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国制造观后感.doc
关于创新中国中的制造的观后感

关于创新中国中的制造的观后感以前我就觉得制造嘛,不就是工厂里那些大机器哐哐哐地生产东西。
但看了这个才知道,中国制造早就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简单粗暴了。
现在的制造那可是充满了智慧和创意的。
里面提到那些智能工厂,哇塞,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人在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一切。
那些机器手臂灵活得就像武林高手,而且精准度超高,感觉误差就跟头发丝儿那么细。
这可和传统的制造有天壤之别啊。
传统制造可能还得靠大量人力,大家在流水线上忙得晕头转向,还容易出岔子。
现在呢,智能化的制造不仅效率高得吓人,质量还特别稳定。
还有那些新材料的制造,也太神奇了。
就像变魔术一样,用一些我听都没听过的技术,就能制造出又轻便又坚固的材料。
这让我想到要是以后汽车、飞机都用这种材料制造,那不是又省油又安全嘛。
而且说不定我们的房子都能用这种超棒的材料,盖起来又快又结实,像搭积木一样简单。
不过呢,这制造的创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看到里面讲那些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都忍不住为他们捏把汗。
资金紧张、技术瓶颈、人才短缺,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个拦路虎。
但是咱中国人就是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就像打游戏闯关一样,一个一个地克服。
那些科研人员和企业家们,简直就是制造创新领域的超级英雄。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个小企业,就那么几个人,却憋着一股劲儿要在高端制造领域闯出一片天。
他们面对国外技术封锁,自己埋头研究,失败了多少次都不放弃。
这种精神真的太感人了,感觉他们不是在制造产品,而是在制造梦想。
从这里面我也看到了中国制造的未来。
咱中国的制造不再是只能做些便宜的小玩意儿,而是向着高端、智能、环保的方向大步迈进。
以后我们不仅是制造大国,更是制造强国。
全世界都会抢着用咱们中国制造的高科技产品。
总之呢,看了这部分关于制造的内容,我是既兴奋又自豪。
感觉自己就像站在一个巨大变革的浪潮边上,看着中国的制造像一艘超级巨轮,向着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乘风破浪地驶去。
我也特别期待看到这些创新制造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惊喜呢!。
中国制造2025感想

篇一:《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2015年7月14日,工信部XX博士为我们详细解读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
现就XX博士的解读,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理解认识。
一、总体认识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如今,全球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新阵地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双重挑战。
为了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中国制造2025》重大部署。
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核心是变革,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迭代更新。
《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正是为了适应新常态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
下面我将从人才建设和质量和品牌建设两个具体方面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
二、人才建设在实现制造强国的道路上,人才为本是核心。
XX教授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强调要以人才为本,打造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家人才三支人才队伍,这也是我非常认同的。
只有健全完善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为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人才保障。
与制造业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制造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制造业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三是对制造业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制造业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制造强国观后感

制造强国观后感强国观,顾名思义就是强大的国家观念。
作为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要有强国观。
而制造强国观,则是要以制造业为重点,通过制造业的发展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从而实现国家的强大。
作为一个中国制造者,我对制造强国观有着深刻的感触和理解。
首先,制造强国观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制造业一直都是世界瞩目的焦点。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壮大,中国制造业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
制造强国观的提出,使得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也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
其次,制造强国观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撑。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只有拥有了强大的制造业,国家才能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实现国家的强大和繁荣。
因此,制造强国观的提出,为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再次,制造强国观对于我们个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作为一个中国制造者,我们时刻都在感受着制造强国观带给我们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也要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制造强国观的提出,给了我们更多的动力和信心,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制造强国观也对于全球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而制造强国观的提出,则是要求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既要注意国内市场的发展,也要注重国际市场的拓展,要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全球竞争力。
制造强国观的提出,使我们在全球化的发展中更加自信和坚定。
综上所述,制造强国观是一种国家发展理念,也是一种产业发展战略。
它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对于我们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个中国制造者,我们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要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中国的制造实力,为世界制造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受中国制造——高端重器新突破》微感悟

