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地理》课程纲要
地理校本课程生活地理教学计划

地理校本课程《生活地理》教学计划一、开设本课程及教学的指导思想1.在充分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和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本课程无论是内容还是教学形式等方面灵活机动的特点,大胆进行探索,以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结合身边的历史、地理文化等知识了解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并学会以综合的视角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年级由12个班学生自己报名组成,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在生活地理方面有一定的知识素养。
三、课程目标:1、通过学校课程开发,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能根据自身的需要,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地里知识与身边的现象贯穿在一起。
4、培养学生能注意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并能通过动手做而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
四、重点、难点:重点:对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认识。
难点:培养认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内容:1、气象万千2、野外生存3、旅游地理4、灾害常识5、天文历法6、气候与军事六、具体措施:1、内容与活动、课堂、课外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地理知识。
2、多发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实践。
3、教学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地理知识相结合。
4、活动过后进行总结、评价,落到实处。
七、本课程教学的评价根据本校本课程的特点,其评价应特别注重学生的修习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对课程的热爱和参与程度都是学分评定的重要依据。
八、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教学安排。
小学地理新起点四年级生活与地理教案

小学地理新起点四年级生活与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与地理的关系,认识地理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2.了解四季的变化和对生活的影响;3.掌握简单的地理术语,如山脉、河流、湖泊等;4.通过实地观察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生活与地理的关系、四季的变化及对生活的影响、认识地理术语、实地观察和小组合作。
三、教学重点1.了解生活与地理的关系;2.认识四季的变化及对生活的影响;3.掌握简单的地理术语。
四、教学难点1.熟练运用地理术语;2.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和对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地图、图片、实地考察用具等。
六、教学过程第一节:生活与地理的关系(40分钟)1. 导入(5分钟)进入教室,播放一段生活场景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观察与讨论(10分钟)带领学生就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发现地理在生活中的存在,并讨论其影响。
3. 示范与引导(1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地理术语,如山脉、河流、湖泊等,并解释它们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
4. 小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生活与地理的紧密联系,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第二节:四季的变化及对生活的影响(45分钟)1. 导入(5分钟)呈现四季变化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季节间的差异,引发他们对季节变化的思考。
2. 探究与讨论(15分钟)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如地球公转、地轴倾斜等,并讨论各个季节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 实地观察(15分钟)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实地观察不同季节景观的变化,并引导他们记录观察结果。
4. 小组合作(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实地观察的结果,共同讨论并呈现不同季节的生活场景。
5. 总结(10分钟)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四季变化及对生活的影响。
教师起到引导和补充的作用。
第三节:认识地理术语(35分钟)1. 导入(5分钟)复习前两节课所学地理术语和知识点。
生活与地理课件资料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袁建华提供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下面,就以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例加以说明:1、服饰与地理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
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
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
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
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
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
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2、饮食与地理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
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
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
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
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
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3、住房与地理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
《地理学》教学大纲

《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
通过对地理学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演变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空间分析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包括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
了解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熟悉人文地理要素(如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分布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理解区域地理的特点和差异,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地理图表、地图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和表达。
具备一定的地理观察、调查和实验能力,能够收集和处理地理数据。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增强对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1、绪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分支学科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2、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3、自然地理环境地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4、人文地理环境人口地理城市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5、区域地理世界地理分区中国地理分区区域发展与规划6、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数字地球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
最新选修课程---生活与地理(正式)

课程名称:生活与地理课程评价:(意义和价值)1.有利于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地理课程。
课程选取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内容为专题,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为主体课程的补充,对于培养热爱生活、态度积极、人格健全,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2.有利于构建满足不同需要的地理课程。
选题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特点,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不仅培养学生基本地理素养,而且使那些对地理课程有兴趣、有专长的学生得到提高。
3.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
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激发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科学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的要求。
4.从学生成绩评定上看,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课程目标:从知识和技能方面:拓展与地球宇宙环境知识、增强地理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认识,发展地理观。
适应对象:高一、高二学生课程内容:地理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本课程主要选取几个专题,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为指导生活实践服务。
主要专题包括:1.地理与美食(饮食文化)2.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3.风水地理4.旅游与地理5.新闻与地理6.谚语与地理7 .电影与地理8 .足球与地理9.战争与地理10 .一方水土养一方美女11 .人民币图案与地理课程实施:每个专题2课时。
成绩评价: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采用学分管理制。
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
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五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

