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合集下载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交通和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通过掌握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状况,思考分析推动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建立橱窗板报,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和通信发展的直观认识,并加深对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探究指导历史宫殿【基础知识解析】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演变特点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

轿子、马车等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如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取代。

与此同时,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也日趋重要,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不过,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的多。

2、人力车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仅北平、天津、上海三市就有数万辆之多。

3、自行车的演进自行车于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

4、电车和汽车的演进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运行较晚,上海是1924年,北京则是1935年。

5、火车、轮船和飞机等交通工具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得以发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中国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实现了火车、飞机的运营。

6、现代中国交通的特点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从马车、各种人力车,到现代化的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题1:下列关于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迁的表述,错误的是()A、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依赖机械牵引B、民国时期,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C、电车和汽车的出现,是中国交通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D、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思路与技巧: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交通工具仍然依赖于原始的人力与畜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精品教学案例_1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精品教学案例_11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因此,本课对于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原因及影响掌握就尤为重要。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2节课。

它上承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下启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时又相对独立,共同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各个层面。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方面体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另一面给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的办法,指导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搜集材料,制作课件。

课前将学生分为铁路公路组、水运航空组、通讯组等八小组完成各组任务(搜集材料、制作课件、课堂展示)。

要求展示时间5--7分钟左右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1)搜集老照片,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变化。

教学重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用图片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信,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

中国近代史-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中国近代史-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年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 制水上飞机,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开通。 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
运营。 ——依据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教材整理
与铁路运输业相比,材料表明中国航空业发 特点:航空事展业历的程发有展起何步特较点晚?,但是发展较快。
交通拥挤
能源紧张
环境污染
不良信息
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
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 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 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 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 情况表明( )
、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上海成为女性解 放的中心、女性读书开始为人们接受、民族 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从材料中可得出什么信息?结合所学谈谈出 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信息:中国铁路建设事业受顽固派的阻挠发 展迟滞。
原因:清政府的迂腐;封建迷信对人的毒化。
如果说世纪、年代,中国铁路开始出现但 受阻挠,到了世纪年代末反对之议已波澜不兴 了,原因是什么?
《马关条约》签订,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 出(投资或贷款)的新时代。
“黄鹄”号轮船
“万年青”号轮船
创办于年上海轮 船招商局是近代最早 的航运企业。
上海轮船招商的经营广告:“宗旨——发展中国航 运,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 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 评”等。对该“广告”解读错误的是
.船招商局注重扩大经营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 .打破了我国航运业被外国垄断的局面 .有利于我国水上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史。由以上可知选B项。

2.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 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识表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图表 体现了交通工具数量的变化,④不能反映题意,排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资金不足
思考一:1876-1894年铁路发展为什么缓慢?
同治二年(1863)上海洋商禀请造上海至苏州的铁路时, 总理衙门即指示李鸿章:“铁路与发铜线,事同一律,万难 允许”,并要求“密致通商各口岸,一体防范”。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明令禁止
光绪五年(1879年),奕訢奏称:“电线铁路各事……应 由该督等随时酌度情形,奏明办理”。 ——《洋务运动》
地方试办
思考一:1876-1894年铁路发展为什么缓慢?
对话高考
(08宁夏文综)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 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 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观念束缚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5.电视剧《闯关东》讲述了济南章丘朱家峪人朱开山一家,从清 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闯关东的前尘往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朱开山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可能用到 的四种交通工具。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晚清中国交通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特点:新旧交通工具并存。(或:传统的帆船、独轮车,近代的 小火轮船、火车同时使用) 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贫困,阻碍社会发展;西 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政府及各 阶层人士的提倡与推动。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二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件 人民版必修2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二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件 人民版必修2
是( a邮政 A.abcd C.adbc B ) b无线电报 c有线电报 B.acdb D.adcb d电话
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
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 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C.铁路交通业 B.大众报业 D.轮船航运业
第二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 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古代的交通工具——
木船、马车、轿子
晚清中国创 办的最早的 近代航运企
业。首次打
破列强的垄
断局面。
轮船招商局
轮船(1865年)
“万年清” 号
重庆三峡轮船股份 有限公司游轮
长江轮船海外旅游总
公司游轮神州号
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
我国最早的铁路--淞沪铁路。光绪二年(1876)淞沪铁
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京张铁路的设计者 詹天佑
1909年9月24日,中国人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通车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詹天佑故居“铺 上”京张铁路钢 轨
1902年3月, 上海人议论最 多的是一种能 够在街上自动
A )
5.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 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
这反映了(
) A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6.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
中国交通工具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020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2020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选择题1.下列交通工具是19世纪中后期从外国传入中国的是( )解析:1906年,在天津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20世纪初,汽车才开始出现在上海;黄包车是在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基础上改进的;自行车于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因此答案为D项。

