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教学目标:1.了解通讯内容及其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
2.认识新闻通讯,掌握新闻通讯这一体裁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2分钟左右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视频短片)航母建设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国强军的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在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中,着舰是“刀尖上的舞蹈”、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全身心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概括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主要环节。
明确: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着舰前检查准备、指挥调整战机的着舰姿态、成功着舰、欢呼庆祝等环节,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
2.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明确: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破解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写作特色,体味爱国主义情感1.读罢文章,我们能清晰明白地了解整个航母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的全过程,这都得益于作者对整个着舰过程精彩的描写。
请你从文本的“描写角度”入手分析,说说本文是如何将整个着舰过程写得明确生动的。
明确:(1)正面描写。
作者正面描写了舰载机起飞的准备工作,舰载机下降过程中的姿态调整,成功着舰的详细过程。
正是因为这个完整的正面描写,我们才能如此清晰,如亲临现场看见舰载机起飞并成功着舰的始末。
(2)侧面描写。
全文有许多描写属于侧面描写,如写环境,“海风呼啸,海浪澎湃”,环境描写不仅起着烘托紧张气氛的重要作用,同时侧面突出了舰载机着舰的艰难;又如背景介绍,“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无疑将此次飞行的困难提升到了最大化,让读者们不仅能在正面描写中感知到全过程,更能感知到该过程中的困难与紧张;再如以人物神态、语言描写作映衬,“许多人落泪了”“太让人激动了”等,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着舰成功的喜悦。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4课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教案

4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一着惊海天———目第1 课时1. 识记本文重点生字词。
第2 课时根据所学知识, 尝试着写一则通讯, 字数不限。
学生首次接触通讯这种新闻体裁, 首先要让他们明白通讯是广义的新闻。
作者通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报道, 表明我国海军强军梦终于实现, 体现了海军将士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崇高精神。
本文情节虽然简单, 可是要求学生真正地读懂并有所收获, 并不容易。
所以, 在教学内容上, 我主要选择了文体知识、写作手法、语言特色、思想感情四个方面。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 基本了解通讯的写法就可以了。
因此我的教学重点放在语言欣赏和情感体悟上。
教学方法上, 我主要采用朗读和批注的方法, 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但由于时间原因,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进行了选择性的解答, 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加注意, 尽可能多地解决学生的疑问。
1. 【电子教案】【同步课件】【备课资源】【同步试卷】详见光盘内容。
2. 【拓展延伸】中国古代四大航海船(一) 福船。
亦称“大福船”, 是一种尖底海船, 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 也是明代一种巨型战船。
宋人说: “海舟以福建为上。
”明代我国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
(二) 广船。
广船产于广东, 它的基本特点是头尖体长, 梁拱小, 甲板脊弧不高。
船体的横向结构用紧密的肋骨跟隔舱板构成, 结构坚固, 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续航能力。
(三) 沙船。
一种平底、方头、方艄的海船, 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船型。
在唐宋时期, 它已经成型, 成为我国北方海区航行的主要海船。
因其适于在水浅多沙滩的航道上航行, 所以被命名为沙船, 也叫作“防沙平底船”。
它在江河湖海皆可航行, 适航性强, 宽、大、扁、浅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四) 鸟船。
船首形似鸟嘴, 因船头眼上方有条绿色眉而又得名“绿眉毛”, 它是我国的优秀船型, 并与沙船、福船、广船一起, 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具体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篇章结构及修辞手法。
重点章节为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详细内容主要是对“一着惊海天”这一历史事件的具体描述及深层含义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着惊海天”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主题和深层含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通过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和观点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事件历史意义的认识,以及文章写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一着惊海天”事件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事件背景的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一着惊海天”事件的经过。
3. 讲解:对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事件的历史意义。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如文章的主题思想、修辞手法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作者的观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深层含义及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一着惊海天》2. 主要内容:事件背景事件经过历史意义写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一着惊海天”事件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文章中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具体例子,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事件经过: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历史意义:事件展示了我国海军的英勇顽强,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2)修辞手法分析:见课堂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与“一着惊海天”事件相关的资料,深入了解我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一着惊海天》教案•课程背景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学情分析与对策•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目•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录01课程背景与目标《一着惊海天》背景介绍课文背景《一着惊海天》是一篇描写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文章,记录了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时代背景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我国海军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航母的研制和服役标志着我国海军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学生应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重点语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学习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海军建设的关注和兴趣。
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
文章通过描绘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展现了我国海军建设的辉煌成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学习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如朗读、默读、讨论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01020304教材分析与处理02教学内容与方法知识点梳理与讲解简要介绍作者、时代背景等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针对课文中的生词、短语进行详细讲解,包括读音、词义、用法等。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结合课文,讲解相关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抒情等,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文背景介绍词汇讲解课文分析写作技巧指导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强化讲解和练习,确保学生掌握。
重点突破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难点解析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修辞手法应用:教师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创新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思维拓展练习,如设计不同的冒险结局,以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
-文化背景:教师需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3.表达交流:讨论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他们的心理活动,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表达。
4.写作技巧:学习如何通过设置悬念、描绘细节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并尝试仿写类似的短文。
5.情感价值观:感悟勇敢、团结、拼搏的精神,认识到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
