模型,属于离散模型的范畴。

5. 随机建模是指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一组等概率储层模型的方法。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
三个分布 :剩余油的层间分布、平面分布、层内分布
两项措施:新井精细挖潜 、老井综合治理 (主要措施:补孔改层 挖掘层间剩余油、 堵水调剖 挖掘油层内部生产潜力、注采调配 改善水驱效果、压裂酸化 改善低渗透油 田开发效果)
一个提高:对开发效果进行预测并经济评价。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根据挖潜措施和 方案进行数值模拟预测,预测出增加的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的提高程度,并进行经济评 价。根据开发效果预测和经济评价结果,确定可实施的措施和方案。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本程序是:建立地层、构造、储层、流体、油藏五个模型,应用地 质综合分析、水淹层测井解释、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四项技术,搞 清剩余油在层间、层内、平面三个分布,提出新井精细挖潜和老井综合治理两项措施, 做好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达到提高采收率、提高经济可采储量。
三、储层地质模型
(1)储层地质模型及分级 (2)沉积相的分尺度描述 (3)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分尺度描述 (4)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 (5)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四、流体模型
•描述内容 •描述方法 五、油藏地质模型及储量计算
•储量计算 •油藏地质模型 •油藏评价
油藏描述
----Reservoir Description
亮点、暗点、平点、.AVO油气检测层、.间速度差DIVA分析、道 积分技术在烃检测中的应用、FUZZY综合判别在油气预测中应用
(四) 、 4D地震技术
(五) 、裂缝地震检测技术
第二讲:油藏描述的基本内容
一、地层格架模型 1、地层划分对比的分级 油藏描述的首要工作是进行油藏地层格架描述。通过这项 工作,建立油藏的各级地层格架,明确油藏描述的各级尺度。 在正确的尺度下,描述油藏的各部分,最终建立正确的油藏 地质模型。 根据划分对比的规模可以分为: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油田 地层划分对比及油藏地层划分对比。 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是在含油气盆地范围内的对比,一般是 “组”的规模对比;油田地层划分对比一般是在含油气洼陷 内的对比,一般是“段”的规模对比;油藏地层划分对比则 是在一个具体的油藏范围内的对比,一般是“砂层组或小层” 规模的划分对比。 地层划分对比一般是在高层次划分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 即:高级别的划分对比控制低级别的地层划分对比。由此可 见,要想做好油藏地层划分对比(小层划分对比),就要做 好盆地级及油田级的地层划分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洞统计
个数 (个)
密度 (个/dm)
767
18.66
1033
0.48
53
1.49
39
0.18
675
18.39
973
25.72
三、储集空间类型
3、裂缝
池37井石炭系构造裂缝
池56井石炭系微裂缝,石英、白云石填充
裂缝
磨盘场~老湾构造石炭系取心井裂缝统计
井号
池22井 池37-1井
池37井 池47井 池56井 池61井
4571.5~4595.50
22.17
35
0.16
4324.00Biblioteka 4328.70 36.70151
4.11
38
1.04
4362.50~4400.70 37.83
899
23.76 872 23.05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四、储层物性特征
百 分 比 (%)
40
35
27.79
30
20.91
25
17.19
20
15
10
2.75
5
11.00 8.12
3.44 2.89 1.79 1.51 0.83 0.28 0.69 0.00 0.14 0.28 0.14 0.28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孔隙度(%)
磨盘场~老湾石炭系孔隙度直方图
石炭系储 层的孔隙较发 育,最大孔隙 度达17.89%, 一般在3~6% 之间。
由初始的点接触变为线接触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1)碎屑岩成岩作用
化学压实作用 引起颗粒接触点上
晶格变形和溶解,在 颗粒的局部边缘形成 压溶加大边。
石英次生加大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1)碎屑岩成岩作用
胶结作用 矿物质在碎屑沉
积物孔隙中沉淀,并 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 作用。
方解石胶结
石膏胶结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井段 (m)
4348.00~4389.50 4660.30~4697.78 4738.3~4778.37
岩芯 长度 (m)
41.10 36.44 35.40
裂缝统计
总条数
密度 (条/m)
有效缝

