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一、变量的概念变量(变项)(variable)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例如:光的强度可以由弱变强,呈现的时间可以由短变长,智力的IQ可以由小变大,这些都属于量的变量。
又如,人的性别有男女,人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这些是质的变量。
质的的变量有时可以用数字代替类别,以便于统计分析。
二、变量的种类(一)自变量在心理实验中,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掌握的变量。
自变量一词来自数学。
在数学中,y=f(x)。
在这一方程中自变量是x,因变量是y。
将这个方程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
1、自变量的特点(1)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2)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3)它的变化是受计划安排,系统性变化的。
2、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5)任务自变量:在实验中,被试接受的实验任务也可以作为自变量。
(6)指导语自变量: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后,每一组被试接受的指导语是不同的,这时一组被试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就产生了。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一、变量的概念变量(变项)(variable)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例如:光的强度可以由弱变强,呈现的时间可以由短变长,智力的IQ可以由小变大,这些都属于量的变量。
又如,人的性别有男女,人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这些是质的变量。
质的的变量有时可以用数字代替类别,以便于统计分析。
二、变量的种类(一)自变量在心理实验中,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掌握的变量。
自变量一词来自数学。
在数学中,y=f(x)。
在这一方程中自变量是x,因变量是y。
将这个方程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
1、自变量的特点(1)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2)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3)它的变化是受计划安排,系统性变化的。
2、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5)任务自变量:在实验中,被试接受的实验任务也可以作为自变量。
(6)指导语自变量: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后,每一组被试接受的指导语是不同的,这时一组被试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就产生了。
第二章 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及变量间关系

一个变量如果被称作自变量,必须至少具有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水平
自变量的操纵与因变量的观察
4、自变量变化范围的确定
富翁与女人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工作效率与动机强度)
5、自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的自变量 (2)环境特点的自变量 (3)被试特点的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自变量的操纵与因变量的观察
额外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
一、排除法(视觉和听觉实验) 二、对立法 三、恒定法 四、随机化法
对被试进行分组——随机分派 安排试验顺序
额外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
五、匹配法
匹配法与被试分组 匹配法与实验材料的分组和选择
六、兼作组法
一组被试,既做实验组,又做控制组,进行重复测量
七、抵消平衡法
每个条件只测一次(拉丁方) 每个条件不只测一次 顺序效应与抵消平衡法的局限
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发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是研究者所 观察的变量,因此也称反应变量。
额外变量(控制变量、无关变量)
对因变量有影响,但研究者不关心的变量。
自变量的操纵与因变量的观察
一、自变量的选择
1、操作性自变量和选择性自变量的区别
实验伦理学的原因
2、自变量的数量
一个实验至少要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自变量
自变量与因变量呈倒转的关系,即自变量增加,因变量反而下降。
额外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
额外变量的分类:
(1)随机的额外变量:是指偶然地起作用的额外变量。 会导致随机误差。 (2)系统的额外变量 :是指经常地、稳定地起作用的额 外变量。会导致系统误差。
通常所说的额外变量的控制,是指对系统的额外变 量的控制。
心理学研究中变量间的关系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3、定时系列设计举例
例: 小学生思维训练的效果的研究.
