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讲课稿
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及重点问答题

讨论课型:组织学生通过共同讨论来探索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课型。
参观课型:这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内,通过组织学生到一定场所参观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获得实际知识或作文素材的一种课型。
审美想象:是审美移情的深刻化,即人在审美观照中,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之中,使之物化,从而体现出人的性格思想。
直接命题:是教师给定题目,要求学生按题作文。有全命题、半命题、隐命题等。
间接命题:是教师只提供题意,不直接命题,而由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代的题意自行拟题。有情境命题、即景命题等。
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作用是使学生从阅读中吸收知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还可以开发智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文道统一的原则:一篇文章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智育、德育、美育的统一;语文老师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知行”结合是指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过程应该把学生的认知、理解、练习、运用紧密结合起来。
比较分析法:对不同项目的知识进行对比或者对同一知识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认识语文知识间的异同点的方法。
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
语文教育方法是实现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师生共同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途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是施教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
教育测量主要是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或目标的实现程度。
大学语文题库

《蒹葭》一、选择1、《诗经》中用于祭祀宗庙的乐歌,称为(2 )①风②颂③大雅④小雅2、在《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1 )①风②颂③大雅④小雅3、《诗经•卫风•氓》中“兴”的句子是()①淇水汤汤,渐车惟裳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③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④桑之未落,其叶沃若4、《诗经·秦风·蒹葭》中“兴”的句子是(1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④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二、填空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
2、《诗经》约遍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
3、《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为主,多用赋比兴手法。
4、《诗经》按其内容分为三部分,其中多为民歌的是风;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的是雅;多用于宗庙祭祀的是颂。
5、“蒹葭”意指芦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溯洄”的含义是逆流而上;“溯洄从之,道阻且右”中“右”的含义是迂回曲折。
三、名词解释《诗经》赋比兴赋:铺陈直叙,开门见山比:比喻,以一物比另一物兴:托物起兴风雅颂风:多为地方民歌雅:王族正歌,多为贵族、士大夫所做颂:多宗庙乐歌,用于宗庙祭祀四、翻译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3、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五、分析1、《蒹葭》意境朦胧,含蓄不尽,由此产生不同解读方式: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情歌。
对此,你是如何解读的?其实两者皆可说通,只要把‘在水一方’视为一种象征,它就蕴含了各种人间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惆怅,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了。
2、《蒹葭》在艺术表现上如何体现时间的推移?又如何体现空间的转换?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大学语文是指在大学阶段所学习的一门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括文字学、语音学、语法学、修辞学、文学理论与文学鉴赏等内容。
下面将对大学语文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语言表达能力:指个体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愿的能力。
它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形式。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丰富多样的练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大众言语的理解和应用、辩证思维的训练、逻辑推理的运用等。
文学鉴赏能力:指个体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理解其中的意义、结构和风格,并进行评判和欣赏的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和研究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敏感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批判思维能力:指个体对于文本、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阅读文章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包括挖掘文本深层意义、发现逻辑漏洞、权衡不同观点等,促使学生在思考中形成独立的见解和观点。
文字学:是对文字起源、形态、变化规律以及文字与社会、文化等方面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文字学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历程、字形结构和字义的变化,提高对文字的敏感性和对语言的理解力。
语音学:是研究语音现象的科学。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语音学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语音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学习正确的发音,提高语音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语法学:是研究语言规则和结构的学科。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语法学帮助学生了解句子的构成和语法结构,学习如何运用语法规则正确地组织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方法和修辞效果的学科。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修辞学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艺术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文学理论与文学鉴赏:是研究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学科。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理论与文学鉴赏帮助学生学习文学的相关知识,了解各个文学流派的发展和特点,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大学语文》名词解释词语释义题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大学语文》名词解释词语释义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52)盗传必究一、名词解释1.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人文主义文学杰出代表。
2.祭文:是指以浓厚的感情对死者表示哀痛、怀念和评价一类的记叙性文章。
3.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光绪年间的举人。
我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
4.《文选》: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世称《昭明文选》。
《文选》是一部文学作品总集。
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子,史书也只略选“综集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
5.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筒斋。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清代诗人、诗论家。
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6.《诗经》: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初至春秋末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是民歌,一百六十篇,因分采于十五个国家和地区,故称“十五国风”;“雅”为西周京畿乐歌,分为大雅与小雅,一百零五篇;“颂”为庙堂祭祀乐歌,四十篇。
它从不同方而反映了社会生活与精神而貌,奠定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7.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参加了以王叔文为代表的新政,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 10年后,义左迁柳州刺史,故世称柳柳州。
8.近体诗:古代诗体之一,也称“今体诗”,指与“古体诗”相对的格律体,为唐宋及后代诗人经常采用。
它在诗的字数、句数、平仄、对偶及押韵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9.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12.叙述:是对人、事、物(或场景)及其变化、发展过程的记写和描述,也称为原委的陈述。
13.傅雷: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
1908年生于上海,他的译著共30余种,其中有巴尔扎克作品15 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文化大革命”中因不堪忍受四人帮集团迫害,与夫人一起含冤去世。
大学语文-大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汉语言文学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雷雨:《雷雨》作者曹禺,创作于1933年,刚刚爆发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2.燕歌行:乐府《平调曲》名。
现存最早的是三国魏曹丕所作的二首,写的是行役之事。
3.悲剧:悲剧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4.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大众一般解作笑剧或笑片,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
基于描写对象和手法的不同,可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和闹剧等样式。
内容可为带有讽刺及政治机智或才智的社会批判,或为纯粹的闹剧或滑稽剧。
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
5.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6.网络文学:往络文学是指以互联网为发表平台和传播媒介,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的手段来表现主题,在网上创作、发表,供网民阅读的文学作品。
7.诗歌:诗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富有节奏的文学体裁。
诗歌是一种大的文学样式。
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应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8.网络: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
9.科学小品: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
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大学语文》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共20分)
1.《战国策》
2.辛弃疾
3.《论语》
4.普希金
二、词语辨析(每词2分。
共10分)
1.“专淫逸奢靡,不顾国政,邹都必危矣”中“专”的意思?