《感受中国制造——高端重器新突破》微感悟
结构所乔红娇
通过观看《感受中国制造——高端重器新突破》纪录片,我被震撼了。
视频里风电吊装的工程现场,吊装大型卡筒、卡筒与底座的对接要求相当高的精度,超大吨位的起重机如何在工程技术的舞台上展现魅力;2000万吨级大型露天矿中,世界最新的露天采矿装备如何工作的,都要求油缸有较高的精度和良好的性能,采用世界先进的高精度液压冷拔机来加工制造出高性能油缸,实现高端重器的新突破。
通过视频可以看出,现在中国的“超级工程”越来越多,大工程需要重型装备,这对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无疑是一种考验。
而只有像我们徐工这样的大型企业才能迎接这样的挑战,才能制造出国之重器,这也体现出了徐工非凡的工程技术和制造水平。
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我们的伟大事业,才能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巅峰。
感受中国制造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感受中国制造观后感感受中国制造观后感(一)您印象中的"madeinchina"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最贴切?是廉价而低劣的小商品?落伍的产能?还是不差钱的土豪?您对中国制造的印象来源于哪里呢?是一次糟糕的购物体验?还是出国疯抢外国货时,真切感受到的"物美价廉"?金融危机的浪潮席卷之后,在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进程中,除了改造升级传统"强项"制造业之外,新兴产业与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
最先进的国家从没放弃过制造业。
日本的机器人生产已经在"高、精、尖"的方向上大踏步的迈进。
格力为企业的发展设立了创新的奖励机制。
沈阳机床厂更是清醒的认识到了中国机床制造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瓶颈期,要么创新突破,要么垂死挣扎。
最后,他们获得了新生。
服务业替代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工业化的客观规律,这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印证,我国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
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除了极个别人口少、面积小的发达国家(或者说高收入国家)依靠的是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工业强国。
美国虽然整体淘汰了一些传统制造业部门,但资源却不断向新的产业聚集,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新兴产业领域,美国占全世界的比重其实并不低。
日本企业虽然将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转移到国外,但仍然将核心部件的生产和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母工厂"保留在国内,以至于在遭受地震和海啸之后,全世界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的供应链都受到影响。
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制造业的力量不言而喻。
中国,更要重视制造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制造"遍布世界。
相信通过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中国制造业定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主角。
一言以蔽之,中国要从过去生产消费品的"世界工厂",升级为向世界提供先进装备的重要基地。
我对中国制造的感受

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多年来,中国制造业以其高效、多样化和竞争力强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成长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的改革开放政策,该政策为中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之一是其庞大而多样化的产业基础。
中国制造涵盖了从电子产品、家电、纺织品、汽车、机械设备到高端技术产品等各个领域。
这种多样性使中国制造能够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为全球消费者提供各种选择。
此外,中国制造业在成本效益方面也具有竞争力。
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使中国能够提供相对经济实惠的产品。
这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并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关键角色。
然而,中国制造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批评。
其中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污染和劳工权益等问题。
中国政府和制造业界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制造业的可持续性和质量。
总的来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全球市场提供了各种产品。
其多样性、成本效益和规模化生产能力是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然而,中国制造业也需要持续努力解决挑战,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和质量提升。
中国智造观后感

中国智造观后感前言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引擎。
作为一个观察者,我有幸参观了中国智造展览,并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智造的伟大魅力。
本文将从科技创新、制造业转型和国际合作三个方面来分享我的观后感。
科技创新推动智能制造在参观中国智造展览时,我被中国企业展示出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所震撼。
中国智能制造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升级。
例如,我看到了一家中国机器人公司展示的智能生产线。
这条生产线利用机器人实现了高效的生产流程,无人操作的生产工艺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此外,该生产线还通过数据分析和监测,可以预测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产品质量。
除了机器人,我还看到了许多其他中国创新企业的展示。
他们展示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3D打印等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成果,其中展现出的创造力和实用性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将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智能制造走向世界。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努力中国智造展览中,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努力。
面对新的技术革命,中国企业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和业务模式,借助高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一家石化企业展示的智能化生产车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他们引进了智能设备,并通过数据分析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和监控。
这大大减少了生产线上的人员需求,同时提高了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借助智能制造技术,传统制造业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除了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我还看到了许多企业在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企业展示了他们的电动汽车生产线,其中使用了可再生能源供电,并倡导绿色出行理念。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不仅关注经济效益,还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值得肯定和赞赏。
国际合作促进智能制造发展在中国智造展览中,我看到了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的广泛合作。
《中国制造》读后感

