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等岩石力学试题答案(2012)汇总

合集下载

岩石力学习题+思考题答案.docx

岩石力学习题+思考题答案.docx

岩石力学习题+思考题答案.docx1第一章习题与思考题答案1.构成岩石的主要造岩矿物有那些?答:岩石的主要物质成分 : 正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石、赤铁矿等。

2.为什么说基性岩和超基性岩最容易风化?答:基性岩石和超基性岩石主要由易风化的橄榄石、辉石及基性斜长石组成。

所以基性岩石和超基性岩石非常容易风化。

3.常见岩石的结构连结类型有那几种?答:岩石中结构连结的类型主要有两种:1.结晶连结:岩石中矿物颗粒通过结晶相互嵌合在一起,如岩浆岩、大部分变质岩以及部分沉积岩的结构连结。

2.胶结连结:指颗粒与颗粒之间通过胶结物质连结在一起的连结。

如沉积碎屑岩、部分粘土岩的结构连结。

4.何谓岩石中的微结构面,主要指那些,各有什么特点?答:岩石中的微结构面(或缺陷)是指存在于矿物颗粒内部或矿物颗粒及矿物集合体之间微小的弱面及空隙。

它包括矿物的解理、晶格缺陷、晶粒边界、粒间空隙、微裂隙等。

矿物的解理面:是指矿物晶体或晶粒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的光滑平面。

晶粒边界:矿物晶体内部各粒子都是由各种离子键、原子键、分子键等相连结。

由于矿物晶粒表面电价不平衡而使矿物表面具有一定的结合力,但这种结合力一般比起矿物内部的键连结力要小,因此,晶粒边界就相对软弱。

微裂隙:是指发育于矿物颗粒内部及颗粒之间的多呈闭合状态的破裂迹线,也称显微裂隙。

粒间空隙:多在成岩过程中形成,如结晶岩中晶粒之间的小空隙,碎屑岩中由于胶结物未完全充填而留下的空隙。

粒间空隙对岩石的透水性和压缩性有较大的影响。

晶格缺陷:有由于晶体外原子入侵结果产生的化学上的缺陷,也有由于化学比例或原子重新排列的毛病所产生的物理上的缺陷。

它与岩石的塑性变形有关。

5.自然界中的岩石按地质成因分类,可分为几大类,各大类有何特点?答:根据地质学的岩石成因分类可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 : 岩浆岩分三大类,其特点:1)深成岩:常形成较大的入侵体。

