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认识其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的风采。
2.掌握贞观之治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3.知道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在贞观年间的特点,把握唐朝盛世的原因。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展现自我。
-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平,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查阅资料,了解唐太宗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民族关系,撰写一篇短文,阐述唐太宗在处理外交与民族问题上的策略。
-结合所学,思考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在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并与同学分享你的观点。
3.小组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篇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简短报告,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小组内分工合作,整理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3.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提问、讲述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登基前的经历、登基后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教学内容:
-政治方面:强调唐太宗的清明政治,整顿吏治,选拔贤能,推行科举制度等。
-军事方面:讲述唐太宗的军事才能,平定突厥、吐谷浑等边疆民族,巩固国家统一。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课件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公开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
2.理解把握唐太宗的主要事迹。
3.掌握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三、复习反馈1.581年北周外戚________建立了隋朝,他就是________帝。
589年灭掉南方的________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2.________用六年时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________为中心,北抵________,南至________,自北向南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段,连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五大水系,全长________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四、自主梳理(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________统治期间,连年________,多次发动________,其残暴统治引发了________,最终导致隋朝迅速灭亡。
2.唐朝建立:618年,________建立了唐王朝,定都________,他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唐太宗:626年________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__,他就是唐太宗。
2.用人和纳谏:唐太宗认识到,只有________________,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当时________敢于直言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尽量做到__________________,兼收并用。
(三)贞观新政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吸______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word教案

目标导学一:女皇武则天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
2、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即可。(指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被郭沫若同志称为“政启开元,宏治贞观”)
教师概要,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了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学生分组讨论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
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撤冗员。
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结果:当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课
后
反
思
目标导学二:开元盛世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 长安城复原图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粮食布帛产量丰富,道路畅通,物价低廉,行旅安全,商业繁茂,。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重点
唐玄宗的主要政绩及“开元盛世“。
难点
华东师大版7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3)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唐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的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灭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
两则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认识唐太宗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朝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复习提问:隋朝统一的原因,大运河的中心点、南北两端的起止点,分为哪四段、哪几大水系?导入新课我们前一节课讲过隋朝统后出现了繁盛的大好局面,那么隋朝到底能否长盛不衰呢?(不会),那么隋朝又是如何灭亡的呢?唐朝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一、隋的灭亡问: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生: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问: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又表现在哪里呢?(学生回答略)我们可以知道隋炀帝的残暴表现在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好大喜功、年年巡幸,穷兵黩武、三征高丽。
正是由于隋的残暴统治,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那么大家知道哪几个农民起义吗?有李密、戳让领导的河南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义军。
除此之外,还有各地方长官、地方割据势力也纷纷起兵,李渊父子,宇文化及。
隋帝国迅速瓦解,中国再出现了群雄割据局面,而唐朝就在这乱世之中建立。
(可补充:从隋朝的灭亡当中我们受到了哪些的启发: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以民为本,做人要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等等)二、唐的建立: 618 李渊长安李渊的爵位是唐国公,故定国号为“唐”,回忆隋朝,为什么要定国号为隋呢?杨坚的爵位是隋国公,所以定国号为“隋”,再比如说汉王刘邦,所以定国号为“汉”强调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唐太宗李世民。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华东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目标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重难点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难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马周 虚心纳谏:魏徵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史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三、新课导引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某某修建一座宫殿。
大臣X 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刚平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还不如亡国之群隋炀帝。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X 玄不经意从容地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
”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X 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
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思考讨论〕 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唐朝呈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局面?如何评价唐太宗?四、教材精华知识点1 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兵某某,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的政绩。
626年,李世民皇们,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年)。
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经常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变小能覆舟。
”贞观年间,群臣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即位之前,就收罗了不少文武人才。
他用人不计资历和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和其在位期间的治理成果。
2. 使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成果,贞观之治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背后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和贞观之治的定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贞观之治的具体成果和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贞观之治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以便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引发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治理成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3. 分析:分析贞观之治的特点,如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具体成果和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分享自己的看法。