《中国制造》读后感本文就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与分享。
《中国制造》读后感(一)一口气瞧“完”那厚厚的一本《中国制造》,我马上冲进浴室,洗了一个舒舒服服的澡。
为何?书中那精彩绝伦的片断,让我惊心动魄,使我一会儿热汗直流,一会儿冷汗直冒,等到瞧完,我早已就是全身湿透了。
动力十足,敢冲勇闯的高长河;步步为营,心系平阳的姜超林;朝气蓬勃,敢作敢为的田立业,还有文质彬彬的文春明,“贪”胆包天的耿子敬,锐气十足的李馨香,铁心办案的孙亚东,这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不断地浮现在我面前,使我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灵魂拷问。
文章一开始,就以全国改革先锋的平阳市的“一把手”的人事调动为引子,把人带到了一个不可捉摸的漩涡之中。
在文春明与高长河的拳击中,高长河胜出,但又牵出了平阳市轧钢厂的问题——这也就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十分敏感且重要的问题。
围绕这一问题,一幕幕精彩的戏,又登台了。
形形色色的干部,登台了。
于就是,我开始以我的标准对这些干部“品头论足了。
中国人就是一个十分恋旧的民族。
对于旧的东西,不论好与坏,总就是格外珍惜、念念不忘。
对于平轧厂,这一个历史问题也可以这样理解——对旧的体制不忍彻底地抛弃,甚至还想方设法地维护它的面子,如文春明市长(不过其最终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知道平轧厂就是一个无底洞,还死不肯抓住机遇,盘活国有资产,而且不断给其贷款,给它输血,使这一问题愈积愈深,以致积重难返。
12亿,多少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只就是一个刚开工就亏损的乱摊子。
谁瞧了不心疼?谁瞧了不痛心。
最终,还就是高长河,这个“高级甩子”,凭着超人的胆识,不顾眼前的利益得失,作出了与上海某厂兼并的决定。
虽然,这从眼前瞧好像削弱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从长远瞧,它则能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作用,搞活经济,从而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更巩固,虽然高长河还做了许多令人不快的事情,但这一件,我认为就是最能体现出一个改革前沿的干部的魄力的,我们需要这样的干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虽然整体淘汰了一些传统制造业部门,但资源却不断向新的产业聚集,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新兴产业领域,美国占全世界的比重其实并不低。
日本企业虽然将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转移到国外,但仍然将核心部件的生产和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母工厂”保留在国内,以至于在遭受地震和海啸之后,全世界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的供应链都受到影响。
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制造业的力量不言而喻。
中国,更要重视制造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制造”遍布世界。
相信通过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中国制造业定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主角。
一言以蔽之,中国要从过去生产消费品的”世界工厂”,升级为向世界提供先进装备的重要基地。
我们要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工业企业的实际,把发展的路径选择好,走一条更好更快的发展道
路。
事实上,”中国制造”的升级,与”一带一路”及”走出去”战略,构筑了一个宏大而立体的国际化链条,旨在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
未来的”中国制造”,将打破产品输出为主的传统出口形态,形成产品、技术、资本全方位”走出去”态势。
“中国制造”不是代加工厂,”中国制造”是自信、产能、质量、需求的结合。
是”装备中国”的先头兵,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
(文:国际工程公司团总支张婷
责任编辑:集团团委)
感受中国制造观后感(二)
在观看《感受中国制造》大型现实题材影片后,我觉得中国制造业在新的国际制造业的格局下,中国企业在面临新的挑战、新的变化、正在努力的实现自身的跨越。
《感受中国制造》是一部非常精彩讲述中国发展的专题片,它以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从制造的竞争力、品牌的发展、创新、走国际化之路及升级中国制造等方面,深入探讨分析了”中国制造”的现在与将来。
在整个影片中,有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在面对
重重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取得成功的事迹,也有知名经济学家和国际著名管理大师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见解。