《岩石力学》习题库与答案

《岩石力学》习题库与答案

《岩⽯⼒学》习题库与答案练习题⼀、名词解释:1、各向异性:岩⽯的全部或部分物理、⼒学性质随⽅向不同⽽表现出差异的性质。

2、软化系数:饱⽔岩样抗压强度与⾃然风⼲岩样抗压强度的⽐值。

3、初始碎胀系数:破碎后样⾃然堆积体积与原体积之⽐。

4、岩体裂隙度K:取样线上单位长度上的节理数。

5、本构⽅程:描述岩⽯应⼒与应变及其与应⼒速率、应变速率之间关系的⽅程(物理⽅程)。

6、平⾯应⼒问题:某⼀⽅向应⼒为0。

(受⼒体在⼏何上为等厚薄板,如薄板梁、砂轮等)1.平⾯应变问题:受⼒体呈等截⾯柱体,受⼒后仅两个⽅向有应变,此类问题在弹性⼒学中称为平⾯应变问题。

2.给定载荷:巷道围岩相对孤⽴,⽀架仅承受孤⽴围岩的载荷。

3.长时强度:作⽤时间为⽆限⼤时的强度(最低值)。

4.扩容现象:岩⽯破坏前,因微裂隙产⽣及内部⼩块体相对滑移,导致体积扩⼤的现象5.⽀承压⼒:回采空间周围煤岩体内应⼒增⾼区的切向应⼒。

1.平⾯应⼒问题:受⼒体呈等厚薄板状,所受应⼒为平⾯应⼒,在弹性⼒学中称为平⾯应⼒问题。

2.给定变形:围岩与母体岩层存在⼒学联系,⽀架承受围岩变形⽽产⽣的压⼒,这种⼯作⽅式称为给定变形。

3.准岩体强度:考虑裂隙发育程度,经过修正后的岩⽯强度称为准岩体强度。

4.剪胀现象:岩⽯受⼒破坏后,内部断裂岩块之间相互错动增加内部空间在宏观上表现体积增⼤现象。

5.滞环:岩⽯属滞弹性体,加卸载曲线围成的环状图形,其⾯积⼤⼩表⽰因内摩擦等原因消耗的能量。

1、岩⽯的视密度:单位体积岩⽯(包括空隙)的质量。

2、扩容现象:岩⽯破坏前,因微裂隙产⽣及内部⼩块体相对滑移,导致体积扩⼤的现象。

3、岩体切割度Xe:岩体被裂隙割裂分离的程度:4、弹性后效:停⽌加、卸载,应变需经⼀段时间达到应有值的现象。

5、粘弹性:岩⽯在发⽣的弹性变形具有滞后性,变形可缓慢恢复。

6、软岩(地质定义):单轴抗压强度⼩于25MPa的松散、破碎、软弱及风化膨胀类岩⽯。

1.砂⼟液化:饱⽔砂⼟在地震、动⼒荷载或其它物理作⽤下,受到强烈振动⽽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或现象。

《岩石力学》习题库及答案

《岩石力学》习题库及答案

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各向异性:岩石的全部或部分物理、力学性质随方向不同而表现出差异的性质。

2、软化系数:饱水岩样抗压强度与自然风干岩样抗压强度的比值。

3、初始碎胀系数:破碎后样自然堆积体积与原体积之比。

4、岩体裂隙度K:取样线上单位长度上的节理数。

5、本构方程:描述岩石应力与应变及其与应力速率、应变速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物理方程)。

6、平面应力问题:某一方向应力为0。

(受力体在几何上为等厚薄板,如薄板梁、砂轮等)1.平面应变问题:受力体呈等截面柱体,受力后仅两个方向有应变,此类问题在弹性力学中称为平面应变问题。

2.给定载荷:巷道围岩相对孤立,支架仅承受孤立围岩的载荷。

3.长时强度:作用时间为无限大时的强度(最低值)。

4.扩容现象:岩石破坏前,因微裂隙产生及内部小块体相对滑移,导致体积扩大的现象5.支承压力:回采空间周围煤岩体内应力增高区的切向应力。

1.平面应力问题:受力体呈等厚薄板状,所受应力为平面应力,在弹性力学中称为平面应力问题。

2.给定变形:围岩与母体岩层存在力学联系,支架承受围岩变形而产生的压力,这种工作方式称为给定变形。

3.准岩体强度:考虑裂隙发育程度,经过修正后的岩石强度称为准岩体强度。

4.剪胀现象:岩石受力破坏后,内部断裂岩块之间相互错动增加内部空间在宏观上表现体积增大现象。

5.滞环:岩石属滞弹性体,加卸载曲线围成的环状图形,其面积大小表示因内摩擦等原因消耗的能量。

1、岩石的视密度:单位体积岩石(包括空隙)的质量。

2、扩容现象:岩石破坏前,因微裂隙产生及内部小块体相对滑移,导致体积扩大的现象。

3、岩体切割度Xe:岩体被裂隙割裂分离的程度:4、弹性后效:停止加、卸载,应变需经一段时间达到应有值的现象。

5、粘弹性:岩石在发生的弹性变形具有滞后性,变形可缓慢恢复。

6、软岩(地质定义):单轴抗压强度小于25MPa的松散、破碎、软弱及风化膨胀类岩石。

1.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2012年武汉科技大学考研试题 岩石力学与参考答案

2012年武汉科技大学考研试题 岩石力学与参考答案

二O 一二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考试科目及代码: 802岩石石力学 适用专业: 矿业工程、土木工程
可使用的常用工具:绘图工具、计算器。

答题内容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考完后试题随答题纸交回。

考试时间3小时,总分值 150 分。

姓名: 报考学科、专业: 准考证号码:
密封线内不要写题
二O 一二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考试科目及代码: 802岩石石力学 适用专业: 矿业工程、土木工程
可使用的常用工具:绘图工具、计算器。

