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实秋《雪》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雪梁实秋李白句:“燕山雪华大如席”。
这话靠不住,诗人夸张,犹“白发三千丈”之类。
据科学的报导,雪花的结成视当时当地的气温状况而异,最大者直径三至四寸。
大如席,岂不一片雪花就可以把整个人盖住?雪,是越下得大越好,只要是不成灾。
雨雪霏霏,像空中撒盐,像柳絮飞舞,缓缓然下,真是有趣,没有人不喜欢。
有人喜雨,有人苦雨,不曾听说谁厌恶雪。
就是在冰天雪地的地方,爱斯基摩人也还利用雪块砌成圆顶小屋,住进去暖和得很。
赏雪,须先肚中不饿。
否则雪虐风号之际,饥寒交迫,就许一口气上不来,焉有闲情逸致去细数“一片一片又一片……飞入梅花都不见”?后汉有一位袁安,大雪塞门,无有行路,人谓已死,洛阳令令人除雪,发现他在屋里僵卧,问他为什么不出来,他说:“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
”此公戆得可爱,自己饿,料想别人也饿,我相信袁安僵卧的时候一定吟不出“风吹雪片似花落”之类的句子。
晋王子犹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远在剡的朋友戴安道,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假如没有那一场大雪,他固然不会发此奇兴,假如他自己饘粥不继,他也不会风雅到夜乘小船去空走一遭。
至于谢安石一门风雅,寒雪之日与儿女吟诗,更是富贵人家事。
一片雪花含有无数的结晶,一粒结晶又有好多好多的面,每个面都反射着光,所以雪才显着那样的洁白。
我年轻时候听说从前有烹雪论茗的故事,一时好奇,便到院里就新降的积雪掬起表面的一层,放在瓶里融成水,煮沸,走七步,用小宜兴壶,沏大红袍,倒在小茶盅里,细细品啜之,举起喝干了的杯子就鼻端猛嗅三两下——我一点也不觉得两腋生风,反而觉得舌本闲强。
我再检视那剩余的雪水,好像有用矾打的必要!空气污染,雪亦不能保持其清白。
有一年,我在汴洛道上行役,途中车坏,时值大雪,前不巴村后不着店,饥肠辘辘,乃就路边草棚买食,主人飨我以挂面,我大喜过望。
但是煮面无水,主人取洗脸盆,舀路旁积雪,以混沌沌的雪水下面。
虽说饥者易为食,这样的清汤挂面也不是顶容易下咽的。
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雪》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浙江省高考题)

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雪》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浙江省高考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雪[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
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
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
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
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
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
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
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
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
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
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
“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
伤不是很重。
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
”“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
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
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
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
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
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
《雪》阅读练习及答案

《雪》阅读练习及答案《雪》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阅读练习题:1、文中" "、" "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赋予"山"、"原"以,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激动的情绪。
2、指出本段中哪些句子属于下列描写景物的方式。
A.概括描写: 具体描写:想像描写:B.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3、"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写出了地域的,显示了作者的'胸怀,的气魄。
4、请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5、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的语言,把下面诗句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6、"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用的修辞方法是A.对比拟人排比B.拟人排比对偶C.比喻拟人对偶D.排比拟人比喻7、《沁园春·雪》的下阕,请简要划分层次并说明其大意。
8、词的下阕有过渡句,请写出。
9、诗人在评说古人时,用了一个"惜"领起,那么"惜"是什么意思?它管到什么地方?有何深刻的的含意?10、"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深刻含意是什么?11、下阙"惜"的是A.文采 B.风骚 C.文治 D.文治不足12、《沁园春·雪》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A.为无产阶级革命建功立业。
B.鄙视封建帝王,赏重当今豪杰。
C.以诗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壮志豪情。
D.歌颂祖国壮丽山河。
《沁园春·雪》阅读答案:一1.舞、驰、生命2.A.⑴~⑶、⑷~⑽、⑾~⒀ B.⑷~⑺、⑻~⑽3.广阔、博大宽广、雄伟旷达4.第一层(1~3)总写北国雪景第二层(4~7)具体描写北国风光第三层(11~13)想像雪后北国风光5.略6.C7. 第一层(1~2)过渡第二层(3~9)评论五位帝王的文治不足第三层(101~12)点明主旨,抒发诗人的伟大抱负8.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六月雪》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六月雪》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我们艰难地走了一夜,直到天亮还没有到达山腰。
前面传来休息的命令。
我们在道旁停下来,吃了点炒面,又继续前进。
越向上走,山势越陡,小道儿几乎要笔立起来了。
山路虽然由前面的部队作了一番修补;但是骡马走起来,仍然相当不便。
道旁绝壁上悬着的石块,若不注意撞到了就有砸破脑袋的危险。
山涧里的水,湍急地向下倾泻着,溅起几尺高的白沫子,发出哗哗的吼声,真叫人胆寒。
将近中午,我们才爬上半山腰。
刚一拐弯,便见到两座高山,好像要紧紧地偎依在一起似的,把小道夹在中间。
两边石壁上伸出几棵葱绿的青松,路旁青嫩的小草刚长了两寸高,几棵黄色的小花骄傲地随着温和的山风摆动。
这里完全是一片春天的景色。
而背阴的地方,微风徐来,凉爽宜人,又给人一种秋天的感觉,使人完全忘记了当时正是夏天。
又往上走了两个小时,就好像进入了冬天。
白皑皑的积雪,越来越厚,道路滑溜溜的,行动更困难了。
走在我后面的一个贵州籍同志,由于年岁大,身体弱,越走越喘,越走越吃力了。
我顺手去接他的枪,副班长也赶上来要帮他拿背包,可是他说什么也不肯,还是艰难地支撑着身子前进。
再向上走去,好几层雪冻在一起,差不多有两尺多厚。
雪底下的水还是在哗哗地流着。
山势更加陡峭,道路更加崎岖狭窄,要是一步走不稳滑下去,那就再没办法爬上来。
草鞋早就被雪水浸透了,十个脚趾冻得又麻又木,深一脚浅一脚的,也不知道是冷是热。
空气也越来越稀薄了。
胸口上好像压着千斤重担,透不过气来,走几步就得喘半天。
我后面那位贵州籍的同志,额头上汗直流,看样子连往前爬的劲都没有了。
不得已,就坐下来。
