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社会经济概况

合集下载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建设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 素质人才。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产业核 心竞争力。
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 势互补。
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内外市 场的联系与合作。
农业现代化
梅州市将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 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工业转型升级
梅州市将继续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改 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工 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未来几年梅州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预测
1 2 3新兴产业Fra bibliotek育人口流动
梅州面临人口外流问题,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流 失,对其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03
梅州经济发展未来趋势预测
未来几年梅州经济增长趋势预测
01
稳步增长
梅州经济增长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主要驱动力包括梅
州市内需的不断扩大、企业投资增加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02 03
逐步恢复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梅州经济增长将逐步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同 时,梅州市政府将继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稳定 经济发展。
2023-11-21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汇报人:文小库
目录
•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概述 • 梅州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梅州经济发展未来趋势预测 • 推动梅州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01

梅州概况_精品文档

梅州概况_精品文档

梅州概况梅州,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北部,是广东的一个地级市。

梅江流经该市,因此得名梅州。

梅州地处粤东山区,地势较高,气候温和。

梅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下面将从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介绍梅州的概况。

地理特点梅州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市总面积约1434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6%。

梅州地形起伏,山区多,平原较少。

主要山脉有梅州山脉、龙门山脉和瑞金山脉等。

梅江是该市最主要的水道,流经市区,是梅州地理的重要特点之一。

历史沿革梅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居民主要以游猎和采集为生。

公元前214年,梅州地区进入岭南文化的时代。

随着历史的发展,梅州逐渐形成了一个府州制的历史名城。

1952年,梅州地区成立了梅县、兴宁县和梅州市三个行政区划。

经济发展梅州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水稻、茶叶、蔬菜和水果种植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梅州地区盛产柚子和橙子,是中国柑橘之乡。

除了农业,梅州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以纺织、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为主要的产业。

另外,梅州还在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文化底蕴梅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梅州是粤剧的起源地之一,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戏曲形式,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此外,梅州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梅州木版年画、梅州籍拳术和梅州古民居等。

梅州还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如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清华园、中山纪念堂、梅县古城等。

旅游资源梅州地处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其中,梅县古城是梅州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堡建筑群,被誉为“故城四望翩然出,梅州八景陶陶笑”。

另外,梅州还有梅江源头、密溪温泉、白水洞等自然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生活环境梅州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

近年来,梅州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市区交通便利,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梅州也注重绿化和环保工作,努力创建生态城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报告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报告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报告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边缘,是广东省的重要中等城市之一。

梅州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在广东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力,也在全国范围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一、现状分析1.产业结构梅州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其次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和渔业,占据了一定的比重。

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采矿业,其中制造业是梅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批零服务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是最具潜力和增长空间的产业。

2.经济总量梅州市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在广东省内占据较高的地位。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梅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约5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6.8%。

这显示出梅州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尽管增速较之前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较高水平。

3.人均收入梅州市的人均收入在广东省内处于中等水平。

根据数据统计,2019年梅州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3.5万元人民币,与广东省平均水平接近。

虽然梅州市的人均收入相对较低,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二、未来趋势分析1.发展定位未来,梅州市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聚焦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

梅州市将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主要方向,提升产业链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2.重点产业未来,梅州市将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梅州市将以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为重点,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梅州市将继续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金融、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3.拓展内外市场未来,梅州市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内外市场。

梅州市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益。

同时,梅州市将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本和技术资源进入梅州市,提升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梅州市自然资源与现有状况

梅州市自然资源与现有状况

梅州市已发现的矿产有54种,金属类有铁、锰、铜、铅、锌、 钨、稀土氧化物等,非金属类有煤、石灰石、瓷土、石膏、 大理石等。水资源丰富,境内多年平均降雨总量251.6亿立 方米。全市人均拥有本地水资源量2579立方米。地下热水资 源丰富,水温高,水质好,流量大。动植物种类繁多,经济 价值较大的主要兽类和鸟类有200多种,两栖、爬行类动物 有100种以上。境内有2000多种高等植物。
(二)加快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梅州市经济社会未来发展介绍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 施建设,发展环境日 益优化。
(四)改善重点民生,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
步。
结语:
梅州虽然是经济欠发达的山区,但是与珠 三角的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梅州尤其发展经 济的独特后发优势。梅州经济要发展就要 实现将梅州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 发展道路,在青山绿水中实现绿色崛起。 祝愿梅州的明天更加美好!
资源优势
梅州的优势在于它保存相当完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 自然资源。由于山多地广,梅州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境内有鸟兽类二百多种,高等植物二千多种,生态公益 林六百一十三万亩,森林覆盖率达七成以上。境内还拥 有大量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梅州的饮 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百分之百。梅州境内有煤炭、铁矿、 石灰石、稀土、瓷土等五十四种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 此外还有近一百二十四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和丰 富的温泉水、矿泉水资源,耕地后备资源达五十万亩。
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决 策部署,围绕“全力加快绿色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的 核心任务和“三年大提速、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的目标要求, 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发展战略,办好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创 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特色宜居城乡,发展精致高效农业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10年省对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考评,我市位居全省第四名。 2011年在幸福广东指标、群众幸福感测评中,我市有幸再居粤东西北 之首。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733.18亿元,比增14.5%;地方财政一 般预算收入46.89亿元,比增26.4%。今年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 339.47亿元,比增9.25%;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 110.63亿元,比增12.8%,固定资产投资156.62亿元,比增20.4%,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35亿元,比增14.1%。