实验处理
1 2 3 4 5 6
7
实验观测
4、定时系列设计模式统计处理
假定试验处理的效应是短期的、暂时性的,可 根据实验处理前的各观测分数用线性回归或非线 性回归的方法把实验处理后可能的观测分数O6’预 测出来,然后用相关样本T检验比较和O6是否有差 异。 假定试验处理效应是连续的、长期的,则应该把 O6’ O7’ O8 ’ O9’ O10 ’等都预测出来,再将他 们和实际观测分数比较。
5、定时系列设计评价
优点:除具有前后设计的优点,还具有 (1)降低由于一次观测而得到被试不正常行为 的几率; (2)提供测量过程中的信息。
缺点: (1)由于更多次的观测,势必延长实验时间, 从而会有更多的外来影响; (2)也正是更多次的观测,更易引起顺序误差, 更易导致练习、疲劳、紧张或厌烦等效应。
实验。 2、基本原理:
每个被试者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 同被试者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3、使用前提:
先实施给被试的处理对后实施的处理没有长 期影响。
(一)实验前后设计
1、定义: 在实验条件处理前对被试观测的结果与 实验条件处理后所做的同样观测的结果加以对比 的设计。
2、基本模式:
3、实验前后设计举例
目的:第一次参加射击运动的人在接受打 靶训练前后打靶成绩的变化。
方法:选择10名从来没有参加过射击运动 的被试,在他们进行打靶练习前,先进行 一次打靶测验,记录下他们的打靶成绩 (前测成绩)。然后对他们进行为期1周的 打靶训练,每天2小时。训练结束后,再次 对他们的进行打靶测验,记录下他们的成 绩(后测成绩)。将前后两次成绩进行比 较,就可以看出1周的训练是否有效果。
实验心理学 第2章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考研笔记-精品

第二章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自变量是被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被测定或被记录的变量。
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可能性:①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直线增加。
直线的斜度可能不同,但关系总是线性的;(A)②自变量与因变量两者没有关系。
它说明行为不受自变量的影响。
(如B)③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却相应减少。
(如C)④自变量与因变量形成非线性的关系。
其中有的是一致关系(如D、E),有的是倒转关系(如F)。
在后一种情况下,因变量先随自变的上升而上升,以后,自变量继续上升,而因变量持续下降。
第二节自变量及控制、自变量的含义简述自变量的含义。
自变量的含义:自变量是研究者所操纵且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不同取值称为水平X自变量的变化水平完全取决于研究者的操纵。
又称为独立变量。
如反应时实验中的不同照明条件,记忆实验中的不同识记条件等。
理解:①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的代名词是"处理"或"处理变量〃。
任何一个心理学实验的目的都是发现自变量在心理或行为中的效应, 因此选择自变量是研究者需要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②在实验设计中,自变量也叫因素或因子。
通常讲的单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自变量的个数。
③水平是同一个自变量采取的维度,即自变量的不同取值,也叫实验处理。
每种自变量水平也叫一种实验处理。
AxB实验设计指自变量A水平的个数和自变量B水平的个数。
、自变量的种类举例说明自变量的种类。
实验的本质,无外乎是在有限个控制情境下的观察、比较,而这控制的关键就在于自变量。
划分根据自变量种类自变量定义举例(1)根据自变量的操作水平划分的种类①操作性自变量是指研究者可以直接操纵的变量,即自变量可很好地被量化并且是可以控制的。
①在记忆实验中,学习的次数是研究者可很好地操纵的自变量。
②在汉字加工的研究中,研究者常选择汉字的频率作为自变量。
让被试对高频汉字和低频汉字进行命名反应。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二章 心理实验的变量

第二章心理实验的变量实验范式心理学实验与理论实验逻辑(2013.36)实验与理论的关系理论的可证伪性和操作主义自变量及其操纵实验研究中的变量因变量及其观测额外变量及其控制内部效度实验研究的效度外部效度构想效度统计结论效度一、心理学实验与理论(一)实验范式比较经典的实验设计,被有相同或类似目的的后人多次沿用,最终形成了一种实验范式。
即一种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1.双耳分听范式实验者:Broadbent实验流程: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右耳呈现4,9,3;左耳呈现6,2,7.呈现速度:2个/秒;要求被试用以下两种方式回忆再现1.以左右耳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接收的信息。
2.以双耳同时接收信息,按顺序成对地再现结果: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65%,第二种20%。
(二)实验与理论的关系1.一方面,心理学实验需要理论的指导。
理论是研究问题和假设提出(实验的起点)的依据之一。
2.另一方面,心理学理论也需要实验的检验。
只有不断得到实验检验的理论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理论的可证伪性和操作主义1.可证伪原则只有当一个理论推导出的各种预测有被证明是错误的可能性时,这个理论才是有用的。
即有用的理论必须符合可证伪性原则。
2.操作主义科学研究不去定义一个概念,而是根据实验中操作这个概念的手段或者是测量这个概念的方法来定义它,这是概念的操作定义。
不对概念的本质刨根问底,而是通过操作定义来规定概念的思想被称为“操作主义”。
(四)实验的逻辑★★★1.实验目的:做因果判断,即有哪些原因导致了哪些结果2.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变化Y二、实验研究中的变量1.变量的含义: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1)数量变化:如,身高150-180(2)质量变化:如,性别找变量: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2007.40.部分题干)这道题里面提到了哪些变量?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2007.40.)自变量?因变量?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Y是不是一定能证明X与Y之间因果关系?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自变量:材料性质;因变量:识记程度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识记程度呢?年龄智力噪音识记顺序额外变量:(实验者控制)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能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心理学实验设计2

最简单的拉丁方设计
例子(鲍尔Bower,1961):以老鼠来研究奖赏对反应形 成的影响。 实验任务是老鼠走迷宫。 自变量是奖赏量,三个水平:第一个水平老鼠走完迷宫得 到8粒食丸;第二个水平是得到5粒食丸。第三个水平则 是得到1粒食丸
(2)被试内设计的局限性
位置效应(position effects)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从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 ①真实验设计 ②准实验设计 ③非实验设计
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 ①单因素实验设计 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根据在各种自变量及各种处理水平中是否用 相同被试: ①被试内设计 ②被试间设计 ③混合设计
三个基本问题
实验采用多少自变量和因变量?
