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化理论源流考》
气化中医解释

气化中医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气化中医解释。
你知道吗,气化就像是一场神奇的魔法秀!比如说,咱人体就像一个奇妙的大舞台,各个脏腑器官就是舞台上的主角。
气在咱身体里那可是至关重要的呀!它就像一股神奇的力量,推动着一切的运转。
好比一辆汽车,气就是让汽车跑起来的燃料和动力。
心主血脉,气能推动血液在血管里欢快地流淌,这不是很神奇吗?就像河水在河道里奔腾不息。
脾的运化也离不开气呀!气能帮助脾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营养物质,然后输送到全身各处。
这不就像一个勤劳的厨师,把食材加工成美味佳肴,再端给大家享用嘛!
气化的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彩的表演,各个脏腑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身体的各项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把清气吸进来,浊气排出去,这多重要啊!就好像我们每天都要呼吸新鲜空气一样。
肝的疏泄功能也和气化紧密相关呢!它能让气的运行更加顺畅。
这就好比交通警察,指挥着车辆有序通行,要是没有警察,那交通不就乱套了嘛!
那气化要是出了问题会咋样呢?哎呀,那可不得了!就像舞台上的表演出了乱子,身体就会不舒服,会生病呀!比如气不足了,人就会没精神,浑身无力;气郁滞了,就会觉得胸口闷得慌。
咱可得好好保护这神奇的气化呀!怎么保护呢?那当然是要养成良
好的生活习惯啦!要吃得健康,多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你想想,要
是天天愁眉苦脸的,气能顺畅吗?就像天气一直阴沉沉的,多压抑呀!
总之,气化在中医里可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关系到我们身体的健
康和正常运转。
我们一定要重视它,好好呵护它,让我们的身体这个
大舞台一直精彩地表演下去!别小看这气化,它真的超级重要,咱可
不能忽视它呀!。
中医名家论冉雪峰以“气化”论“六经”

中医名家论冉雪峰以“气化”论“六经”一、引言:冉雪峰与《冉注伤寒论》在《<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渊源与发展的文献研究》中论到: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用作篇名,将外感疾病(实际以风寒二因为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证候及其理法方药分门别类统括其中。
三阳三阴(简称“六经”)辩证论治体系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千百年来研究《伤寒论》的医家各自给出了不同答案,如经络说、脏腑说、疆界说、气化说、症候群说、应激反应说、病理层次说、系统概念说,等等。
其中争议最为激烈的要数六经气化学说。
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西方医学的冲击与对中医的“不实”攻击,气化学说大行其道,如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例言中说:“一唐宋以后医学多讹,西法近出详形迹而略气化得粗遗精皆失也。
”其后又说:“一所采西人脏腑图,非但据西人之说,实则证以内经形迹丝毫不爽以其图按求经义则气化尤为着实······”,而张锡纯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说:“中医尚理想不尚实验,故精于人身之气化,而略于人身之组织,西医尚实验不尚理想,故精于人身之组织,而略于人身之气化。
是以区区意见,以为当今之世,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非沟通中西不可也。
”以上中西汇通学派的医家在为中医谋求出路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气化学说的泛化。
可见自金元以后,随着社会文化变迁,气化学说才逐步发展成为中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是由于受其影响故现在医家多从中医“气化”的角度解释,将人体各种生理病理变化皆附会于气化学说,最终使其成为了一种滥觞。
从明末清初迄今四百余年,倡言伤寒六经气化理论医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卢子颐、黄元御、张隐庵、张锡驹、陈修园、唐容川、冉雪峰、张锡纯、刘渡舟、万有生等诸位医家。
冉雪峰作为民国时期川派伤寒学医家的杰出代表,与张锡纯齐名,有“南冉北张”之誉。
其著作有《冉注伤寒论》《八法效方举隅》《国防中药学》《大同药物学》《大同方剂学》《中风临证效方选注》《大同生理学》等(汇总为《冉雪峰医著全集》)。
中医气化的名词解释

中医气化的名词解释中医气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它是万物之源,提供非常重要的概念来理解身体和世界的运行。
