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大片中大众审美心理变化实质
影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活动

影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影视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包含了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刺激,同时也涉及了情感、思维等心理层面的体验。
在欣赏影视艺术作品时,观众的审美心理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审美心理活动指的是人们在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情感体验、认知等多种心理活动。
这些心理活动对于影视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领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感知、情感体验、认知三个方面来探讨影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活动。
影视艺术作品的鉴赏从感知入手。
感知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感觉和认识,是审美过程的第一步。
在观看影视作品时,观众首先感知到的是影像和声音。
影像是通过视觉感知的,而声音则是通过听觉感知的。
这些感知过程直接影响着观众对作品的评价和体验。
在感知影像时,观众会受到画面的构图、色彩、光影等因素的影响。
艺术电影的镜头运用和剪辑技巧、艺术电视剧的画面布局和导演手法都会影响观众的感知体验。
一场悲伤的戏剧情节通过对比强烈的冷暖色调来表现,会让观众在感知中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
声音对于观众的感知同样至关重要,背景音乐、音效、演员的演技等都会直接影响观众对作品的感知评价。
影视艺术作品的构图、色彩、光影和声音的运用对于观众的感知体验具有重要的影响。
情感体验是影视艺术鉴赏中的重要心理活动。
情感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观众对作品评价的关键因素。
在欣赏影视艺术作品时,观众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比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
这些情感体验是通过视听的感受和作品所呈现的故事、人物、情节等因素产生的。
情感体验是审美过程中最直接和直观的体验,它是观众对于作品情感内容的感受和反应。
观众在观看一部悬疑电影时,会因为剧情的紧张和充满惊喜而产生紧张和兴奋的情感体验。
而在观看一部爱情电影时,观众则会因为情节的浪漫和感人而产生幸福和感动的情感体验。
这些情感体验是观众在鉴赏影视艺术作品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它直接影响着观众对作品的喜好程度和情感共鸣的深度。
影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活动

影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活动一、感知与知觉观众在接触影视作品时,首先会感知到作品中所呈现的形式元素,例如色彩、音响、画面等,这些元素构成了作品的形式美。
感知形式美是一个直观的过程,大部分观众都能够轻松地做到。
然而,感知只是心理活动的第一步,接下来的知觉过程才是影响观众对作品评价的关键。
知觉是指观众将感知到的形式元素进行意义的归纳和整合,使其形成具有意义和价值的构成要素。
观众在进行知觉时,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对所感知到的元素进行归纳,因此对同一作品的知觉存在差异。
比如,在观看一部纪录片时,有些观众会更加关注事实真相和科学性,而有些观众则可能更加关注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
二、情感与情绪情感和情绪是评价影视作品时不可或缺的心理现象。
情感是指对特定对象或事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其中包括观众的喜怒哀乐、惊讶、恐惧等。
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观众会因为作品所呈现的人物形象、主题、情节和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情绪则是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心理过程,是情感在生理和意识上的反应。
情绪常常是较短时期内,对某一刺激产生的较为强烈的激情。
例如,在观看惊悚片时,观众可能会感到紧张、害怕、兴奋等情绪反应。
情绪的强烈程度和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到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评价。
三、认知与想象认知是指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认知过程。
认知是观众根据所感知到的形式元素和知觉要素进行信息处理和推理的过程。
例如,在观看一部犯罪剧时,观众需要根据作品中给出的线索和提示进行推理,从而推断罪犯的身份和动机。
想象则是指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看不见”的心理模拟,观众可以想象自己成为作品中的主人公,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和人生经历。
想象能够激发观众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呈现的主题和内涵。
