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
温胆汤治痰湿咳的案例

温胆汤治痰湿咳的案例
痰湿咳是中医常见的病证之一,温胆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痰湿咳痰量大,黄稠或白稠,呈粘稠状态的症状。
以下是一个使用温胆汤治疗痰湿咳的案例:
患者:女性,45岁。
主要症状:咳嗽伴黄稠痰,咽部有异物感,痰量较大,胸闷喘促,舌苔厚腻,脉濡滑。
中医诊断:痰湿咳嗽。
治疗方案:温胆汤。
药方组成:
1. 厚朴(15g)
2. 苍术(9g)
3. 陈皮(6g)
4. 生姜(3片)
5. 黄芩(9g)
6. 人参(6g)
7. 白芍(12g)
用法用量:以上药材共研细末,每次取10克,水煎服。
治疗过程及效果:
患者每日服用温胆汤2次,每次服用一半的药材,连续服用1
周后,痰湿咳嗽症状明显减轻,咳嗽次数减少,痰量变少,颜色也转为白色。
舌苔变薄,脉象变得细滑。
患者继续服用温胆汤一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
总结:
温胆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适用于痰湿咳痰量大的情况。
在治疗期间,患者需根据医生的指导适量服用,并密切观察自身症状的变化。
此外,如果患者存在其他不适症状,需向医生说明,以便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最终,治疗结果可能因人而异,建议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黄连温胆汤的功效与作用

黄连温胆汤的功效与作用
黄连温胆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药方,由黄连、人参、黄柏、茯苓等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理气舒肝、温胆利胆等功效。
黄连温胆汤主要用于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等胆道疾病,对于一些患有胆囊疾病的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黄连温胆汤具有以下几种功效与作用:
1. 清热解毒
黄连温胆汤中的黄连是一味很好的清热解毒药材,能够清热燥湿,解除毒邪,对于肝脏有热激化的胆囊炎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2. 理气舒肝
黄连温胆汤中的人参、黄柏等药材具有理气舒肝的作用,可以缓解情绪紧张、焦虑等导致的肝气郁结,有助于胆囊疾病的康复。
3. 温胆利胆
黄连温胆汤具有温胆利胆的作用,能够促进胆汁的分泌及排泄,帮助排出体内的毒素,清洁胆囊,有助于改善胆囊炎等疾病。
4. 缓解疼痛
黄连温胆汤中的茯苓等药材具有镇痛作用,可以缓解胆囊炎等疾病引起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黄连温胆汤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药方,对于一些胆囊炎、胆囊结石等胆道疾病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如果有胆囊疾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盲目服用药物。
郝万山温胆汤的功能主治

郝万山温胆汤的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温胆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它能有效清除体内的热毒,特别适用于热毒郁结的症状。
•温胆汤中的药材通过刺激代谢,加速体内毒素的排出,有助于清热解毒。
调理肝胆•温胆汤是一种具有调理肝胆的作用的中药方剂。
•它可以舒缓胆道和肝脏的炎症,保护肝胆功能。
•温胆汤能够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改善胆道黏稠度,防止胆石的形成,并减轻胆囊疼痛。
缓解消化不良•温胆汤可以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
•它可以调节胃肠蠕动,改善胃肠功能,提高消化液分泌,促进食物消化。
•温胆汤还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可以帮助减轻胃肠道的炎症和肿胀。