中医气化,称为“气”,是在内置的物质构成和物理性能方面,一种具有概念本质和活动本质的气体,是一种具有一定物性和能量特性的动态体系。
其实,中医气化是中医理论中关于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核心思想,被称为中医思想的基础。
中医气化的解释比较宽泛,很多人认为它是一种健康的力量或精神,它可以治疗疾病,控制身体的健康状况。
实际上,它的物理构成是由阴阳五行的元素组成的,它非常宽泛,可以提供能量和营养给身体,促进身体的健康状况,抵抗各种疾病。
中医气化有三种形式,即太极气、六脉气和六气。
太极气指的是一种具有自生性的,由内部和外部影响和维持的气体体系。
它是以有限的能量包括:正气和阴阳两个基本物质组成的,可以自我维持和发展的体系。
六脉气,指的是以阴阳六脉和五行四季的概念为基础的,一种提升人体的生命力的体系。
它的特点是能量运动的规律性和生命力的变化,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运动和影响。
最后,六气指的是一种以气为基础的体系,由六种气机组成,他们能够在环境中自由流动,它也是构成人体的能量体系。
中医气化的实践主要以针灸、草药、拔罐,以及其它的手法。
针灸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手法,它的原理是利用一种外力,对中医气运行的体系进行内部调整,影响体内环境,进而影响健康状况的改善。
草药的作用是通过特定的物质,改变体内的气机,促进身体的健康状态。
拔罐法则是一种治未病的手法,它是通过拔罐,利用抽吸口来改善全身气机,调整体内环境,以达到平衡身体气机的目的。
中医气化的意义在于其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延缓衰老的进程,促进全面发展,是维护和提高人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
中医气化的关键在于借助此体系来调整身体内外环境,达到体内平衡,改善健康状况,为了维护和调节生命力,保证健康,可以用中医气化方式来调节身体内外环境。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中医气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它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促进身体的健康状况,防止疾病,进而达到调节身体的目的。
《黄帝内经》中的气化理论(一)

| 一 辱。 巍 菇? ∥
; 譬 峨;
善 ^ ’ 一 j } 。
《 黄 帝 内经 》 中的气 化 理 论 ( 一)
张 登 本
( 陕西 中医药大学 , 陕西 成阳 7 1 2 0 4 6 ) 摘 要: 气化是 中医理论 中的重要 概念 , 气机理论 蕴涵 于其 中。气化 、 气机是 人体 生命 活动存在 的基本 方式
“ 气化” 是 中华 民族 传 统 文 化 的重 要 范 畴 , 也
是《 黄帝 内经》 ( 简称 为《 内经》 ) 所论生命科 学知 识体系中的重要“ 命题” , 先秦诸子们但 凡论“ 气” 之时 , 无 不涉 及 到 “ 气化 ” 的 内涵 。但 是 作 为 “ 气 化” 的词语 , 则是在《 内经》 之 中首次运用 。自此 以 降, “ 气化” 就成为 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而广受人
和状态. 脏蔚经络是其发生的场所, 脏腑经络的机能是其具体体现, 脏腑阳气为其动力源泉。气化、 气机失调是人
中医的“气化”、“气机”理论

中医的“⽓化”、“⽓机”理论⼀篇⽂章全⾯了解中医的“⽓化”、“⽓机”理论提要:⽓化,是指⽓的运动及其所产⽣的各种变化,⽓化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提要:概念,⽓机理论蕴涵于其中。
各脏腑以不同⽅式参与整体的⽓化、⽓机活动,整体的⽓化、⽓机活动是各脏腑综合作⽤的结,同时⼜是维持脏腑间平衡的重要因素。
“⽓化”是《内经》所论⽣命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命题,作为词语,也是在《内经》之中⾸次运⽤。
⾃此以降,⽓化就成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受⼈们的关注和研究。
⽓化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机理论蕴涵于其中。
⽓化、⽓机是⼈体⽣命活动存在的基本⽅式和状态,脏腑经络是其发⽣的场所,脏腑经络的机能是其具体体现,脏腑阳⽓为其动⼒源泉。
⽓化、⽓机失调是⼈体疾病发⽣的基本病机之⼀。
整体的⽓化、⽓机活动是各脏腑综合作⽤的结果,同时⼜是维持脏腑间平衡的重要因素,正是脏腑及精微物质的⽓化、⽓机之聚散、升降出⼊运动,才构成了整体⽓化、⽓机活动的总画⾯。
⽓化的内涵⽓化,是指⽓的运动及其所产⽣的各种变化。
要解读“⽓化”的涵义,务必在熟悉《内经》所论“⽓”的涵义之后,也要对其论述“化”的原⽂内涵有所认识。
如此才能够全⾯⽽深刻理解其中所论“⽓化”意义。
“化”出现的频率分别为《素问》524次,《灵枢》34次,“⽓化”仅仅出现了13次。
《内经》所论⽓化可以概之为:宏观维度的⽓化,是指天地间阴阳之⽓相互作⽤所导致的⼀切变化,包括天地阴阳之⽓对⼀切事物的新⽣、成长、消亡所带来的影响,运⽓理论所⾔的⽓化即是此意。