答题内容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考完后试题随答题纸交回。

考试时间3小时,总分值 150 分。

姓名: 报考学科、专业: 准考证号码:
密封线内不要写题
、在正应力与剪应力坐标系(σ—τ)中,绘制以下5种岩石受力状态的莫尔应力圆:
3)单向压缩;(4)双向压缩,(5)双向拉伸。

答:莫尔应力圆如图所示:
绘制描述岩石流性质的三种基本元件的示意图并标出各元件的特征参数,
力学模型:力学模型:力学模型:
本构方程:

η
σ=,为粘性系数
η
,蠕变方程曲线为
C=8.66(MPa)
由库仑准则可知,
σ


S+
C
tg
当σ=0 时,剪切强度S:
σ

tg
S+

因此最大应力出现在巷道壁处,即r=r0=a外
=0。

高等岩石力学试题答案(2012)

高等岩石力学试题答案(2012)

1..简述岩石的强度特性和强度理论,并就岩石的强度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答:岩石作为一种天然工程材料的时候,它具有不均匀性、各向异性、不连续等特点,并且受水力学作用显著。

在地表部分,岩石的破坏为脆性破坏,随着赋存深度的增加,其破坏向延性发展。

岩石强度理论是判断岩石试样或岩石工程在什么应力、应变条件下破坏。

当然岩石的破坏与诸多因素有关,如温度、应变率、湿度、应变梯度等。

但目前岩石强度理论大多只考虑应力的影响,其他因素影响研究并不深入,故未予考虑。

(1). 剪切强度准则a.Coulomb-Navier准则Coulomb-Navier准则认为岩石的破坏属于在正应力作用下的剪切破坏,它不仅与该剪切面上剪应力有关,而且与该面上的正应力有关。

岩石并不沿着最大剪切应力作用面产生破坏,而是沿其剪切应力和正应力最不利组合的某一面产生破裂。

即:ϕτtanσ=C+式中ϕ为岩石材料的内摩擦角,σ为正应力,C为岩石粘聚力。

b. Mohr破坏准则根据实验证明:在低围压下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关系接近于线性关系。

但随着围压的增大,与关系明显呈现非线性。

为了体现这一特点,莫尔准则在压剪和三轴破坏实验的基础上确定破坏准则方程,即:()στf=此方程可以具体简化为斜直线、双曲线、抛物线、摆线以及双斜直线等各种曲线形式,具体视实验结果而定。

虽然从形式上看,库仑准则和莫尔准则区别只是在于后者把直线推广到曲线,但莫尔准则把包络线扩大或延伸至拉应力区。

c. 双剪的强度准则Mohr强度准则是典型的单剪强度准则,没有考虑第二主应力的作用。

我国学者俞茂宏从正交八面体的三个主应力出发,提出了双剪强度理论和适用于岩土介质的广义双剪强度理论,并得到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3211t b b σσσασ=+--αασσσ++≤1312()t b b σασσσ=-++31211 αασσσ++≥1312式中α和b 为两个材料常数,是岩石单轴抗拉强度。

在主应力空间里,上式代表一个以静水应力轴为中心轴具有不等边十二边形截面的锥体表面。

(完整版)岩石力学习题库及答案

(完整版)岩石力学习题库及答案

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各向异性:岩石的全部或部分物理、力学性质随方向不同而表现出差异的性质。

2、软化系数:饱水岩样抗压强度与自然风干岩样抗压强度的比值。

3、初始碎胀系数:破碎后样自然堆积体积与原体积之比。

4、岩体裂隙度K:取样线上单位长度上的节理数。

5、本构方程:描述岩石应力与应变及其与应力速率、应变速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物理方程)。

