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教案精编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七年级语文《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七年级语文《斜塔上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斜塔上的实验》。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2)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实践意识。

(3)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斜塔上的实验》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3)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和实验方法的理解。

(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斜塔上的实验》的作者和背景。

(2)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动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和实验方法。

(2)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和结构。

5. 实践环节:(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实验过程。

(2)学生通过实践,验证课文中的科学原理,体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并背诵课文《斜塔上的实验》。

3. 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有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相关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斜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斜塔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内容1. 斜塔的定义和特点2. 斜塔的实验操作3. 斜塔的稳定性实验4. 斜塔的受力分析5. 斜塔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斜塔的定义和特点,斜塔的实验操作,斜塔的稳定性实验。

2. 教学难点:斜塔的受力分析,斜塔的应用实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斜塔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斜塔的稳定性。

3. 采用案例教学法,分析斜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五、教学准备1. 斜塔模型2. 实验器材:尺子、剪刀、胶水等3. 教学课件4. 相关案例资料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巴黎斜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斜塔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斜塔的定义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斜塔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介绍斜塔的历史和发展。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斜塔稳定性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5. 成果分享:各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斜塔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绘制一幅斜塔的示意图,并标注出其主要特点。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规范性和观察能力。

3.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十、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工程师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斜塔的应用和发展。

2. 组织学生参观实地斜塔,亲身体验斜塔的稳定性。

3. 开展斜塔设计比赛,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斜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斜塔的基本知识。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斜塔的定义及其在数学、物理和建筑学中的重要性;(2)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斜塔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观察斜塔的图片,分析斜塔的特点;(2)动手搭建斜塔模型,探究斜塔的稳定性;(3)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分析斜塔的受力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团队合作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斜塔的定义及其在数学、物理和建筑学中的重要性;(2)斜塔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3)斜塔的受力分析。

2. 教学难点:(1)斜塔稳定性的数学和物理原理;(2)斜塔模型的搭建和实验操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斜塔图片或视频;(2)斜塔模型材料(如积木、牙签等);(3)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4)物理实验器材(如重物、平衡木等)。

2. 学具:(1)斜塔模型图纸;(2)笔记本、彩笔等记录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斜塔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斜塔的特点;(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斜塔吗?斜塔在数学、物理和建筑学中有什么重要性?”2. 探究斜塔的稳定性:(1)分发斜塔模型图纸,让学生根据图纸搭建斜塔模型;(2)让学生尝试不同倾斜角度的斜塔,观察其稳定性;(3)引导学生总结斜塔稳定性与倾斜角度的关系。

3. 斜塔的受力分析:(1)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斜塔的受力情况;(2)利用物理实验器材,进行斜塔稳定性实验;(3)引导学生总结斜塔稳定性与受力情况的关系。

五、作业设计1. 绘制斜塔模型图纸,标注关键尺寸;3. 设计一个斜塔稳定性实验方案,可用于课堂展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反思,回顾斜塔实验的过程和所学知识点,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对斜塔稳定性的认识。

《斜塔上的实验》语文课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语文课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语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斜塔上的实验》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

(2)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实验在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斜塔上的实验》的基本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

(3)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2)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斜塔上的实验》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斜塔上的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中的实验现象,提出创新性的观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验精神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四、课后作业1. 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描述“斜塔上的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现象。

2. 结合课文,分析作者提出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出发,谈谈如何运用实验精神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斜塔上的实验”相关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斜塔上的实验》语文课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语文课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语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斜塔上的实验》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3.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科学知识的理解。

2. 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3.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2)分组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专业科学知识。

(2)讲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5. 写作实践:(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发挥创新思维。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文中的主题和写作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主题、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把握。

2.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情况。

3.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情况,以及对科学和社会的关注程度。

课文斜塔上实验教案(热门11篇)

课文斜塔上实验教案(热门11篇)

课文斜塔上实验教案(热门11篇)篇1:《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体会伽利略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精神。

2、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一些生字词,学会运用。

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文学表现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生活中的并蒂之花。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飞到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去近距离接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

看看这位伟人能给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二:学生自读课文,完成练习册里的生字词作业。

教师介绍本文体裁―――――人物传记三:整体感知全文1、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题目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自由落体的实验并获得成功。

2、根据上面的这个句子,找出该部分的起始段落。

(13―――文末);3、讨论其余段落涉及的内容。

(注意一些段落提示性的语句)4、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伽利略发现自然节奏的原则(1――――7)记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故事(8―――12)斜塔上的实验(13―――末)5、思考:人物传记,一般按时间顺序来写,课文为何先写伽利略发现自然节奏的原则呢?明确:课文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笔,能迅速吸引读者。

使文章兴趣盎然。

四。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伽利略的语句,分析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伽利略身上具备的哪些。

可贵的品质?2、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点拨。

学生大体能找出下面的句子:第一段: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滴答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一连串表明他善于思考问题)第二段:突然,他跳起身来,……袭击。

(跳起身,表明伽利略经常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第三段:立刻和马上二词,也写出伽利略对科学实验的入迷程度。

第四段:一……就也写出伽利略迫不及待投入实验的着急态度。

(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很多词语,教师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加以评点)五。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学生自读课文,给每个段落写一个小标题。

课文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课文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课文《斜塔上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斜塔上的实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实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实验原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学生能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斜塔上的实验》的主要内容介绍。

2.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分析。

3. 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实验过程讲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对实验的认识和经验。

2. 课文学习: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验讲解:教师讲解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实验过程,让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并掌握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方法。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参与实验,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深入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实验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墨西哥古代玛雅文明文化,学习数学、物理知识,锻炼思维能力。