镇痛消炎•温胆汤中的药材具有镇痛和消炎的活性成分。
•它可以减轻胆腔和肠道的疼痛和炎症,提高胆囊和胰腺的功能。
•温胆汤还能够缓解胃肠道的痉挛和疼痛,改善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
改善肝胆疾病•温胆汤在临床上常用于改善肝胆疾病。
•它可以帮助调节肝脏的功能,促进胆汁的产生和排泄。
•温胆汤还可以减轻肝胆疾病的症状,如腹胀、黄疸等。
提升免疫力•温胆汤的药材中含有一些具有提升免疫力的成分。
•它可以增加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温胆汤还能够帮助排出体内的毒素,净化血液,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
促进胆囊收缩•温胆汤中的药材具有促进胆囊收缩的作用。
•它可以加快胆汁的排出,预防胆囊的胆固醇沉积。
•温胆汤还能够减少胆石的形成,缓解胆囊和胆道的疼痛。
总结:郝万山温胆汤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调理肝胆、缓解消化不良、镇痛消炎、改善肝胆疾病、提升免疫力和促进胆囊收缩的草本中药方剂。
它通过调节人体内的胆囊和肝脏功能,提高消化液的分泌,促进胆汁的产生和排泄,减轻炎症和疼痛,并具有抗炎、抗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使用郝万山温胆汤可以改善肝胆功能、减轻消化不良和胃肠道疼痛等症状,对于肝胆疾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但在使用前请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意见。
温胆汤的功能主治治疗眩晕

温胆汤的功能主治治疗眩晕一、温胆汤的概述温胆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由多种草药组成,主要通过温补胆经的作用来治疗眩晕,是中医领域中常用的治疗眩晕的方剂之一。
二、温胆汤的配方温胆汤的配方主要包括以下草药: - 川芎:活血祛风,改善血液循环,对眩晕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 当归:补血活血,调理身体,改善眩晕症状。
- 白芍:清热解毒,养血调经,对眩晕有一定的作用。
- 干姜:温中散寒,调理胃肠,起到舒缓眩晕的效果。
- 黄耆:益气养血,提高身体免疫力,改善眩晕症状。
- 龙眼肉:补血养心,调理气血,对眩晕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三、温胆汤的功能主治温胆汤主要具有以下的功能主治: 1. 缓解眩晕症状:温胆汤中的草药成分具有温补胆经、活血祛风以及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眩晕症状。
2. 调理气血:草药成分中的当归、黄耆等具有养血益气的作用,可以改善身体气血不足的情况,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3. 舒缓胃肠:温胆汤中的干姜具有温中散寒、调理胃肠的作用,可以舒缓胃肠不适引起的眩晕症状。
4. 提高免疫力:温胆汤中的黄耆等草药具有提高身体免疫力的作用,可以改善眩晕症状,并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四、温胆汤的使用方法1.温胆汤的制作:将川芎、当归、白芍、干姜、黄耆、龙眼肉等草药按比例配伍,并配以适量的水煎煮。
2.温胆汤的用法:每次服用100ml,每日3次,连续服用7天,可以根据病情调整用量和疗程。
3.温胆汤的注意事项:–温胆汤属于中药方剂,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对温胆汤中的任何草药过敏者不宜使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使用温胆汤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五、温胆汤的疗效评价温胆汤作为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对于治疗眩晕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
