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说课稿

合集下载

202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8课百家争鸣说课稿新人教版

202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8课百家争鸣说课稿新人教版
简短介绍百家争鸣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百家争鸣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基本概念、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
过程:
讲解百家争鸣的定义,包括其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
详细介绍每个学派的特点和主要思想,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百家争鸣案例分析(15分钟)
四、教学策略
1.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方法,如图片、视频、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点的联系,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4.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针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采用案例研究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提高评价能力。
-针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采用项目导向学习法,分组完成相关项目。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百家争鸣时期的学者,阐述各自学派的主张,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实验:通过模拟古代科技实验,让学生感受古代学者的研究方法。
4.请学生简述百家争鸣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答案: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时期,它标志着中国思想的多元化和学术的繁荣,为后世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5.请学生结合所学,谈谈自己对百家争鸣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百家争鸣是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竞争、碰撞和融合,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活跃性和包容性,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3年3月2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初中历史人教版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分析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分析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分析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早期国家形成的原因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2. 掌握初中历史人教版相关知识点。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初中历史人教版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三、教学过程:I. 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副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并猜测主题。

2.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II. 概念解释(20分钟)1. 教师给出“早期国家”的定义,并与学生一同讨论。

2. 学生针对“社会变革”的概念,进行自由交流。

3. 教师总结并明确概念。

III. 早期国家的产生(30分钟)1. 教师介绍早期国家产生的原因,如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农业发展等因素。

2.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原因并进行讨论。

3.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早期国家的共同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IV. 社会变革的影响(4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早期国家诞生对社会的影响。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列举出社会变革带来的变化。

3. 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

V. 拓展延伸(20分钟)1. 学生进行类比思考,探究早期国家形成与现代国家的关系。

2.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对已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3.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报告,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概念解释和教材阅读环节,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基础,学生能够对早期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拓展延伸环节也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1.2《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教学设计2

1.2《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教学设计2

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2课时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相变革与争霸的历史,主要包括春秋五霸、管仲变法、齐桓公称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历史名词和历史事件,内容较为庞杂,对整个先秦史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②通过图文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齐桓公称霸和商鞅变法的学习,认识到变革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②感受商鞅等变法家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商鞅变法的内容。

难点:认识到顺应历史发展的改革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教学流程】导入环节:(直接导入)出示一段填空材料,让同学对东周的基本史实有所把握,并顺势引出本课的重点内容春秋于战国。

展开环节:具体过程我将分为两个模块:春秋篇和战国篇两部分。

第一部分:春秋篇首先由学生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起止年代和名称的由来。

让同学们加深对这两个名词的认识。

然后对比春秋时期的铁犁与旧石器、新石器和骨器,引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侯争霸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的发展。

接着,结合春秋形势图讲解春秋五霸的位置和名称,明确强调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

紧接着,通过展示春秋列国形势图,讲述“一箭之仇”故事,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雄厚的实力、高明的手段等方面分析齐桓公最先称霸原因,其中在高明的手段这一方面,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即对葵丘会盟参加者的猜想,从而得出葵丘会盟的目的。

第二部分:战国篇采用直接过渡的方法过度到战国篇的学习。

首先,让同学们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课文和《战国形势》图,在PPT上标出七雄的位置,并出示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

接着,通过展示《战国兵器》和《战国铁农具》等图,引导学生概括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强调新兴地主的出现,由此引出战国时期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的史实。

直接引出当时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商鞅变法运动。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案设计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课时情况:第1课时,共3课时作者姓名:伍鼎煜备注一、教案目标: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增强对礼乐文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案重难点:1、教案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案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案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四、教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五、教案过程:(一)复习导入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案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案新课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什么是王位世袭制?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M。

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座。

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

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案人教版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1教学目标1、认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条件),了解百家争鸣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典型思想,理解和掌握孔子的核心思想和教育理念。

2、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自己感受、思考各家的思想主张。

3、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体会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等重要思想。