2. 能够通过观察并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科学问题,形成实验思维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创新、实践等综合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形成题:探索斜塔上的实验,提出问题。

2. 墨西哥古代文化介绍:介绍玛雅文化和科技成就,学习玛雅人使用数字的方法。

3. 数学知识学习:学习三角函数、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面积等数学知识。

4. 物理实验:运用学过的知识,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斜塔上的物理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学习玛雅人使用数字的方法,形成细致谨慎的思维态度。

2. 学会运用三角函数、勾股定理求解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形成数学思维。

3. 通过实验解决斜塔上的物理问题,锻炼实验手段、实验思维。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介绍玛雅文化、物理实验步骤。

2. 讨论法:用较浅显的语言与学生进行讨论探究玛雅数学、物理实验问题。

3. 实验法: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解决斜塔上的物理问题。

4. 任务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玛雅文化、学术成就、科学问题。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考试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进入墨西哥古代玛雅文化场景。

2. 授课:玛雅文化介绍、玛雅人使用数字的方法、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知识讲解。

3. 讨论: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探究科学问题。

4. 实验:教师向学生提出物理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5. 总结:回顾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列出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价:1. 强化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纠正。

2.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得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教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斜塔上的实验》
单位:淄川区岭子中学
姓名:董丽芬
电话:
《斜塔上的实验》
学习目标:
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精神,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2、掌握本课的课后词语,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及其丰富的知识背景,激发其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标好自然段序号,自学课后词语(音、形、义)。

2.搜集有关伽利略的资料。

二.导入
1.分组检查预习。

2.请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伽利略,然后课件出示伽利略的照片及相关资
料。

(板书课题,指出这是伽利略一生最引以为豪的实验)
三.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四. 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或板书):
(一)(1—7)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二)(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三)(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2、斜塔上的实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实验伽利略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的结果怎样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如何(笑、骂——威胁——将威胁付诸行动:嘘哄笑)
3.⑴伽利略敏锐的感官和观察、思考、实验能力与他孩提和学生时代的好习惯是紧密相连的。

速读8——12段,让我们为孩提和学生时代的伽利略画个像,小组讨论交流。

⑵伽利略身上还有哪些可贵的品质通过哪些段落反映出来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1)热爱科学(2)不迷信权威。

(3)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

(4)勇于创新,敢于追求真理,甘为科学献身。

五.学生质疑探究
1.第九段中说“那时代从事科学会一辈子贫穷”,为什么伽利略还要坚持从事答:因为他热爱科学,对真理有一种执着、不懈追求的精神。

2.第十一段为什么当时的人都那么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答:因为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科学家,他的许多理论都被大家证实非常正确,所以他代表着科学界的权威。

3.第十二段中为什么有人说伽利略是一个“玩弄无用的数学的精神病患者”答:因为当时是一个不讲科学的时代,很少有人能为科学作一些实际的研究,并且伽利略当时的身份是一个医科大学的学生,他所作的事与他的身份不符,所以有人这样认为。

4.第十七段说“要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怎么理解
答:因为当时伽利略被大家认为是一个异端,如果他实验失败,大家都会对他不屑一顾,认为他是一个道德败坏德人,这也正是反对他的那些教授和学生想看到的结果。

5.第十八段中有一句话“大家都嘘他”,“嘘”字是什么意思
答:发出嘘的声音来制止或驱逐。

6.伽利略在众人的威胁和嘲笑中,还是依然坚定地要做他的实验,为什么
答:他坚信自己的理论正确,并且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理论,他有一种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7.伽利略科学发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答:最大的困难来自不讲科学的时代、社会、学校乃至家庭对科学发现的阻碍甚至打击。

8.我曾让一块石头跟一根羽毛同时下落,结果是石头先落地,为什么
答:这个问题由老师告诉大家,其实伽利略生前也做过这个实验,但没有成功。

因为在空气中羽毛受到的阻力很大,他去世以后,他的学生用抽气的办法获得了真空,实验结果是羽毛和石块同时落地,这也更加证实了伽利略理论的准确性。

六.拓展延伸:文章在写作方面有哪些特点
1.构思巧妙。

作者是采用先写趣事,再写小时侯,再写斜塔上的实验的顺序进行写作,这样写好还是按时间顺序写好,为什么
讨论明确:本文顺序好。

开头描绘发现摆的定律的经过,引人入胜,再回头略写孩提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

这样能使读者清楚的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的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这也就是文章巧妙的构思,是文章以《斜塔上的实验》为标题的原因。

2.本文的写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记叙和描写相结合,不知大家喜欢哪一处描写读出来并说明为什么。

——第1段的描写渲染出教堂里那种严肃压抑的气氛。

——第15段的描写把学生的反对,教授的压制写得很真实,让人有一种压力,而伽利略就是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坚持自己的实验,这种精神很难得。

——第17段对观察比萨斜塔实验队伍的描写更加渲染了教授们幸灾乐祸的神情和伽利略坚信科学的精神。

——第18段写出了这个实验的结果极富戏剧性,表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结果是错误的。

七.小结
伽利略凭借自己对科学的热爱、执着和重视实验的精神,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成功。

伟大出于平凡,理论来自实践,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能勤于学习,敢于质疑,勇于实践,成为新世纪的伽利略。

八.布置作业。

(1)阅读《老舍小传》,与本文比较写法的异同。

(2)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家庭、学习、理想等情况,为自己写一则小传附:板书设计
斜塔上的实验
(一)(1—7)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二)(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三)(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表现了伽利略热爱科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甘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