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教案1

合集下载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3篇)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3篇)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3篇)贞观之治” 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2、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出示材料:[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o教戒太子诸王》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强调)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初中贞观历史教案3篇贞观之治教案设计

初中贞观历史教案3篇贞观之治教案设计

初中贞观历史教案3篇贞观之治教案设计【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 1.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

2.通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缘由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常常发生的缘由。

3.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进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4.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以及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争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唐太宗的历史大事的学习,培育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2.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的学习,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公平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1.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

2.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假设面前摆放一架天平,左盘放上“江山”,右盘加上砝玛“老百姓”,而定盘的“皇帝”就是天平的游码。

我们常常说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富强富强,其实就是让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假如天平中心的游码或右盘的砝码发生变动,都会使“江山”摇摆不已,甚至有可能使“江山”不保。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每一个朝代就像一架天平,唐朝就是一架相对平衡的天平。

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你最观赏哪一位皇帝?唐太宗、唐玄宗等。

:今日,我们来聚焦唐太宗,了解唐太宗如何使天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1.:唐太宗青少年时是怎样一个人?李渊次子,从小练习骑射,喜好文史。

→文治武功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定年号为武德,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哥哥被立为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秦王李世民在统一过程中功勋卓著卓越的军事家:李世民指挥作战有他的一套谋略,后人给他总结了一些阅历,从这些阅历里可以看出他过人的军事才华,唐太宗是一个很突出的军事战略家和指挥家。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背景和登基情况。

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和背景。

1.2 教学内容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

贞观之治的定义和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讲述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

引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意义。

1.4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包括他的家世、教育背景、军事成就等。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和背景。

第二章:唐太宗的政治改革2.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改革方面的主要措施。

理解这些改革对唐朝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措施,包括减轻赋税、整顿官僚制度、选拔贤能等。

这些改革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述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措施。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改革的影响。

2.4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措施,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这些改革对唐朝的影响。

第三章:唐太宗的军事扩张3.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在军事方面的扩张政策。

理解这些政策对唐朝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军事扩张政策,包括对边疆的征战和对外交往。

这些政策对唐朝的疆域、国力和民族关系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述唐太宗的军事扩张政策。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政策的影响。

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唐太宗的军事扩张政策,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政策的动机和意义。

学生通过地图分析,了解这些政策对唐朝的影响。

第四章:贞观之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4.1 教学目标了解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理解这些发展对唐朝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

这些发展对唐朝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述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发展对唐朝的影响。

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第2课《“贞观之治”》参考教案1

第2课《“贞观之治”》参考教案1

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课题:“贞观之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对象:初一学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史实;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分析史料,小组合作,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认识到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的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4)教材分析:本节课“贞观之治”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二课。

可以说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下启第三课开元盛世,所以在本单元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可以说繁荣和开放是从“贞观之治”开始的,所以本课在本单元中也处于重要地位,所以要认真学习。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搜集有关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和武则天,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方法:引导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回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理解史料能力,并树立一切从事实出发的原则;联系实际,使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播放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一个片段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繁盛一时的隋朝”,对隋朝的政治经济有了一定的了解。

《贞观之治》的教案

《贞观之治》的教案

《贞观之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

2.分析贞观之治中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具体措施。

3.探讨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具体措施。

3.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唐太宗治国理念的形成过程。

2.贞观之治对后世影响的深远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展示贞观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贞观之治。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贞观之治是什么时期吗?这个时期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

2.分组讨论:贞观之治中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具体措施。

(三)课堂讲解1.讲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国家政治混乱,民生凋敝。

2.讲解贞观之治的特点: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

3.讲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以人为本,重视法治,注重人才,发展经济。

4.讲解唐太宗的具体措施:a.加强中央集权,改革政治制度。

b.选拔贤能,重视人才。

c.发展经济,提高民生。

d.重视文化教育,提倡儒学。

(四)案例分析1.分析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2.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举例说明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具体影响。

(五)课堂小结2.强调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具体措施在贞观之治中的重要作用。

(六)课后作业2.深入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分析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了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具体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课后作业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在讲解过程中,可能存在语速过快、内容过多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背景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及其登基背景。

教学方法:讲述唐太宗的生平事迹,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唐太宗的形象,引发学生对唐太宗的兴趣。

第二章:贞观之治的含义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和特点。

教学内容:解释“贞观之治”的概念,介绍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唐朝的影响。

第三章: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唐太宗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

教学内容:讲述唐太宗在政治体制改革、选拔贤能、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的举措。

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游戏,让学生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理解唐太宗的政治改革。

第四章:唐太宗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唐太宗在经济方面的政策和成就。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实行均田制、改革税制、发展农业生产等措施。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唐太宗经济政策对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唐太宗的文化教育政策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唐太宗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

教学内容:讲述唐太宗提倡儒学、重视教育、搜集图书等措施。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唐太宗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及其影响。

第六章:贞观之治的社会制度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唐太宗时期的社会制度。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士农工商的分工制度等。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制度。

第七章:唐太宗的外交政策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唐太宗在外交方面的成就。

教学内容:讲述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政策、对外战争、建立朝贡体系等。

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游戏,让学生参与唐太宗的外交决策。

第八章:贞观之治的文化繁荣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繁荣。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时期的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成就。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繁荣。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的一段治国理政的历史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次康强之治,对后世影响深远。