梅州经济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梅州经济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社会实践报告书题目论建国后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姓名邹灵珊专业11法学班级11级法学1班学号1103010161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法政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梅州经济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摘要: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被称为“世界客都”,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

此外梅州还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等的殊荣,梅州还因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客家民风成为广东省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但是由于受到区位、交通、历史、经济发展基础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梅州的经济发展相对发展较为缓慢。

本文将通过调查梅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发现梅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并为梅州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彰显后发优势,实现绿色崛起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梅州;经济发展;分析;绿色崛起梅州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其在经济发展方面既有在历史、区位因素、发展基础薄弱的因素的制约,但是在另一方面梅州又有其自身在自然环境、是著名侨乡等方面的后发优势。

下面本文将具体分析梅州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将以此为依据也提出一些建议,为梅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彰显后发优势,实现绿色崛起出一份力。

梅州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第一丰富的自然资源,梅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藏点多面广,开发前景广阔。

已探明储量的的矿产资源有48种,530多处矿床。

其中煤储量2.7亿吨,占全省第二位;锰、铁储量分别占全省的20%和30%。

五华县的稀土、梅县的铜、蕉岭的石灰石、大埔的瓷土、兴宁的煤、平远的铁,以其储量丰富、品位高而颇负盛名。

水资源丰富境内多年平均降雨量250.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28.7亿立方米,产水量259.7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发电量77.5万千瓦,地下温泉多(特别是丰顺县)、水温高、水量大,还有丰富的矿泉水资源。

动物资源丰富梅州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经济价值较大的主要兽类和鸟类有200多种,两栖、爬行类动物有100种以上。

广东梅州市

广东梅州市

广东梅州市一、梅州市概况广东梅州市位于中国的广东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7′10″-117°50′40″,北纬23°26′16″-24°39′50″之间。

梅州市总面积为15269.92平方公里,下辖7个区,6个县,总人口约为800多万人。

梅州市地处五大水系交汇的中心,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梅州市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

二、梅州市的历史与文化梅州市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8年左右。

梅州市在古代属于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地区,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梅州市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平远古城、建宁古城等。

梅州市也以梅花而闻名,梅花是梅州市的市花。

每年的春季,梅州市举办盛大的梅花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梅花的美丽。

三、经济发展梅州市以农业为基础,兼有工业,农副产品出口和旅游业等多元化经济发展。

梅州市的主要农产品包括柑橘、木瓜、荔枝、花椒等水果和茶叶、烟叶等作物。

梅州市的工业主要有纺织、机械、食品加工、建材等行业。

近年来,梅州市积极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并加强区域合作和产业转型升级。

梅州市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为梅州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旅游景点梅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

梅州市的旅游景点主要有:1. 梅州市博物馆:展示了梅州市的历史和文化。

2. 福田古村: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古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岭南风格。

3. 丰顺百合湖:是一个以栽培和观赏百合为主题的旅游景点,湖水清澈,百合花盛开时美不胜收。

4. 梅县楼台山:是一个以梅花为主题的文化景区,有梅花园、梅溪漂流等项目,游客可以欣赏到如诗如画的梅花景色。

5. 东山岛: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旅游景点,有壮丽的海景和许多濒危动植物。

五、美食与特产梅州市有着丰富多样的地方美食和特产。

梅州市的地方美食以潮汕菜为主,口味独特,精选海鲜和新鲜蔬菜为材料,烹饪精细。

梅州调查报告

梅州调查报告

梅州调查报告梅州调查报告梅州,一个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城市,以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闻名。

本文将对梅州进行一次调查,以了解这个城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梅州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梅州位于粤东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梅州市总人口约为600万人,其中城区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一半。