6.课后实践: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小组合作,编写一段以海洋冒险为主题的故事,并在课堂上分享。
-修辞手法的应用:学生可能在分析修辞手法时感到困难,不知道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灵感,创作新的故事时,学生可能缺乏创新点子和结构设计的能力。
-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对海洋文化和相关历史背景可能了解不足,影响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举例解释:
-情感态度: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理解课文中人物在危机时刻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团结精神,这是难点。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创设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增强课堂氛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4.写作训练:以“我的海洋梦想”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培养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5.口语交际:讨论与海洋相关的话题,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6.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难点,如生僻词汇、修辞手法理解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确保教学实际与教材要求相符。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一着惊海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海洋题材的文章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积极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对海洋生物、海洋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踊跃提问。以下是我对教学的几点反思: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课文《一着惊海天》,提高学生对语文词汇、句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准确、生动的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海洋探索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创作背景,感悟课文所传递的海洋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
举例: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海洋的热爱及对人类探索海洋的期待。
(3)海洋相关科普知识:掌握海洋生物、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保护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举例: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第4课《一着惊海天》导学案(含答案)

《一着惊海天》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
2.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铺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难点:体会通讯与消息的不同,了解通讯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渤.海( ) 呼啸.( ) 桅.杆( ) 浩瀚.( ) 娴.熟( )默契.( ) 咆哮.( ) 紧绷.( ) 镌.刻( ) 凛.冽( )2.解释下列词语。
(1)一丝不苟:(2)惊心动魄:(3)白手起家:(4)殚精竭虑: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 )(2)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 )(3)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 )(4)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 )二、学习研讨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着惊海天》,这是一篇通讯,大家在学习时要注意通讯的特点,注意通讯与新闻特写、消息等的区别。
(板书课题《一着惊海天》)2.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5-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20-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优质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
本课选自教材第二章“讲述”,涉及详细内容为:通过叙述一场海上冒险经历,让学生解和掌握记叙文写作技巧,提高他们叙述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记叙文写作方法,学会运用生动语言描绘场景。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叙述能力,培养他们想象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冒险精神认同,培养他们勇敢面对困难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生动语言描绘场景,表现出冒险精神。
2.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写作方法,学会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海上冒险图片,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和讲解。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为例,分析记叙文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描绘场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编写一个简短故事,要求运用生动语言描绘场景。
6. 互动交流:学生展示自己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一着惊海天》2. 记叙文写作方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主题运用生动语言描绘场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一次难忘冒险”为题,编写一篇记叙文。
答案示例:一次难忘冒险去年暑假,我和几个好朋友决定去附近山上探险。
那天,阳光明媚,我们带着背包,踏上征途。
山路崎岖,我们一路欢歌笑语,不知不觉来到一个山涧。
山涧两侧是陡峭悬崖,中间是一条湍急河流。
我们看着眼前景象,都惊呆。
这时,一个朋友提议:“我们试试看能不能跳过去。
”大家纷纷附和。
我小心翼翼地踏上河中一块石头,准备起跳。
然而,就在我即将跃起那一刻,脚下一滑,整个人掉进河里。
我惊慌失措,挣扎着想要上岸,但水流太急,始终无法摆脱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一着惊海天学案
学习目标
1. 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
2.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铺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
一、背景透视
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二、文体知识
通讯的定义: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的分类: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
三.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着()陆凛()冽默契()殚()精竭虑
镌()刻桅()杆娴()熟
四. 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5-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20-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文探究
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2、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3、第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5、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
6、第18段重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7、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形状比作‚V‛字,有何寓意?
8、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9、最后一段重点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三.zhuó lǐn qì dān juān wéi xián
四. 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
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
五、1 ‚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
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属于自然环境描写。
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
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3、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强军的梦想,而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
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4、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5、此处的对话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最好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
6、运用对偶和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本段第一句运用对偶、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7、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暗示了着舰的胜利完成,给读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牢牢地‛‚稳稳地‛生动地写出我国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
‚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喜悦和自豪。
8、彰显出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烘托了此时的成功。
9、重点采用了抒情和记叙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表达出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同时也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个事件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