6、平面应力问题:某一方向应力为0。

(受力体在几何上为等厚薄板,如薄板梁、砂轮等)1.平面应变问题:受力体呈等截面柱体,受力后仅两个方向有应变,此类问题在弹性力学中称为平面应变问题。

2.给定载荷:巷道围岩相对孤立,支架仅承受孤立围岩的载荷。

3.长时强度:作用时间为无限大时的强度(最低值)。

4.扩容现象:岩石破坏前,因微裂隙产生及内部小块体相对滑移,导致体积扩大的现象5.支承压力:回采空间周围煤岩体内应力增高区的切向应力。

1.平面应力问题:受力体呈等厚薄板状,所受应力为平面应力,在弹性力学中称为平面应力问题。

2.给定变形:围岩与母体岩层存在力学联系,支架承受围岩变形而产生的压力,这种工作方式称为给定变形。

3.准岩体强度:考虑裂隙发育程度,经过修正后的岩石强度称为准岩体强度。

4.剪胀现象:岩石受力破坏后,内部断裂岩块之间相互错动增加内部空间在宏观上表现体积增大现象。

5.滞环:岩石属滞弹性体,加卸载曲线围成的环状图形,其面积大小表示因内摩擦等原因消耗的能量。

1、岩石的视密度:单位体积岩石(包括空隙)的质量。

2、扩容现象:岩石破坏前,因微裂隙产生及内部小块体相对滑移,导致体积扩大的现象。

3、岩体切割度Xe:岩体被裂隙割裂分离的程度:4、弹性后效:停止加、卸载,应变需经一段时间达到应有值的现象。

5、粘弹性:岩石在发生的弹性变形具有滞后性,变形可缓慢恢复。

6、软岩(地质定义):单轴抗压强度小于25MPa的松散、破碎、软弱及风化膨胀类岩石。

1.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岩体力学复习题集(含答案)

岩体力学复习题集(含答案)

岩体力学考试复习试题1、岩体的强度小于岩石的强度主要是由于(A)。

(A)岩体中含有大量的不连续面(B)岩体中含有水(C)岩体为非均质材料(D)岩石的弹性模量比岩体的大2、岩体的尺寸效应是指(C)。

(A)岩体的力学参数与试件的尺寸没有什么关系(B)岩体的力学参数随试件的增大而增大的现象(C)岩体的力学参数随试件的增大而减少的现象(D)岩体的强度比岩石的小3、影响岩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为(c)。

(A)岩石类型、埋深(B)岩石类型、含水量、温度(C)岩体的完整性和岩石的强度(D)岩体的完整性、岩石强度、裂隙密度、埋深4、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岩石的坚硬程序确定是按照(a)。

(A)岩石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B)岩石的抗拉强度(C)岩石的变形模量(D)岩石的粘结力5、下列形态的结构体中,哪一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d)(A)锥形(B)菱形(C)楔形(D)方形6、沉积岩中的沉积间断面属于哪一种类型的结构面?(a)(A)原生结构面(B)构造结构面(C)次生结构面7、岩体的变形和破坏主要发生在(c)(A)劈理面(B)解理面(C)结构(D)晶面8、同一形式的结构体,其稳定性由大到小排列次序正确的是(b)(A)柱状>板状>块状(B)块状>板状>柱状(C)块状>柱状>板状(D)板状>块状>柱状9、不同形式的结构体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次序为(a)(A)聚合型结构体>方形结构体>菱形结构体>锥形结构体(B)锥形结构体>菱形结构体>方形结构体>聚合型结构体(C)聚合型结构体>菱形结构体>文形结构体>锥形结构体(D)聚合型结构体>方形结构体>锥形结构体>菱形结构体10、岩体结构体是指由不同产状的结构面组合围限起来,将岩体分割成相对的完整坚硬的单无块体,其结构类型的划分取决于(d)(A)结构面的性质(B)结构体型式(C)岩石建造的组合(D)三者都应考虑答案:1、A2、C3、C4、A5、D6、A7、C8、B9、A10、D选择题1、在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软岩表示岩石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c)。

(完整版)岩石力学考试试题含答案

(完整版)岩石力学考试试题含答案

岩石力学考试试题1、岩体的强度小于岩石的强度主要是由于()( A )岩体中含有大量的不连续( B )岩体中含有水( C )岩体为非均质材料( D )岩石的弹性模量比岩体的大2、岩体的尺寸效应是指()。

( A )岩体的力学参数与试件的尺寸没有什么关系( B )岩体的力学参数随试件的增大而增大的现象( C )岩体的力学参数随试件的增大而减少的现象( D )岩体的强度比岩石的小3 、影响岩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为()。

(A)岩石类型、埋深(B)岩石类型、含水量、温度(C)岩体的完整性和岩石的强度(D)岩体的完整性、岩石强度、裂隙密度、埋深4、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岩石的坚硬程序确定是按照()。

