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在桥边原文
高三小说阅读·外国小说选修读本《在桥边》伯尔(德国)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12 福建卷
思路提示
☆碗 守望爱情、自由幸福生活
△他们
满足于数字化(虚假)的政绩
☆从情感角度:关键辨析爱憎倾向
▽歌颂、赞扬、悲悯;
▽揭露、批判、讽刺;
★从背景角度: 关键结合时代背景
▲二战废墟 ▼ 重建狂潮
作业演练
欢迎同仁指正
谢谢同学配合
▽如果试图给文本续写一个结尾,下列结局 哪一个更切合文本原意?请谈谈你的理由。
☆主任的提议被否决了,我还在数我的行人,心 跳地看着我心爱的姑娘。 ☆我在桥边数马车,在一次检查时因漏数心爱姑 娘坐的马车而丢了饭碗; ★我在桥边数马车,又因为忠实可靠被调去看守 大门,却再没有机会看见我心爱的姑娘; ☆我在数马车之余,去冷饮店看望我心爱的姑娘, 发现她已是年轻的妈妈; ★我计数准确,升职做主任统计员,每天有姑娘 围着我;
□“我”有意把姑娘漏数了,这样“漏数” 有意义吗?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 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 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天真 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 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很 清楚的,我在爱她。
□有人说:“伯尔的作品既弥漫着下 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 的精神。”试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仿真演练
情节运行
仿真演练
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 果。’12江西卷
▵情节运行特点: 摇摆 ▴情节运行动力: 最主要的矛盾——饭碗与爱情 ; 最根本的矛盾——我与他们; 突转
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主题挖掘
□“我”的“鸿运”能实现吗? 为何要用“简直”这个词呢?
主任统计员“将提议”的升职有可能吗?
高中语文《在桥边》课件4 新人教版选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者伯尔通过这个故事到底
想表达什么 ?
“缝补了腿”—— 对创伤的恢复 “新桥” —— 社会的重建
“我好像计数器”、“人成为被 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
—— 人成了符号和机器
“当我把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 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这说
明“他们”关心的是什么?
①爱情: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 具有如何强大的精神力量。 ②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 神关怀这一问题的思考。
③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
神状态的思考 。
文似看山不喜平
阅读课本P69的情节 运行部分,认识情节运行 的“摇摆”。
情感起伏法
契科夫 《变色龙》中奥楚
蔑洛夫对“狗咬人”事件态度的
几经变化。
抑扬反差法
鲁迅在《祝福》中关于祥林嫂 再嫁的描述。
悲—喜—悲,跌宕起伏,
多次摇摆
巧设悬念法
欧· 亨利在《麦琪的礼物》中
对夫妻两人送给对方的礼物设置了
《在 桥 边》
伯尔
海因里希· 伯尔(1917——1985) 德国小说家 代表作品:《列车正点到 达》 《一声没吭》 《 小丑之见》 《莱尼和他们》 《监护》 等 1972年凭借作品《女士及众生相》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Heinrich Boll
快速阅读全文,试着用简单的 一两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 发生—发展— 高潮— 结局
按照该模式,试着为本篇小说划分层次
回顾第一部分,思考:
“我”的腿怎么了?
为什么要坐在桥边?
结合作者的背景,猜猜
“我”可能是什么身份?
是什么改变了主人公单
调、乏味的生活?
高中语文《在桥边》[德国] 伯尔 优质课件
![高中语文《在桥边》[德国] 伯尔 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cc72a6b14e852458fb5795.png)
“数马车”——还是对“爱”的渴望
• “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 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
人物形象
• “我”就是这样一个性格鲜明饱满的圆形人物。 既有面对工作的玩世不恭,又有对爱情的真挚渴 望;既有背地里的发泄,又有表面上的顺从;既 有人性的妥协,又有人性的坚定,甚至还有意外 升迁而获得与姑娘更多接触机会的小小狂喜。
“德国当代的歌德”“德国人的良心”
阅读链接
由课文的主题反观下面这篇小说,思考德军留下来的 到底是什么?
德军留下来的东西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 忙忙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 了酒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妻子。”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自主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 嵌进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 女人抱了起来。
渴望意义的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 会表现出 厌倦。厌倦是一种既不肯接受又不想反抗的心 态。我把厌倦看做无聊的一种形态,一种包含激 情的无聊。
——周国平
人不应该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
主题
一个饱经战争创伤的小人物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悲欢
引起
对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注 对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的思考
“坐在马路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
作业:
请以“在
(地点)” 为题,
写一则情节紧张动人的小故事,注意情节的
摇摆。
• “他们”对待数字又是什么态度呢? (反讽)
• “他们以用数字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 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
• “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 ,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 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
《在桥边 》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选读《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

