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说课讲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大家好,我是一名九年级历史教师,今天给大家讲解的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本课重点讲解了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工业化进程对社会的影响,把握历史发展趋势。
一、课标要求《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部分,掌握本课的核心要点具有重要意义。
课标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会以下几个方面:1.剖析工业化进程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2.理解社会阶层的变化及其意义;3.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革命和文化变革;4.分析工业化进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异同。
二、教学内容1. 工业化进程与社会变化2. 社会阶层的变化3. 工业化带来的科技和文化变革4. 工业化进程的异同三、教学方法本课重点侧重于讲授理论和分析,有点“知人善用”的教育思想,通过启发式教育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方法:1.板书法:突出课程的核心概念和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最核心的内容。
2.案例分析法:以实例为引导,分析工业化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及其影响。
3.小组讨论法:经过集体思考和交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4.课件呈现法:通过多媒体课件,优化信息呈现方式,加深学生对内容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导入:引入工业化进程,说明为什么工业化进程必须要来。
2.讲授主体:分别讲授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阶层变化、科技和文化变革、工业化进程的异同。
3.案例分析:通过工业化进程的典型国家进行分析,如英国、法国、美国等,说明工业化进程在这些国家中的异同。
4.小组讨论:结合学生现实和社会发展,让学生自由发挥,分小组探讨工业化进程对于当代人的影响及应对之策。
5.课堂检测:通过以低碳环保、安全健康等方面为主题的问题,以此对所学知识及是否能够正确认识作出考查。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配套习题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形成系统的认识。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过渡到工业化社会,从而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一系列变革,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兴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等。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等社会问题。
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如人口增长、大众教育兴起、城市化等,以及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加深对工业革命引起深层变化的认识。
2.既要认识到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繁荣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树立全面科学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雾霾下的城市》教师:近年来,雾霾这个名词我们屡见不鲜,但是同学们知道吗?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种粉红色的雾让他们谈之色变。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揭晓答案吧!(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将雾霾说起,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对此处的介绍不仅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而且也密切联系现实。
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明白学为今用的重要性。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后再讲解新课。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1.人口迅速增长展示图表:教师:图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现象:西方四国人口不断增长;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出示材料: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如人口增长、大众教育的兴起、城市化等;认识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加深对工业革命引起深层变化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认识到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繁荣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树立全面科学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呢?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业化建设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1.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化兴起的主要原因。
提示: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美国、苏联、西欧等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迁,认识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细节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规律,理解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
2.难点:对不同国家发展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历史背景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历史书籍、文章、图片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历史资料,呈现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美国的“婴儿潮”、苏联的解体、西欧的联合等,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的发展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3)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福利制度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工业化国家在战后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福利制度以及工业化国家面临的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福利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以及对工业化国家发展产生的挑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战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福利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同时也要关注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战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福利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2.难点:对于福利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以及对工业化国家发展产生的挑战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阅读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史料资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化国家发展变化的思考。
2.导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了解工业化国家在战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福利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互相交流和学习。
4.展示与讲解:学生代表进行展示,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六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发展、科技、福利制度、教育改革、文化变迁等方面。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过于注重表面现象,缺乏对历史本质的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分析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变化。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社会变化的原因。
3.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5.案例分析:以某一个工业化国家为例,让学生分析其社会变化的过程和影响。
6.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时期,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包括: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深入。
在思维上,他们已经能够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判断,但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还需要引导。
在情感态度上,他们可能对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好奇,但对于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制度可能了解不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认识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解读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认识到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和价值观的差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图片,如工业化国家的城市景象、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会发生这样的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呈现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对西方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背景及其造成的影响;2.理解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3.掌握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2.难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1.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不仅对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社会结构带来了重大的改变。
随着机器的广泛应用,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使工业生产大大提高的同时,也加速了社会的分工和职业分化。
因此,工业化时期,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2. 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工业化的发展,引起了城乡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城市中,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工厂和矿山,吸引了大量农民前往城市,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农村的人口大量减少,也出现了更加庞大的农业机械化。
3.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危机。
其中,最严重的是工业国家的社会问题,包括经济危机、工人疾病和贫困等问题。
此外,社会的文化变化也是工业化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和知识层面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将采用讲授、分组探究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特别是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还包括了工业化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六、作业及参考答案1.阅读教材第6课,完成课堂总结;2.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包括经济危机、工人疾病和贫困等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和知识层面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世界近代史,讲述了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类自此进入电气时代。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强国行列,其社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教育、生活环境等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代科学文化蓬勃发展,逐渐繁荣起来。
围绕上述内容本单元共安排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园家的社会变化》、《近代科学与文化》三课教学。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初步学会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概括和综合;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初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上述内容和目标的任务,为此,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准备、板书设计等全方面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部编版)要求:“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的第2课。
本课主要讲了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
本课由“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社会问题”三部分构成。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这些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还是有害。
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社会问题等史实,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
社会问题。
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本课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文献材料、图片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
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阅读“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社会问题”的文献材料、图片等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既要认识到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繁荣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树立全面科学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2.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社会问题。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成熟的历史学习方法,抽象思维能力大幅提升。
本课是世界近现代史,从时间上离学生比较近,但空间上还比较远。
再加上一些历史人物的伟大性和历史事件的复杂性,教学也是不易的。
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多补充史料,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说教学方法和准备
1.教学方法:启发式、史料分析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
2.教学准备:课件、搜集图片史料等。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
1.生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生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出示材料: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
(2)师指导分析。
(3)生得出结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生阅读教材,小组内交流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环节二:城市化
1.生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化兴起的主要原因。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
2.生读教材和材料,了解城市化兴起带来的变化特征(以中国为例)。
3.小组内交流:工业化初期,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
城市的环境很差。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环节三: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1.生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讨论交流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
2.生读教材和材料,说说工业革命出现的环境问题。
环节四:课堂总结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伴随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欧洲国家大众教育兴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六、说板书设计。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口增长
大众教育
城市化
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