四、价值观与文化背景观众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也会在影视艺术鉴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评价一部作品的好坏,既与作品本身的价值相关,也与观众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影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活动

影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影视艺术鉴赏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它通过观赏电影、电视剧、动画等作品,以及欣赏明星的表演,引导人们产生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活动。
而这些审美心理活动,又是在观众的主观意识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产生的。
下面将从情感共鸣、想象充盈、思维活跃、价值取舍等四个方面,探讨影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活动。
情感共鸣是影视艺术鉴赏中一种重要的审美心理活动。
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往往会因为作品中所呈现的情感内容而产生情感共鸣。
影片中的主角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振,使自己的情感与角色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
当我们看到电影中的主人公面临困境时,我们会感到同情和悲伤;当我们看到主人公取得胜利时,我们会感到喜悦和鼓舞。
这些情感共鸣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从而提升了观影的审美享受。
想象充盈是影视艺术鉴赏中的另一个审美心理活动。
影片中的情节和角色往往需要观众进行想象才能完整地理解和感受。
观众通过自己的想象,将自己代入到影片中的角色所处的情境中,与角色一起经历故事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想象,观众可以感受到与自己生活相似或者相悖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同。
观众的想象也会丰富和延展作品中的意象和情节,赋予作品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想象,观众可以超越现实,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界,享受思维和情感的自由。
思维活跃是影视艺术鉴赏中的重要审美心理活动。
观众在看电影或者电视剧的过程中,会对作品中的情节、结构、主题等进行思考和分析。
观众会思考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社会背景和深层含义,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
观众会思考作品中的情节发展逻辑、剧情节奏等,从而对作品的质量、价值进行评判。
思维活跃不仅可以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还可以培养观众的批判思维和审美能力。
观众通过思考作品中的问题,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价值取舍是影视艺术鉴赏中的另一个重要审美心理活动。
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会对作品中的价值观念进行评价和选择。
大众审美趋势的变化

大众审美趋势的变化
大众审美趋势是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社会、科技和经济等方面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大众审美趋势变化的示例:
1. 自然和有机元素的追求:人们对自然和有机材料的兴趣不断增加,这在家居设计、时尚、艺术和建筑等领域体现出来。
人们更加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倾向于选择天然材料和简约的设计风格。
2. 复古和怀旧风潮:很多人对过去的时代和风格产生了兴趣,重新探索和赞美旧时代的艺术、音乐、电影和时尚等。
这种复古和怀旧风潮可以从服装风格、家居装饰以及音乐和电影中观察到。
3. 多元文化和跨界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更加感兴趣。
这种趋势在时尚、艺术、音乐和美食等领域中表现出来,人们更加欣赏多元文化的表达形式。
4. 个性化和定制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不断增加。
这在时尚、家居装饰、艺术和旅游等领域中体现出来,人们更加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体验。
5. 数字化和虚拟现实的影响:随着数字技术和虚拟现实的发展,人们对数字艺术、虚拟体验和数字化媒体的兴趣不断增加。
这在艺术、游戏、电影和媒体等领
域中表现出来,人们越来越喜欢数字化的创作和消费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大众审美趋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人和群体对审美的需求和偏好各不相同。
同时,审美趋势的变化也受到市场经济和商业推动的影响,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短暂的风尚,而不是持久的趋势。
分析当代中国广告受众的审美心理