(A)岩石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B)岩石的抗拉强度(C)岩石的变形模量(D)岩石的粘结力5、下列形态的结构体中,哪一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A)锥形(B)菱形(C)楔形(D)方形1、A2、C3、C4、A5、D6、A7、C8、B 9、A 10、D6、沉积岩中的沉积间断面属于哪一种类型的结构面?()(A)原生结构面(B)构造结构面(C)次生结构面7、岩体的变形和破坏主要发生在()(A)劈理面(B)解理面(C)结构(D)晶面8、同一形式的结构体,其稳定性由大到小排列次序正确的是()(A)柱状>板状>块状(B)块状>板状>柱状(C)块状>柱状>板状(D)板状>块状>柱状9、不同形式的结构体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次序为()(A)聚合型结构体>方形结构体>菱形结构体>锥形结构体(B)锥形结构体>菱形结构体>方形结构体>聚合型结构体(C)聚合型结构体>菱形结构体>文形结构体>锥形结构体(D)聚合型结构体>方形结构体>锥形结构体>菱形结构体10、岩体结构体是指由不同产状的结构面组合围限起来,将岩体分割成相对的完整坚硬的单无块体,其结构类型的划分取决于()(A)结构面的性质(B)结构体型式(C)岩石建造的组合(D)三者都应考虑1、A2、C3、C4、A5、D6、A7、C8、B 9、A 10、D选择题1、在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软岩表示岩石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岩石的强度特性和强度理论,并就岩石的强度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答:岩石作为一种天然工程材料的时候,它具有不均匀性、各向异性、不连续等特点,并且受水力学作用显著。

在地表部分,岩石的破坏为脆性破坏,随着赋存深度的增加,其破坏向延性发展。

岩石强度理论是判断岩石试样或岩石工程在什么应力、应变条件下破坏。

当然岩石的破坏与诸多因素有关,如温度、应变率、湿度、应变梯度等。

但目前岩石强度理论大多只考虑应力的影响,其他因素影响研究并不深入,故未予考虑。

(1). 剪切强度准则a.Coulomb-Navier准则Coulomb-Navier准则认为岩石的破坏属于在正应力作用下的剪切破坏,它不仅与该剪切面上剪应力有关,而且与该面上的正应力有关。

岩石并不沿着最大剪切应力作用面产生破坏,而是沿其剪切应力和正应力最不利组合的某一面产生破裂。

即:ϕτtanσ=C+式中ϕ为岩石材料的内摩擦角,σ为正应力,C为岩石粘聚力。

b. Mohr破坏准则根据实验证明:在低围压下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关系接近于线性关系。

但随着围压的增大,与关系明显呈现非线性。

为了体现这一特点,莫尔准则在压剪和三轴破坏实验的基础上确定破坏准则方程,即:()στf=此方程可以具体简化为斜直线、双曲线、抛物线、摆线以及双斜直线等各种曲线形式,具体视实验结果而定。

虽然从形式上看,库仑准则和莫尔准则区别只是在于后者把直线推广到曲线,但莫尔准则把包络线扩大或延伸至拉应力区。

c. 双剪的强度准则Mohr强度准则是典型的单剪强度准则,没有考虑第二主应力的作用。

我国学者俞茂宏从正交八面体的三个主应力出发,提出了双剪强度理论和适用于岩土介质的广义双剪强度理论,并得到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3211t b b σσσασ=+--αασσσ++≤1312()t b b σασσσ=-++31211 αασσσ++≥1312式中α和b 为两个材料常数,是岩石单轴抗拉强度。

在主应力空间里,上式代表一个以静水应力轴为中心轴具有不等边十二边形截面的锥体表面。

(2). 屈服强度准则a. Tresca 屈服准则Tresca 屈服准则也可称为最大剪应力准则,它认为当岩石中剪应力达到材料的特征值时岩石就屈服破坏,即: ()s 31max 2121σσστ=-=式中为材料拉伸屈服极限。

