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研究与应用

合集下载

通信类论文题目

通信类论文题目

通信类论文题目1.空间激光通信发展概述2.考虑电力通信网可靠性的业务路由优化分配方法3.广域后备保护通信模式及其性能评估4.卫星通信的近期发展与前景展望5.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6.现代化矿井通信技术与系统7.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演进与发展8.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状态监测信息模型及配置描述9.信息与通信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历程与研究主题10.构建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建议11.基于EPOCHS平台的智能配电网通信系统仿真12.电力通信网脆弱性分析13.通信电台电磁辐射效应机理14.4G通信技术综述15.电力和信息通信系统混合仿真方法综述16.面向智能电网的配用电通信网络研究17.基于SDH光网络的分层区域式保护通信系统的可靠性研究18.调度与变电站一体化系统链路状态监测与TCP通信方案19.煤矿事故特点与煤矿通信、人员定位及监视新技术20.Tor匿名通信流量在线识别方法21.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22.配电通信网业务断面流量分析方法23.光纤通信概述24.电力通信及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25.WAMS通信业务的系统有效性建模与仿真26.基于API的Win32串口通信编程技术27.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28.量子通信现状与展望29.配电网EPON通信接入与分区自治30.基于业务的电力通信网风险评价方法31.移动通信技术扩散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1990-2012年的统计数据32.基于IPv6的电力线载波通信分片独立的重传机制33.空间激光通信捕获、对准、跟踪系统动态演示实验34.基于时频峰值滤波的电力线通信噪声消除方法35.通信网络能耗分析与节能技术应用36.“日盲”紫外光通信网络中节点覆盖范围研究37.基于压缩感知的脉冲同步的混沌保密通信系统38.浅谈4G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发展39.量子安全直接通信40.一种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在线通信报文分析工程方案41.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及应用42.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研究及应用43.基于空间激光通信组网四反射镜动态对准研究44.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改革通信原理实验教学45.浅谈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46.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47.SM2加密体系在智能变电站站内通信中的应用48.现代信息安全与混沌保密通信应用研究的进展49.中美4G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信息比较研究50.卫星激光通信现状与发展趋势51.VC中应用MSComm控件实现串口通信52.青海—西藏交直流联网工程输电线路在线监测通信网络设计与应用53.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协作通信54.空间激光通信组网光学原理研究55.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56.面向5G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综述57.基于C8051F020单片机的RS485串行通信设计58.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报文特性分析与通信配置研究59.基于业务风险均衡度的电力通信网可靠性评估算法60.基于4G通信技术的无线网络安全通信分析61.无线激光通信系统弱光干扰技术62.基于SJA1000的CAN总线通信系统的设计63.10kV电力线载波通信自动组网算法64.数控系统现场总线可靠通信机制的研究65.基于WiFi的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66.机载激光通信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67.软件定义的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研究68.一点对多点同时空间激光通信光学跟瞄技术研究69.开放式自动需求响应通信规范的发展和应用综述70.兆瓦(MW)级海岛微电网通信网络架构研究及工程应用71.带通信约束的多无人机协同搜索中的目标分配72.基于信道认知在线可定义的电力线载波通信方法73.一种基于混沌系统部分序列参数辨识的混沌保密通信方法74.智能配电网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通信的QoS-MAC层模型75.无线紫外光散射通信中多信道接入技术研究76.水下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研究77.深空、自由空间、非可视散射和水下激光光子通信78.基于光电反馈延迟的多点耦合混沌同步和通信79.面向异步通信机制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MAC协议研究80.不可靠通信环境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最小能耗广播算法81.中间环节市场结构与价值链治理者的决定——以2G和3G时代中国移动通信产业为例82.基于IEEE802.11p高速车路通信环境研究83.太赫兹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展望84.一种分布式电源并网监控通信适应性评价方法85.不同耦合方式和耦合强度对电力-通信耦合网络的影响86.太赫兹通信技术研究进展87.低压电力线通信网络特性模型与组网算法88.基于LabVIEW的监控界面设计与单片机的串行通信89.联盟网络的小世界性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通信设备产业的分析90.基于共享内存的Xen虚拟机间通信的研究91.考虑通信系统影响的电力系统综合脆弱性评估92.猫眼逆向调制自由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研究进展93.扩频通信技术浅谈94.基于信息熵的电力通信网脆弱性评价方法95.安全高效矿井通信系统技术要求96.无线紫外光非直视通信信道容量估算与分析97.基于高能效无线接入网的绿色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98.量子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99.Matlab在现代通信原理课程中的应用100.分组传送技术在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应用探讨。

