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河北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模板】

附件2:**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为完善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1号)及《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
一、修订原则1.分类培养原则。
按照分类培养的总体要求,以提升职业能力为主线,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方案修订以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制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为指导。
2.专业特色原则。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不同,要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3.职业资格衔接原则。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等要与相应职业的人才评价要求和标准有机衔接。
要有助于获得专业学位的毕业生在毕业前后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4.体系优化原则。
要构建符合专业学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重视开设行业知识讲座、案例教学、职业道德等与职业发展相关课程。
5.实践突出原则。
要明确专业实践内容、途径和基本要求;突出专业实践过程中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的作用;明确论文题目从实践中来,是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有效解决;规范实践考核与评价方式;以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为参考,适当加大专业实践学分比重。
二、修订范围2018年招生的以下类别(领域)专业学位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1.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分领域、方向制定)2.硕士专业学位体育硕士(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全日制);艺术硕士(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全日制、非全日制);翻译硕士(全日制);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全日制、非全日制);应用心理硕士(全日制、非全日制);法律硕士(全日制、非全日制);金融硕士(全日制);会计硕士(全日制、非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全日制、非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全日制);旅游管理硕士(全日制、非全日制)。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40301)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基础教育,具有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为精深的人文社会学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一定运动技术技能,在教育、科研和管理等机构从事体育专业教学、科研与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品行端正,积极为国家教育事业服务。
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客观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实干精神。
2.谦虚谨慎、勤奋学习,严谨治学、大胆创新。
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和相关学科上,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地、科学地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正确的学术倾向,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方向研究、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工作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应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中英文文字处理和数据库处理的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编程知识。
4.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至少具备一项以上的运动技术特长。
二、研究方向1.学校体育学2.体育心理学3.体育社会学4.体质健康原理与方法5.体育文史三、修业年限硕士研究生的修业年限为3年。
研究生均须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不得提前毕业。
确因特殊情况,研究生的修业年限可适当延长1年。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9学分,毕业学分不低于34学分方能申请学位,完成学业的学生可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系统理论课程学习为主,根据个人培养方案,规定本专业研究生精读的人文社会学经典著作,提出阅读目录和考核要求,进行不少于5次的经典著作阅读报告。
2.研究生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集体培养方式,导师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导师应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成绩和科研水平,提高研究生严谨治学、创新务实,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办法

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办法为做好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切实有效地对研究生专业实践进行全过程管理、服务和评价,保证专业实践环节的质量,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专业实践时间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完成个人培养计划的课程学习方可进入专业实践阶段,如有特殊情况需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经所在学院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专业实践。
2.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不少于一年。
二、专业实践方式专业实践的组织工作应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1.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灵活进行:(1)由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安排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
(2)依托于学校建立的实习实训中心等平台,由学院统组织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
(3)进入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的实践基地,利用企事业单位的科研资源,由导师与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
(4)研究生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实践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2.不同实践方式对指导教师的具体要求如下:(1)选择方式(1)、(2)进行专业实践的研究生,导师作为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责任教师,并由导师学生专业实践的指导教师,可以是导师本人或其他教师。
(2)选择方式(3)、(4)进行专业实践的研究生,导师只作为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责任教师,而不能作为专业实践的指导教师。
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的人选由实践单位指派。
三、专业实践申请研究生应于第一学年的第2学期结束前提出专业实践申请,在认真阅读“XX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学习须知”的基础上,填写《XX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外出实践学习申请表》(附件1);与指导教师一起制定个人专业实践计划,填写《XX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附件2,以下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年修订)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年修订)专业代码:045201适用于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培养目标及要求(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在体育教学领域,顺利进行教学、训练、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顶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实干精神,严肃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具有体育基础理论、学校体育教学理论、体育教学技能等专业知识,能够胜任体育教学的实际工作;具有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够胜任运动训练的实际工作。
