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五篇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五篇

精品实用文档Boutique Practical Document《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五篇《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五篇教案设计是完成课程目标的目的性和效益性主题活动。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下边便是我梳理的《题西林壁》教案设计,期待大伙儿喜爱。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1一、课程目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恰当读写能力、了解“横、壁”等生词,掌握批注,能恰当、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诗歌。

全过程与方式:历经诵读与感受,学习培训创作者寄情传意的技巧。

感情心态与价值观念:体会诗文中蕴涵的生活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关键:了解诗情画意,体会诗文诗意。

课堂教学难题:领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生活哲理。

三、教学环节(一)导进新课,激起好奇心交谈导进,畅谈人生度假旅游历经,从而引出来《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提出质疑问那1、详细介绍创作者苏东坡:宋朝知名的作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合称“三苏”。

2、答题题:书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面——书写在墙面上的诗文。

3、教师范学校读,改正多音字,确立诵读节奏感。

4、老师领着学习培训横看成岭侧成峰,近远多少各不一样。

(1)“横”代表什么意思?各不一样代表什么意思?(2)谁可以用自身得话说说这几句的含意:从正脸看是蜿蜒起伏的山头,从侧边看是峻峭的高山,从远方、近点、高空、低处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景哲。

(3)“岭”和“峰”有哪些不一样呢?(提供照片)(4)在前几句中,你感受到如何的感情?(5)带上情感,再说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学习探讨)(1)学员报告“识”、“缘”,老师填补“本来面目”。

(2)学员报告诗情画意。

(3)学员联络日常生活谈一谈学习培训后几句的体会。

(4)全体同学带上情感,齐读全首诗。

5、汇总报告这节课获得,可以是技巧上,可以是感情上的,可以是材料上的。

6、布置作业写一写四季的庐山、迟早的庐山、阴晴的庐山。

7、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教案设计2教材分析:这节课教学材料归属于基础教育教学大纲实验教材小学生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内容《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

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

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到公园或其他名胜古迹游玩,有没有注意到在树杆上、竹子上、柱子上和墙壁上有些什么东西?学生说出“某某到此一游”……2、师:是啊,在公共场合,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做呀。

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作品的一条途径呢。

古代的酒楼、驿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处粉刷不错的墙壁,专供文人墨客题咏留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院的墙壁上的。

(板书课题)3、大家看课题,对照文中的注释,谁来跟我们说一下课题的意思呢?学生回答。

4、师:大家说得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发表在寺院的古诗说了些什么。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庐山的风景录像。

看了这段录像,大家对庐山有怎样的印象?学生说出“庐山真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高低起伏”……2、师:大家观察仔细,说得不错。

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眼里的庐山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请大家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试着翻译,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反复自由诵读,划词语。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说出来。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

西林:西林寺。

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

(团队合作讨论)(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

有点儿。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题西林壁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7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7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7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经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1、介绍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题:题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一样是什么意思?(2)谁能用自我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图片)(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讨论)(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汇报本节课收获,能够是手法上,能够是情感上的,能够是资料上的。

6、布置作业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资料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资料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并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图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图片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图片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图片(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学生举手朗读。

举手说一说:我们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点的变化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点都在变化。

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

(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怎样的景象呢?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

(板书:变化:岭、峰、不同)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明确:诗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通用12篇)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通用12篇)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通用12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写景的文章,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所写的地点是庐山。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2、板书诗题,读诗题。

3、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听录音范读,画出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借助前预习,先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指名学生解释诗句。

6、齐读古诗。

三、深入学习诗歌1、四人小组读古诗,互纠错误。

思考: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

思考:诗人观察的角度有哪些?题干:诗人观察的角度有:选项:1、从正面看和侧面看2、从远处看和近处看3、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4、以上角度都有3、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苏轼诗作题西林壁教案优秀3篇

苏轼诗作题西林壁教案优秀3篇

苏轼诗作题西林壁教案优秀3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一《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宏伟壮丽的景象。

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巡游庐山的总体印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看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沟通。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同学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把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预备;1、橡皮泥。

2、同学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日,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会一下那奇妙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日,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1师:请结合课文的解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沟通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索,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沟通,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题西林壁》。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翻译和意境的感悟。

2. 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题西林壁》全文、苏轼画像、生平和创作背景等。

2. 准备古诗文阅读材料,拓展学生对古诗的欣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苏轼画像,引导学生回顾苏轼的生平和创作成就。

1.2 简介《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题西林壁》,理解诗文内容。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意境美。

3. 课堂讲解3.1 教师讲解诗句的翻译和意境的感悟。

3.2 分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 朗读与背诵4.1 学生齐读《题西林壁》。

4.2 学生个别背诵,教师点评。

5. 拓展阅读5.1 教师出示拓展阅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

5.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古诗的欣赏。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题西林壁》的意境美。

6.2 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7. 作业布置7.1 抄写《题西林壁》,加强记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七、课堂评价1. 学生对《题西林壁》的掌握程度,包括朗读、背诵、理解、赏析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____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

(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 峰feng 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

是因为。

”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

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同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