浅谈配网自动化通信技术及应用

浅谈配网自动化通信技术及应用

浅谈配网自动化通信技术及应用作者:张源来源:《华中电力》2013年第08期摘要:配网自动化是提高配电网运行管理水平,实现配电网故障快速复电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缩短故障定位、隔离和恢复时间,提高配电网运行管理水平、供电可靠性与运行效率,为建设智能配电网奠定基础。

配网自动化功能的实现依托于配网自动化通信的建设。

本文介绍汕头配网自动化通信建设,探索提高汕头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将其打造成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的现代化电网。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通信技术供电可靠性1 概述配网自动化是以一次网架和设备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现代电子传感技术,以配网自动化系统为核心,将配电网设备的实时、准实时和非实时数据进行信息整合和集成,实现对配电网正常运行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及控制等。

配网自动化系统包括配电自动化主站、配电自动化子站、配电自动化终端以及配网通信通道,配电自动化主站与配电自动化子站、配电自动化终端之间的通信通道主要有光纤、载波、无线等。

汕头供电局在开展配网自动化建设过程中,开展了多种通信技术的试点应用,主要包括光纤通信以及无线公网等技术的应用。

在配网自动化业务的应用中,“三遥”的业务节点以光纤通信;“二遥”、“一遥”的业务节点基本上都是采用无线公网GPRS/CDMA。

2 配网通信网络组网结构配网通信网络采用骨干层、汇聚层、接入层的分层结构。

各网络层次的定义如下:1)通信骨干层:负责将汇聚层设备传送的信息送到配电网自动化主站系统,设置在地调。

2)通信汇聚层:指汇聚层设备与骨干层设备之间的通信网络,一般设置在220kV变电站。

3)通信接入层:指通信终端与汇聚层设备之间的通信网络,一般设置在10kV开关站。

4)通信终端站:负责传输各10kV配电网信息的通信终端站点。

一般为各室内开关站、配电网房、带开关的户外开关箱、环网柜等。

3 配网自动化对通信的要求为便于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维护管理,整体系统按照“统一平台、分散应用”的建设思路,选择两层体系结构,即在市局设立一个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主站,通过电力专网通信方式或公网无线方式将配电网采集终端的数据统一送到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主站集中处理。

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分析

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分析

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分析发布时间:2021-07-23T10:54:52.727Z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8月中作者:程翔杨靓[导读]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用电需求急剧增加。

配电网通信组网是电力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力资源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驻马店市华宇电力实业有限公司程翔杨靓河南驻马店 463000摘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用电需求急剧增加。

配电网通信组网是电力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力资源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从而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字:配电网;通信组网;智能化;信息化对于智能配电网而言,它主要是以稳定的电网框架为基础,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双重作用下,实现对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变电、调度以及储能等日常工作的智能监控,从而不断加强电力系统和信息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1]。

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的不断优化,可以切实提高供电系统的适应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这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均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分析(一)无源光网络技术无源光网络技术又被称之为PON技术,主要是指由一点控制到多点结构的单纤双向光接入网络,主要包括光分配网络、系统侧光线路终端以及用户侧光网络单元三大部分。

对于光分配网络而言,它主要被放置在靠近用户设备端的位置,并且部分光分配网络还会与用户的设备端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广大用户提供多种业务的接入。

对于系统侧光线路终端而言,它主要被放置在中心机房的位置;系统侧光线路终端不仅是一个交换机,同时还是一个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平台,对于用户侧光网络单元而言,它主要可以分为光纤到大楼、光纤到办公室、光纤到家以及光纤到路边四种不同的类型。

当光分配网络将光信号功率分配工作完成之后,会为光分为网络和光线路终端提供光传输通路,从而进一步促进传输任务的高效进行。

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研究与应用

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研究与应用

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研究与应用发布时间:2021-07-13T09:11:45.104Z 来源:《现代电信科技》2021年第6期作者:严欣[导读] 可控制、自适应及自愈性等特性,都离不开信息及通信技术所提供的支持与保障。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广东东莞 523000)摘要:通信系统作为智能电网中智能量测、能量管理、自动控制及保护等功能的支撑,目前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对于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EPON组网技术1智能配电网的概述智能配电网以稳定的电网框架为基础,通过通信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电力系统的发电、储能、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方面进行智能监控,以实现电力、信息、业务的高度融合。

智能电网不仅意味着智能化控制,也包括对电网运行信息智能化处理和管理。

只有真正做到信息智能管理,智能化控制才可实现。

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可观测、可控制、自适应及自愈性等特性,都离不开信息及通信技术所提供的支持与保障。