请在原文中找出描写相关“我”工作的语 句,试用几个词来形容概括“我”的工作性质 。
细节:“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的嘴 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 一个数字,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 捷报。” 形容词:无聊、空洞、单调、空虚......
《在桥边》的情节发展
三次摇摆:
情节发展:见到心爱的姑娘——第一次摇摆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 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 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 去。”
为什么此时会忘数?
因为我心爱的姑娘此时过桥了,在单调、枯燥的工 作中,姑娘的出现就像一泓清泉,冲淡“我”对毫无意义 的工作的不满,点亮了“我”原本灰暗的生活。
我的工作态度如何?
①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2段)
②“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 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 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 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 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 我的慷慨。”(3段)
乱数。表露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 抗。
在桥边
[德国] 伯尔
海因利希·伯尔
伯尔出生在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中 学毕业后,曾在书店当学徒。1939年在科 隆大学学习,不久即应召入伍,随军到过 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长了不少 见识。二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待了 几个月。六年战争生活经历,成为伯尔早
期创作的主要题材着重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弥漫着下层人民同 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战后除继 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 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 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曾获得几十种国际国内颁 发的文学奖,作品已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
荆州文星中学 李珊《在桥边》

战后的德 国柏林城 市宫殿
战前的德国国会 大厦
战后的德国国会 大厦
战前的德累斯顿
战后的德 累斯顿
战 前 的 德 国 街 道
战后的德国街 道
战前的 德国市 民
战后的德国 市民
在桥边
【德国】伯尔
狗(咬人)
是将军家的 娇嫩的动物 挺伶俐
夸奖
警官处理案件
不是将军家的 疯狗
下贱胚子 野狗
辱骂
奥楚蔑洛夫
狗
是将军家的 娇嫩的动物 挺伶俐
夸奖
警官处理案件
பைடு நூலகம்
不是将军家的 疯狗
下贱胚子 野狗
辱骂
奥楚蔑洛夫
摇摆是怎样的一种创作方法
摇摆是指小说的核心情节、主要事件在向 前推进之时遇到了意外,而发生的转向或 者是脱离,然后回到主要情节的一种创作 方法。它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 决然地向前奔突,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 后抵达 胜利的彼岸。
夫死求尸
收到狮尸
夫在(狮)尸内
夫死求尸
收到狮尸
夫在(狮)尸内
阅读片段,请以“赴不赴宴”为摇 摆的核心情节,展开想象,续写这 个片段。
叶海波终于走出了房间,这两天他烦闷得很, 最近工作很不顺,可能被炒鱿鱼,而他事 业上的劲敌却以工作为借口,邀请他赴 宴……
本文怎样使用这种摇摆的手法?
1.哪些语段使用了这种手法? 2.情节在什么与什么之间进行摇摆?
我在桥边
看姑娘 工作(数人) 愉悦
我在桥边
看姑娘
主任检查
发疯的数 紧张
微型小说《猎狮》: 伊丽薇娜的弟弟佛来特伴着她的丈 夫巴布尔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 获弟弟的电报:“巴布尔猎狮身死——佛 来特。” 伊丽薇娜不胜悲伤,回电给弟弟: “运其尸体回家。”三周后从非洲运回一 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具狮尸。她又赶发了 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巴布尔 尸。” 很快,又收到了非洲回电:“无误, 巴布尔在狮腹内——佛来特。”
【德】伯尔《在桥边》