分析当代中国广告受众的审美心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现代广告受众已从过去审美活动的被动客体转变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拥有了更多自主的选择空间。
要了解成功的广告何以吸引人、感动人,要总结广告中的审美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提高广告宣传的效果,必须借助美学研究的理论成果。
广告虽然是一种经济活动,但从美学的角度看,广告的实质是用一定的形式引起受众的注意,进而影响受众的情感和行为,故而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活动。
按照审美现象发生的机理,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够引起人的美感,在于符合了人的审美心理。
同样,成功的广告也就是符合了人的审美心理。
但一个成功的广告仅仅符合人的心理是不够的,它要有利于让消费者了解和购买产品。
一、广告受众审美力的心理构建1、广告审美感觉力在广告审美过程中由于审美需要与形式感的密切联系,受众审美能力首先并集中地表现为审美感觉力。
广告心理学认为,捕捉受众的眼睛和耳朵,是广告的第一步作用,是任何一则广告成功的基础。
审美感觉力主要是对色彩、音响、形体等形式因素敏锐的识别力。
审美感觉力还表现为一种对对象的主动选择能力。
消费者在观看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时,精美的彩色画面必定是首选,在审美活动中对整体形象的把握更为重要,因此,受众审美知觉力的作用比审美感觉更为明显。
2、广告审美想象力。
审美想象力是审美主体不可缺少的审美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创造新表象的过程。
审美想象力是把记意中存储的表象做创造性的综合,创造出新颖独特表象的能力。
“创造新形象”是想象的结果。
表象是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具有表象性和概括性。
3、广告审美理解力。
审美理解力,也叫审美领悟力,在广告审美活动中,受众审美理解力首先是一种直接理解力,审美主体以感性的形式对客体意蕴的直接的、整体的把握和领会。
渗透在广告审美知觉中的领悟是比较表层的,一般是对对象形态、结构、风格和直接显露的意蕴的把握。
而渗透在广告审美现象中的理解则能把握对象的深层意蕴。
浅谈当代大众在日常生活消费中的审美心理

受消 费主 义 影 响 的 审美 心 理 随着经济 与社会 的发展 ,人们艺术审美与 日常生活之间
一
、
二、 性、 个 求异 的 审美 心 理
由于 日常生活审美化 的泛化 ,似乎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
的隔离逐渐消失 , 变得界限模糊 , 美渗透到 日常生活中的各个 细节 。但在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 , 人们对审美 的追求 , 多 更 时候寄托在消费中, 通过购买某种商 品 , 来获得审美体验。而 常被它的经济价值所左右。 比如 , 在外观上看 , 我们肉眼观察
主体 与客体 , 自己审美感 且, 在消费主义影响下 , 我们对所 购物品进行审美体验 时 , 常 心理是指在对 比中探索对象与对象 , 枚钻戒 , 其镶嵌 的钻石与玻璃相 比, 并无多大区别 。 但是 , 几 比心理 ’是 审美探 索心理的一种恒 常方式 , , 并生发 出审美求 新、 求奇 、 斥异等心态 。” 这种审美心理往往容易走向极端 。 我国古代美学多讲究天人合一 , 如建筑 、 服饰 、 器物等 , 多
的哲学基础 。 当代许多审美似乎不再讲究天人合一 。 在 例如一 些年轻人在挑选家居装饰物时 ,多会选择拥有奇怪形状或线 条的东西 , 有些甚至是给人黑 暗感 、 恐惧感 的 , 这类 东西不 同 于圆形 、 方形等普通造型 , 说不上是什 么形状 , 但往 往被称之
为造型别致 。甚至没有审美愉悦 感 , 给人恐惧不适的感觉 , 却
被称之 为
们追求钻石 , 对其进行审美时 , 不只是 因为其具有 的美感 , 而
是因为它背后凝聚的一个价码 。 两件衣服 , 如果其 中一件是名牌 , 大家就 会立刻觉得这一件是 更美 丽的。固然 , 很多 品牌有着 自己独具匠心的设计 , 但是 日
影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活动

影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影视艺术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通过影像和声音等多种艺术元素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在影视艺术鉴赏中,观众会产生一系列的审美心理活动,对影视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
以下是影视艺术鉴赏中常见的审美心理活动。
观众会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当观众开始观看一部影视作品时,他们会对故事情节、角色性格、场景等产生好奇心。
他们想知道故事会如何发展,角色会有什么样的变故,场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好奇心驱动观众持续观看,保持对影视作品的兴趣。
观众会产生情感共鸣。
影视作品通过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情绪,诉说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会与影片中的人物建立情感联系,产生情感共鸣。
如果观众和影片中的人物有相似的经历或感受,他们会更加容易与影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深深感受到这种情感交流所带来的情绪。
观众会进行情节推理和思考。
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会根据故事情节的展开,进行自己的情节推理。