3、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对外交流。
二、研究领域体育教学(045201)三、学习年限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中期考核成绩不合格者由本人申请,经导师同意、院长审核、学校批准,可延长学制半年或一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选修课和教学实践课。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等工作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一)公共课为必修课(10学分),包括外语、政治(自然辩证法)、逻辑学和计算机。
(二)专业领域核心课(12学分),研究生须学习本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不少于12学分。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提高本专业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选修课(至少8学分),属任意选修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发展个性,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在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实践课(6学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具有特定体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其获得者应该具有较强的体育实践能力,实践环节在学生培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联合培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议书(样本)

编号XX大学与XXX公司联合培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合作协议书(样本)XXXX大学制甲方:xxxx大学乙方:xxxxx公司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XXX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XXX字〔XXX〕X号)精神,根据培养需要,本着协作互利的原则,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现就联合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专业实践的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合作目的1.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研究生实习基地,打造高水平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平台。
2.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新模式,培养具备较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3.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合作方式1.甲方在乙方设立“XXX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实践基地),并正式挂牌。
2.成立实践基地协调工作组,成员包括双方有关部门负责人、实践基地运行管理人员。
甲、乙双方有关部门负责人总体协调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实践基地运行管理专员由双方分别安排专人担任,具体负责实践基地日常运行及专业实践相关工作。
3. 共同组建专业化教师团队,实施师资培训计划。
三、甲方权利和义务1.负责制订、实施研究生培养计划,协助乙方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到乙方进行专业实践。
2.根据学校研究生导师遴选办法,负责遴选乙方推荐专家为研究生导师,并颁发聘书。
3.根据专业实践教学要求,选聘乙方推荐专家或业务骨干为兼职教师,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
4.负责与乙方沟通,共同为研究生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并协助乙方实施。
5.与乙方共同完成研究生课程教学以外的其它培养环节,尤其是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考核和总结工作。
6.负责对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环节(包括课程学习、中期检查、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工作等)进行严格把关。
7.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和要求,落实研究生的保险与安全教育、实践经费等事项。
XX大学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方案【模板】

XX大学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展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事业,促进学校学位点的建设,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学位[2014]4号)(以下简称“办法”)、《关于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14]16号)(以下简称“通知”)文件精神,特制定我校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方案如下:一、组织机构为做好我校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研究生教育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各学科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为成员的XX大学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研究生院。
各学科学位评定委员会成立相应的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小组。
二、组织形式校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校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方案,统筹、协调和监督我校各学位授权点的合格评估工作;各学科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小组负责开展本一级学科各学位授权点评估材料的收集、整理及撰写等具体工作。
我校现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1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自设),有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护理学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4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自设,8个未招生),有临床医学、中药学、药学、护理学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根据“通知”要求,我校所有学位授权点(除自设和未招生外)均需参加本轮合格评估。
三、评估方式根据我校各学位授权点建立时间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术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我校拟决定在自我评估阶段采取四步走的方式进行:第一步:学科自评。
各学科根据我校评估工作安排,认真学习合格评估相关政策和要求,成立各学科合格评估工作小组,制定自我评估的时间安排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完善,撰写自我评估材料。
第二步:校内互评。
XX大学硕士研究生调档函XX大学硕士研究生调档函【模板】

XX大学硕士研究生调档函
浙工大研调字(2020)第号
:
同志调档函
XX大学硕士研究生调档函
浙工大研调字(2020)第号
此处填现考生人事档案所在单位:
因考生姓名同志被我校拟录取为2020级拟录取专业名称专业硕士研究生,根据研究生招生录取政策,需调阅该同志的全部人事档案。
如果该同志是往届生,请将该同志的人事档案于2020年6月31日前寄到我院;如果该同志是应届生,请将该同志的人事档案于2020年9月10日前寄送我院。
非常感谢你们的配合。
XX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2020年5 月27 日
请将该同志的档案寄到:
联系人:XXX
联系电话:********
地址:浙江省XX市XX区潮王路18号XX大学朝晖校区存中楼823室化学工
程学院
回执请贴于档案袋上并随人事档案材料等一起寄回,谢谢!