2.“夫黄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中“因是以”的意思?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中“尽”的意思?
4.“迤逦到山路转折处”中“迤逦”是什么意思?
5.“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中“亡”的意思?
三、默写(10分)
再别康桥(全诗)
四、分析题(本题20分)
试分析(晋灵公不君》组麂这一人物的性格。
引文(节录)-
犹不改。
宣子骤谏。
公患之,使钮魔贼之。
晨往,寝门闻矣。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魔退,叹而言日:“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题目:上网要求:1.写成叙述性文章。
2.500字以上。
五、作文(本题40分)。
大学语文整理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它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战国策》:是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末楚汉之争,共约240年左右。
大约为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所撰,原编著者不明。
3、《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为《水经》(记述江河分布情形的一部书)作的注。
全书共40卷,约30万字,所记水道1389条。
这是一部地理名著,亦是散文佳作。
4、冰心: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
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5、维克多·雨果:法国杰出的诗人、小说家、文艺评论家、政论家。
6、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人文主义文学杰出代表,他有37部剧作流传下来。
他的创作标志着近代戏剧的成熟。
7、郦道元:字善长,南北朝北魏范阳(今属河北涿县)人。
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袭父爵为永宁伯。
《水经》原著过于简略,郦道元引用437部书为其作注,繁征博引,详加考求,使《水经注》成为了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地理的重要参考文献,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8、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生平多遭丧乱,备尝人间疾苦。
他的诗大胆揭露统治集团的腐朽堕落,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出社会矛盾与人民的苦难,显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嬗变,被称为"诗史"。
其风格沉郁顿挫,语言凝炼,具有极高的表现力。
9、徐志摩: (1897年—1931)现代作家。
为著名的“新月派诗人”。
其诗作感情缠绵,文笔清丽,极富音韵美。
1918 年起先后赴美国、英国留学。
1922 年回国后,曾在北大等多所高校任教授,1923 与胡适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新月社,后筹办《新月》月刊,是著名的"新月派诗人"。
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
主要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其诗作感情缠绵,文笔清丽,极富音韵美。
10、普希金:俄国作家,他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方面的创作都取得辉煌成就,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大学语文》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大学语文》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大学语文》题库及答案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司马迁2.祭文3.梁启超4.《文选》二、词语辨识(每词2分,共10分】5.“公患之,使组魔贼之”中“患”的解释?6.“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中“凡愚”的意思?7.“王道迂阔而奠为”中“迂阔”的意思?8.“纵一苇之所如”中“纵”的意思?9.“举酒属客”中“属客”的意思?三、默写(本题10分)10.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四、分析题(20分)11.试分析下面叶圣陶《苏州园林》中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2.题目:许愿要求:(1)写成叙述性文章;(2)500字以上。
五、作文(本题40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2.条文,是指以浓厚的感情对死者表示哀痛、怀念和评价一类的记叙性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1、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
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六书是: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2、“春秋笔法”,又称被称为微言大义,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3、《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5、新词语:所谓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
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社会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
6、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指在某一个地方通行的语言。
7、现代汉语规范化:是指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来消除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以提高其交际效果,并促进这种标准的全面推行。
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9、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指屈原开创的、战国后期在楚国流行的一种新诗体;一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体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点,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10、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
建安时期的诗歌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
作品往往高扬政治理想,或抒发人生短暂的哀叹,具有鲜明的作家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11、初唐四杰:指唐代初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的诗歌虽然仍带有六朝绮靡之色,但已经初步显示了刚健之气。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滕王阁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在狱咏蝉》。
12、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五言抒情诗的代表,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梁代萧统编撰的《文选》中,是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委曲婉转,反复低回,情景交融,语言纯净,对后代的文人诗影响深远。
13、文学母题: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单一要素,如常规的情景、旨趣、事件、人物,甚至是不断出现的意象,都可以作为扩展叙事、形成新的文学作品的基础,称为母题。
它比一般所说的主题更基本、更有生成性。
不少文学作品的意蕴,其实就是同一母题的不断创新、演变,这样就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作品链”。