五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
一、地球与地球的运动
-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我们所在的地方叫做地球。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 环绕地球运动的有一个月亮,这就是地球的卫星。
二、地球的各种地貌
1. 山地和高原
- 山地是由很多山峰组成的地区,有时山的顶部会有雪。
- 高原是海拔比较高而且地势较平坦的地区。
2. 平原和盆地
- 平原是相对较平坦的地区,适合进行农业生产。
- 盆地是四周被山脉或山地包围的地区,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凹陷的地形。
三、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植被
1. 热带雨林地区
- 热带雨林地区气温高,降雨充沛,植物生长茂盛。
- 这里的植被种类非常丰富,有很多热带雨林植物。
2. 温带草原地区
- 温带草原地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
- 这里的植被主要是草地和灌木。
四、人类的居住与发展
1. 人类居住的地方
- 人们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选择不同的居住地。
- 一些人居住在沿海地区,一些人居住在内陆地区。
2. 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
- 沿海地区的交通比较方便,经济发展较快。
- 内陆地区的交通相对不便利,经济发展较慢。
五、地理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 各个地区的地理特点决定了不同地方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
以上是五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的概要,希望同学们通过研究
地理知识,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在的地球和不同地区的特点。
地理联系生活教案

地理联系生活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地理与生活的联系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探索地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意识;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地理环境、气候、自然资源等对生活的影响;3. 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探索地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意识;2.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地理学科的相关教材、地图和图片等教具;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或国内地图,引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 地理是什么?为什么地理很重要?- 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地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如:- 地理环境对人类居住和生产的影响;- 气候对农业和旅游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如城市、农村、海滨等),讨论该场景中地理因素对生活的影响,并列举相关的例子。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Step 4: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地理因素对生活的影响,并讨论可能的解决办法。
例如:- 某地区水资源短缺,如何解决饮水问题?- 某城市交通拥堵,如何改善交通状况?Step 5:知识应用(15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校本课程《地理与生活》校本课程纲要