由于在实验中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所以额外 变量也被称为控制变量。
(1)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主试和被试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发生混淆 的相互作用
试验者效应(皮革玛丽翁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 要求特征(安慰剂效应和霍桑效应)
(2)额外变量的控制
1.排除法 2.恒定法 3.匹配法 4.随机化法 5.抵消平衡法 6.统计控制法
(1)ABA设计 例子(Hart,1964): 被试为托儿所4岁儿童比尔,比尔过分能哭。
研究者假设成人的注意强化了比尔哭的行为。 研究:自变量为老师对哭行为的治疗。 A代表了治疗前的基准状态(哭的次数很多),
B表示治疗后的状态(哭的很少)。 第二个A代表退回到原来的状态。 如图2-2(p84)
实验心理学课程二
第二部分:实验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 一、心理实验的变量及控制 二、实验设计的概念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四、实验研究的效度
一、实验中的几种变量
(NEW)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简答题四、综合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设备第3章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道德第4章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第5章 心理学实验设计第6章 传统心理物理法第7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SDT)实验第8章 反应时测量技术第9章 听觉实验研究第10章 视觉实验研究第11章 注意与意识实验研究第12章 知觉现象与知觉组织实验第13章 语言认知实验第14章 学习与记忆实验第15章 情绪、动机与归因的实验研究第16章 如何独立选题、设计与实施实验第三部分 模拟试题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最先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心理学研究,并对心理学与物理量之间关系进行系统探索的学者是( )。
[统考2014年研]A.韦伯B.费希纳C.缪勒D.赫尔姆霍茨【答案】B【解析】1860年,费希纳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是最早系统地阐述感觉测量方法的著作,为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2波斯纳(M.L.Posner)采用大、小写字母组合的材料进行实验,结果证实了个体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时既有视觉编码也有听觉编码。
他采用的方法是( )。
[统考2014年研]A.减法反应时法B.加法反应时法C.开窗实验法D.心理旋转实验法【答案】A【解析】波斯纳应用减法反应时确定了某些短时记忆信息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减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没有的一个处理阶段,并在其他方面相同,然后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3在研究交通信号灯亮度对驾驶员反应速度的影响时,交通灯的亮度是( )。
[统考2014年研]A.因变量B.自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答案】B【解析】此研究需要控制交通信号的亮度来影响驾驶员的反应速度,所以交通灯亮度是自变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抵消平衡法(counterbalancing method)
(一)每个条件只测一次 实验:为考察运动员对五种饮料ABCDE的喜好情况,研究者决定采用 兼作组法进行实验。这意味着每名被试需要品尝全部的五种饮料,假 设每个条件只测一次,即每种饮料被试只品尝一次。那么,如何安排 这五次试验的顺序? 1.完全抵消平衡(complete counterbalancing) 这种方法意味着每种可能的序列都被使用n(n≧1)次。如果一个实验包 含X个条件,那么,可能的序列一共有X!个。上面实验中。一共有五 个条件,因此可能的序列一共有120(5!)个。如果每种可能的序列 都被使用一次,则需要120名被试。
s1 S2 S3 S4 S5 122 130 146 135 120 s6 S7 S8 S9 s10 124 141 132 140 129 s11 S12 S13 S14 s15 125 128 135 148 121
第二步,对智力分数按升序排列:
S5
S15 S1 S6 S11