经过多项临床实践观察,温胆汤能够明显缓解眩晕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眩晕症状的复杂性,温胆汤对所有患者的疗效并不相同,有些患者可能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古方|温胆汤:给胆怯易惊者的安眠方

古方|温胆汤:给胆怯易惊者的安眠方温胆汤【古方出处】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使用历史】约850年。
【主要成分】半夏、竹茹、麸炒枳实各二两(各6克),陈皮三两(9克),茯苓一两半(4.5克),炙甘草一两(3克),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用于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心悸不安,虚烦不寐。
【典型征象】失眠,怕黑,不敢独处。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
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坦所撰的《集验方》。
其后被《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收录,云:“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收录“温胆汤”1首,其中卷九“温胆汤”以《集验》温胆汤减生姜为五片,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减其温性、增其凉性,以欲利胆清胆,并尊胆腑清净以温和为要之意,承袭“温胆”之名。
后世医家多从《三因方》之论。
《古今医案按》中记载过一个例子:“汪石山治一女,年十五,病心悸,常若有人捕之,欲避而无所,其母抱之于怀,数婢护之于外,犹恐恐然不能安寐。
医者以为病心,用安神丸、镇心丸、四物汤,不效。
汪诊之,脉皆细弱而缓,曰:此胆病也,用温胆汤,服之而安。
”就是说一个少女总是觉得害怕而不能入睡,后来医家汪石山诊断她是胆出了问题,于是开了温胆汤的方子,治愈了少女的失眠。
不断发展变化的温胆汤关于温胆汤的配药,有一首方歌可以帮助记忆:温胆汤中苓夏草,枳竹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温胆汤在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灵活运用的实践以后,从最初的临证祛痰之剂,逐渐发展为可以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全身各个系统疾病的良药。
温胆汤的方中由多味药配伍,共同起到和胃化痰、安神定志的效果。
纵观整个药方,寒温并用,消补兼施,升降并行,其目的就在于清化痰湿,调理气机,安和胆胃。
温胆汤算是一味基础药方,可以在其基础上加味治疗更多的病症,常见的有黄连温胆汤和柴芩温胆汤。
温胆汤--全部加减

温胆汤--全部加减温胆汤--全部加减2020-05-20 ⼼爱如初转⾃程宇宏【温胆汤】⽵茹、枳壳,云苓,陈⽪。
【咳喘有痰】加苏⼦ 10g、莱菔⼦ 15g、葶苈⼦ 10g(便溏⽤炒葶苈⼦,不溏⽤⽣葶苈⼦)、鱼腥草 30g、⽣薏苡 10g。
【肺癌⽤温胆汤效果相当好】加鱼腥草 30g、芦根 15g(最好鲜芦根 60g 榨汁)、⽣薏仁 15g。
桃仁 10g、杏仁 10g、⽩花蛇⾆草 30g、车前草 30g。
(薏苡仁 100g 以上煮粥)【肿瘤科之谈】第⼀肿瘤病⼈做了放疗、化疗中毒。
⼀个就⾻髓像低了,另是⾆苔厚腻,不能吃饭。
不搞辨证论治也就三下⼦:第⼀,清热解毒;第⼆,以毒攻毒;第三,软坚散结。
⾆苔这么厚腻,清热解毒也好,以毒攻毒也好,都影响⾆苔,病⼈越来越不想吃饭。
【第⼀个绝招】先开胃⼝,胃⽓为本,我就⽤温胆汤,就⽤保和丸。
两个礼拜以后病⼈都到我这来了。
胃⼝开了。
原来睡也不⾹,治疗肺癌睡的很⾹,这⼀两饭吃不了,现在能吃⼆两饭了,能让我吃了很有救。
但是前提苔腻。
苔假如不腻是虚证,不⽤温胆汤。
【中风】加⽔蛭,地龙 10g、川芎 10g、丹参 30g、葛根 10g、⽣牡蛎 30g。
治疗脑中风。
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都可以⽤,因为三期多数是⾆苔腻。
【⼼⾎管病】加全⽠蒌 30g、薤⽩ 10g(泡的时候加酒)、丹参 30g、野菊花 10g(野菊花强⼼呀)、⽣⼭楂 15g。
【各种胃炎】加蒲公英 10g、连翘 10g、川楝⼦ 10g、元胡10g、⽣牡蛎 30g。
萎缩性胃炎加乌梅 15g。
【肠炎包括结肠炎】加苦参 10g、⽊⾹ 10g、煨葛根 15g、车前草 30g、马齿苋 15g。
【结肠炎最好灌肠】100ml 肛管插到 15cm,给他灌肠。