他们会思考角色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故事会有什么样的发展,结局会如何。
观众通过推理和思考来参与到影视作品中,体验到自己的智慧和洞察力。
观众还会进行审美评价。
影视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还是一种艺术表达,会引起观众对作品的审美评价。
观众会从表演、剧本、导演手法、摄影等多个方面来评价影视作品的质量。
他们会对作品的情节是否紧凑、角色是否立体化、画面是否美观等进行评价,从而判断作品的艺术价值。
观众还会进行自我审视。
在欣赏完影视作品后,观众会反思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他们会思考自己为什么对某个场景产生共鸣,为什么对某个角色感到厌恶或喜爱,他们会思考自己的审美偏好和看待世界的态度。
通过影视作品的观看和鉴赏,观众可以对自己进行思想和情感的反思,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
影视艺术鉴赏中产生的审美心理活动丰富多样,包括兴趣和好奇心、情感共鸣、情节推理和思考、审美评价以及自我审视等。
这些心理活动既是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欣赏和评价,也反映了观众对自身情感和思考的反思。
浅论当代消费社会语境下中国商业电影的大众化趋势

—
. _ _~
堑茎 兰堕兰堡
齐警
Ol L U髓| A I M Of " ■l n 1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2 2 3 6 . 2 0 1 3 . 0 6 . 0 2 5
浅 论 当代 消 费社 会 语 境 下 中 国 商 业 电 影 的 大 众 化 趋 势
求将 成 为社会 生 活 的主要驱 动力 。 自从 上 世纪末 我
国正式 踏入小 康社 会 以来 , 国人 需 求 层 面 的升 级 逐
步 带动 了消 费模 式 的巨大转 变 。在一 系列 振奋人 心
9 4
以思想 传 达和美 学 诉求 为 目标 的艺术 行 为转 变为 趋
“ 商圈” 发 展 的模 式 。橙 天 嘉 禾 首 席 执 行 官 毛 义 民 坦言 : “ 院线 的发 展永 远 离 不 开商 业 地 产 , 没 有 商业 地产 做基 础 , 没有 商 圈 的依 托 , 院线 的扩 张是不 现 实 的。 ” 商 圈结 合 电影 院线 无 论在 技 术 操 作 方 面 , 还是 收 益分 配模 式方 面 , 都 已经 十分 成熟 和完 备 , 二 者几
中 图分 类 号 : J 9 O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l O O 2— 2 2 3 6 ( 2 0 1 3 ) 0 6— 0 0 9 4— 0 3
2 0 1 3年对 中 国电影来 说 注定 是 不 平 凡 的一 年 。 继《 人 在 囿途 之 泰 囿》 不可思议地以 1 2 . 6亿 的票 房
商 品交换 , 承认 电影 的这一 商 品属性 , 研究 电影 的商 业 性与娱 乐性 , 研究 观众 心理学 及 电影 市场 信息 , 才 能 保证 电影 的健 康 发展 。 ” 之后邵牧君又提 出: “ 电 影 作为一 种 昂贵 的艺 术 商 品 , 必 须 把 娱乐 放 在 第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商业大片中大众审美心理变化的实质摘要电影,作为了解社会的窗口、探索社会问题的途径,使我们有必要在影视越来越高额投资的情况下把握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
从影视上来说,观众能否观看、认可、接受,是其生存的关键。
不管是其外在的故事、人物、情节,还是内在深层的价值和文化认同,都应考虑到观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心理。
就国产电影来说,只有在新奇、真实、现实、刺激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迎合观众,满足观众的审美心理,其发展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国产电影成就不足审美心理实质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
但是,中华各民族之间经过历史上长期的分分合合,已然在许多方面融为一体、难分彼此。
中华各民族在审美心理方面具有某些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共同特质,这些共同的审美心理经过历史的发展和衍变,已然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渗透进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深处,从而影响着他们对艺术的审美接受。
一观众审美心理倾向在电影中的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所提倡美善统一、天人合一、情理统一、刚柔相济、重义轻利以及悲剧结以团圆等。
比如我国传统的文学和其他艺术中绵延存在和约定俗成的一些叙事原型,如对见义勇为的歌颂,对人伦亲情的渴望等等。
1 对帝王、英雄的崇拜和对崇高美的景仰此类影片之所以受欢迎,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忠君”意识和对英雄帝王的崇拜传统。
因此,张艺谋创作的电影《英雄》所体现的雄浑、庄严和崇高之美,唤醒了在经济大潮中迷失的一些中国观众的集体无意识情结。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显著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开始变得淡漠,人们普遍感到生活的无聊和空虚,常听的一个词就是“郁闷”。
这时,忙碌郁闷的人们猛然发现,大洋彼岸的文化并没有深入到我们的心底,我们应该从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重新追寻崇高之美。