中观维度之⽓化, 是指天地阴阳之⽓变化与⼈的⽣命融为⼀体,主要体现在⾃然⽓化所表现的时间节律与⼈体⽣命现象以及⼈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对⼈体的⽣理机能、病理变化,以及对治疗措施产⽣的影响。
就微观意义⽽⾔,⽓化是在⾃然之⽓的参与下,⼈体所发⽣的各种⽣化活动,可以从以下五个⽅⾯予以认知:①饮⾷化⽣为精、⽓、⾎、津、液等维持⽣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并在此过程中产⽣各种⽣理机能活动;②⼈体脏腑将精微物质经过代谢转化为汗、尿、粪渣等作⽤;③⼈体⽣命过程(⽣、长、壮、⽼、已)的演化作⽤;④在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下,⼈体⾃⾝的调整、防御、修复作⽤;⑤机体在病理状态下对药物的、针刺的、艾灸的治疗所发挥的相应效应等。
人体气化原理

人体气化原理1。
饮食入胃,由脾土化生水谷精微,受命门之火煎熬,将精微物质蒸发上输于肺。
(这就是命火生脾土的道理,这个过程也就是大家常常提到的“气化”过程的起源:水化为气)2。
肺气肃降,使津液下行至肾,肾将其中的糟粕部分,输送至膀胱,膀胱把那些不需要的水分最后排出体外,其中的精华部分则藏于肾,藏于肾的津液,由命门之火(即肾阳)蒸化为气,通过三焦的作用,上升至肺,以作为肺化水液下降的动力(即气化为水)。
3。
脾的上蒸气化功能,肺的降水至肾的功能,实际上都是肾的作用。
如果命火(肾阳)不足,火不生土,脾土失去命火的生助,脾阳也就不振,而中焦就会停饮不化,如果肾阳虚乏,不能蒸化为气,肺气也就不足,会导致水不下行。
4。
肾维持人体气化的作用,关键在肾阳(命火,真阳)方面,因为只有在肾阳充足的情况下,脾阳才能蒸水上输,肾水才能被蒸化为气,上注于肺。
(这就是“肾主水”的道理)5。
所谓气化,即气化为水(津),水化为气。
因为水饮入胃后,经过阳(肾阳脾阳)的蒸发,即分为清浊两个部分,清者上升(精气),浊者下降(包括精华和糟粕)。
上升到肺的,包括脾蒸化的水精和肾化的真气,其中清中之清者,由肺输至皮毛(《灵枢.经脉篇》“行气温于皮毛者也”)。
其中清中之浊者,复下降到肾,浊的部分,下达到肾后,浊中之浊的糟粕由膀胱排出体外,浊中之清者,由命火蒸化为气,通过三焦的作用,上升到肺,复由肺化水下降至肾。
6。
这个过程同三焦决渎功能是分不开的(即三焦气化,三焦气化是人体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渎就是水道,渠道的意思,即津液通行的道路)。
三焦之所以能气化,是和命门分不开的,古人说“三焦系于命门”就是这个道理了。
如此循环,以维持人体代谢的平衡。
人体脏腑的气血运动图,可以做为很多疾病的分析图。
与太极一样,春夏秋冬为一个圆运动,生老病死也为一个圆运动,日出日落,花开花落等等也都是一个圆运动,同样在人体也存在这么一个与自然相应的圆运动图,周而复始的运行着,维持着我们的健康。
中医的核心思想“气化”

中医的核心思想“气化”“气”这一概念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但那时的气指的是云雾之气。
后来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特有的一个哲学命题,是构成万物的物质基础。
《黄帝内经》中气字出现了三千多次,可见气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
《气交变大论》:“善言气者、必彰物。
”《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而生。
《难经》:“气者,人之根本也。
”充分说明了气是物质,气化就是物质转化为能量,最后以功能表达的变化。
天地有气化才能孕育万物,人体内有气化才能有生命,一切生命功能都是气化的具体表现;一切疾病都是气化功能紊乱的结果;气化功能停止则死亡。
一切治病方式,都是在纠正气化功能。
人体是由五脏功能系统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所以考虑气化就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元气,这是气化的物质基础;二是气化的场所,在于三焦;三是气化过程,在于五脏;四是气机,升降出入。
气化要正常进行,气机一定要通畅不滞,气机一滞气化就受影响,所以全身性疾病就由此而生。
气化的基础是气,气足才能化,无气则不化。
但气又分为有形和无形之气如《决气》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两神相搏,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之溉,是谓气;理发泄,汗出,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人要维持生命,就要不断地消耗能量,能量来源于元气、呼吸之气和水谷气。
元气是先天父母所给,作用在于激发气化功能,但得有后天的呼吸之气和水谷之气源源不断地补充,一旦后天之气没有及时补充,先天元气也就随着消亡。
《难经》: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
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黄帝内经》只讲了宗气、营气、卫气的三气,元气是《难经》所补。
命门是元气之门户,元气藏于肾,由命门而出,在于激发气化功能,是人体气化动力之源。
《邪客》: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中医之气与气化论

