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呐喊自序教案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学习目标: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学习重点: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学会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一、导入新课:现代社会信息量特别巨大,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必须有所选择,不可能把每一本书都看一遍,要想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就要看书前面的序言,序言有的是作者请别人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书的内容,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自己为他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呐喊〉自序》。

(投影题目、作者)初中时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

(参看注释1)二、新授既然“自序”一般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那么鲁迅先生写《呐喊》的宗旨又是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呐喊”是什么意思?(大声呼喊助威)由此看来,鲁迅先生也是在给人助威的,那么他是在给谁助威呢?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学生找出并读)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投影这段文字)他是在给这些猛士呐喊助威,那么,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点拨]《纪念刘和珍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关于猛士和中国的脊梁的文字(为祖国献身,为未来奋斗的人)鲁迅先生又说,他的呐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为什么猛士“前驱”还会害怕?(讨论)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前驱的?(寂寞里)“寂寞”的意思是孤独冷清。

猛士们为什么会是“寂寞”的呢?“寂寞”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好多次,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找出并依次投影)(1)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2)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相信未来教案5(1)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相信未来教案5(1)

《相信未来》教案5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5、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6、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二、作者简介食指原名郭路生。

1948年11月出生于河北,自幼爱好文学,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

长诗《海洋三部曲》第一节写于1964年,那一年,食指16岁。

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潮,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

1968年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是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年代诗人因为本文受到江青的严格审查,被扣上了反动的帽子,在这黑白颠倒的年代,作者在对现实的反思中,对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念,这位用心灵歌唱的诗人,在承受磨难的时,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他的诗篇充满振人心魄的力量,如山涛般扣想了众生的心灵。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四、分析全诗(一)揣摩语言:1.诗歌意象的运用: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鲜花——收获的果实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2.比喻的用法: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我爱这土地》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我爱这土地》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我爱这土地》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九下第一单元第1课课题:《我爱这土地》【课标与教材分析】:1、《新课标》指出:“学习现代诗,应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基本特点,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诗歌的内涵,对作品的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从而让学生学会读诗,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2、《我爱这土地》通过一只小鸟的歌喉抒发了对历经磨难的祖国的挚爱。

这首诗文化历史感厚重,但主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教学时可重点介绍诗歌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创作该诗时的沉痛心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这首诗的语言特点,重点放在体味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上。

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研读诗歌,获得审美体验。

【学情分析】:1.学生知道了什么:学生们在七八年级已经学过了几首现代诗歌,对于这一体裁已经比较熟悉,而且学生们也有朗诵和背诵诗歌的情趣。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诵读这首诗,达到背诵的程度。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音韵节奏、情感表达均了解不多。

所以教学本单元时宜从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现代诗歌的技巧入手,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的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含的情感及意义,引导他们领悟诗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逐步激发起他们赏读诗歌的兴趣。

并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4、学困生分析:后1/3的学生想达到当堂背诵还有难度,可以让他们在课上读熟练,背诵放到下一节课,并让他们达到默写的程度。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也不要对他们做过深的要求,只要理解到诗人的爱国情感就行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能力目标:1、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教案项脊轩志10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教案项脊轩志10

《项脊轩志》教案10一、导入中国文人多雅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其琴书画、诗词歌赋才艺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尤其关注居住环境,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刘禹锡《陋室铭》“唯吾德馨”,其何陋之有?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

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有诗意地栖居情怀。

归有光这篇散文《项脊轩志》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二、解题志:名词,记;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项脊:因江苏太仓项脊泾得名,因为他远祖归道隆曾居住于此,把它用来作书斋名有纪念远祖的意思。

三、作者归有光:明代著名古文家,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

九岁能文,但科考坎坷,三十五岁才中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六十岁终中进士。

以儒生而为县令,为政清廉,不为豪门大吏所容,仕途不利,转徙五年而终。

归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时人有“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

四、解读⑴散文往往以情取胜,描写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叙述能娓娓道来,情蕴浑然,说理能不紧不慢、情理交融。

作者喜欢用一句话、一个词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我们把他叫做“文眼”,请找一找本文文眼。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⑵这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点拨:在文中何位置?独立成段,意义何在?明确:承上启下,实现过渡点拨:这是局部价值,既然还是文眼,那就全文来说呢?明确:是脊梁骨,是纲,统率全文。

就是散文的神,行散神聚,纲举目张,此之谓也。

⑶如果把它放在文章开头如何?学生讨论。

明确:上下文转换生硬;先介绍它利于读者了解、显得自然不突兀。

⑷作者因何而喜?(注意疏通字词)明确:修葺复新之乐,庭室闲雅之趣。

⑸说“悲”却未用“悲”字,用了哪两个同意义的动词?明确:“泣”和“号”⑹因什么而泣,又因什么而号呢?尽量用原文词语。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教案呐喊自序7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教案呐喊自序7

