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完美整理)

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201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攻略

201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攻略感知能力。
即对文章阅读后一种基本的感觉、知晓能力。
新课程特别重视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感知能力,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等等。
1、如阅读记人的记叙文,就要看记了什么人的什么事,表现了人物怎样思想感情或性格特点;2、阅读记事的记叙文,就要看记了什么事,涉及哪些人,通过事件反映了什么主题;3、阅读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就要看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这些景或物有什么特点,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感;4、阅读说明文,就要看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或作用等等。
概括提炼能力是语文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够考查你是否读懂和对文章的准确体会和感想。
即对全文、段落进行整体概括,对文章的要点,文章的写法进行概括的能力。
如对全文、段落的中心、大意的概括,对文章思路的提炼,对文章的层意、段意的概括,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概括等等。
平时阅读中要多练习归纳段意和文意,培养善于概括的能力和习惯。
词语和句子理解词语含义,还是理解句子含意或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具体的文章去理解。
善于捕捉那些含义深刻的重要词语和含意深刻的重要句子,结合上下文去寻找、揣摩和体味它的含意,千万不要抛开具体的文章语境去就词语理解词语,就句子理解句子。
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文章的各种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的辨识、理解、分析、欣赏。
如表现手法中的正面侧面、对比烘托、详写略写、伏笔照应等等。
新课标要求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中考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给考生指示答题方向、范围、要求等。
读懂题干,才能从容抓分。
纵观中考试卷,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一些相似的“常用术语”。
总结起来有以下一些:表达方式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2011江苏省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专题上

江苏省2011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专题泰州(五)阅读肖复兴的《拥你入睡》一文,完成18 一21 题。
(20 分)①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
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助洗,连我帮他搓搓后背都不用了。
②我知道,儿子长大了,像日子一样无可奈何地长大了。
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被儿子这长大拉开了距离,变得有些羞涩了。
任何事物都有一些失去,才有一些得到吧?③有一天下午,儿子复习功课,累了,躺在我的床上看电视,刚看了一会儿眼皮就打架了。
他忽然翻了一个身,倚在我的怀里,让我搂着他睡上一觉,迷迷糊糊中嘱咐我一句:“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④我有些受宠若惊....。
许久,许久,儿子没有这种亲昵的动作了。
以前,就是一早睡醒了,他还要光着小屁股钻进你的被窝里,和你腻乎腻乎。
现在,让你楼着他像楼着只小猫一样入睡,简直类似天方夜谭了。
⑤莫非惜惜懂懂中,睡意朦胧中,儿子一下子失去了现实,跌进了逝去的童年,记忆深处掀起了清新动人的一角?让他情不由己地拾蘑菇一样拾起他现在并不是想拒绝的往日温馨?⑥儿子确实像小猫一样睡在我的怀里。
均匀的呼吸,胸脯和鼻翼轻轻起伏着,像春天小河里升起又降落的暖洋洋的气泡。
⑦我想起他小时候,妈妈上班,家又拥挤,他在一边玩,我在一边写东西,玩着玩腻了,他要喊“爸爸,你什么时侯写完呀?陪我玩玩不行吗?”我说:“快啦!快啦!”却永远快不了,心和笔被拽走得远远的。
他等不及了,就跑过来跳在我的怀里带有几分央求的口吻说:“爸爸!我不捣乱,我就坐这儿,看你写行吗?”我怎么能说不行?已经把儿子孤零零地抛到一边,寂寞了那么长时光!我搂着他,腾出一只手接着写。
⑧那时候,好多东西都是这样搂着儿子写出来的。
他给我安详,给我亲情,给我灵感。
他一点儿也不闹,一句话也不讲,就那么安安静静倚在我的怀里,像落在我身上的一只小鸟,看我写,仿佛看懂了我写的那些或哭或笑或哭笑交加的故事。
中学语文阅读语言赏析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阅读语言赏析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授语言赏析题突破法中考对文章语言阅读及考查的要求是:“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因此在平时的文本教学中,语言的品味赏析是学习训练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在平时的测试和中考中,语言品味赏析题也必考的内容,也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题型之一。
语言赏析题是指对阅读文段的语言进行赏析、品味的试题。
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往往脑子一片空白,无从下手,关键是没有掌握品味赏析的方法。
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语言品味赏析。
一、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赏析文学作品中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可以从词语的角度来分析,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入手。
(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叠词则增添语言的音韵美。
特别要注意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
)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了,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赏析。
例1: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赏析:本句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儿童捕鸟时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例2:魏巍《我的老师》:“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我们的意思。
”赏析:这句话“狡猾”一词,原意是形容人很不老实,文中是“调皮,机灵”的意思,(贬义褒用),表现了一个孩子对老师的机敏观察和自以为把握了老师心理状态的得意心理。
答题格式:。
词表现了(揭示了、突出了)。
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
二、从修辞角度赏析基本格式:修辞手法+内容+效果(表意效果和语言效果)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来分析,一般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反复句、夸张句、设问句等,体味其作用。
2011中考语文冲刺点拨与提升专题三 散文阅读