中医之气与气化论中医之气与气化论可以说气和气化论是中医的精髓,是中医的理论之柱。
学中医不把中医里的气和气化理论搞明白,就算你把《伤寒论》《温病条辨》背熟,你还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医生。
或者说你也只能是一个问而知之的下工,你还没有学到中医的精髓。
在临床上,你能只拿书上的条文与患者的证症相查对,很难会有创新,遇到新的病症你将无所适从了。
气的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共用共知的一个词。
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哲学范畴,不独医学专用。
《淮南子·原道训》中有:“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太平经》也有论述:“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
《庄子·至乐》中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芝笏之间。
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等等。
所以说中医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大地上的本土文化。
气的文化在诸子百家的学术言论中随处可见。
《内经》发展了这一学说,并使它更进一步的系统化。
气在中医的理论里很重要。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所以有人说《内经》的全部学说都是建立在气的理论之上的。
一点也不为过。
《内经》是中医之根,中医之祖。
在中医众多典籍里,《内经》里面讲气的内容最多也是最详细的。
它最早地综合了中医的养生,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阴阳、五行、经络、气血、五运六气、针灸等等内容。
《内经》之所以称为中医之祖,恐怕原因即在此。
《内经》之后,自张仲景之《伤寒杂病治》至今,历朝历代的中医界名流圣手的大作大论,无不是在《内经》的内容之上来发挥创造的。
可以说《内经》之后的作品都是《内经》内容的细化。
可以这样说《内经》是树干,后代诸书是树枝。
枝再粗大也还是在干上。
无论怎样发挥也都还是在《内经》的理论指导下的发挥。
超出《内经》内容范围的发挥还是很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气化理论源流考作者:沈红艺关键词:气化中医基础理论源流考证气化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古代元气论哲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从历代文献中整理研究有关气化的论述,探讨中医气化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为进一步研究中医气化、气机理论提供文献依据。
1中医气化说肇始于《内经》气化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后世医家都宗其旨来进行阐发,用以说明机体津液在生成、输布、排泄过程中,气与津液、津液化为尿液的生理机制。
在专论五运六气的《素问》七篇大论中还多处用了气化一词。
中所说的“气”,虽有“天气”、“地气”之分,但实质主要是指风、热、火、湿、寒、燥六气,亦即自然界的各种气候变化。
“化”,在《天元纪大论》中释为“物之生谓之化”、“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等,故可以说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物性、物化现象。
故其“气化”含义,即指自然界各种气候的物化现象,自然界气候正常变化,其物化现象也正常,故《气交变大论》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此外,在《内经》中除了直接运用“气化”一词外,还有许多处虽未有气化一词,而实际内容是论述了“气化”的问题。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夫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
”《素问·天元纪大论》也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这里的“生”、“化”、“极”、“变”,都是由于气的运动而发生的变化,说明没有气的运动,也就不可能发生变化。
故《素问·六微旨大论》强调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内经》在阐述人体生理时,虽未用“气化”一词,但也涉及到“气化”的内容,其中以“形与气”的转化问题更为突出。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
”这段原文比较概括地说明了饮食物“气”、“味”与人体的“形”、“气”、“精”之间的转化关系,这种物质之间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过程,也就是气化的过程。