该屈服准则也没有考虑中间主应力对材料屈服破坏的影响,从实验结果来看它对金属材料近似正确,而对岩石材料的结果相差较远。

b. Mises 屈服准则Mises 屈服准则考虑了中间主应力对屈服破坏的影响,采用偏应力张量第二不变量来表示屈服准则:()()()[]36122132322212s J σσσσσσσ=-+-+-=Mises 屈服准则的物理意义为:单位体积的弹性形变能达到一定极限时,材料就会发生屈服破坏。

Mises 屈服准则对于材料塑性破坏来说是比较适合的,也是最常用的。

π平面上的屈服轨迹线c. Drucker-Prager 准则Coulomb 准则和Mohr 准则破坏机理有相通之处,都体现了岩石材料压剪破坏的本质,由于它简单易理解,目前仍被广泛采用。

但这类准则没有反映出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因此不能解释岩石材料在高围压和静水压力作用下的屈服破坏现象。

Drucker-Prager 准则在Coulomb-Mohr 准则和Mises 屈服准则基础上推广而得:021=-+=K J I f αMises 屈服准则屈服准则Mohr 屈服准则式中:()ϕϕαsin 33sin 2-=, ()ϕϕsin 33cos 6-=c K ;C ,ϕ分别表示岩石材料的粘结力和内摩擦角。

Drucker-Prager 准则既考虑了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又考虑静水压力的作用,在大多数的数值分析软件中都采用这个岩石破坏准则d. 脆性断裂理论(Griffith 准则)Griffith 准则的求解具体过程:利用极值原理先求出椭圆裂纹周边最大危险应力的大小和位置,再确定最危险裂纹长轴的方向和应力,最后由求得的极值应力和单轴抗拉强度进行对比,建立Griffith 脆性断裂破坏准则如下()()t S =+-312318σσσσ 0331>+σσ t S =-3σ 0331<+σσ当岩石处于单轴抗压时,那么由上式可以得到:t c S S 8=从Griffith 准则得到脆性材料的抗压强度为抗拉强度的8倍,从理论上认识岩石等脆性材料的抗压不抗拉的特征是Griffith准则一大贡献。

同时它总结了单轴、三轴应力状态以及各种拉、压组合等各种应力状态达到拉应力而断裂的共同特征。

Griffith 准则用下图表示,从本质上说,Griffith 准则其实就是拉伸破坏准则。

e. Hoek-Brown 准则经过大量的试验和数理统计,研究者也建立了许多适合不同场合和用途的岩石强度经验准则。

其中1980年提出的Hoek-Brown 准则应用比较广泛,因为它考虑了岩石的峰值强度后的软化行为 。

Hoek-Brown 准则为:2331c c S M σσσσσ++=式中:1σ,3σ分别为岩石中的最大和最小主应力;c σ为岩块的单轴抗压强度;m, s 为两个无量纲系数,m 与岩性有关,而s 则反映岩石的完整性。

2. 简述地应力的主要规律及我国构造应力分布的特点。

答:通过理论研究,地质调查和大量地应力测量资料的分析研究,初步认识到浅部地壳应力分布的一些基本规律:(1). 地应力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非稳定应力场,它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地应力在绝大部分地区以水平应力为主的三向不等压应力场,三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随着空间和时间变化的,因而是非稳定的应力场。

地应力在空间上的变化从小范围看是很明显的,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也是不同的。

但是就某个地区整体,地应力的变化是不大的,如我国的华北地区,地应力场的主导方向为北西到近于东西的主压应力。

在某些地震活动活跃的地区,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的变化是很明显的。

(2). 实测垂直应力基本等于上赋岩层的重量对全世界实测垂直应力σ的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在V深度为25~2700m的范围内,σ呈线性增长,大致相当V于按平均容重3γ计算出的重力Hγ。

但在某些地区=kN/m27的测量结果有一定幅度的偏差。

另外,板块移动、岩浆对流和侵入、扩容、不均匀膨胀等也都可引起垂直应力的异常。

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多数地区并不存在真正的垂直应力即没有一个主应力的方向完全与地表垂直,但绝大多数测点都发现有一个主应力接近与垂直方向,其与垂直方向的偏差不大于20°,说明地应力的垂直分量受重力的控制,但也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

