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田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以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38.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着彰(洪亮)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以….为耻)C.纵一韦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纵然)D.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施人恩惠)13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A.盘庚之.迁/不任区区向往之.至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以.膏泽斯民D.不恤国事./今日当一切不事事.140.下列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增强批驳的力度,作者举了“盘庚西迁”的史实,结尾又连用两个假设复句,措辞委婉而坚决。

B.文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C.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态度。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下列对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原因,缘故。

B.以致天下怨谤也谤:诽谤,指责。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顾念,忧虑。

D.度义而后动度:计划。

2.下列对句中画横线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授之于有司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③不为侵官④为天下理财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和致怨五事。

B.作者文中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作者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招致怨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文言文《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三明高二下期末)

文言文《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三明高二下期末)

三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二、古诗文阅读(45分)(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2小题,6分)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B.与战败而亡者,其实百倍一日之内,一官之间,而气候不齐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②貌恭而不心服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⑥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⑦良庖岁更刀⑧三子者出,曾皙后⑨六王毕,四海一A.①④/②③/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⑦/④⑧/⑤/⑥/⑨C.①④③/②⑧/⑤⑦/⑥⑨D.①/③⑦/②④⑧/⑤/⑥⑨二、古诗文阅读(45分)9.(3分)C(A行路:陌路人/走路;可怜:可惜/值得同情:B其实:那实际上/实际上;气候:天气冷暖/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C除弊:除去弊病;不恤;不顾忠、不考虑:D 童子:少年、未成年男子/男孩子,泛指儿童:祖父:泛指租辈、父辈/爷爷)10(8分)B(①使动用法:②名词做状语:③名词做状语:名词做动调:⑥意动用法;⑥形容词作名词;⑦名词做状语;⑧名词做动词:⑨数词做动词)(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甲)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A.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B.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C.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D.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霁,指雨雪后天气转晴,与《阿房宫赋》中“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霁”相同。

B.采薪之患,意思是担心打不了柴,是说自己生病的一种婉辞,亦作“采薪之忧”。

C.脂粉,胭脂和香粉,古代常用来借指妇女,如秦可卿称王熙凤为“脂粉队里的英雄”。

D.君实,司马光的名,王安石直呼其名,表示他和司马光的关系非常亲密。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的短笺,逻辑上是来龙去脉清晰可辨,文风上是魏晋风度清丽典雅,情感上是楚楚动人情真意切。

B.身处闺阁之内、病榻之间,而材料一的写信人的精神世界却实现了极大自由,思接千载,神追古人,以逍遥游般的精神境界,自由翱翔,欲与古人比肩。

C.材料一的收信人得着“真卿墨迹”想到送给妹妹,可见真心;而这一细节也暗示出写信的这个妹妹擅长作画。

D.材料一重情,多情真意切,兄妹情谊,跃然纸上;材料二重说理,多客套寒暄,名实之辩,丝丝入扣。

4.请在横线上填写《红楼梦》中的人物姓名。

材料一是写给的短笺,其中“薛林之技”的“薛林”分别是指和。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教材内句子。

(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某①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②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宫、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③,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注]①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②君实:司马光的字。

③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难,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南阳)。

10.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举先王之政举:全B.辟邪说辟:批驳C.度义而后动度:考虑D.一切不事事事:办(事)1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D.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在第二段首句提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一、文言文阅读A.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B.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C.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D.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

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

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

(《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

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课本中其它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文本二中司马光分析了青苗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述怀·出关(唐)魏征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简答、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简答、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简答、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内简答题】【课外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③【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蒙,受。

④【游处(chǔ)】同游共处,交往。

⑤【每】常常。

⑥【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

术,方法、主张。

⑦【强聒(guō)】唠叨不休。

聒,说话声嘈杂。

⑧【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⑨【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

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⑩【辨】同“辩”,分辩。

【重念】又想。

【视遇】看待,对待。

【反复】指书信往返。

【卤莽】粗疏草率。

卤,同“鲁”。

【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尤在于名实】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

【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大道理就清楚了。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都是司马光信上指责的话。

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征,求。

【以谓】以为,认为。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

人主,君主。

【不为】不能算是。

【举】施行。

【辟邪说,难(nàn)壬人】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

辟,批驳。

难,排斥。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2.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某启”是我的陈述。

“某”是作者在草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

B.“窃”有私下、私自之意,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C.“盘庚之迁”是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改国号为殷。

D.“区区”是表达自己的情意诚挚到了极点。

此句为古时书信常用的客套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答司马谏议书》节选(11分)
王安石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1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盖儒者所争
盖:___________
②而天下之理得矣
理:___________
③举先王之政
举:___________
④以兴利除弊
以:___________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盖儒者所争”一句中“争”具体指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答司马谏议书》节选(11分)
19. 原来,表推测‚道理ƒ推行…用来。

(每空1分,共4分)
20. 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并进行修订。

(关键词:议、修,倒装句式。

整体句意通顺,2分)‚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就是我预先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关键词:怨、诽、固、其,整体句意通顺,2分)
21.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少一点扣一分,共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