密度 (条/m)
445 105 1491
10.83
94
0.15
105
36.34 870
2.29 0.11 21.2

亚类
粒间原孔
晶间孔
孔隙 粒间溶孔
粒内溶孔
铸模孔
洞穴
孔隙性溶洞 裂缝性溶洞
裂缝
成岩缝 构造缝
喉道 孔隙喉道


颗粒间未被胶结的剩余空间,可形成Ⅱ、Ⅲ类储层。 孔喉细小但具连通性好,可形成Ⅲ类储层。 颗粒边缘及胶结物溶蚀而成,连通性好,可形成Ⅰ、Ⅱ类储层。 鲕粒内部选择性溶蚀而成,连通性较差,可构成Ⅰ、Ⅱ类储层。 晶体矿物全部被溶蚀所形成的晶形孔隙空间,呈零星分布。 溶孔的继续溶蚀扩大而成,呈零星分布,洞间连通较差。 沿裂缝局部溶蚀扩大形成,在鲕滩储层此类溶洞数量较少。 分布于均质性较差的粉晶云岩及角砾岩中,呈网状特征。 受构造作用形成,多以高角度缝出现,半充填或未充填。 连通孔隙或洞穴的狭窄通道,受组构控制。
磨盘~老湾区块石炭系黄龙组储层物性统计表
项目 井号
岩性
样品数 (个)
孔隙度(%) 最小 最大 平均
白云岩 110 0.72 17.8 5.16
池22
灰岩
6
1.55 2.43 1.91
油藏描述
Revervior Description
西南石油大学资环院 蔡正旗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一、储层岩石学特征 二、成岩作用 三、储集空间特征 四、储层物性特征 五、孔隙结构特征 六、储集类型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七、储层非均质性 八、储层的敏感性 九、储层连通性 十、储层综合评价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图 5-1 自来屯油田孔一段砂岩分类三角图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一、岩石学特征
高峰场气田龙潭组岩性空间分布模型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二、成岩作用
1.基本概念 沉积岩沉积埋藏后直到变质作用以前的漫长地质历 史中所经历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统称为成岩作用。 2.研究目的 了解岩石孔隙及孔隙结构的变化,揭示储层的成岩 作用类型和特征、成岩强度、成岩序列、成岩阶段等。
井号
池22井 池037-1井
池37井 池47井 池56井 池61井
井段 (m)
4348.00~4389.50 4660.30~4697.78 4738.30~4778.37 4571.50~4595.50 4292.00~4328.70 4362.50~4400.70
岩芯长度 (m)
41.10 36.44 35.40 22.17 36.70 37.83
一、岩石学特征
平均孔隙度(%)
81、储集岩的种类
7
6
5.2
5
4
3
2
4.3
4.1
3.1
2.9
3.6
3.1
1.8
1
0
角砾云岩
砂屑云岩
粉晶云岩
泥晶云岩
灰质云岩
颗粒云岩
硅质云岩
灰岩
岩性
石炭系岩性与孔隙度关系图
一、储层特征描述
一、岩石学特征
2、岩石学特征
岩石类型; 岩石结构特征(分 选、磨圆、胶结类 型); 岩石成分
池56井黄龙组早期溶解作用 粒间溶孔
池56井黄龙组晚期溶解作用 粒内溶孔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三、储集空间类型
1.孔隙 1)研究方法 2)类型 碎屑岩以原生孔隙为主; 碳酸盐岩以此生孔隙为主。
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 孔隙类型和孔隙分布
大池干井构造带T1j1~T1j22储层主要储集空间
成因类型
1)碎屑岩成岩作用
交代作用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1)碎屑岩成岩作用
溶解作用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1)碎屑岩成岩作用
充填作用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2)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溶解作用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池56井黄龙组早期 白云石化作用
池56井黄龙组早期 白云石化作用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三、储集空间类型
孔隙 石炭系储层主要为次生孔隙,主要以粒内、砾间
溶孔及晶间孔为主。
池56井黄龙组晶间孔
池56井黄龙组粒间溶孔
1、孔隙
三、储集空间类型
三、储集空间类型
2、洞穴
洞穴主要有孔隙性溶洞和裂缝性溶洞两大类。
池61井石炭系裂缝性溶洞
池37井石炭系溶洞
三、储集空间类型
磨盘场~老湾构造各井石炭系岩心溶洞统计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二、成岩作用
3.主要的成岩作用 1)碎屑岩 机械压实作用、化学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充填作 用、溶解作用、破裂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等。 2)碳酸盐岩 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破裂作用、交代 作用、重结晶作用等。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1)碎屑岩成岩作用
机械压实作用 压实定向组构; 紧密接触; 塑性颗粒变形; 脆性变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