2011中考冲刺点拨与提升专题三散文阅读备考导航知识盘点考点梳理1.感知文本内容,把握叙事的要素和线索。
2.梳理文章结构,体会作品情感。
3.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揣摩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4.分析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评价优美的语句。
5.探究写作技法,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常考题型1.积累类题型。
依据文本,考查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情况。
2.仿句类题型。
此类试题多结合文本内容,考查对句式的运用能力。
3.想像类题型。
此类试题要求阅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合理地补充情节内容。
(1)进行合理想像(2)补充一定的心理描写(3)给文本补充合理的事例;(4)结合文本内容,给阅读文本补充出结尾。
4.联系类题型。
课内外文本关联、文本与名著关联。
体验类题型。
此试题要求联系文本与文本、文本与生活来作答,着重考查对文本、对生活的个性化的理解与体验。
(1)阅读所考查的文本,联系个人经历,说出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2)阅读文本,联系生活,谈对生活的认识。
(3)阅读文本,谈对生活与人生的看法。
(4)阅读文本,根据文本立意,联系实际生活,描写一个生活场景。
5.鉴赏类题型。
此类试题注重对文本的评价,注重对欣赏能力的考查。
6.探究类题型。
此类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并要求对相关内容作分析与探究。
提分妙招锁定命题综合近几年各考区试卷可以看出,散文阅读材料以选用写人、叙事类文章不主,以整篇全选者居多。
文章大都来自课外,富有生活气息,适合学生阅读。
记叙文、散文基本知识清晰。
试题以考查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题型基本是主观性题目,题目编排有梯度。
新一年中考中,写人、叙事类散文的阅读仍会是必考内容。
文料会继续以选用名家名文、时文、美文为主,在注重生活化、情感化的基础上,也可能会选用一些哲理化的散文。
题目会继续具有启发性,鼓励考生积极思维,挖掘潜能,充分发挥水平。
结合作品内容,联系生活进行感悟和拓展应用等能力题权重极有可能会加大。
题型仍会以主观性题目为主,有简答题、表述题、比较题、联想题、链接题等,题型会继续呈现多样化。
2011届中考语文备考复习课件:2.5 名著阅读