2学情分析(1)学习对象分析:八年级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强,可以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所带班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为适度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2)、课堂问题预测:以下问题可能成为学生思维的难点,如: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什么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后来没有能再出现类似的思想运动?老子的“无为”思想。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儒、法家思想及代表人物教学难点:各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原因、背景)文士阶层的形成,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社会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四处游说、讲学,他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1、儒家孔子:(1)治国思想:“仁”表现为①爱人,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②要克己复礼,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③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2)教育思想:①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②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③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④注重启发式教育,强调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学思结合。

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主张:①实行“仁政”②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道家:老庄老子:主要观点(主张)①辩证思想(一切事物都有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

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②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3、墨子:主要主张:“兼爱”,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非攻”,反对战争,主张和平4、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用严酷的刑罚镇压人们反抗,以维护国家统治5、兵家孙武(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避实击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主张“事备而后动”等三、拓展1、活动1:模拟辩论,设置情景:一个人因赋税过重而偷盗了他人财物,学生分为儒、法、道、墨四家代表,讨论该如何治理该窃贼?(或者他们都会说些什么?)2、活动2:如果你是当时的某国君主,你会采用哪家观点来治理国家?为什么?3、哪一学派的影响最大?(当时、现在呢?)4、古为今用:讲下面人物与当今思想观点连线,并说出其思想主张的渊源5、讨论: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6、有许多成语典故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有关,其中包含了很多生活的智慧和道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案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2.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3.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嫦娥奔月”]你能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据说故事中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期的著名人物。

那么夏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夏朝之后紧接着是哪个朝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这段历史吧。

【内容探究】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禹因治水有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其部落的势力和影响得到扩大。

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了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多媒体展示“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师:夏朝的中心统治地区大致在今天的什么范围?夏朝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生: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师:阅读课本第20页正文部分内容,问:世袭制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答出: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教师出示材料:史书上记载,禹建立了一支军队,征服南方三苗,还建立了官僚机构,有“六卿”等官职。

那时已有刑法,史书上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并问:从以上材料中你可以看出夏朝出现了与以前不同的什么政治制度?实质是什么?生:出现了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政府等)。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用来维护夏王朝统治的工具或手段。

[多媒体展示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复原图”“墓葬群”“青铜酒器”等图片]师:这些历史图片资料说明了什么?生: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也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说课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说课课件

微观层面
本课内容包括夏、商、 西周的建立和灭亡,奴隶 制国家的产生、发展与更 替是本课的主要线索,这 一时期,社会出现重大变 化。
学习目标及落实途径
1.知道禅让制向王位世袭制的演变,知道早期国家的产生,夏、 商、周的更替,说出西周的分封制,认识到西周分封制在中国灿烂 文明中的作用和地位。
2.通过感知教材和搜集的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夏、商、西周 时期创造的光辉的文明,知道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提示答案 :1.荒淫无度、暴虐成性、导致国家灭亡。 2.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导致国家灭亡,统 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历史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流程
三、主题探究,精讲点拨
史料研读—走进分封制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西周初年)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说教学效果及反思评价
采用主问教学法、探究法创设教学情境, 1 落实课本核心史实,突破教学重点夏商周的
建立与更替。
通过角色扮演、历史故事会等相关形式, 2 解读相关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提
高课堂教学效率。
指导学生掌握历史时序性的特点,通 3 过对夏商西周更替基本史实的学习,培养
历史时空观念。
3.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认识到奴隶制 度的进步性和残酷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难点突破
➢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建立与更替。 ➢ 教学难点:掌握分封制的含义;了解分封制的重要作用及对后世
产生的影响。 ➢ 突破方法:通过情景剧表演、小小故事会、史料研读、构建知识
结构等多种途径,创设历史情境,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感知、 探究历史的兴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说课稿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说课稿新人教版
- 学生可以探索夏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址,如安阳殷墟、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等,以感受时期的历史文化。
- 学生可以阅读关于夏商周时期的学术文章和论文,以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讨论。
- 学生可以尝试制作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时间线或思维导图,以梳理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
- 学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撰写论文,探讨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文化特点和变革原因,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成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说课稿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历史上册
3.授课时间:2课时(90分钟)
4.教学时数:2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答案:夏商周时期的变革原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变革使得中国历史进入了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阶段,为后世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夏商周时期的变革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动画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所把握。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主要围绕早期国家与社会,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这三个部分进行介绍。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形成与繁荣,感受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和多姿多彩的学术思想,为之后学习中国古代史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过渡语: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对历史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