你假如⽤灌肠的办法,苦参就可加⼤量,⼀共可加到 30g,灌肠不⽅便⼝服⽤ 10g,但灌肠苦参就⽤ 30g,每天晚上灌⼀次,就⼀付药分两个晚上灌,⼀般⽤ 10 付左右这个结肠以后明显的好转。
温胆汤方子组成

温胆汤方子组成温胆汤是一种中草药配方,用于清热利湿、调理胆囊。
它由多种草药组成,每味草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作用。
在传统中医中,温胆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等胆胃方面的疾病。
下面将介绍温胆汤的具体组成。
温胆汤方子组成黄芩黄芩,中草药名。
性味苦寒,归肝经、胆经。
具有清热泻火、疏肝胆、清利湿热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黄芩的作用是清热解毒,调理胆囊,有助于消除湿热。
炙甘草炙甘草,中草药名。
性味甘平,归心肺脾经。
具有益气养阴、祛痰止咳、调和药性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炙甘草的作用是调和药性,增强药物的作用,有助于平衡方剂的功效。
泽泻泽泻,中草药名。
性味苦寒,归心肺经。
具有通水利湿、清热泻火、利尿除湿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泽泻的作用是利水消肿,清利湿热,有助于治疗胆囊炎等疾病。
生大黄生大黄,中草药名。
性味苦寒,归肝经、大肠经。
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凉血逐瘀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生大黄的作用是泻火热,清利湿热,有助于解除胆囊炎等疾病。
茯苓茯苓,中草药名。
性味甘淡,归脾肾经。
具有利水消肿、健脾益气、安神安眠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茯苓的作用是利水消肿,调理脾胃,有助于缓解消化不良等症状。
茵陈茵陈,中草药名。
性味苦寒,归肝经、胆经。
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通便、镇痛止痒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茵陈的作用是清热利湿,通利胆道,有助于治疗胆囊炎等疾病。
地榆地榆,中草药名。
性味辛苦寒,归肝、胃经。
具有凉血止血、收敛止痛、解毒消肿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地榆的作用是清热解毒,止痛消肿,有助于改善胆囊炎的症状。
以上就是温胆汤的组成草药及其功效。
这些草药配伍合理,相互协同作用,共同达到清热利湿、调理胆囊的效果。
在应用过程中,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
温胆汤探考及运用体会

温胆汤探考及运用体会
中医认为,肝脏是人体运气之守护,其运气失调可引起心神不安、失眠、头脑不清、惊恐等症状,甚至可以出现肝病。
传统中医药物温胆汤具有温肝健胆的作用,能够有效地调节肝脏的功能,从而提升人体的免疫力。
温胆汤能够改善肝脏病患者的症状,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肝病的作用。
温胆汤是传统中医药物中一种著名的汤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以玄参、茯苓、生地、白术、炙甘草、黄芪、菊花为主要药材制成,它以玄参、茯苓、生地、白术为主要药材,以白术、炙甘草、黄芪、菊花为辅助药物,具有温胆润肺、清肝润肠的作用。
温胆汤的制备方法很简单,主要的原料是玄参、茯苓、生地、白术,以及炙甘草、黄芪、菊花等辅助药物。
将玄参、茯苓、生地、白术磨碎净洗后,加入清水中,共煮沸后,再将炒甘草、黄芪、菊花加入,用中火煲至药材熬烂状即可。
温胆汤的主要功效主要有温肝健胆、润肺止咳、清热降火、消炎止痛、利湿补肾等功效,能够改善肝脏病患者的症状,抑制炎症,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肝病的作用。
温胆汤的使用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使用,一般情况下,建议以10g为一剂,每日1剂,煎服,或与其他清热补肾药物配伍使用。
在使用温胆汤之前,应开展调查,检查脏腑功能,以便确定用药量,特别是在治疗肝病的时候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避免损伤肝脏。