梅州市下辖梅江、兴宁、梅县等县级行政区,各区人口分布相对均衡。

二、梅州的经济发展情况梅州市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以茶叶、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为主要农业产业。

然而,近年来,梅州市开始积极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以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梅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了一批外来投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梅州的文化特色梅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梅州的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梅州文化。

梅州的传统手工艺品如梅州剪纸、梅州木雕等也享誉国内外。

此外,梅州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如丰顺西湖、梅县大佛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四、梅州的教育和医疗状况梅州市注重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梅州市下设多所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医疗方面,梅州市拥有一批现代化的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满足了市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五、梅州的社会治安和环境状况梅州市的社会治安状况相对较好,治安环境较为稳定。

梅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梅州的空气质量和水质状况逐渐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六、梅州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梅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梅州的山水风光如丰顺西湖、梅县大佛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此外,梅州市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综上所述,梅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

梅州市政府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梅州市还面临一些挑战,如经济结构不够多元化、环境污染等问题。

梅州市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主要年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统计(1978-2018)

梅州市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主要年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统计(1978-2018)

2001年后为海关数.2002年后卫生技术人员数为新统计口径.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2年实行新统计口径.2005年后实际利用外资为外商直接投资数.本表2011年起职工工资总额及职工平均工资为在岗职工数据.2013年起卫生机构数包括村级卫生机构数.从2010年起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口径分别调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按新口径计算.注: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限额以上工业.2.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财务指标为限额以上工业数值.3.2000年邮电业务总量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2016年.2017年电信业务总量按2015年不变价计算.邮政业务总量按2010年不变价计4.2005年后交通运输指标按省调整后的反馈数.2014年起货运量.客运量均未含铁路及航空运输.注:1.耕地面积从2008年起采用国土部门的统计口径及数据.2.本表2007-2010年从业人员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平滑调整.3.2011年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统计口径为5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统计数据.与以前统计口径不同.数据不能直接对比.4.2015年起年末总人口分组由"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调整为"乡村人口"和"城镇人口".财政分组由"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调整为"5.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为增速.农业相关数据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进行了调整.计口径不同.数据不能直接对比.组由"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调整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摘编自《梅州统计年鉴2019》计算.邮政业务总量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数据.年实行新统计口径.职工数据.2013年起径分别调整城镇和农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州社会经济概况梅州社会经济概况1.1.1 人口增长趋势分析梅州市现辖梅江区、梅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和平远县六县一市一区(图1.1-1)。

图1.1-1 梅州市行政区划图2006年末梅州市总人口500.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3.40万人,非农人口所占比重为24.6%,性别比106.1:100,人口密度314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3‰。

1986-2006年梅州市人口统计见表1.1-1。

表1.1-1 梅州市1986-2005年人口统计年份总户数总人口人口(男)人口(女)非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年)(万户)(万人)(万人)(万人)(万人)(‰)1986 82.35 404.27 206.79197.4856.09 10.151987 85.40 411.80 210.99200.8159.54 10.851988 87.60 417.78 214.01203.7760.04 9.081989 89.05 425.05 217.96207.0961.41 9.121990 91.12 433.54 222.31211.2362.30 18.111991 93.43 438.85 225.17213.6864.70 14.991992 96.42 443.09 227.8215.2968.32 13.241993 98.16 447.64 230.21217.4372.37 12.501994 100.8453.2233.0220.276.77 12.571 4 4 01995 102.91 458.81235.93222.8881.38 12.231996 104.89 464.61239.3225.3186.23 12.211997 107.05 469.44242.17227.2791.08 11.221998 111.10 473.42244.56228.8794.57 9.531999 113.60 476.13245.99230.1496.91 9.502000 117.12 485.15250.07235.08100.117.302001 118.84 486.38250.54235.84101.395.422002 121.37 488.32251.6236.72118.614.902003 124.97 490.6252.73237.87120.015.052004 125.54 496.89255.79241.1121.584.862005 127.0498.9256.5242.3122.5 4.811 2 5 7 82006 128.16500.94257.73243.21123.44.93 注:表中数据引自《梅州统计年鉴200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见图1.1-2。

1.1.2 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2006年,梅州市全市生产总值349.24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58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53.36亿元,同比增长15.0%;第三产业增加值118.30亿元,增长7.4%。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06年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2.2∶43.9∶33.9,对比“九五”末期的2000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8.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

10293227472870547666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990年1995年2000年2004年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图1.1-2 梅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2%(上年为100%),上涨2.2个百分点。

其中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2%,上涨2.2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零售价格总体上有所下降;农产品价格继续有所上涨,其中食品类上涨3.7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下降0.3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5.3个百分点,其中水、电、燃料类价格上涨8.3个百分点。

