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际兽医事务处发布的:2011年12 月—2012 年1 月全球重大动物疫情综述中指出

关于口蹄疫疾病

中国台湾、哈萨克斯坦再次发生口蹄疫。2011年12月22日,台湾台南市一农场发生O型口蹄疫,983头猪感染。2011年12月27日,哈萨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3个村庄发生O型口蹄疫,500头牛感染。

纳米比亚、南非、巴拉圭再次发生口蹄疫。2011年12月27日,纳米比亚Caprivi地区一村庄发生SAT1型口蹄疫,17头牛感染。2012年1月9日,南非普马蓝加省一村庄发生SAT2型口蹄疫,6头牛感染。2012年1月3日,巴拉圭中部圣贝竹省一农场发生O型口蹄疫,15头牛感染。

口蹄疫( foot and mout h disease , FMD)又称口疮热, 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多发的一种急性、热性和传播极为迅速的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嘴周围、口内、蹄、乳头和乳房上形成水疱。口蹄疫首次发现于1514年(意大利), 但直到1898年才由Loffler等证明本病原为滤过性病毒。该病的发病率几乎达100 %,但病程一般呈良性经过,死亡率只有2 % ~3 % ,犊牛及仔猪和恶性病型, 死亡率可达50 % ~70%,除动物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动物在患病期间肉和奶的生产停止, 病后肉和奶产量长期减少以及种用价值丧失也可造成较大的损失, 最为严重的是由于该病传染性极强, 对病畜和怀疑处于潜伏期间的同群动物必须紧急处理,对疫点周围的广大范围必须隔离封锁, 禁止动物移动和畜产品调运上市,由此可导致一个国家的畜产品进出口贸易停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 并能在全球大规模流行,所以国际兽疫局将该病列为A类家畜传染病之首, 并列入世界范围内重要传染病研究行列。

口蹄疫病毒属于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属,是一种RNA病毒. 病毒呈球形, 其直径为( 23±2) nm, 不具有囊膜.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清. 口蹄疫病毒具有型多易变的特点.已知的病毒型为A、O、C和南非1、2、3型以及亚洲1型( Asia-1)。每一主型又分若干亚型, 目前已发现的亚型有65个。人类感染以O型多见, C型少见. 我国口蹄疫的病毒型为O、A型和亚洲1型。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FMDV呈球型,正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 23±2) nm;分子量为6.9×106u,无囊膜。完整的病毒颗粒包括单股正链RNA、衣壳蛋白及少量装配过程中夹带的非结构蛋白和宿主细胞肌动蛋白。FMDV基因组RNA全长为8.5kb可以直接作为信使RNA。FMDV基因组RNA由5'UTR、开放阅读框(ORF)、3'UTR 和poly(A)尾组成。开放阅读框通常含有6999nt,编码长度为2333 个氨基酸的多肽,包括非结构蛋白L、P2、P3基因和结构蛋白基因P1,其中P1基因由4种结构蛋白VP1、VP2、VP13、VP4组成。其中VP2、VP13、VP4编码的结构蛋白位于衣壳表面,为外衣壳蛋白。而引起口蹄疫变异则是由于VP1蛋白的氨基酸发生变异所致。因此VP1是决定病毒抗原性的主要成分。

口蹄疫病毒依据动物交叉免疫试验和血清学试验划分为7个血清型O、A、C、Asia I、南非(1,2,3)型。每一主型又分若干亚型, 目前已发现的亚型有65个。FMDV的7个血清型在全世界并不是均匀分布的,O型和A 型分布最广,在非洲、南亚、中东和南美许多地区广泛发生。C型仅局限于印度次大陆。Asia I型通常只发生于亚洲。SAT几个血清型只见于非洲地区。口蹄疫的7个血清型间抗原性有明显的差异,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人类感染以O型多见, C型少见。我国口蹄疫的病毒型为O、A型和亚洲1型。

20世纪90年代初,以RT-PCR技术扩增和测定主要抗原蛋白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比较其同源性,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从而对其进行分型。口蹄疫病毒基因型的划分最重要的意义就是避免没有选择性的盲目使用口蹄疫疫苗,造成疫情的扩散和毒株发生变异而产生严重后果。