120
121 122 124 125
一、排除法(elimination
method)
含义: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例如:如果外界的噪音和光线音响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入 隔音室或暗室。 单盲实验:研究结束之前,被试并不告知研究的真正目的(当 然,研究结束之后,应该将研究的真正目的告诉被试)。 双盲实验: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内容和目的, 从而避免了主试、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缺点:容易造成研究结论缺乏生态学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所谓生态学效度是指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适用 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二)检查点和间距的确定 检查点是指自变量的不同取值(通常称不同
的水平)。
检查点通常为2-5个
间距大小也需慎重考虑,太小可能观察不到
操纵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太大则可能
遗漏某些重要变化。
二、因变量的观察
良好因变 1 2 3 4 5
容易观察 容易数量化
量需要具
备的五个 特点:
经济可行
效度高 信度高
(二)匹配法与实验材料的分组和选择 1.实验材料的分组 有时,研究者需要把若干个实验材料分成几组,使得不同组的 材料之间具有可比性。 方法:(1)将实验材料随机分派到各组中 (2) 匹配法 2.实验材料的选择
研究者需要保证实验材料之间的差别只在某一维度上有差别,
在其他方面没有差别。
(三)共轭控制法 共轭控制法是一种特殊的匹配法,它是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进 行匹配。 例如,采用动物实验研究经常经历后悔与胃溃疡之间的关系。 采用随机分派程序,将猴子分成两组——实验组与控制组。其 中,实验组猴子每隔20秒遭受一次电击,如果它每隔20秒压一 下杠杆,就可避免点击。如果遭到电击,猴子就会后悔。更为 关键的是,当实验组的猴子遭受电击时,控制组的猴子也会遭 受同样强度的电击。 因此,控制组猴子的命运实际上掌握在实验组猴子的手里。这 种安排称作共轭控制法,它能够保证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猴子 之间的差别是唯一的。
结果: (1)当注视框变量到目标开始出现之间的时间间隔(CTOA) 较短时,同无效提示相比,有效提示条件下目标觉察要快。 (2)当CTOA较长(超过300毫秒)时,同无效提示相比,有效 提示条件下目标不仅没有变快,反而变慢。 长CTOA条件下所观察到的这种现象,称为返回抑制 (inhibition of return)。 如果CTOA变化范围为0~200毫秒,则只能观察到有效提示的促 进作用;如果为300~500毫秒,则只能观察到有效提示产生的抑 制效应。 解决办法:(1)查阅文献 (2)有时可做一些预备试验
三、恒定法(constant
method)
含义: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有效的控制方法是在同一实验室,有同一主试在同一个时间对实 验组和控制组使用同样的程序进行实验。此外,主试和控制组被 试的特性(如年龄、性别、自我强度、成就、动机)也应保持恒 定。 缺点:(1)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 (2)操纵的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 作用。
六、兼作组法
兼作组法是指实验只使用一组被试,每个被试接受全部的实验 条件。 优点:一、消除个体差异;二、减少被试数目。 在考察不同条件之间的差别时,原则上,如果可以采用兼作组 法,就尽量不要采用随机分派程序或匹配法在被试之间进行比 较。 但有时兼作组法可能会产生遗留效应,即被试先完成的试验对 后完成的试验所产生的或正或负的影响。如练习效应、疲劳效 应等。
暂时的被试变量, 指被试的一些短 暂的经历或体验 (如遭遇自然灾 害等)
被试固有的、或 多或少带有永久 性的特征(如性 别、年龄等) 被试的一些行为 分类(如习惯等)
被试 变量
根据变量在研究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分
自变量 因变量 控制变 量
• 含义:由研究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可能产生影响并且研究 者希望观察其效应的变量。 • 作用:用来区分或定义不同的实验条件,或者不同类型的被试。 • 含义: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也称 反应测量,反应变量 • 心理学所有因变量都是被试变量 • 含义:实验研究中被研究者意识到并使用一定办法加以控制的那 些混淆因素
Hale Waihona Puke 148132S3
M3
146
133