2智能配电网的通信需求2.1通信系统的要求通信系统作为重要的信息传输载体,其会对智能配电网的运行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智能配电网的通信系统需要具备较高的智能化以及自动化水平,这样才能提高信息传输的速度及流畅程度。

但是目前我国的智能配电网还不完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加强对智能配电网基础设施以及通信业务的重视。

为了有效实现上述目标,电力企业可以使用通信专网作为主要的通信网,公网作为辅助的通信网,这种模式可以保障智能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还可以避免智能配电网出现故障。

如果智能配电网出现了故障,该模式可以采取隔离措施,有效提高智能配电网通信的灵活性。

2.2骨干层通信的要求对于骨干层的通信网络,以光传输为佳,使其链路层及业务层的保护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进而保证形成的IP网络具备动态路由迂回能力。

如果其他的系统也使用骨干层的网络通信,应保证骨干层能够支持虚拟专网。

智能电网的通信技术综述

智能电网的通信技术综述

智能电网通信网络研究摘要先进的通信网络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使电力网更加智能化。

反应速度更快的通信设备和先进的技术减少了电网中断电、电压骤降等现象。

促进电网智能化、建立新的通信基础设施是智能电网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

近几年,智能电网工程一直处于理论阶段,只有少数前瞻性的需求提出,研究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对智能电网通信网并没有一个系统性全面的审查。

本文对智能电网的通信网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审查,其中包含通信网构建、不同的通信网技术、QoS技术、优化资产利用率、控制和管理等。

1、引言电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电网出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相比40年前,电压骤降、断电、过载等现象发生频率增高。

大多数断电、限电由设备反应迟钝导致。

其次,随着人口的增加,现有的设备老化,为新增用户添加设备加大了电力系统的不稳定性。

再次,大量碳排放量违背了环保理念。

在美国,电力网的碳排放量占碳总排放量的40%。

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利益,必须对现有不稳定、低效率的系统做出改进。

改进后的系统必须是可靠的、可扩展的、可管理的、可扩展的、可互操作的、安全的并且符合成本效益。

这样的电力基础设施被称为“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能够利用最低的消耗有最大的产出量。

智能电网通信不仅能够实现实时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并且是可互操作的、安全的、面向未来的、具有经济效益的。

与其他电网相比,美国电网更加分散。

整个美国电网由多家不同的生产商和经销商组成,而且消费者也可能成为生产商。

当消耗者反馈电能时,如何给予消费者合理的经济效益是智能电网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为了满足以上需求,急需建设实用的基础设施。

因此,实现智能电网设备、应用程序、消费者和电网运营商之间的信息沟通很大程度上依赖智能电网专用信息网的设计、开发和部署。

通信网是实现智能电网自动化和互操作性的关键。

然而,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通信网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

大多数组织、企业和研究人员提出了相关的如何把传统通信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基本策略。

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分析

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分析

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分析发表时间:2019-07-09T15:18:33.213Z 来源:《电力设备》2019年第6期作者:韩丽英[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目前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压力逐步增加,社会共识就是要做到低碳环保、节能降耗与使用清洁能源,而社会重要能源消费之一的电力在资源配置与节能降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目前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压力逐步增加,社会共识就是要做到低碳环保、节能降耗与使用清洁能源,而社会重要能源消费之一的电力在资源配置与节能降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建设智能电网是实现电力工业节能降耗、优化能源结构的必经之路。

无线通信由于其灵活性强、成本低及便于扩展等优势,其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里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本文先综述了无线通信技术优势,然后探讨了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智能配电网;应用引言近些年来,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生产生活中可使用各种方法在网络上传输信息。

这在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也能为智能配电网等重点工程提供先进、可行的信息通信技术支持。

然而,无论是无线通信技术还是智能配电网,都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与系统性,想要在智能配电网中充分发挥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势,还需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1无线通信技术优势的分析相比传统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在功能层面做出了极大的改进,不仅可以彻底摆脱传统有线通信约束,还对自身内部结构进行了简化,通过对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能起到有效提升网络运行效率的作用。

而无线通信技术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得到不同模块作用的大力支持,其技术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经济性起初因科学技术水平有限,通信业只能使用有线通信,为扩大通信范围,不得不加大建设投资,经济性较差。

无线通信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无需大量的地面施工,仅需在信号接收点设置相关接收装置,即可对各种信号进行接收,极大的降低了工程投资,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智能配电网4G无线通信技术方案设计