答案:D2.“稀奇稀奇真稀奇,两个轮盘当马骑”,这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经常念的一句童谣。

它说的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种交通工具。

这一新交通工具开始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是在( )A.19世纪中期B.20世纪初C.新中国成立后D.改革开放后解析:“稀奇稀奇真稀奇,两个轮盘当马骑”童谣说得是自行车,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初德国入侵青岛,德国传教士把自行车带入了青岛,时间是1903—1905年,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3.2010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若100年前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百姓前往上海不可能采用的方式是 ( )A.乘坐蒸汽轮船B.乘坐火车机车C.乘坐民航客机D.乘坐马车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2010年前的100年是1910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中国百姓乘坐民航客机是不可能的,故选C项。

答案:C4.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不包括”,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而不是“减缓”,故选D项。

答案:D5.大龙邮票是中国第一套邮票,始发行于1878年7月24日,其面值以海关的记账单位关平银表示,近十年其价格一路飙升。

下列关于其发行部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大清邮政发行②当时邮政并未脱离海关③还处于邮政试办阶段④邮政与电信合一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解析:由“1878年”发行大龙邮票,以“海关的记账单位”表示面值,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正确。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整体感知】: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习目标】【预习导学】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中国服饰的变迁:(1)服饰变迁的总体趋势:由、、、,逐渐向、、、转变。

(2)男子服饰:①传统服饰:鸦片战争前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②西洋服饰—: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③中西合璧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基础上,吸收欧美服饰优点形成的。

在后的几十年里,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3)女子服装:改良式,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废止缠足:①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首先主张“”,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破除神权等法令;③广大农村缠足陋习未止。

(2)婚姻自由:、、以及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在中国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的是、。

②清末民初以来反对,主张。

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

③新中国成立后,、已成为一种时尚。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更新:(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的演进。

(2)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传统的代步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作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

(3)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①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在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4)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①电车:出现于年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②公共汽车:出现于年的。

③轮船: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年4月,中国建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得以发端。