但他们历史知识的积累比较缺乏,对一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脉络模糊不清。

因此,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了解教材和学生之后,更需要对自己的课程内容有一个宏观的规划,因此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知道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形成,理解铁犁牛耕的出现对生产力的促进;知道孔子和老子的观点,认识到百家争鸣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进一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提高分析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要重点明确,难点突出。

因此我设置了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
分封制的影响、孔子的思想。

【难点】
百家争鸣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史料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是说课最核心的部分——教学过程。

新课标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图片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夏朝都城的图片,并引导设问:原始社会之后我国经历了哪一时期呢?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回答之后我会继续设问:关于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你有什么了解呢?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早期国家与社会
1.夏、商和西周概况
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夏、商和西周时期概况的表格,表格中涵盖建立时间、都城位置、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请学生结合教材,采用对比的形式完成表格内容。

2.分封制和宗法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性,我先会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周武王,为了维护国家统治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再结合课文中的分封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分封制的目的、内容、意义深入理解分封制的整体内容。

之后我会讲述王位之争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西周怎样解决王位继承上的问题?通过故事和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宗法制的内容,并帮助学生认识到宗法制“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教学法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

(二)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1.春秋五霸——齐桓公
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形势图及铁制农具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这一时期周天子的权力如何?为何会出现以齐桓公为首的春秋五霸?学生结合教材可以明确:周天子的权威日益下降,反而依附诸侯权威。

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迅速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诸侯开始力求改革以壮大自身。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会给予肯定性评价。

之后我会展示齐国管仲改革的相关史料,并提问学生: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霸业的?学生概括史料后可以得出:经过管仲改革,齐国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增强,开始兼并周边国家,从而称霸。

2.商鞅变法
讲述这部分内容之前我会先进行语言过渡,帮助学生建立春秋战国之间的联系,之后我会通过多媒体出示战国形势图,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

接着我会进一步提问学生:战国时期诸侯国不满于称霸诸侯,野心逐渐膨胀,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国都做出了哪些努力?经过努力,是哪个诸侯国最终走向了统一?学生结合教材可以明确:各国纷纷开始变法改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等。

最终秦国走向了统一,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秦朝。

接着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展示商鞅变法内容的相关史料,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秦国在商鞅推行变法之后,一步步地走向了大一统?学生分析史料之后可以得出:与其他各国的改革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使秦国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
我会通过多媒体播放纪录片《世界档案》中百家争鸣的片段,请学生结合视频内容和教材,完成儒道思想对比的表格。

为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我会再在大屏幕上出示相关史料,帮学生明确: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同时在政治方面主张德政反对苛政;教育教学方面提倡“有教无类”;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和民心,强调精神自由。

之后我会在大屏幕上出示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请学生归纳特点,以
此帮助学生明确“百家争鸣”是指各种学派之间互相争论和辩驳的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视频,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从而顺利突破本课重点。

在了解儒道两派的主要主张之后,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那么它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这部分内容我会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与小组讨论法结合的形式。

我会通过多媒体播放《百家讲坛》中百家争鸣的片段,之后组织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5分钟的讨论。

最后选取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可以得出: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
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

再者,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

学生回答后,我会对他们回答的内容进行完善: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同时结合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更好地解决本课的难点。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课堂总结。

2.作业:请学生课下搜集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运用,下节课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做到从课上到课下的延伸。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