除了温胆汤,还需要注意患者的日常规律生活,如运动锻炼、增加摄入营养品等,以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和保护。
总之,采用温胆汤治疗肝脏病既可温肝健胆、消肿、止痛,又可以缓解肝脏病患者的肝脏症状,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肝病作用。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药物,合理用药,注意控制用药量,结合日常的体育锻炼和营养摄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胆汤
温胆汤是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之一,该方被收录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中。
《外台秘要》标明其方源于《集验方》,且云“出第五卷中”。
考《集验方》乃南北朝名医姚僧垣(公元499~583年)所撰。
原方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物组成。
甘草性平,竹茹性微寒,其余四味皆为温性药物。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擅用温胆汤治疗多种病证,并颇多心得。
有关温胆汤命名含义,王玉川教授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年2期发文论证,并提出在南北朝时代对于皮肉骨髓脉之病,盛行着“脏热腑寒”的辨证理论,与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脏病多虚寒、腑病多实热的理论不同。
既然腑为寒证,胆为腑故证寒,治寒以温,故名“温胆汤”。
《千金》、《外台》并云:“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今天的方剂著作及有关论文,对温胆汤命名的分析和认识,多不符《集验方》之原意。
对此,王洪图教授重又查阅《千金》和《外台》二书,发现该两书收录的方剂及相关论述中,有关“脏寒腑热”的论述在十条以上,不仅涉及皮肉骨髓脉之病,还用于咽、喉、舌、胞、肛门诸窍之病,而这些论述均引自《集验方》和《删繁方》。
《删繁方》的作者谢士泰,与姚僧垣是同时代的医家,这就使我们较明确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南北朝时代,用“脏热腑寒”去辨证,应该是医学的重要流派的辨证方法。
以温胆汤而言,其理可通,其方有较好的疗效,因而说这个“脏热腑寒”的理论不单在医学史上有一定价值,而且也有不小的应用价值,应该加以深入研究。
对五体、官窍病用“脏热腑寒”辨证的具体内容,在《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一书中写有专论,此不赘述。
《集验方》用温胆汤所治之证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即虚寒证,得之大病之后。
而胆虚寒之证是和脑髓密切相关的,如《外台》第十六卷中引文“《删繁》论曰:“髓虚者,脑痛不安,髓实者,勇悍。
凡髓虚实之病,主于肝胆。
若其腑脏有病从髓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可以看出胆、髓、脑之间的关系。
至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将该方加以化裁,加入茯苓、大枣两味药,仍叫做温胆汤,其主治为“虚烦证”和“惊悸证”,云:“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或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摄,气郁生涎,涎与气抟,变生诸证。
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凡心胆虚怯之证皆可服用此方,而并不限于“大病后”,其基本病机则是“气郁生涎,涎与气抟。
”可见,《三因方》所说病机是“郁”,而《集验方》所指为“虚”,《三因方》谓病涉心胆,《集验方》谓病涉胆、髓、脑。
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心与脑髓的关系,如果排除两书中温胆汤药物略有不同外,那么“心”在一定意义上说与“脑髓”的概念与内涵是一致的。