《地理与生活》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地理与生活
课程目标:
1、帮助学生拓展相关基础课程知识、增强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展学生地
理观测、地理调查、地理图表阅读与地理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技能。
2、学生在学习中会通过网络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
论和地理研究方法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关注社会上有关地理的重大问题,并能在参与问题的讨论与研究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3、课程学习中注意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素养。
教学环境:地理专用教室或多媒体教室(教师和学生均有上网条件)。
适应对象:有一定的自然地理常识并有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兴趣的高一、二学生。
评价依据及考核形式:
1、评价依据:结合学生平时过程参与的态度、情感和期末考核作业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比例:过程参与度占60%(含出勤情况20%、课堂表现20%、作业交纳的时效度20%);期末考核成绩占40%。
(含小课题研究成果汇报30%、个人小结10%)
2、考核形式:
A.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小课题进行短期研究,并以多媒体演示文稿或电子文档的形式反映个人及小组研究成果;
B.期末每人完成个人学习小结并作自我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开发
《生活与地理》课程纲要
一、一般项目
学校名称:
课程名称:生活与地理
授课对象:初中生
学习时间:15课时
二、课程开发的情境分析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始建于1955年,是河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和对外开放学校。
学校现有65个教学班,3600余名学生。
教职工271名,专职教师247名,其中特级教师5名(曾有7名被评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104名。
承担国家、省、市科研课题16项,发表出版论文和著作400余篇(部)。
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在教学和科研上大显身手。
学校主校区占地57亩,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东校区占地144亩,建筑面积达3.9万平方米,两校区合计占地201亩,总建筑面积达7.6万平方米。
学校有行政楼、教学楼、实验楼、微机室、电教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艺术楼、标准田径场、餐厅、浴室和学生宿舍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设备先进、布局合理。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融、校园优美典雅。
(1)学生需求评估
学校高中部的生源主要来自于石家庄市各重点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对学习的探究和思考活动兴趣较高。
同时学生主要来自于城市,自幼接受素质教育,养成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以致用学习态度,生活中接触事
物较多,对生活现象和问题的思考较多,将所学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教学内容能够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同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探究能力和结合地理知识思考生活的地理思维品质。
(2)学校课程资源的评估
学校教学班级和学生人数较多,所涉及的到的生活背景较多,因此课程里生活资源部分较为广泛和便于获取。
学校位于市中心,距离科技馆、博物馆、民俗馆等社会公共场所以及地震局、气象局、文化旅游局等政府单位较近,开展校外课堂方便。
学校附属于河北师范大学,可以依托大学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
(3)教师课程资源的评估
任课教师对于地理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拥有个人见解,并做过有关课题的研究,一直探索“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目标实现的教学方法。
同时,任课教师属青年教师,时间和经历能够保证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生活实践。
三、课程目标
1、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1)目标来源
a.学生需要: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很多生活现象都隐含着地理知识,学生们普遍认为地理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意识正在萌芽,好奇心强,对待事物的答案较为渴求,希望得到某一问题科学的解释,丰富自身知识储备。
学习生活和地理的联系,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体会知识实用性,增强学习兴趣。
b.当代社会需求:能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中来的人才是当下社会所真正需要的人,灵活的学习,实用的学习再是迎合社会大众评价标准的学习方式。
因此,将生活与地理知识结合进行教学,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是促进社会发展的。
c.学科需求:地理学科是较为实用的学科,其知识内容与生活现象紧密结合。
进行生活与地理的教学,可以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力,也能将一些繁杂、偏难的地理知识放在生活现象中进行讲解和运用,有助于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课程总体目标
生活现象与地理知识有机结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在剖析一个又一个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感受地理科学的魅力,探寻日常生活的本质,掌握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的技能,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优化。
2、课程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获得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b.活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c.了解生活,掌握生活技巧,提高生活能力;
d.培养独立或合作进行生活中地理现象观测、实验和调查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收集生活中各种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分析;
b.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并解决问题;
c.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关注生活环境、学会生存,增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b.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c.养成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程内容
结合学生、学校和教师资源的评估,以生活现象与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探究掌握生活常识和技能的地理知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日常生活与地理
利用视频资源以及参观民俗博物馆,了解各地区居民在吃、穿、住方面的特点和之间的差异,并思考这些日常生活现象产生的原因,关注生活。
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1 观看世界各地饮食文化与地理关系的视频,找出各地区特点及差异;
2 观看世界各地服饰文化与地理关系的视频,找出各地区特点及差异;
3 观看世界各地民居文化与地理关系的视频,找出各地区特点及差异;
4 参观河北民俗博物馆,运用实物和图片、文字资料讲解饮食、服饰、民居与地理的关系,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B气象知识与地理
观看天气预报视频以及参观气象台,了解气象知识,掌握日常天气变化发生的规律及原因,并收集资料总结当地的天气现象特点,学会运用气象知识指导生活。
具体活动如下:
1 观看天气预报视频并组织学生参观河北气象台,认识天气的复杂多变,提高学习兴趣;
2 学习大气运动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知识,将现象科学化;
3 收集当地气象资料,找出气象特点;
4 学习报天气预报,运用气象知识知道生活。
C旅游与地理
进行课堂活动,掌握旅游与地理的知识,了解旅游资源的种类,学会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设计旅游线路,参加讲座探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和大好河山。
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1 收集中国以及世界的著名旅游资源,并进行分类,能够判断哪些是自然景观,哪些是人文景观;
2 进行今日我导游活动,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旅游景点进行导游,设计旅游路线,并介绍观赏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3 听讲座,思考如何有效开发并保护旅游资源。
D.防灾常识与地理
观看预防自然灾害视频,学习地震、洪涝、雾霾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特点,并掌握预防和应对的措施,提高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我保护的能力。
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1 观看预防地震自然灾害的视频,学习地震的知识及预防方法;
2 观看预防洪涝自然灾害的视频,学习洪涝的知识及预防方法;
3 观看预防雾霾自然灾害的视频,学习雾霾的知识及预防方法。
五、课程实施
课程安排:
课例一
饮食与地理
1.学习内容:了解世界各地饮食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差异,学习地理背景对各地饮食文化的影响;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了解世界各地饮食文化;
比较各地饮食文化的差异;
分析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b.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饮食文化资料,学会运用地理思维探究原因;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世界多样的饮食文化,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3.学习方式:小组合作
4.课程形式:理论课
5.学习过程:
①准备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3-5人,推荐小组长。
明确每组主要饮食文化,小组讨论确定实施方案,合理分工。
课前搜集该饮食文化的相关视频、图片、文字资料。
②活动阶段1:小组介绍
要求:各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就本组搜集的饮食文化资料进行展示并介绍;
活动建议:教师给出参考网址、杂质、书目;学生结合自身搜集信息的能力查阅资料,并进行小组内部分类汇总。
活动阶段2:小组讨论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并结合地理知识找出其原因;
活动建议:教师要指导学生的讨论,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解释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
6.课后小结
①根据各小组学生表现,看预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根据各小组汇报成果,开始小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②对于活动中非预想的行为和表现,教师要给予肯定和引导。
六、课程评价
评价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表现、参与讨论的表现、开展小组合作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评价标准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