《名人传》:作者罗曼· 罗兰,是20 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作家。
• 主要内容:本书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苦 难和坎坷的一生,他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 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 精力,作品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告诫 人们: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 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三位伟人的 经历和成就验证了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苏东坡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者, 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的道理。 • 艺术特色:《名人传》中的名人都是世界级的艺术大师。 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 经时代而不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 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 心路历程,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 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抓住传主最主要的性 格特征,使之成为统领全篇的灵魂,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
《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马克· 吐温, 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
• • •
•
主要内容:小说描写的是以汤姆· 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 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 险经历。对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 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本书所描写的十九世纪密西西比 河畔一个小镇人民的生活,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艺术特色:1.对话、心理描写生动逼真,充满童真童趣;2、用词幽默、笔调欢 快;3、情节惊险离奇,引人入胜。 人物形象(主要情节及性格特征): (1)汤姆· 索亚:一个聪明但调皮的男孩。他父母双亡,住在严厉但也十分 疼他的波莉姨妈家里。他活泼好动,还有着许多精灵鬼点子,而且不爱学习, 总喜欢逃了学去钓鱼、和流浪儿哈克贝利· 费恩去闲逛、玩“海盗”、搜集各 种奇怪的物品……等等。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 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 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 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小说塑造的汤姆· 索亚是个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 烦恼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姨妈眼 里,他是个顽童,调皮捣蛋,可是她却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谋”给 软化了。 (2)波利姨妈:心地善良,但固执、爱面子。
2011年中考语文阅读和作文复习策略谈

,
针 对 初 三 学 生语 文 、 想 品 德 和 英语 学 科 的 复 习 提 供 一 些 建议 和 策 略 , 望 对 科 任 教 师有 所 启 迪 思 希
,
2 1 年中考语文阅读和作文复 习策略谈 0 1
郑 州 市第 四十五 中学 / 尔为 牛
阐
文强染题( 示点 价抒物 有的心主景 章明强发揭 点主,用, )大人, 文旨力。 具中化表 题的等感 章,物 现 有评作情 、感, 使 描
题 目时 , 易出有 关题 目的试 题 。 类题 的 容 这 答案通 常是 . ……为线 索组 织材 料 , 动 以 推 情节 , 示主题 : 揭 以…… ( 物 ) 中心 组 织 人 为 材料 , 动情节 , 示主题 : 推 揭 由物及 人 , 象 形
地揭 示 了全 文主 旨 如果 文 章 的题 目有双
加迫 不及 待 地 动 手 。 不 知这 样 做 , 常 殊 常
会 出 现 由于 审 题 不 慎 而 跑 题 的 现 象 因 此 . 真 审题 非 常重 要 。 有 弄 清 楚 了 题 认 只 目的 要求 。才有 可 能 写 出高质 量 的 作 文 。 在 命 题 作 文 中 .要 注 意 人 称 对 文 体 的 限 制 , 题 目 中有 “ ” 。 常 不 能 写成 议 如 我 时 通 论 文 。 表 示 时 间的 词 语 时 。 注 意该 词 有 要
和 用途的 角度进行 分析 。形 容词形 容事 物 的形 状 、 态 、 质 , 加文章 的文 采 ; 词 状 性 增 动 刻 画人 物动 作 、 神态 等 。 3 “ ( “ <等 词 ( )> ”> ” 。 。
用得 好 .它生动形 象地 写 出了 ……动作 或 形态 ( 根据 文章内容来 写 )表 现了人物 …・ , .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分析

2.下列句子中的“其”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屡至其门 B.故人不独亲其亲 C.安陵君其许寡人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答案:C
)(3分)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等到王晏被杀,他的家人和亲戚都因此很害怕。 4.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爱财(不慕富贵);有远见;孝顺。
3.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焦饭有情,孝心无价。 示例二:至孝的故事就像故 乡的小河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中。
答案:B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自见之谓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才是明智。 3.读后,你想到了与此文主旨相关的哪个成语或俗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知(智)者不惑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ü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ü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
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⑪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⑫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
(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⑪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⑫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⑬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⑭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⑮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⑪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⑫分析论证过程: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⑬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⑭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⑪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⑫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⑪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⑫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⑬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⑭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⑪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⑫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⑬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7、常见考点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
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
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
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
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
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ü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
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
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
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ü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
(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
(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
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
不宜详细叙事。
否则会喧宾夺主。
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ü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