其他如《灵枢·营卫生会》关于“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气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的论述,这种水谷精微化生血液,实际上也是说明“形”、“气”之间的转化问题。
2隋唐时期,气化含义逐渐扩展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诸候》中指出:“膀胱象水,王于冬,足太阳其经也,肾之府也。
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余者,入胞则为小便。
”巢氏在肯定膀胱为“津液之腑”的前提下,指明津液须经过气化,入脉为血,注骨成髓(精),入胞则为小便。
可见,这里的气化含义,远较《内经》广泛,不仅是指津液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的机制,也包括了津液转为为血、精等过程。
唐·王冰在次注“气化则能出焉”时认为:“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泄;气海之气不及,则闭隐不通,故曰气化则能出矣。
”强调了“气海之气”施化的作用。
他还较全面地认为津液的代谢是肺、脾、肾、三脏的功能,补充了《素问·经脉别论》中仅提肺、脾而不及肾之论,他说:“水土合化,上滋肺气,金气通肾,故通调水道,转注下焦,膀胱禀化,乃为溲矣。
”其次,他在释《素问·水热穴论》时说:“肾主下焦,膀胱为府,主其分注,关窍二阴,故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闭则胃气满,故云肾者,胃之关也。
”强调肾的气化是关键。
3宋金元时代,气化论的进一步发展许叔微创“真火”蒸腾气化说,首次明确肾的气化为“真火”的作用。
“气化”属肾,王冰已论述于前,但明确以“肾气”——“真火”来“上蒸脾胃,变化饮食” (《普济本事方·消渴》)为许氏所首创。
许氏用“蒸化”喻“气化”,强调肾之真火在人体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转化中的作用。
他还形象地将肾气真火与脾胃的关系比喻为“鼎”与“釜”,如《普济本事方·二神园》中说:“譬如鼎釜之中,置诸水谷,下无火力,虽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
”这里,许氏对肾的气化认识,从前人只重视其对水液的作用,发展到推动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显然较前进了一大步。
其次,许氏对“肾气真火”的论述,已寓有肾阳的含义,这对后世温补派的形成,“命门为气化之原”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刘完素发《内经》“六气气化”之论,创“六气兼化”之说,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寒类》中提出:“然六气不必一气独为病,气有相兼。
”可见刘完素的“六气兼化”说,是根据病邪性质的不同,而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性同而兼化,后人称为“同化”,如火热与风皆属邪,多兼化为病;其二是性异而兼化,如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热常相兼而为病;其三是制甚而兼化,这是刘氏运用“亢害承制”的理论来说明六气的兼化关系,如“诸痉刚强,亢则害,承乃制,故湿过极,则反兼风化制之。
然兼化者,假象,而实非风也。
”这种兼化实是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故刘氏特别强调不可被假象所迷惑误治兼化。
李东垣创脾胃元气说,强调谷气上升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本,把他脾胃之气的盛衰常变与体内的各种气化过程联系起来,同时,认为水谷在体内的转化,是在脾胃之气的升清降浊中完成的,而东垣尤其重视其升发作用对气化的重要意义,认为人身的气化,合赖于“少阳春升之气”,而“少阳之气”得以升腾,又赖于“胃和”,少阳之气得到谷气之常,才能发挥其升腾作用,化生气血。
朱丹溪认为“相火”为人体气化之本为在《格致余论·相火论》中说:“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可见丹溪论为相火是万物生化之源,而对于人体来说,也基于相火之正常运动,才能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才能有正常的气化作用。
反之,相火之动失常,必然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丹溪虽未言明“气化”,但其实质内容是以“相火”为气化之本,亦为命门学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4明代,命门学说的形成促进了气化说的发展明代出现了命门学说、温病学说等新学派,特别是命门学说的形成,促进了气化学说的发展。
4.1气化之原在命门孙一奎的“肾间动气”说与张景岳的命门水火说,虽有所异,但均认为命门是气化之原。
如孙一奎根据《难经》之说,认为命门即是肾间动气,同时认为“肾间动气”来源于先天“有生之初”,通过气化而成形,他在《医旨绪余·命门图说》中论述:“盖人以气化而成形者,即阴阳言之。
