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常见考题汇编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4.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45.报君黄金台上意,。

(李贺《雁门太守行》)46. ,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47.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48.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渔家傲》)49. ,学诗谩有惊人句。

(李清照《渔家傲》)5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5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52.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相见欢》)53.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浣溪沙》)54.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55. ,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如梦令》)二、古诗词理解性填空1. 《行路难》表现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句子是:2. 《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饮酒》中描写傍晚山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悠闲、恬静、自由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使至塞上》诗人借两种景物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 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 李煜的《相见欢》中用丝缕比喻愁思的千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剪不断,理还乱7. 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中,抒发诗人归思难禁的愁绪的句子:,。

8. 《黄鹤楼》极写黄鹤楼远处环境之美的句子,。

9.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以“,”两句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阅读鉴赏题中考题汇总(背诵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阅读鉴赏题中考题汇总(背诵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阅读鉴赏题中考题汇总(背诵带答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阅读鉴赏题中考题汇总(背诵带答案)课内古诗词目录《唐诗五首》野望(王绩)黄鹤楼(崔颢)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春望(杜甫)雁门太守行(李贺)赤壁(杜牧)渔家傲(李清照)课外古诗词目录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龟虽寿(曹操)赠从弟(其二)(刘桢)梁甫行(曹植)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浣溪沙》晏殊《采桑子》欧阳修《相见欢》朱敦儒《如梦令》李清照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通过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和诗人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每一棵树都顶着一抹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披上了落日的余晖。

树叶黄了,落到地上,山后的太阳余晖落在山上。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1答: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故乡景象。

4.本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答: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句援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豪情?答:作者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了,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运用典故,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隐逸山林的愿望。

二、《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古诗词鉴赏练习(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古诗词鉴赏练习(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野望》2《黄鹤楼》3《使至塞上》4《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5《钱塘湖春行》6《庭中有奇树》7《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开头,作者用这两个形象。

这就等于告诉人们说,,表现了作者,当时这是难能可贵的。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

“壮心不已”表达8《赠从弟》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第一个“一何" ,第二个“一何”。

2.诗是怎样表现松树不畏"凝寒”而“有本性”的品质的?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猛烈,而松枝又如此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诗人采用的手法,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通过描画它与狂风、冰雹的搏斗,突出了。

3.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柏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塑造了一个。

作者,并. .9《梁甫行》10《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话朴实,回答深刻,表达了。

2.末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富有哲理,含蓄得表达了。

“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xian”字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四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四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四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151页课后古诗词赏析题(含答案)精心整理《浣溪沙》(宋)XXX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XXX归来。

XXX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2.请简要分析“XXX径独徘徊”中“独”字的含义。

“独”字写出词人因怀念友人而感到抑郁伤感,表现了孤寂、失意的情怀。

3.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子:“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

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怅惘情思。

(或“去”是花落去,“来”是XXX归来,来去对比,表现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XXX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XXX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伤春惜时,以及对XXX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寄意深刻,发人深醒。

5.请简要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XXX归来”蕴含的1哲理。

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XXX[宋]XXX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到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XXX、恬静、淡远的春景。

(3分)2.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如何的图景?(4分)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等意象。

部编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常见考题汇编

部编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常见考题汇编

部编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常见考题一、《野望》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1 野望【名句默写】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

2.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

3.诗中描写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写道:“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本诗中与其意思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请写出本诗第三、四句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4.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课外阅读】一、[2017·德州]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常考题库(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常考题库(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常考题库(附答案)___的《黄鹤楼》古人曾经乘着___飞走了,而现在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___一去不复返,千载白云空悠悠。

晴朗的天空下,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凄凉。

日暮时分,不知故乡在何处,江上的烟波令人感到忧愁。

分析:1.首联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落。

2.中间两联通过对景的描写,表现了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变迁。

3.___过对心情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未来的迷茫。

4.整首诗通过对黄鹤楼的描写,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传说仙人曾乘___飞去,而如今空空的黄鹤楼只留下了传说。

然而,___却在千百年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登上楼顶,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辨,___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但是,当夕阳西下时,远眺江面上浩渺的烟波,让人不禁感到忧愁,思念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尤其是在尾联中。

前四句描绘了景色,而尾联则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这首诗中,“___”和“突”字并没有重复之嫌,因为它们贯穿了整首诗的气势和自然天成,读来并不会感到重复。

第五、六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的实景,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___的《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的忧愁心情与思乡、无奈之苦。

诗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___”一句,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孤独与无助。

此外,诗中也描绘了边塞的景色和守将的壮烈,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守卫边疆的敬意。

这首诗被称为边塞诗,因为诗题“使至塞上”,诗中出现了许多地名和官名,如“居延”、“汉塞”、“___”、“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都与边塞相关。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炼字赏析(从意境和炼字方面):这两句诗描绘了壮美的塞外风光,用“直”和“圆”两个字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深刻的感受。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古诗理解性默写真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古诗理解性默写真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理解性默写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很高昂的诗句是:。

2.王维《使至塞上》中以“征蓬”“归雁”自比,写飘零之感的句子是:。

3.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西亭日暮》中写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

4.崔颢的《黄鹤楼》中表现了浓浓乡愁的诗句是:。

5.自然的风景往往触动诗人的情怀。

微雨拂面或骤雨敲窗,都能被诗人听出无限的诗意。

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含有“雨”字的古诗词:。

6.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

7.在《春望》中作者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世之情的两句诗是:。

8.杜牧在《赤壁》中以东吴两位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政治军事情势变迁的诗句是:。

9.我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有一句诗与其意相似,这句诗是:。

10.《赤壁》中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

1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对故乡山水无限眷恋之情的句子是“。

”12.大诗人东坡居士曾经盛赞王维的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就以清晰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上风光图。

13.曹植《梁甫行》中表现海边的贫民生活极其艰苦,只能住在田野的草棚里的句子是:。

14.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以游动的视角来描写船由蜀地到荆门的景物变化,视野也随之开阔起来。

15.《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16.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17.《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18.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19.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20.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21.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优国和思亲之情:22.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句子是:23.李清照在《渔家傲》中,“”一句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写出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常见考题汇编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1.解释下面的词语。

历历: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乡关:故乡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答:不重复。

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答: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4.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5、崔颢的《黄鹤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出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的忧愁心情与思乡、无奈之苦。

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翻译: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边塞。

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

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

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1、作者王维,唐代诗人。

2、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进西北边塞慰问。

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3、1—2句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4、“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赏析:答:山高路远,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的抑郁、愤慨。

5、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炼字赏析(从意境和炼字方面):答: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从“诗中有画”方面):答: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景色虽不多,但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是抽象派的作品。

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边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辉映着波澜不惊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8、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9.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10、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看到大漠景色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1、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答: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答:“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5、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答案:怜。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答: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7、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翻译:走在西湖边。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1、《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2、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3、暖树:向阳的树。

4、不足:不够。

5、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行”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喜悦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