虽然由于社会条件、国际大环境的改变,中国人提出了提倡个人主义、消解中心和崇高的口号并付诸实践,但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仍然深深留恋着自己的传统文化,留恋崇高和浑厚之美,因为那里才是我们真正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灵魂可以栖居的地方。
因此《赤壁》中所展现的战国时期七雄争锋,《英雄》中所展现的秦皇统一,英雄主义等给中国人以一种精神力量和民族自豪感,使中国观众在欣赏这些电影的同时,找回了内心深处迷失的集体无意识,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精神满足。
2 对忠肝义胆的侠义世界的神注武侠英雄们的飞天入地、刀光剑影、爱恨情仇,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独特的精神空间。
“武侠是华人世界中的一个独特而共有的英雄神话,其中所渗透的‘除暴安良’、‘扶弱济贫’、‘见义勇为’等等价值观既符合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忠君报国思想,又符合知识分子的人文信念和人道理想,还契合了广大的老百姓要求伸张正义、渴望得到心灵抚慰的强烈愿望。
”而近年的国产电影恰恰抓住了这些优势并在影片中将其展现从而取得成功。
究其观众的审美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人类潜在的作乱本能。
“与好色一样,作乱是人的本性。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可以使人类的潜意识本能得到替代性的满足,可以使人放弃低级的目标而去追求高尚的目标。
人的作乱本能只有通过对艺术的审美体验才能得以转移和宣泄。
”这就是武侠作品常盛不衰的原因。
在影片中肆意制作暴力、血腥、追杀、破坏镜头和场面,从而使文明社会深埋于心的受压抑人群的作乱的潜意识心理,通过观影得到替代性的满足和宣泄。
其次,对感官刺激的追求。
视觉心理学认为,“运动是视觉最容易引起注意的内容。
”对影视作品而言,表现运动也是最吸引观众的电影表现方式。
无论是战争片中千军万马的混战场面或短兵相接的肉搏,还是武侠片中武林高手的策马追赶和刀兵相见,都是极富运动感的视觉奇观。
这些运动场面带给观众的是紧张激烈的感官刺激,是提心吊胆的关注和异常强烈的参与认同心理,同时也是紧张情绪最痛快淋漓的宣泄后的满足。
血腥、暴力动作和场面也是影片中最常见的吸引观众的因素。
如《赤壁》中的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手起刀落人头坠地,浑身上下血肉模糊等等,不一而足。
对这些画面,观众一方面感到恶心和窒息,一方面有些观众会忍不住观看。
因为死亡是人的一大禁忌,而每个人又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死亡的威胁。
人类与生俱来的对死亡的恐惧,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长期郁积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之中,成为一种情结,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而从心理学上讲,越是对自己恐惧的事物,人类越是有强烈的好奇心。
这就使观众在对死亡充满恐惧感的同时,对象征着死亡的血腥和暴力场面却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理。
影片中的这些镜头,正是出于对观众这种心理的迎合而设计的。
而如今的一些新武侠片也为我们探索了一条消解影视暴力负面影响的有效手段,那就是对武打动作的高度“舞蹈化”和“表演化”处理。
比如张艺谋电影《英雄》和《十面埋伏》中的许多武打场面,其实都像是非常精彩的武舞表演。
这样来表现武打和暴力,不仅可以避免血腥和暴力场面给观众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会给观众以一种视觉的美感,使观众更乐于欣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暴力的血腥和残酷性。
3 对人间真情的歌颂和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怀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各种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传统的孝悌观、亲情观在历史的衍变中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往昔的亲情、友情、爱情已经让我们觉得越来越陌生,人们迷失了自己的道德精神家园。
尤其是在今天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精神压力空前巨大的情况下,人们渴望看到一些表现温馨和伦理的影视,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其中所颂扬的那种美好和温馨,让年轻人向往,让中年人满足,让老年人回味。
如电影《暖春》所体现的人间大爱和真情,让人动情并让人感受心灵的洗礼。
一个非血缘胜似血缘的故事,朴素动人,把观众带到戏里不能自拔,这部影片不仅仅带给大家拨动心弦的感动,而且带来一种长久的回味、心灵的震撼,让我们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让我们时刻感受到人间温暖的情感。
4 对人间真情的歌颂和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怀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各种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传统的孝悌观、亲情观在历史的衍变中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往昔的亲情、友情、爱情已经让我们觉得越来越陌生,人们迷失了自己的道德精神家园。