在中医学术界对心与脑的问题有过长期的争论,尤其是心藏神与脑主神的纷争。
对此,王玉川教授在上述提到的论文里说:西医可以把心病、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形成、脑卒中之类的病统称之为心血管病,中医学为什么不可以有“心主神明”、“心主血脉”之论呢?从临床实际观察就不难发现脑、心、血脉三者之间的关系。
温胆汤的临床应用
对温胆汤的化裁,《三因方》已经对《集验方》的温胆汤做了一些化裁,如上所述增加了茯苓、大枣两味药,从而使该方的适用范围明显扩大了。
明代和清代医家又总结出不少加减化裁之法,如心虚神怯加人参,烦热者加黄连,痰滞者加胆星等。
加黄连者名为黄连温胆汤,加柴胡、黄芩者又名柴芩温胆汤,《证治准绳》去竹茹加枣仁、五味子、远志、熟地黄、人参名为十味温胆汤。
加减化裁使该方适应证增加了许多。
以近10年杂志报道文章而言,应用温胆汤于临床的报道文章达60余篇,其所治病证,除“虚烦不眠”之外,尚有:嗜卧多眠、夜游症、眨眼症、斜视、梅核气、神经衰弱、眩晕、耳鸣、高血压、偏正头痛(含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中风(含脑卒中、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癫狂(精神分裂)、癫痫、风心病、心绞痛、惊悸、肠溃疡、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尿毒症、慢性淋巴结炎、
慢性咽炎、哮喘、妇女更年期综合征、脏躁、带下、闭经、妊娠恶阻、小儿惊风、小儿厌食等病症。
此外,还有用治头部损伤、腹部损伤、肋骨骨折、四肢骨折者。
中西医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合计不下30多种,涉及多个脏腑组织系统,而主要治疗对象则是精神神经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性疾病。
温胆汤及其化裁方剂主治病证十分广泛,在临床上如何抓住其关键症状呢?怎样进行加减?我们的体会,其适应证应具备两组症状:一是惊悸(胆怯)、健忘、头晕、头痛等精神神经性症状;二是消化系统的症状,如食欲差、恶心、腹胀满大便不调(或溏、或秘)等。
其脉弦或弦滑、其舌苔多薄腻不论什么病,若属温胆汤证均应见有上述两组症状之一,甚至两者兼见,否则不宜使用本方。
这也就是“异病同治”原则的实际运用。
其实,何止于上述所列30余种病症可以用温胆汤治疗,王洪图教授用该方尚治疗过胆囊炎、过敏性鼻炎(《内经》谓胆移热于脑为鼻渊)、斑秃(神经性)、阳痿(性神经衰弱)等病证。
关于加减法,王洪图教授习惯用法是加柴胡8g,黄芩12g,而陈皮改为青陈皮各6g,名柴芩温胆汤。
方中加用柴、芩二味药,确实偏于“凉”性了。
可能是因为现在所接触的病人多有热;或许是人们的体质古今变化,今人较古人多热,此仅推测而言:一般不用大枣、生姜,减去了性“温”的药物数量。
这种加减是“基本”加减。
在此基础上,治疗不同的病证,另有少量药物加味。
失眠:柴芩温胆原方用之,以目前临床观之,即使不辨证也有半数病人有效:其心烦懊脓者,加栀子豉汤。
多梦纷纭者,加龙骨;头疼者加川芎、白芷。
斑秃:加桃仁、红花、川芎活血药物,大约15天后生出细黄或白色毛发,改用补血药物,以四物汤为主,或于柴芩温胆汤中加当归、生地、桑葚子等,10余日后其发转黑。
抑郁、躁郁:原方加入郁金。
.
阳痿:原方加芍药、蜈蚣。
蜈蚣为“中枢神经”药,此方可用于“性神经衰弱”。
胆囊息肉:加乌梅、夏枯草。
神经性呕吐:加生牡蛎、夏枯草、炒栀子。
心悸或冠心病:加杏仁、生苡仁,含有茯苓杏仁甘草汤方在内。
所谓“胆心综合征”用之最宜。
妇女更年期:去柴胡,加青蒿,含有蒿芩清胆汤方义,尚可加女贞子、旱莲草补肾阴。
一般地说更年期综合征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故应标本兼顾治之。
癫痫:原方重用半夏至18~20g,加桃仁、红花。
此方原由刘渡舟教授所传,王洪图教授应用过2例病人,效果尚可。
不过,较调理脾胃化痰开窍之方的疗效为弱。
王洪图教授研制的“利脑明冲剂”抗痫作用不亚于常用西药,无毒副作用是其优点。
儿童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痉挛症:儿童多动症用西药治疗,采用“兴奋剂”,而后两病则用“镇静剂”。
中药治疗,皆可以温胆汤为主方。
加用钩藤、炒栀子、菊花等清肝止痉类药物。
夜卧惊呼:“肝在声为”呼,肝胆互为表里,肝病治胆,加当归、龙牡之类,养肝安魂,疗效较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