以前只是觉得国外是如何的发达,仿佛一切好的产品、一切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是外国的,对中国制造业的理解远远不够,认识不深,不知道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进程情况,甚至连自己的工作的企业也不是很了解,以为中国还远远的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但是在观看过《感受中国制造》后,了解了有很多的企业在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创造品牌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以创新的世界观走国际化道路并且在升级”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道路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我们兰石集团在出城入园搬迁,产业升级后,企业慢慢的正在跨越另一个新阶段,努力朝新的方向发展,以及许多国内及国外一些重要领导人来集团参观,慢慢地对这个有几十年发展历程的老企业开始深入的了解。
2001年以来,格力电器转入管理深化与大规模扩张时期。
2001年11月,在广西北海召开的中高层干部会议上,格力电器提出”整顿工作作风,打造百年企业”的目标,开始深化内部管理,
健全完善各种制度,向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2003年初,格力电器提出了”争创世界第一、打造国际品牌”的目标,向世界冠军发起冲击。
2005年,格力电器的家用空调销量突破1000万台套,顺利实现销售世界第一的目标,成为中国家电业唯一的全球”单打冠军”.
格力凭借什么能做到世界第一?凭借什么能一步步走向辉煌?因为他们凭借着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在一步步的发展过程中都是严要求、严管理,从始至终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体系。
我想我们应该要学习格力这种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细节决定成败。
当今世界已进入快速发展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的企业,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将面临共同复杂的挑战,我们要坚决拥护集团实施”1333”发展战略目标,要有信心、有决心,才能获得很大的生存空间,才能更好的让我们自己的企业发展越来越好。
通过观看《感受中国制造》,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看到了中国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的奋斗过程,深深的了解到我们
国家制造业的辉煌,自己脑海里再也没有那种比别国落后的思想,同时还有很多国际经济学大师及成功企业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的探索,以及他们付出的极大努力,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国的企业也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后的”中国制造”不仅会变为”中国创造”,也会有更多像格力、联想等国际知名品牌的诞生。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拼搏,不断的创新,作为企业的一员,我们也将会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把自己的一份力量贡献给企业,让我们的企业越走越远,越做越强,发展之路更辉煌。
(文:集团机关团总支
集团团委编发)
感受中国制造观后感(三)
孟书琴
最近公司组织全员观看《感受中国制造》视频,央视2套财经报道出来后,画风一转,隆重大气的京腔主持人把我们拉近了中国制造的海洋里,任尔翱翔。
家喻户晓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商,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图片激发了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而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就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汽车企业——中国”一汽”.由原先的硬件投入为主转化为软件和服务占主导的经营模式,无人驾驶汽车经过五万多项公路试验,最终驰骋在了中国大地上。
车轮上的故事还没有讲完,上天入地的战绩便铺天盖地而来。
航空航天和钻井平台的贡献在全球同行业中保持了领先水平,他们秉承的是顺应时代、改革创新。
其中也不乏与我们公司情况相类似的企业,例如特种钢和装备公司,他们的生存之道是沉下心来,半步为先。
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之道,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我们自己的
发展,因为行业不同、产品不同、真实情况就不完全相同。
不难发现,我们公司也有较之他们的长处,虽然邯郸新型特种钢有限公司是半机械化为主,但是他们的现场6S跟我们倒还有一定差距。
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一个转型发展的新挑战,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等有利条件已不复存在,随着资源枯竭和创新能力低下的现实问题涌现,我国制造业必须优先发展技术,向自动化靠拢,规避管理能力弱、生产水平低的劣势。
利用好丰富的经验以及区域优势,做好工业结构调整,加强管控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增加研发投入力度,实现技术跨越性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利用好市场竞争的优势,发挥品牌效应。
通过《感受中国制造》的视频学习,逐步认识到自身不足,汲取各制造企业透过生活点滴摸索窍门的方法,争取从日常的工作中转变思路,不断创新,适应发展规律。
40%的创新都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出现的,我们搭上了通向创新的列车,就能在行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