尤其是在今天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精神压力空前巨大的情况下,人们渴望看到一些表现温馨和伦理的影视,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其中所颂扬的那种美好和温馨,让年轻人向往,让中年人满足,让老年人回味。
如电影《暖春》所体现的人间大爱和真情,让人动情并让人感受心灵的洗礼。
一个非血缘胜似血缘的故事,朴素动人,把观众带到戏里不能自拔,这部影片不仅仅带给大家拨动心弦的感动,而且带来一种长久的回味、心灵的震撼,让我们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让我们时刻感受到人间温暖的情感。
又如电影《集结号》中所体现的深厚战友情,谷子地为了战友执着的精神,让观众一次次感动,一次次落泪,让我们在生活中思考更多,渴望更多,也争取更多。
有一种人间真情,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所久违的。
二商业大片中体现的大众审美心理变化近年来,国产商业电影作为一种消费艺术,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也体现着时代思想的共振,但同时在对观众审美欣赏的把握上有一定的缺失。
审美心理作为一种生理结构形式,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对象如果符合我们的审美心理,我们欣赏它就不能不产生美感;对象如果不符合我们的审美心理,我们就无法对其产生美感。
审美心理形成后并非一劳永逸,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或不断增强,或逐渐衰退。
不同审美心理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原因,但其中又有一定的共性。
”商业电影视觉的彰显消解了审美精神,使审美活动日益感官化,使审美感觉也日益钝化。
“审美精神偏重于审美的超越性和无功利性,强调以一种体验的方式把握世界。
”而新世纪商业电影对新奇观感的追求,使“我们的世界如同一个‘美丽而空荡荡的海滩’,虽然审美充斥一切领域成为生活的基本形式,但确是毫无精神内涵的形式。
”也使人们无法以静观的方式去体验影视所展示的世界,只能获得感官的瞬间刺激,同时审美活动也偏重于感官化了。
商业电影的视觉奇观使人们只能以无意识去接受感官的刺激,获得欲望的、感性的快感。
长久的刺激使观众感觉钝化,出现所谓的审美疲劳。
“审美在生活领域无处不在,但是从人类的精神活动领域蜕变为物质现实,审美活动已经完全脱离了当初作为解放者的革命性功能,进而变成控制人的感性存在的一种有效方式。
”究其根源就是商业电影对视觉的过分关注消弱了对人物思想和故事情节的追求。
因此从张艺谋的《英雄》开始,到之后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再到陈凯歌的《无极》,无一不给观众带来了一次次视觉的盛宴,观众在起先欣赏这些大片时,首先产生的是一种审美的新奇感和刺激感,但长时间反复的欣赏一种类型的审美对象,观众的神经系统产生厌倦,最后造成审美心理的衰退,观众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人体生理机制必然开始产生倦怠疲倦感。
因此,观众在欣赏过《英雄》等此类电影后,不免指出很多诟病之词。
而从冯小刚的《集结号》开始,视觉冲击、内容空洞的影视作品相继减少,写实性影片再一次掀起播放热潮。
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认为:“读者在接受任何一部作品之前,都有一定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受到他的文化素养,他所处的地位和境况,他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他的性格、气质和审美趣味,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影响。
观众选择看影视的趋向有赖于观众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又是观众长期的艺术审美和生活实践经验的心理表现形态。
观众的期待视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人而异,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因此,《集结号》的热映,以及之后《赤壁》的同样反响,正是由于它们注重了叙事的冲淡和情感的纤浓,实现了叙事与情感的契合,并都暗含了不同涵义的民族精神,用友情、兄弟的仗义之情和所有打动人心的真情唤起了观众最深层次的释放和心情流露,满足了观众对于不同类型电影期待的需求。
使观众在影片中首先感到引人入胜,娱乐感官,又使观众在这之余宣泄情绪,丰富知识,启迪思考,在激烈、新奇、浪漫、优美的感受之中,获得了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审美快感。
既以纪实性手法表现事物的发展过程,追求生活的原生态,又启迪人们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富有深刻的哲理性,打破各种艺术的界限,充分发挥了影视艺术的特殊感染功能,探索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性与复杂性,在对客观世界展示的同时注重对人物复杂心灵世界的剖析,从而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绪震荡。
综上所述,电影已经成为大众文化时代的大众媒体,面对的是娱乐休闲时代的广大消费者,电影需要为他们讲述既通俗易懂又不乏情感冲击和人生感悟的好故事。
这就要抓住观众的审美心理,了解观众的审美心理变化规律,既从视听上愉悦观众,又使电影依赖于一个好的故事,能带给观众深思,给予观众震撼的心灵冲击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国产电影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