④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中国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交通工具发展的主要动力。
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3、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②有利于近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原因
(1)外因:
①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
②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2)内因:
①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各个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
②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巩固训练】每题3分
1.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2、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
【合作探究】【B类问题】
1、阅读材料:
京沪高速铁路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将对加快“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及沿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沟通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重大积极影响。……京沪高铁是高铁技术的集大成者,科技创新造就多个世界纪录。对沿线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带动作用,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摩托车:改革开放以来,摩托车逐渐成为城
乡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
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
我国第一辆摩托车
世界最帅超级摩托车
世界最牛摩托车手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1)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
展迅速,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及设计者卡尔·本茨(德)
轿子的那些事
龙辇《niǎn》:皇
帝乘的轿子,32人抬。
凤辇:皇后乘的轿
子,16人抬。
轿子的那些事
官轿:三品以上大官虽
可用银顶,皂色盖帏,在 京城内四个人抬,出京用 八人。四品以下只准乘锡 顶、两人抬的小轿。
婚轿:民间一般为
二人抬轿,只有“娶 亲用的花轿”允许八 人抬轿。
古代其他的代步工具
古代交通基本靠走
人力车(“黄包车”或“东洋车”)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人力、蓄力牵引的交通工具
(2)新式交通工具——自行车
19世纪中后期,“洋马 儿”传入中国。
“后来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下令把宫门的门槛一 律锯掉,这样出入无阻地到处骑。”(溥仪)
新中国一度成为“自行车王国”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1.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 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导致这一改变的重要 因素是 ( ) A.服饰的中西合璧 B.报刊杂志的创办 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D.交通通信工具的改变
解析:题目中强调传统的粗略时间观念被精确的时 间观念替代,A、C两项与时间关系较远,可以排除。 B、D两项都与时间有关,但是报刊发行时间的精准 程度显然要低于交通通信工具,所以选D项。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别肠转如轮”“眼见双 轮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可知,描述的是近 代交通工具的革新,它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故选A项。B、C、D三项均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
6.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第一张交通告示, 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 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于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 “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这说明( )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2)1896年,“大清邮政局”设立,1906年, 成立邮传部。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3)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4)1949年11月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 合一新时代。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 手机网民6.95亿,增长率连续3年超过10%。移动互联 网发展推动消费模式和经济业态不断创新变化。
青少年沉溺于手机 游戏、上网,影响学业; 手机引发的犯罪、事 故……
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对 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提高了生活质量 加快了信息传递 提高了效率 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2、电信事业的发展
(2)电话的发展
贝尔(美)和他 发明的有线电话
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 和电话营业局继续增加 20C80S后,通信技术迅 猛发展
马丁·库帕(美)和他发 明的第一部手机(1973)
截止2003年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 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
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3)城市交通:
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上海最早引进的公共交通工具有轨电车
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开始运营
2003年运营的上海磁悬浮列车。西起上海地铁2 号线龙阳路站,东到浦东国际机场,线长30公里,最 高时速431公里,单线运行时间为7分20秒。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社会性质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 通,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 里程碑意义。
青藏铁路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3、远程交通工具的发展
(3)民航
莱特兄弟(美)制造的第一架飞机
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形成覆盖大 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运营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在 说明近代交通文明已经在上海逐步确立,故选D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 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 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种,各驿站设 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唐代对邮驿的 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 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 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驿传通信的特点? 答:驿站及从事驿务的人员多,耗费人力、物力较大。 邮驿的种类较多。邮驿制度比较完善,组织和邮递速度 达到很高的水平。
2.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 该状况主要体现了( ) A.清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
解析:20世纪初,近代中国马车和汽车同时出现,说 明西方文明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西方的先进交通工 具传入中国,但是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并没有消失。
1876年7月1日吴淞铁 路试车列车待发
吴淞铁路在建成通车后十六个月被清政府以 285000两白银的价格赎回并拆除,拆下的钢轨和器材 后来运到台湾,说是要用以修台湾铁路,结果堆在高 雄海滩上任其锈蚀成为一堆废铁。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一口竖井。为 了运输煤炭,清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 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这条铁路于1880年兴建, 1881年通车。铁路建成后,守旧人士认为机器会震 动皇陵,破坏风水,因而加以反对,人们不得不把 机器动力改成用驴马来拖车。
慈禧生前坐过的汽车
目前全球汽车保有量约为11.2亿辆,美国2014年 保有量2.5亿辆(总人口3.19亿)。截至2015年底,我 国汽车保有量达1.72亿辆,私家车总量超过1.24亿辆, 占小型载客汽车的91.53%,全国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 31辆私家车,汽车驾驶人超过2.8亿。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人力车、汽车、有轨电车、畜力车、自行
车、轮船、火车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古代是如何通信的呢?
通讯基本靠吼
烽火戏诸候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1)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1842年,英国首先在香港设立邮局,之后又 在各通商口岸设立邮局,各国公使感到自行投递 邮件多有不便,便改由总理衙门转交驿站代寄。 同年,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曾建议清政 府仿照西方创办国家邮政。1866年,总路衙门将 代办邮递任务转交海关兼办,发行了自己的首套 邮票——上海工部大龙邮票。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 ,22岁玄奘从长安起 步,历经17年之久,5万里行程,138个国家,带回 了佛教经典520箧,657部。
1841年7月14日,林则徐凄然乘舟离开镇海, 1842年12月10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伊犁,除 去河南开封治理水患的6个月和因病滞留西安3个月, 历经了8月之久。
直隶总督李鸿章视察唐胥铁路
詹天佑
京张铁路为詹天佑主持修 建并负责的中国第一条铁路, 全长约200公里,1905年9月开 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时间 不满四年。是中国首条不使用 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 行设计,投入营运的铁路。施 工时间比原定缩短了两年,而 建造成本亦比原来预算(700万 两白银)节省了200万两白银。
环境污染等问题;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
人力、自然力到机械力 引进到自制自研 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平民化、普及化 涉及到海陆空 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新旧交通工具并存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正处于国民党的反动统 治之下,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不慎暴露了身份。为了 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追捕,他在上海市区与特务展开 了周旋。在这过程中,他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 后来他决定转移到南京,又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 呢?说出你的依据。
思考:哪种交通工具客运量最大?
新华网2015年北京3月16日电记者从交通运输部获 悉,春运期间全国共发送旅客28.09亿人次,比去年同 期增长3.5%。其中,铁路2.95亿人次,道路24.22亿人 次,水路4284万人次,民航4915万人次。
推动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因素?
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 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 中国人民反抗,投资于交通建设。 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提供了物质条件。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历届政府大都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影响?
进步性: ➢ 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进步; ➢ 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思想观念; ➢ 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 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局限性: ➢ 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 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堵塞、交通事故、
3.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 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 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 ) A.电报 B.火车 C.电影 D.电灯
解析: 根据题干诗歌的内容推测该文明成果是通信工 具有线电报,故A项正确。
4.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的作用时说:“国家 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 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是( ) A.调运快捷 B.连接中外 C.资源开发 D.经济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