口蹄疫的发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至今尚未消灭。疫苗作为预防口蹄疫的可靠手段目前正在广泛使用。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亚单位疫苗、载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合成肽疫苗、核酸疫苗、植物反应器可饲疫苗及多表位疫苗等新型口蹄疫疫苗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的热点。

传统疫苗

灭活疫苗目前,世界上主要应用灭活苗来实现对口蹄疫的防制,除了灭火的单价苗之

外,灭活二价苗也早已出现,在我国由张永光,王永录等研制成功的牛口蹄疫O型A型双价灭活疫苗,在预防牛口蹄疫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活疫苗20世纪50、60年代许多学者用不同的毒株进行了各种途径的致弱,培育出了十几个活毒疫苗株,但经实践证明无一达到活疫苗要求的标准。由于在致弱的过程中,FMDV 容易发生变异、不易致弱、毒力返强、有致病性等,所以活疫苗不适宜用来预防FMD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禁止使用此种疫苗。因此,新型疫苗与传统疫苗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新型疫苗

亚单位疫苗、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多肽疫苗、可饲疫苗、多表位疫苗等。新型疫苗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目前大部分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如抗原蛋白的表达量较低;蛋白质多肽在体外合成,或者载体表达出的蛋白折叠、糖基化、裂解等过程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要使其规模化生产,应用于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型疫苗必将大量投入使用,人类可以对口蹄疫进行有效地防控。

基因工程苗:目前, 已经发现FMDV结构基因和非结构基因2 A、3 C串联起来表达,可以产生76 S的类病毒粒子, 提纯该类病毒粒子用来免疫动物,其免疫效果类似于全病毒, 可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 能抵抗强毒的攻击, 并彻底解决了F MDV常规疫苗散毒的危险, 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可饲疫苗 近些年来,随着植物基因工程的快速发展,植物也被用作生产包括疫苗及药物等一系列蛋白的生物反应器, 成为植物基因工程领域内的一个研究亮点。利用转基因植物技术生产疫苗, 是将微生物或病毒的抗原基因导入植物, 使其在植物中表达, 当人或动物摄入这

种植物或其抗原蛋白后, 即可产生对这种抗原的免疫应答。

但是, 目前应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也有不足之处。首先, 外源基因在植物中的表达量问题,在现有的研究中,外源基因所表达的重组蛋白大约只占植物中可溶性蛋白的0 . 01% ~ 0 .

37 %,即使以高表达量者为标准,作为疫苗, 这个表达量仍然较低。但这可以通过改进表达调控系统, 如采用强启动子、增强子、先导序列及调控序列来促进表达; 其次,关于转基因植物可食化疫苗的免疫原性问题, 在人和小鼠的食用试验中, 粘膜分泌性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50%和10%, 作为可食化疫苗显然是不理想的。因此,有两个因素应该考虑和研究, 一是植物本身可能含有一些因素会影响或干扰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这需要进一步研究, 并找出解决途径; 二是重组蛋白在经历胃肠消化酶的作用后,可能发生降解或被破坏,从而影响其免疫原性。可选择的解决途径是在抗原基因旁加上修饰基因或吸附基因序列(如菌毛蛋白基因) ,或将抗原组装成病毒颗粒样的有序结构, 以增强抗消化作用。预计未来的转基因宿主将呈现多样化的局面, 以满足不同动物的需求

活载体疫苗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将FMDV的主要抗原基因插入某种缺陷性病毒的基因组中构建成重组

病毒, 这种病毒可感染哺乳动物细胞并在细胞内表达FMDV的抗原蛋白,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另外, 针对FMDV多血清型且各血清型之间无叉保护作用的特性,可以将不同型FMDV的VP 1或P 1基因插入到同一病毒活载体中, 从而组成多价基因工程疫苗来预防、控制FMD及其他相关疾病。目前, 用于表达FMDV 抗原的病毒载体主要有痘苗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核心多角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牛鼻气管炎病毒、牛瘟病毒及烟草花叶病毒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