下面给大家准备了一份贞观之治教案,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贞观之治的背景和特点;2. 了解贞观之治的重要作用和影响;3. 学会分析贞观之治的成功原因。

二、教学重点:1. 贞观之治的背景和特点;2. 贞观之治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贞观之治的成功原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1. 概述贞观之治的背景和特点(10分钟)。

1) 贞观之治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即公元626年至649年;2) 贞观之治的特点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队强盛、文化兴盛等。

2. 分组讨论贞观之治的重要作用和影响(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方面的作用和影响;2)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3. 分析贞观之治的成功原因(20分钟)。

1) 贞观之治成功的原因有哪些?2)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

4. 讲解贞观之治的成功原因(10分钟)。

1) 贞观之治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政权转型顺利、制度完善、统一思想、崇尚文明等。

6. 总结复习(10分钟)。

1) 学生轮流回答本课的重点问题;2)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七、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学者来校进行贞观之治的专题讲座;2. 带领学生参观相关历史遗迹或博物馆,深入了解贞观之治的具体情况;3. 通过文献资料和历史小说的阅读,加深对贞观之治的认识。

八、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对于贞观之治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于贞观之治的评价和思考。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理解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分析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关键概念:1. 贞观之治2. 唐太宗李世民。

3. 政治、经济和文化兴盛。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教学画板。

2. 教科书。

教学活动:活动一:引入贞观之治1. 展示一张描绘唐代盛世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主题。

2. 提问学生对贞观之治的了解程度,并引导他们讨论贞观之治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活动二:贞观之治的政治特点1. 教师简要介绍贞观之治的政治特点,如李世民的明君形象、律令的制定和执行等。

2. 给学生分发一份相关的文字材料,要求他们阅读并列出贞观之治的政治特点。

3. 学生分组讨论他们的观点,然后展示给全班。

活动三:贞观之治的经济特点1. 示范性地向学生展示贞观之治时期的经济繁荣的图片或图表。

2. 学生小组合作编写一份关于贞观之治的经济特点的短文,并在班级内分享。

活动四:贞观之治的文化特点1. 学生观看一段关于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成就的视频或幻灯片。

2. 学生分组合作制作海报,展示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特点。

3. 学生进行展示和互动。

活动五:贞观之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并撰写一份总结报告。

2.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发现和总结。

评估:1. 参与度:教师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

2. 文字材料:对学生编写的关于贞观之治的经济特点的短文进行评估。

3. 报告:对学生总结报告的质量进行评估。

延伸活动:1. 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其他中国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2. 学生编写一篇关于贞观之治的历史研究论文,并向全班进行展示。

备注:此教案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水平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贞观之治教案
衡阳市衡南县茅市镇斗山初级中学:蒋鑫
教学内容: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唐太宗、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教学方法:采用分析、讨论的方法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教师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一:玄武门之变
1. 唐朝的建立
时间: 618年;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
2. 玄武门之变
627年,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


讨论
1、谈谈你对玄武门之变的看法?
2、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二、轻徭薄赋
1.原因:客观原因:唐初经济凋敝。

主观原因:吸取隋亡教训。

2.作用:
三、知人善任,重视纳谏。

1.表现:
材料辨析:讨论这段话的含义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
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想一想
你知道唐太宗关于”三镜”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作用
四、加强中央权力
1.措施
a沿用三省六部制(展示三省六部示意图)
b精简机构
2.作用
五、完善科举制度
1.常设科目:明经科、进士科。

2.考试内容
明经科:儒家经典
进士科:政论、诗赋
欣赏思考
登科后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想一想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大喜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gòu)中矣!”你认为这句话反映了什么事实。

小结
要求学生谈谈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突破难点。

课堂练习
1、()年,()建立唐朝,定都()。

2、唐太宗的名字叫(),他要位期间的年号为(),他是发动()做了皇帝。

3、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是()。

他重用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为相,人称“房谋杜断”。

前后向唐太宗上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4、唐太宗贞观年间,为了防止宰相专权,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采取的措施是()。

5、唐初沿用()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是指()、()和();六部是指()()()()()()。

六部隶属于三省中()省。

6、唐太宗为解决“民少吏多”的弊端,采取的措施是()。

7、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和()。

在当时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应该考()科
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这样一个少有的封建盛世是怎
样一步步发展并繁荣的?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在上课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下几点:
一、历史人物的经历介绍不必太具体,可以适当取几个重点事件,同时要在知识点与历史人物之间找到相应的衔接点,并在板书上给予同学一定的提示,引起他们的注意。

二、讲述人物的时候也要适当提醒同学,人物性格、阅历的确重要,但也是当时的历史环境给了他这么一个发挥自身影响的机会。

比如在唐玄宗晚年问题上,晚期的昏庸荒怠的确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但根本原因则是唐朝施行的府兵制、均田制均弊端凸显,节度使制度导致边境将领拥兵自重,导致社会隐患重重。

一场安史之乱更是加剧了边境将领割据的现状,使得唐朝再难现辉煌。

2013年8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