回执
同志报考XX大学2020年学院专业(学术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河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xx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教育管理领域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人员。
具体要求为: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4.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5.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的人员。
三、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基本学习年限2-3年;采用学分制。
四、领域方向依据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活动的领域,本专业设置以下两个方向:1.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行政管理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行政管理是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宏观领域,是国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等政府部门对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的教育管理活动,主要包括有关领域的教育政策法规、教育计划管理、教育评价、教育财政等领域,主要研究政府层面对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原则、方法、过程等,优化政府管理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制度和运行机制,建议符合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发展规模的宏观管理体制。
2. 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管理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管理是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微观领域,是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提高教育教学活动质量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根据在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该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所选学校的教学管理、财务管理、教职员工管理、学校领导团队、学生管理、德育工作管理、学校建筑和校园文化管理、学校与社区关系管理的等研究内容。
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改进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促进学校管理各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学校管理活动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师范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一、培养目标及要求(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顺利进行教学、训练、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顶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实干精神,严肃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具有体育基础理论、学校体育教学理论、体育教学技能等专业知识,能够胜任体育教学的实际工作;具有竞技体育基础理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竞技体育的组织竞赛与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够胜任运动训练的实际工作;具有体育社会学、健身理论与实践、运动处方等专业知识,能够胜任社会体育指导的实际工作能力。
3、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对外交流。
二、研究领域(一)体育教学(********)(二)运动训练(********)(三)社会体育指导(********)三、学习年限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中期考核成绩不合格者由本人申请,经导师同意、院长审核、学校批准,可延长学制半年或一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选修课和教学实践课。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一)公共课为必修课(10学分),包括政治(自然辩证法)、逻辑学、外语和计算机。
(二)专业领域核心课(12学分),是各专业领域的必修课,每个专业领域的学生须学习本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不少于4门,每门课程3学分。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提高本专业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选修课(至少8学分),是所有领域学生的任意选修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发展个性,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在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专业实践课(6学分),是各专业领域学生必须进行的实践课程。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具有特定体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其获得者应该具有较强的体育实践能力,因此体育实践环节在学生培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培养单位要建立相应的教学实习或实践基地,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管理者等担任实习(实践)指导老师。
学生参加教学实习或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时间不少于1学期,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通过后获得相应的学分。
必修课程考试成绩达到75分以上方可获得学分,选修课程考试60分即可获得学分,达不到以上要求按不合格计,规定进行考查的课程成绩合格即获得学分。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分原则上一年内完成。
课程考试可采用笔试、口试、作业等多种方式,但应以笔试为主(不低于60%)。
选修课程可通过考试、考查获得学分。
课程考试不及格可给予补考,补考不及格无学分。
五、培养方式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管理者等担任校外兼职导师,参与实践过程、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重点突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1、根据本专业设置的特点,成立跨教研室的专业联合指导委员会,成员5-7人。
设组长1人,副组长2人。
组长和副组长由具有导师资格的教师担任。
2、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指导和协调培养方案的修订、导师配备,专业课落实、论文选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评审等主要环节的工作。
3、各专业领域可成立5-7人的指导小组,成员主要是研究生导师,可吸收具备指导能力的中青年教师参加。
指导小组应对研究生的选题和论文集体把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硕士研究生在入学一个月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制订个人培养计划,经教研室批准后报学院备案。
5、课程学习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