14、乐府:最初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机构。
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歌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借古题写时事”),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称为“乐府”。
例如曹操、曹丕、曹植的创作。
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某些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例如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
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为它们最初也是配乐歌唱的。
15、《四家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16、花间词: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
多写闺情与女性,词风华丽雕琢,奠定了词体发展的基础。
17、婉约派:婉约与豪放是宋词两大基本流派。
即婉转含蓄。
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18、豪放派:由苏轼开其端,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题材广阔,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19、“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剧的合称。
因为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四剧”皆有梦境,故有“临川四梦”之称。
四部作品以《牡丹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且因汤显祖室名“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20、元杂剧:元代的戏曲艺术称元杂剧。
元杂剧由宾白、唱词、科介三个部分构成。
它的体制是:一本四折的形式,外加一、二个“楔子”。
以“折”为单位,一“折”相当于一场戏。
元杂剧的演唱形式是:一折一个宫调,一韵到底。
由一人主唱,旦角主唱的叫“旦本戏”,末角主唱的叫“末本戏”。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剧的成熟。
21、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
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方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
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故又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
元末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
明清传奇就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独占剧坛。
22、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被历代文人推崇,合称元曲四大家。
23、参军戏: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表演形式。
在优戏表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参军戏以滑稽调笑为主要特点。
表演时一般为两个角色,一个叫参军,另一个叫苍鹘。
参军通常都是被戏弄的人,戏弄人的为苍鹘,他们一问一答,滑稽幽默,观看的人以此为乐。
24、“优孟衣冠”,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优孟是春秋时楚国人,常以谈笑进行讽谏。
楚相孙叔敖一生清贫,死后家人困窘,优孟扮作孙叔敖见楚庄王, 楚庄王及左右不能辨,以为孙叔敖复生。
庄王欲让他复做宰相。
优孟以孙叔敖的家人贫困为辞,趁机对楚王进行讽劝,庄王醒悟。
后因称登场演戏为“优孟衣冠”。
25、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大型的讲唱艺术样式,兴起于北宋中叶,有说有唱,以唱为主。
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故称为“诸宫调”。
26、“楔子”是元杂剧结构的一部分,篇幅比较短小,通常居于剧首,交代剧情;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作为剧情的过渡,它是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27、四大徽班:清代乾隆55年(1790年)进入北京城为乾隆皇帝祝寿的四个戏班。
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8、抒情小赋:或称骚体赋。
称其为骚体赋,是因其在表现形式和语言上更多地借鉴楚辞;称其为抒情小赋,是因为较之汉大赋,它们的形制较小,且多以抒情为主。
贾谊是汉代骚体赋的开创者,他的《吊屈原赋》、《鹏鸟赋》是汉代现存最早的骚体赋作。
29、文赋:是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接近于古文。
文辞清新秀美,抒情状物,均以个人体验为主,如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30、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31、前后七子:是明代中期产生的复古派代表人物。
文学上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32、唐宋派:明代中期产生的一个散文流派,他们在散文创作上主张摹唐仿宋,反对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
主要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
33、竟陵派:明末文坛上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继承了公安派的创作主张,但又有所不同,其代表人物有钟惺、谭元春等。
竟陵派在创作上追求“幽深孤峭”与“别理奇趣”,与公安派有着不同的韵味。
34、桐城派:清代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等。
在三文理论上,方苞倡“义法”。
所谓“义”,指的是“言有物”;所谓“法”,是指“言有序”。
姚鼐则主张义理、辞章、考据三者兼具。
35、创造社:新文学著名的文艺团体。
1921年在日本的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会员有田汉等十几人。
先后主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创作的宗旨和倾向是“为艺术而艺术”。
36、“激流三部曲”:巴金的代表作,由《家》、《春》、《秋》三部连续性长篇组成,写于1931—1940年,表现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灭亡的趋势。
37、京派:30年代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等。
他们关注人生,但是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38、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等,“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39、《尝试集》:胡适的白话诗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1920年出版。
内容上抒写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
40、“新月派”:指1926年围绕北京《晨报》的《诗镌》集合的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律的诗人,其中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他们随后还创办了《新月》和《诗刊》,"新月派"由此得名。
41、小诗:是受泰戈尔的小诗和日本俳句的影响形成的,抒写感兴,托物喻理,体式短小,曾“风靡一时的诗歌体裁”。
代表人物是冰心。
42、现代诗派:“现代诗派”是指1932年之后围绕《现代》杂志的一批诗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等,他们善于将日常生活的观察转为哲理性的感悟,其圆熟,冷静的表达常常出奇制胜。
43、湖畔诗人: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