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男女未判,……内含一真气,以为生生不息之机,命曰动气,又曰原气,禀于有生之初,以无到有。
”张景岳从总体上也认为“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在万物莫不由之。
”(《类经·摄生类》)在论及人体气化时则更明确指出:“然气化之原,居丹田之间,是名下气海,天一元气,化生于此。
”随着命门学说的发展,命门寓阴阳之说又渐趋统一。
与此同时,对于发生气化的关键在于“阳气之动”的认识也较一致。
如孙一奎认为:人之所以有生,全“赖此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有是动则生,无是动则呼吸绝而物化矣”(《赤水玄珠·肾无痘辨》)。
赵献可以“走马灯”中之火作比喻,说明“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
火熄则寂然不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
张景岳虽阐述命门兼具水火,但更强调命门之火在气化中的作用,认为“阳旺则气化”(《景岳全书·命门余义》),他说:“凡属气化之物,非火不足以生。
”4.2“精气互化”之说更趋明确精气互化,在《内经》中虽已论及,但张景岳进一步明确了其互化过程就是气化过程。
他在《类经·阴阳类》中指出:“既云气归精,是气生精也,而此处又曰精化为气,是精生气也。
”在治疗上,用两仪膏以治精不化气,制参术膏以疗气不化精,佐证了“精气互化”之机理。
4.3“三焦气化”的提出在命门学说形成过程中,掀起了命门、三焦、相火之争,通过争议,对于“水气互化”的阐述更趋完善。
众多医家都主张“水道出自三焦,非气莫化”,非膀胱一腑之功能。
孙一奎在《赤水玄珠·痞闭遗溺不禁辨》中即提出“膀胱藏水,三焦出水”的观点。
赵献可认识到小便的生成和排泄过程,不仅仅与肾及膀胱的气化有关,而是一个涉及上、中、下三焦,肺、脾、肾多脏的复杂的过程,故率先明确提出“三焦气化”之说。
张景岳虽未明确提出“三焦气化”,但对于“水气互化”说的论述颇为清楚。
首先,他以为:“精即水也”(《求正录·大宝论》),所谓水气互化,与精气互化相雷同。
其次,景岳在论述水液代谢时非常重视肺、脾、肾之间相互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其制在脾”的作用机理。
如他在《景岳全书·肿胀》中说:“凡水肿之病,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
益水为至明,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4.4“膀胱气化”的新解明代医家肖京对膀胱“气化能出”和三焦“水道出焉”的差异作了探讨。
肖氏认为:“三焦既主相火,水道之出,无非禀气以为决也,不曰能出,而曰出矣!盖气本自化,不待化于气始能出也。
今津液主水,膀胱司水,水不自化,而化于气,此阴以阳为用,未免少费功夫,故不曰出焉,而曰能出焉。
”肖京,从“能出”和“出”的一字之差别来说明气和水的关系,并注重以气为主,如他又说:“今夫津液固全资气化,设使气一凝滞不运,则膀胱虽满积而不能出矣,气一虚陷无制,则膀胱不待积满淋沥频数,随泌而随出矣。
又气一浮越不守,则膀胱绝阳元气可化,津液随脱,便不知而自出矣。
”(《轩岐救正论·医论》)唐容川对于“膀胱气化”亦有新解,不仅认为为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而且在于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达缘故。
如他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能》中说:“《经》所谓‘气化则能出’者,谓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行外达,出而为汗,则有云行雨之象。
”在命门学说的形成过程中,有关气化的内容及其机理等均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广大医家所接受、理解和运用,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清代,气化说的新发展及泛化继明代医家全面讨论了“水气互化”、“三焦气化”说后,清代许多医家对此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在临床实践和理论探讨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
5.1对“水气互化”的发挥对“水气互化”的发挥,以唐容川最为突出,他以“气生于木,即能化水”来说明其的生理和病理。
生理方面,他在《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中指出:“人身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
脐下者,肾与膀胱,水所归宿地也。
”说明气在水中化生。
但他又认为肾和膀胱之水,不能自化为气,必须依赖心火的蒸腾才能化为气。
病理方面,他认为:“水化于气,亦能病气”,即一旦水的环流发生障碍,亦能影响气的运行而产生疾病。
反之,气的运动失常,也足以影响水液的代谢,故唐氏说:“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