使用条件:(1)匹配变量(matching variable)与因变量 相关。 (2)匹配变量可测。
匹配法的局限性:
1、研究者对究竟需要匹配哪些变量有时可能缺乏正确的认
识。
2、如果需要匹配的变量过多,那么,难免会存在操作上的
困难,使得匹配法缺乏可行性。
3、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之前对被试进行前测,这意味着被 试需要至少进行两次测试,而这可能会造成被试的流失。
s12
S10 S2 S8 S4
128
129 130 132 135
S13
S9 S7 S3 s14
135
140 141 146 148
第三步,创建五个区组,每个区组由三个邻近的智商分数组成: S5
S6
S10 S4 S7
120 124 129 135 141
S15 S11 S2 S13 S3
121 125 130 135 146
• 观测的个体只能归属于几种互不相 容类别中的一种时。 • 一般是用非数字来表达其类别。 • 是指精确地纯数值量 •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连续变量,如长 度、重量、人口等。
(quantitative variable )
根据变量的不同来源分
任务变量 环境变量
被试变量
• 来源于实验任务的某些方面的变化 • 又称刺激变量,如:迷津的难度… • 来源于环境的某些方面的变化 • 如:温度、湿度、噪声… • 来源于被试的特征 • 也称分类变量、机体变量
1、实验者效应 由于主试不经意地向被试提供一些暗示,告诉他们自己 所期待的反应,以至于对实验结果施加了细微影响。 2、要求特征 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 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方式进行 反应。典型例子: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和安 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采用随机化法来安排这72次试验的顺序。例如,可以先将具体 词和抽象词分别编号为c01至c36和a01至a36,然后使用Excel 软件进行随机化处理。
五、匹配法(matching method)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与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一)匹配法与被试分组 实验:把15名被试分成三组,假设实验与被试智力水平有关。 那么,该如何合理地把被试分为三组? 第一步,获得每名被试的智商分数:
第三节 额外变量的控制
因变量的变化有时可能部分甚至完全是由额外 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 随机的 额外变 量 系统的 额外变 量
指偶然地起作用的额外变量。 通常无法绝对避免随机的额外变量的影响,但可以减 到最低限度。随机误差是一种实验误差,通常的解决 办法是增加被试数目和实验次数。 指经常地稳定地起作用的额外变量。 这种额外变量如果不加控制,就会造成系统误差,即 常误(CE)。 通常说的额外变量的控制是指系统的额外变量的控制
(一)对被试进行分组——随机分派 方法1:区组随机化(block randomization) 第一步,确定被试人数。上面实验中,一共三个条件,每个条件 10名被试,总计30名被试。 第二步,用1、2、3来代表三个条件。 2-1-3 第三步,在随机数表中,寻找数字1、2和3。 1-3-2
2 1 1 7 0 2 9 6 8 3 1 3 7 0 2 7 6 7 3 8 6 1-2-38 1 2 7 1 7 3 6 2 随机数表 6 3-2-1 8 5 5 0 7 2 9 2 1 6 4 7 6 0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 心理学研究中的 变量及变量间关系
内 容
第一节 变量的分类
变量:研究者感兴 趣的、可以潜在地 发生变化的事件和 现象。
第二节 自变量的操纵与因变量的观察 第三节 额外变量的控制 第四节 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间的关系
第一节 变量的分类
根据变量的不同性质分
定性变量
(qualitative variable) 定量变量
第二节 自变量的操纵与因变量的观察
一、自变量的操纵 (一)自变量变化范围的确定 1.富翁与女人:一个故事 2.动机强度与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4 3 2 1 0
Y 0 1 2 3
3.空间提示与目标之间的间隔时间与返回抑制
研究者:波斯纳和科恩 实验设计: (1)在屏幕左、中、右三个位置个出现一个注视框,要求被 试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直注视中间的注视框。 (2)某侧(如右侧)的注视框突然变亮(提示),接着又恢 复最初状态。 (3)目标(如“*”)或者出现在曾经变亮的注视框中(称有 效提示),或出现在曾经变量的注视框对侧的注视框中(称无 效提示)。 (4)实验要求被试一旦发现“*”,就做按键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