《呐喊自序》教案7教学目标:1、学习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取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程以及夹叙夹议的写法。

2、了解鲁迅从事写作的原因、目的和将他的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缘由,学习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在学生课外自读,对课文内容熟悉的机车上,就重点、难点做指导、点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联系旧课,导入新课。

一起回忆进入中学后已读过的鲁迅小说《一件小事》《社戏》《孔乙己》《故乡》等。

指出它们都出自《呐喊》,它收集了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小说。

板书:“《呐喊》”,提问该词的本意。

明确它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

板书:“自序”,提问鲁迅取书名为呐喊的原因,导入课文。

明确我们读完这篇鲁迅自己写的说明写书目的和经过的自序,就可以知其用意何在了。

二、理清全文的叙事线索。

投影:“好梦”(青年时代的三个梦)——“寂寞”(梦境破灭后的沉默)——“呐喊”(沉默后的爆发)三、分析课文要点。

本文叙事线索清晰,划分两大部分的界限很分明。

以“S会馆”为界一分为二。

下面我们看第一部分。

1、有重点地分析第一部分(1-10)节。

回顾自己青年时代到“五四”前夕所走过的一段曲折的历程,着重说明写作《呐喊》的思想根源。

教师范读第1节。

读后抓住词语“梦”“欢欣”“寂寞”“而”“偏”等。

着重讲析第1节。

指出其为全文总纲,是理解这篇序言的关键。

板书:“梦”,不能全忘的一部分,便成了《呐喊》的由来。

(第1节)粗笔勾勒第(2-6)节框架。

板:书:第一个“梦”,到南京去学洋务,寻求别样的人们。

(第2-3节)第二个“梦”,到日本学医,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第4节)第三个“梦”,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改变国民精神。

(第5-6节)第7-10节主要写作者梦后的寂寞及在寂寞中继续探索、追求。

对此点到即可。

后面讲写作手法时可适当展开。

2、有重点地分析第二部分(第11-篇末)。

记叙《呐喊》的诞生和有关问题,着重说明创作《呐喊》的直接目的。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口头表达:专题发言》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口头表达:专题发言》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口头表达:专题发言》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奇妙的对联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模块中的一个专题----奇妙的对联。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优美的汉字”这一专题,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奇妙的对联,在“梳理探究”中,是新课程教材编写的一个突出亮点,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一专题,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探究发现祖国文化的精髓,并在对对联的过程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能够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

二、说目标对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对对联不仅仅是文字和思维游戏,也是一种文学创作,是汉字奇妙之处的外在体现,更是中国人思维灵性的彰显。

虽然从2004年开始,就在全国高考的语文试卷中,出现了对联题目,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不能把对联讲成高考训练专题,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就把三维目标充分融入教学过程,体现过程的评价,发展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中国文化艺术瑰宝----对联的艺术性和文化性。

学习对联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有利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回归的过程,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

总之,我要在情感态度上转变学生,让学生喜欢对联,喜欢中国文化和各种文学表现形式,让我的学生们体验到学习语文是一个愉快的过程。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学会欣赏评价对联。

2、能力目标:鉴赏对联,感受对联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尝试对对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升审美修养,热爱传统文化。

三、说重点、难点为了让学生经历一次身心愉悦的文化洗礼,综合考虑如下因素:1.围绕学科特点,立足教材,把握要点,突出语文性;2.要符合学生实际,因势利导,激发兴趣,增加趣味性;3.联系社会实际,灵活选择,注重实用性;4.突出过程与方法,注重基础,增强探究性;5.增加文化含量,丰富思辨性。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项脊轩志教案3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项脊轩志教案3

《项脊轩志》教案3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

真是村居乐事。

(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

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

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板书:《项脊轩志》)二.介绍作者: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

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

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

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

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

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

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

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

《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教案我爱这土地5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教案我爱这土地5

《我爱这土地》教案6一教学内容1 学习朗读。

2 体味情感。

3赏析课文。

4 拓展知识。

5 背读课文二课型与课时朗读课,赏析课,课时一节三教学方法运用穿插手法,扩展学习内容四教学过程:穿插之一:背景介绍艾青,原名蒋海橙,《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活动一:深情地朗读朗读指导:1 听朗读录音,感受诗的节奏和感情基调2 请同学们各自学读。

3 齐读(把握三个方面的要领:感情基调——忧郁;语速——缓慢一点;节奏——停顿恰当)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穿插之二:诗朗诵——《煤的对话》(此诗作于1937年奏,正是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煤的对话艾青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活动二:细腻地感受1 找出意境,感受语言,体会情感。

过渡:作者开头把自己比成什么?(鸟)一只怎样的鸟?(喉咙嘶哑的鸟)鸟在这里为什么而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师板书: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永远汹涌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悲愤的人民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激怒的人民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第二节诗的品读:你从中感受到了(感受到的内容:可以是情感、精神等等)2 教师小结:写作特点:A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