2006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12.8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2.75万人,比上年增加0.47万人。

全市城镇通过各种途径安置失业人员就业2.69万人,全市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2.71%,年末国有企业中下岗失业人员仍有27194人。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劳动就业和保障压力较大;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慢,部分城乡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经济总体发展速度较慢,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不够合理;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平衡,部分县(市)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财政负担较重;安全生产仍存在一些隐患。

梅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见表1.1-2。

表1.1-2 梅州市经济发展指标单位:亿元年份(年)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1990 42.17 39.21 24.29 1995 127.87 129.77 65.26 2000 180.50 167.09 86.33 2004 285.58 280.99 105.78 2005 314.46 314.66 112.87 2006 349.24 362.62 120.67注:表中数据引自《梅州统计年鉴2006》梅州市经济总体欠发达,与广东省、全国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差距较大。

目前,梅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广东省的地级市中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而且在广东省的5个山区市中的经济实力排名也处于中下游的地位(表1.1-3)。

表1.1-3广东省五个山区市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指标单位梅州韶关清远河源云浮总人口万人498.92318.66393.4337.36263.36土地面积Km21587183851916158267779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亿元314.46305.74315.72200.13215.29第一产业亿元71.9458.3172.5643.0578.22第二产业亿元130.53154.23116.2577.8972.24第三产业亿元111.99138.18126.9079.1864.82工农业总产值亿元427.53533.01524.22280.03350.11人均生产总值元766612008867 7193 9241地方财政收入亿元15.1819.913.258.52 9.33职工年人均工资(在岗) 元141151821418321161321450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4181 3738 3618 3764 4227 注:表中数据引自《梅州统计年鉴2006》总体而言,梅州市和全国大部分城区的情况一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10多年的大力发展,经济实力在原来的低起点上取得了比较显著成绩。

各产业(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已有了较好的开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出得到了较大提高。

但与省其他城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表1.1-4);经济总量占广东省和全国的比重与其人口、土地所占的比重不相一致,人均GDP绝对值较低。

此外,梅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迟缓,工业化进程滞后,目前尚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

表1.1-42005年梅州市与广东省主要经济指标比较计算单位广东省梅州市2005年增长率%2005年增长率%总人口万人9194.000.9 498.92 0.481GDP 亿元22366.5413.8 314.46 7.8第一产业亿元1395.234.5 71.94 3.0第二产业亿元11339.9315.0 130.53 9.0第三产业亿9631.13.7 111.99 11.2元37人均生产总值元24438 12.4 7666 8.68地方财政收入亿元1807.2022.3 15.18 21.5农民人均纯收入元4690.497.4 4181 1.75注:表中数据引自《广东统计年鉴2006》、《梅州统计年鉴2006》1.1.3 水、土地等资源的利用趋势分析梅州市地处赤红壤地带,土壤类型复杂多样,成土母岩多为花岗岩,小部分为玄武岩,山地丘陵为母岩风化形成的赤红壤,土壤普遍呈酸性;韩江三角洲平原主要为水稻土,;练江、榕江下游的潮阳区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垂直分布不大明显,山地为赤红壤、平原为河流冲积土、坑廊为谷底冲积土、台岗阶地为或者洪积土。

各种类型土中又夹杂着过渡性土壤。

花岗岩赤红壤植被主要有马尾松、台湾相思、木麻黄等;部分荒坡地开垦为旱园,种植花生、柑橘等;玄武岩赤红壤土层深厚,有机物质丰富,质地较粘,主要栽培荔枝、龙眼、柑桔等果树。

潮沙泥土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分布于韩江下流支流沿岸,主要种植蔬菜、花生、大豆、番薯和柑橘等;水稻分布于全市各地,主要以种植粮食类、蔬菜类、果类为主。

境内植被带有较明显的南亚热带泛热带特色,既有乔、灌林混交,又有针、阔叶林。

自然植被主要有马尾松、苦楝、樟、柯、榕等乔木,配成各个群落、零星分布于高丘地带,此外还有人工种植的梅、桃等组成的林果混合群落。

南澳岛土壤为赤红壤,植被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旱中生性亚热带草坡。

梅州市土地面积15870km2,2005年耕地面积为12.19万公顷。

全市耕地面积从1990年212.3万亩人均0.49亩减至2001年198.6万亩人均0.41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水土流失仍较为严重。

由于各种原因,全市仍有水土流失面积1863平方公里(其中自然侵蚀面积1725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1.8%。

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侵蚀面积、危害程度有加剧趋势。

较为严重的是五华、兴宁,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市的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