六、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一)论文工作修满规定的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论文的选题须紧密结合体育教学(教育)、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的工作需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
1、研究生一般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和校外实践的基础上完成论文开题工作,确定论文工作计划。
开题报告书的格式与内容按照《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模板》中的要求执行。
2、研究生在开题前,应完成与题目相关的有较大信息量的文献综述。
3、论文开题工作由所在教研室负责组织,主管领导和研究生工作秘书进行检查督促。
开题结束后将开题报告书及《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开题报告审核表》交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备案。
4、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科研项目(课题),但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5、第五学期第九周前后进行论文中期检查,论文中期检查不合格者须延期半年或一年申请学位。
6、提交的学位论文经学校查重合格后,进行校内外专家“双盲”评审,评审通过者应根据专家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修改。
评审未通过者须修改半年或一年后重新提交,再次进行“双盲”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申请答辩。
7、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名与本领域相关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
8、硕士学位论文的格式规范按照《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执行。
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按照《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手册》中的有关规定办理。
(二)学位授予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院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授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办体育硕士学位证书,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课程简介课程编号:11_******** 课程名称:体育课程导论总学时:54 学分:3开课单位:体育学院开设学期:Ⅰ授课教师: 霍军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课程原理、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相关内容,掌握体育课程分析方法,提高分析驾驭体育课程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能力,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体育思想的历史沉浮第一节:古代人文主义体育思想一、古希腊:以理性塑造身体二、文艺复兴:追随别人的人将一无所有第二节: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一、卢梭:把儿童当儿童看待二、夸美纽斯:心灵支配身体三、裴斯特洛齐:身体要素的自我发展四、古兹姆茨:身体运动的教育五、斯宾塞:自然推动的游戏六、高尔霍费尔:自然的运动第三节:训练主义体育思想一、洛克:要忍耐磨练、养成习惯二、欧洲体操制度三、斯皮斯的运动铸型教育第四节:竞技运动的学校化一、阿诺德主义二、肌肉基督教:竞技游戏的合理化第二章:现代体育课程分类及其价值定位第一节:新体育课程的诞生第二节:以功能为本的体育课程一、体能主义课程二、社会发展课程第三节:以个性解放为本位的体育课程一、人本主义体育课程二、托普拉斯课程第四节:以运动内在价值为本位的体育课程一、运动教育课程二、竞技教育课程第三章:体育课程的基本问题第一节:课程与课程改革一、课程的定义二、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三、课程改革的机遇与挑战第二节:体育学科的性质与特征一、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二、普通学校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征三、体育课程与竞技运动四、体质与技术第四章:体育课程理论的发展动态第一节:体育课程改革引发的反思一、历史的呼唤二、思想的波澜第二节:主体性体育及发展动态第三节:目标——过程导向及发展动态一、目标的整合二、目标——过程双向模式第四节:科学人文主义及其发展动态第五节:课程模式构建及其发展动态一、教学模式与课程模式二、课程模式的设计思路三、课程模式多元化第五章:体育课程目标第一节:体育课程目标的层次结构一、课程目标的纵向层次二、课程目标的横向层次第二节:体育课程目标的导向及分歧一、行为目标及其导向二、生成性目标及其导向三、表现性目标及其导向四、体育课程目标及其导向第三节:体育课程目标的依据一、体育课程总体目标的依据二、体育课程具体目标的依据第六章:体育课程内容第一节:体育课程内容的变化一、指导性计划与指令性计划二、法定约束力与灵活性三、体育课程内容的适应性第二节:体育课程内容的源泉一、学科价值取向的内容体系二、社会价值取向的内容体系三、以儿童为本位的课程第三节:新世纪体育课程内容的演变一、体育课程内容的自主构建二、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第四节:体育课程内容的新体系一、体育课程内容拓展的可能性二、体育课程内容的新体系三、不同学制阶段的课程内容第七章:体育课程实施第一节:体育课程制度化的功与过一、自然主义体育向制度化的转化二、制度化课程的源泉与缺陷三、传统与现代的理性选择第二节:体育课程实施的操作理念一、体育课程的类型二、体育课程的结构三、体育课程模式的设计四、体育课程的组织实施第八章:体育课程评价第一节: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与功能一、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二、体育课程评价的功能第二节: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与类型第三节:课程评价的模式一、目标达成模式二、目标游离模式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邹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主要参考书目:1. 王健.《体育原理导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杨文轩.《体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于素梅.《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4.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毛振明.《体育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课程编号: 11_******** 课程名称:体育教材教法总学时: 54 学分:3开课单位:体育学院开设学期:Ⅰ授课教师: 李柳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体育教材,合理有效的选择体育教材,掌握教材分析方法,提高分析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教学中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能力,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创造新法的精神,学习和研究体育教材教法,以提高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材,依据人体动作发展的规律,结合体育教学目标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的体育教材教法,具体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青少年身心发展及保健方法;有关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泳、滑冰与轮滑、游戏、舞蹈、民间体育以及身体素质与能力的发展等各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