(3). 水平应力普遍大于垂直应力实测资料表明,在绝大多数(几乎所有)地区均有两个主应力位于水平或接近水平的平面内,其与水平面的夹角一般不大于30°。

最大水平主应力σ普遍大于垂m ax,h直应力σ;m ax,hσ与Vσ之比值一般为0.5~5.5,在很多情况V下比值大于2。

说明,在浅层地壳中平均水平应力也普遍大于垂直应力,垂直应力在多数情况下为最小主应力。

(4). 平均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但在不同地区,变化速度不很相同。

(5). 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也随深度呈线性增长关系。

与垂直应力不同的是,在水平主应力线性回归方程中的常数项比垂直应力线性回归方程中常数项的数值要大一些,这反映了在某些地区近地表仍存在显著水平应力的事实。

(6). 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值一般相差较大,显示出很强的方向性。

(7). 地应力的上述分布规律还会受到地形、地表剥蚀、风化、岩体结构特征、岩体力学性质、温度、地下水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地形和断层的扰动影响最大。

我国构造应力具有以下特点:(1).各地最大主应力的发育呈明显的规律性各地的方向均与由各该点向我国的察隅和巴基斯1坦的伊斯兰堡联线所构成的夹角等分线方向相吻合或相近似,仅在两侧边缘地带略有偏转,即东侧向顺时针偏转,西侧向逆时针偏转。

(2). 三向应力状态及其所决定的现代构造活动类型呈有规律的空间分布a.潜在逆断型应力状态区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前缘一带,其主要特点是两个水平主应力均大于垂直主应力。

b. 潜在走滑型应力状态区主要分布于我国中西部广大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只有一个水平主应力大于垂直主应力,具中等挤压区的特征。

c. 潜在正断型和张剪性走滑应力状态区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部和东北部,其主要特点是:区内新生代以来正断层与地堑或断陷盆地十分发育,发育方向NE、NEE,,推积厚度数千米;区内KZKZ堆积具双层结构,E充填断陷盆地,N-Q掩埋了E时期的地堑和地垒,形成了现代的低平的平原地形,横向差异小;区内地震由两个方向断裂引起,即NNE向断裂的右旋兼张性活动和NNW向断裂的左旋兼张性活动。

卫星影象及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还揭示,在西藏高原内腹,还存在着一个局部潜在正断型应力分布区。

该区内广泛地发育着可能是新生代形成的近南北向的正断层和地堑式的断陷谷地。

该区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也大多属正断层,且主拉应力轴为近东西。

我国大部分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和量值的上述变化规律,完全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所导致的。

一般认为,白垩纪末印度板块从西南向北北东方向推移,并在始新世中期末,即大约距今3800万年前与欧亚板块相碰撞(对接)。

此后印度板块仍以每年约5cm的速度向北北东方向推进,这样一种巨大而持续的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控制我国西部地区地应力场的决定性因素。

在同一时期,东部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则分别从北东东和南东方向向欧亚大陆之下俯冲,从而分别对我国华北和华南地区地应力场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并认为华北地区目前处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内侧,大洋扳块俯冲引起地幔内高温、低波速的熔融或半熔融物质上涌并挤入地壳,使地壳受拉而变簿,表面发生裂谷型断裂作用,这样形成的北西一南东向拉张和太平洋板块于上地幔深处对欧亚板块所造成的南西西向的挤压相结合,就决定了华北地区现代地应力场和最新构造活动的特征。

3.试述岩爆的机制及如何进行防治。

答:处于高应力或极限平衡状态的岩体或地质结构体,在开挖活动扰动下,其内部储存的应变能瞬间释放,造成开挖空间周围部分岩石从母岩中急剧、猛烈地突出或弹射出来的一种动态力学现象。

其中核心的条件为:高三向应力下的能量积聚在开挖条件下顺临空面的瞬时能量释放。

常用的控制对策有:(1). 宏观均衡整体工程,使隧道线路设计尽可能避开高岩爆区域和岩爆多发地段。

(2). 在高应力区铺设的隧道,尽可能使隧道走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保持一致,并按隧道断面的原岩应力设计断面形状,缓解隧道围岩应力。

(3). 对于高应力区岩体,采用卸压技术(如钻孔卸压等)来调整隧道围岩应力,使隧道周边附近岩体中的集中应力向深部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