6. 总结:对贞观之治进行总结,强调其在唐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延伸1. 通过对比唐太宗与其他唐朝皇帝的治理成果,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贞观之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对现代社会和政治治理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贞观之治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短文,评估学生对贞观之治的深入思考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2. 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加深对贞观之治的理解和研究。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4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课前准备通过阅读课文以及上网搜索,让学生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及如何评价唐太宗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资料二、教学课题《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使学生了解唐王朝建立的过程和建立之后是采取哪些措施治理国家1、通过层层分析,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的基本事实2、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引导学生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唐王朝的建立过程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的过程。
三、教材分析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视频理解法—使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悬念设置—解决法—优化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五、教学过程唐太宗李世民利用互联网搜索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
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
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
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
知人善任课件展示:在君民关系问题上,唐太宗有一句很形象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大家思考:①唐太宗把“水”和“舟”分别比喻谁?②隋朝属于“水”“载舟”还是“覆舟”?③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事实中总结了什么教训?④从这一教训出发,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措施?⑤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学生一一思考并且回答。
问题: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从谏如流?(演示魏征像)这是谁?唐太宗以史为鉴、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风范(设计意图:以谈话法的形式,师生共同探讨,符合学生思维逻辑,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唐太宗为什么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我国的封建制度能否保证每个皇帝都能任用贤臣呢?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国家一直保持政治清明,选贤任能呢?(分小组集体讨论,最后请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指出专制制度下权力过于集中无法保证政治清明,因此,只有实行民主制度,使国家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真正保证官员得力,政治清明。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背景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及其登基背景。
教学方法:讲述唐太宗的生平事迹,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唐太宗的形象,引发学生对唐太宗的兴趣。
第二章:贞观之治的含义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和特点。
教学内容:解释“贞观之治”的概念,介绍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唐朝的影响。
第三章: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唐太宗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
教学内容:讲述唐太宗在政治体制改革、选拔贤能、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的举措。
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游戏,让学生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理解唐太宗的政治改革。
第四章:唐太宗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唐太宗在经济方面的政策和成就。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实行均田制、改革税制、发展农业生产等措施。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唐太宗经济政策对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唐太宗的文化教育政策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唐太宗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
教学内容:讲述唐太宗提倡儒学、重视教育、搜集图书等措施。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唐太宗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及其影响。
第六章:贞观之治的社会制度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唐太宗时期的社会制度。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士农工商的分工制度等。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制度。
第七章:唐太宗的外交政策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唐太宗在外交方面的成就。
教学内容:讲述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政策、对外战争、建立朝贡体系等。
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游戏,让学生参与唐太宗的外交决策。
第八章:贞观之治的文化繁荣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繁荣。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时期的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成就。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
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
”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
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
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
这样的盛世局面我们还学过哪些?下面,我们先了解李世民的有关材料(板书)
(二)唐太宗李世民
1、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
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
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
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的。
(板书)
2、唐太宗的政绩。
提问隋朝灭亡的原因引入唐太宗是如何吸取隋亡教训的?让学生通过看课本P9小字部分后讨论并回答。
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的千军万马中,看到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摧枯拉朽的作用,君主应该心存天下百姓,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注意节俭。
举例“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
唐太宗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
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
’”
精简机构(可援引P5右下小字部分);
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可引导学生阅读P18第二段小字部分);
开放对外交流(可援引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加以说明)。
通过这些众多的史料,证实唐太宗在位期间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这个基础就是(板书):
(三)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1、知人善任。
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端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材料二:隋末农民战争起义爆发后,魏征曾在李密属下任职。
后随李密降唐。
一度又为窦建德所俘,窦氏败亡后,再次归唐。
为太子李建成所赏识,引荐任太子洗马,曾劝太子早图计谋除李世民。
玄门之变后被擒,太宗见他临危不惧,又深知他的才干和为人,便任他为谏议大夫。
材料三:唐太宗曾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
武将常何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所写的二十多条意见都能切中时弊,一问,才知道是他家的食客马周代写的。
太宗立即召马周进宫,发现他确实人才难得。
虽然马周出身贫贱,也没有立过功,但太宗破格提拔,马上委任官职。
马周果然不负所望,很快就做了宰相,并多次劝诫唐太宗减少劳役,体恤百姓。
讨论回答:
唐太宗为什么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又是怎样任用的呢?
根据学生回答点明:任用人才是因为他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所以他用人不计资历地望,不计亲属恩怨,尽量做到唯才是举,兼收并用。
同时他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如同“元首”和“股肱”的关系,阅读P10第二段小字部分。
看看说明了什么道理?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学生讨论,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懂得一个人的见识和经历是有限的,所以国君只有和臣下一起合作才能处理好国事。
基于以上认识,唐太宗做到虚心纳谏。
(板书)
2、虚心纳谏。
(纳谏是指古代帝王采纳臣下的意见)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10第三四段小字和P11第二段小字,想想看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虚心纳谏?对敢于纳谏的魏征是如何器重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特别指出:“皇帝虚心纳谏,臣下积极进谏”是“贞观之治”的一大特色,也是“贞观之治”形成的主要原因。
对于我们当今中学生来说,应如何借鉴唐太宗身上的品质?(敢于接受批评,认真改正错误)
提问:同汉文帝、光武帝比较起来,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唐太宗?
(四)评价“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引导学生掌握教材P11页第一段内容,找出杰出帝王的共同点: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注重节俭。
而唐太宗比他们还有注重纳谏这一点。
同时结合P11小字部分,帮助学生看到唐太宗的另一面,作为一个帝王,能做到如此已非常难能可贵,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唐太宗的功绩是主要的。
(五)课堂小结。
以课后“思考与讨论”做小节。
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以创业难和守业难为观点,分别从课文中的材料和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找论据,经过讨论以后双方各找一名代表进行阐述,对方进行反驳。
在论证和反驳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见解,但教师要应该指出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导致隋朝灭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出现唐朝盛世我们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思想行为对社会发展是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
“兴与亡”关键是得民心、惜民力,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板书设计:
对待谏言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