指导员忙抢到他的身旁,像慈祥的老妈妈一样,把他的手架在自己的肩上,慢慢地把他扶起来,耐心地对他说:同志!再坚持一会儿,过了雪山就是胜利!在这里,说什么也不能停呀!我自己还能走!那个同志轻轻地推开指导员的手,激动地说了一句,又摇摇晃晃地走起来。
下午三点钟我们到达了山顶。
大家多么高兴啊!忽然西南方向涌起一块乌云,迅速挨着山头压过来。
林海音《驴打滚儿》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驴打滚儿林海音半个月过去,宋妈说,她跑遍了北京城的马车行,也没有一点点丫头子的影子。
树荫底下听不见冯村后坡上小栓子放牛的故事了;看不见宋妈手里那一双双厚鞋底了;也不请爸爸给写平安家信了。
冬天又来了,黄板儿牙又来了。
宋妈让他蹲在下房里一整天,也不跟他说话。
这是下雪的晚上,我们吃过晚饭挤在窗前看院子。
宋妈把院子的电灯捻开,灯光照在白雪上,又平又亮。
天空还在不断地落着雪,一层层铺上去。
宋妈喂燕燕吃冻柿子,我念着国文上的那课叫做《雪》的课文: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老师说,这是一个不会做诗的皇帝做的诗,最后一句还是他的臣子给接上去的。
但是念起来很顺嘴,很好听。
妈妈在灯下做燕燕的红缎子棉袄,棉花撕得小小的、薄薄的,一层层地铺上去。
妈妈说:“把你当家的叫来,信是我叫老爷偷着写的,你跟他回去吧,明年生了儿子再回这儿来。
是儿不死,是财不散,小栓子和丫头子,活该命里都不归你,有什么办法!你不能打这儿起就不生养了!”宋妈一声不言语,妈妈又说:“你瞧怎么样?”宋妈这才说:“也好,我回家跟他算账去!”爸爸和妈妈都笑了。
“这几个孩子呢?”宋妈说。
“你还怕我亏待了他们吗?”妈妈笑着说。
宋妈看着我说:“你念书大了,可别欺侮弟弟呀!别净跟你爸爸告他的状,他小。
”弟弟已经倒在椅子上睡着了。
宋妈把弟弟抱到床上去,她轻轻给弟弟脱鞋,怕惊醒了他。
她叹口气说:“明天早上看不见我,不定怎么闹。
”她又对妈妈说:“这孩子脾气犟,叫老爷别动不动就打他;燕燕这两天有点咳嗽,您还是拿鸭梨炖冰糖给她吃;英子的毛窝我带回去做,有人上京就给捎了来;珠珠的袜子都该补了。
还有,……我看我还是……唉!”宋妈的话没有说完,就不说了。
妈妈把折子拿出来,叫爸爸念着,算了许多这钱那钱给她;她丝毫不在乎地接过钱,数也不数,笑得很惨:“说走就走了!”“早点睡觉吧,明天你还得起早。
”妈妈说。
宋妈打开门看看天说:“那年个,上京来的那天也是下着鹅毛大雪,一晃儿,四年了!”她的那件红棉袄,也早就拆了;旧棉花换了榧子儿,泡了梳头用;面子和里子,给小栓子纳鞋底了。
《雪》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理解雪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②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样的小手,七把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
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胭脂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这回确是一个大罗汉了。
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得坐在雪地里。
③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
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④但是,北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撇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发,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⑤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3.本文抓住了江南的雪______________和北国的雪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进行描绘,展现了两幅形象鲜明,特色各具的生动画面。
54.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作者的________之景,在描写中作者借助_____和______等感官来感受江南雪的美好。
55.作者最欣赏的景物是什么?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取一个并说明理由。
《雪》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雪》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①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
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
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韵却最丰厚。
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②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
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
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巳没膝。
吼叫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爽如琼浆,天气温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③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透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
这时的内心纯洁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
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
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
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桀骜不驯的人格力量。
”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
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
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
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出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
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
《雪》阅读练习及答案

雪①谁道冬日多萧芜?雪能添得三分景。
冬,留于人的印象,总是萧瑟荒芜的,尤其是北方的冬天,万物凋敞,寒冷且漫长,幸而有雪。
②“胡天八月即飞雪”,北地的雪确也来得早,叶子还没有黄透,雪就翩跹而至了。
托着一团团松软洁白的雪,那灰白干枯的树枝,突然显出圆润粗壮的模样。
黄红驳杂的叶片,在晶莹五色中,越发的热烈明亮了。
斑斓的秋叶,衬着皑皑白雪,独成一景。
树树秋色,茫茫雪色,相映成趣,忧若置身于一个黄金白银,翡翠琉璃交错的梦幻世界。
偶有几片秋叶,突然坠落,带着一道白光,颯颯作响,才让我意识到,秋未曾走远,只是一场路过的秋雪罢了。
③到了数九寒冬,大雪纷扬,飞珠溅玉。
顷刻之间,苍茫大地,玉树琼枝,银装素裹,一片雪色。
真正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大雪落地无痕,抹尽细小尘埃,轻掩纷扰尘事。
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喧嚣的城市突然失语,被漫天飞雪卷入一片静寂之中。
天地间只空余自己一人,静看雪花纷飞。
④春季飘雪,在北方也是寻常之事。
北方的春来得晚,春寒漠漠,大地荒芜,是二三月惯有的景。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早春飞雪,玉树琼花,轻盈洁白,叙速纷飞,温柔地点缓于案枝间,无花胜似有花,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
萧萧早春,飞雪作花,添了一丝生机,一丝浪漫。
⑤待春意渐深,陌上花开,又下起了桃花雪。
簇簇粉嫩娇艳的花儿,掩映在莹润白雪中,让人不禁想起温庭鸡词中那个懒起梳妆、香腮似雪、临镜簪花的美人,肌肤似雪白,花西交相映。
雪花渐渐消融,晶莹别造,几滴水珠嵌在粉白花葛之中,又像极了美人的盈盈粉泪。
这四月的轻雪,也下得这么诗意呢。
⑥雪花体态轻量,洁白无瑕,富于诗意,文人墨客,素喜咏之。
关于古人味雪,有一段佳话:雪天谢家子女聚在一起,即景赋诗咏雪。
谢安问:“大雪纷纷何所似?”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报。
”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世人多赞谢道棍。
大富纷纷,以盐喻雪,并不应景。
以柳絮随风飞舞来形客大雪纷飞的情形,确实更胜一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雪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
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
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
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
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
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
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
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
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
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
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
“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
伤不是很重。
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
”
“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
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
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
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
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
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
“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
我还不能确定。
不过最好别等。
”
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
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
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
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
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
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
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
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
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
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
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
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
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
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
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
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
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
他环视四周。
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
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
他回过头去。
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
“进屋吧,别在这站着。
”女人轻轻说。
波塔波夫一言不发。
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
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
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
请您别拘束。
很快就会过去的。
”
他进了屋子。
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
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
“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
”
“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
“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
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
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
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
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
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
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
“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1943年(有删改)10.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20分)
10.(4分)
①使用叠词、拟声词。
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
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
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
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
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11.(4分)
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
当她从信中得知男主人公的期待之后,帮他实现了愿望。
②多情、浪漫。
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
③热爱生活、积极主动。
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
见到不敢进屋的男主人公,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
12.(6分)
①情节前后照应。
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
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
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
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
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
④场景相对集中。
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13.(6分)
①心理创伤的修复。
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
②爱情的修复。
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
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
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