智能配电网4G无线通信技术方案设计

智能配电网4G无线通信技术方案设计摘要:随着通信科技的不断发展,很多电厂开始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其中尤其在通信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引入了现代无线4G通信TD-LTE技术,有效地提高了配电通信网络的运行可靠性,为建成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智能配电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4G无线通信;技术方案1. 4G移动通信技术概述1.1 4G移动通信技术的含义4G移动通信技术简单的来说就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外语简称“4G”。

4G移动通信技术主要包括TD-LTE和FDD-LTE这两种制式的。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将,LTE只是3.9G的,只是被宣扬为4G标准而已,它其实并未被3GPP所认可。

从真正意义上来讲,其也并为达到4G的标准。

事实上,只有升级版的LTEA dvanced才满足了国际电信联盟对4G的所有要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4G移动通信技术。

1.2 性能优势相比传统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在功能层面做出了极大的改进,不仅可以彻底摆脱传统有线通信约束,还对自身内部结构进行了简化,通过对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能起到有效提升网络运行效率的作用。

而无线通信技术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得到不同模块作用的大力支持,其技术优势主要有:(1)经济性。

起初因科学技术水平有限,通信业只能使用有线通信,为扩大通信范围,不得不加大建设投资,经济性较差。

无线通信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无需大量的地面施工,仅需在信号接收点设置相关接收装置即可对各种信号进行接收,极大的降低了工程投资,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2)高效性。

传统有线通信工程不仅任务繁琐,而且工期较长。

相比之下,无线通信所用基础设施数量较少,常规的通信工程仅需数月即可完成,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通信需求。

除此之外,无线通信技术的链路施工在时间成本也相对较低,具有良好的高效性。

(3)适应性。

从信号的传输强度角度讲,传统有线通信容易收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存在不同的影响,使得部分复杂地区的通信严重受阻。

智能配电网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运用分析

智能配电网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运用分析

智能配电网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运用分析随着能源领域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智能配电网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运用愈发重要。

智能配电网技术是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通过智能化设备和系统的集成,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感知、判断、监控和控制,从而实现电力系统的优化调度和安全稳定运行。

本文将从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定义、特点、运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全面了解智能配电网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运用。

一、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定义和特点智能配电网技术是一种以信息化、智能化和互联互通为特征的电力系统技术,它通过传感器、通信技术和智能控制装置对配电网中的各种设备和设施进行实时监测、控制和管理,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调度和运行。

智能配电网技术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化智能化:智能配电网技术通过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装置获取电力系统的实时数据,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智能化决策,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智能感知和智能控制。

2. 互联互通:智能配电网技术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电力系统内部各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同时也与外部系统实现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实现电力系统的全面互联互通。

3. 高效可靠:智能配电网技术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高效调度和优化运行,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运行效率,有效解决配电网中的功率失衡、短路故障等问题,保障用户的用电安全和稳定。

4. 多元化服务:智能配电网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调度和运行,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个性化的用电服务,如分时电价、能源管理等,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用电需求。

当前,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配电网规划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智能配电网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运用,已经成为解决这些挑战和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供电结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负荷快速增长,传统的配电网结构已难以满足用电需求。

智能配电网技术可以通过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调度和管理,在不改变原有设备的基础上,优化供电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研究与应用
智能配电网是一种基于新能源、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的现代化电力系统,其核心在
于建立一套全面的、高效的配电通信组网技术体系,提高供电可靠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的研究现状、应用及发展前景。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智能电力系统的发展,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的研究也逐渐展开。

当前,研究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主要有以下方向:
1. 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是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实现数据无线传输,从而提高配电网的实时监测和控制能力。

目前,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主要采用的无线
通信技术包括ZigBee、Wi-Fi、蓝牙等。

3.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技术是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它实现了配电网内数据的大规模
处理和存储,能够支持数字化、虚拟化和动态性。

目前,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正在逐
渐向云计算技术发展。

1. 数据采集与监测
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能够实现对配电网内数据的实时采集和监测,从而为运维管
理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撑。

2. 智能控制
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能够实现对配电设备的智能控制,从而提高配电可靠性和经
济性。

例如,智能配电网能实现对电力负荷的调度和控制,优化电能利用效率,减少电网
损耗。

3. 预测与预警
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能够实现对电力负荷、电网运行等数据的预测与预警,从而
为电力系统的运行调度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目前,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仍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之中,其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 面向未来的发展
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将面向未来的方式发展,着重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结合,从而满足未来配电网的需求。

2. 推广应用
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应用于城市的配电网,更可以应用于乡村地区、农村地区的电网建设。

3. 提高稳定性与可靠性
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配电网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减少人为因素对
配电网络的影响,建立一种新型的配电网络模式。

总之,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现代电力系
统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提高配电网络的效能和可靠性,实现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