在桥边【德】伯尔导入还记得海明威笔下那位“戴钢丝边眼镜,衣服上尽是尘土”的桥边老人吗他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会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无独有偶,今天我们又一次《在桥边》感受到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
知人论世海因里希·伯尔,与志贺直哉一样,也是与军国主义格格不入的一位作家。
伯尔被誉为当代德国的歌德,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种语言的译本,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
他的作品中一直渗透着诞生于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气息,既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进行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就充当着战后德国文学领军人物的角色,也是战后德国最早(197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直到临近20世纪末的1999年,才有另一位德国作家、《铁皮鼓》的作者君特·格拉斯获此殊荣。
伯尔读小学的时候,希特勒纳粹势力迅速崛起。
进入中学,他坚决地拒绝参加法西斯的青年组织。
他目睹笼罩全国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也看到了失业工人在人口密集区的骚乱、罢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正在读大学的伯尔被法西斯军队绑上战车,先后开赴法国、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作战。
在战争临近结束的时候,他被盟军俘虏,在美军战俘营里待了一段时间,后被遣返回乡。
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伯尔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那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等。
成名作《正点到达》已成为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20世纪50—60年代的作品《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
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是伯尔全部创作的结晶,被诺贝尔奖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
根据第一段文字,你能猜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吗【明确】他们替我缝补了腿——战争之后(二战之后)“我”是谁“我”为什么坐在桥边【明确】猜测——“我”是负伤的战士或百姓。
他们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微课件《在桥边》【德国】伯尔

1、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 2、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每天我都要在一座桥边数新桥上走过的人, 并把人数汇报给他们,但我总是故意把一位 心爱的姑娘漏数。
通读课文,找到文中作者设置了哪些矛盾?
矛盾一:对工作的不满与 生计之间的冲突 突出人物的性格, 矛盾二:我对姑娘的暗恋 与记数工作之间的冲突
我 在桥边
改数 马车 乱数 人数 暗恋 姑娘 应对 检查
伯尔的小说中出现的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
面包与爱情的矛盾 真正的幸福与物质无关 忙于挣钱与陪伴父母的矛盾(空巢老人) 忙于挣钱与关爱孩子的矛盾(留守儿童) 真正的幸福也绝不仅仅是 物质上的满足 应试教育下高分与追求自己的个性和创造精 神的矛盾 ……
增加情节的波澜,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 趣
1、他们每次接到我送上去的数字时有哪些反应? 2、文中是如何正面描写这个姑娘的?她在文中起到 什么作用?
1、他们的形象: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 “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代表了一个只关心数 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 2、姑娘在文中起到象征的作用。她代表着“我” 心中美好的事物,是“我”的精神寄托。
我 在桥边
改数 马车
乱数 人数 暗恋 姑娘 应对 检查
伯尔通过这个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层:表现爱情对于一个无力掌握自己命运 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深层:表达对德国战后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 物的精神状态的关注,揭示了德国战后重建 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
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 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 暗示社 会环境, 揭示社 会本质 特征
阅读短篇小说《面包》(2010年广东高考 文学类篇目),完成以下问题。 16.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17. 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现了丈夫怎样的心 理?(5分) 18.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
【德】伯尔《在桥边》

在桥边【德】伯尔导入还记得海明威笔下那位“戴钢丝边眼镜,衣服上尽是尘土”的桥边老人吗他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会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无独有偶,今天我们又一次《在桥边》感受到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
知人论世海因里希•伯尔,与志贺直哉一样,也是与军国主义格格不入的一位作家。
伯尔被誉为当代德国的歌德,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种语言的译本,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
他的作品中一直渗透着诞生于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气息,既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进行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就充当着战后德国文学领军人物的角色, 也是战后德国最早(197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直到临近20世纪末的1999年,才有另一位德国作家、《铁皮鼓》的作者君特•格拉斯获此殊荣。
伯尔读小学的时候,希特勒纳粹势力迅速崛起。
进入中学,他坚决地拒绝参加法西斯的青年组织。
他目睹笼罩全国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也看到了失业工人在人口密集区的骚乱、罢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正在读大学的伯尔被法西斯军队绑上战车,先后开赴法国、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作战。
在战争临近结束的时候,他被盟军俘虏,在美军战俘营里待了一段时间,后被遣返回乡。
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伯尔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那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等。
成名作《正点到达》已成为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20世纪50—60年代的作品《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
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是伯尔全部创作的结晶,被诺贝尔奖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
根据第一段文字,你能猜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吗【明确】他们替我缝补了腿一一战争之后(二战之后)“我”是谁“我”为什么坐在桥边【明确】猜测一“我”是负伤的战士或百姓。
他们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桥边》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49年。
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因伤而被分配在桥边数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的二战伤兵的所见所行,表达了作者在面对二战后德国重建中所遇见的种种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行为的理智的抗议和建议。
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在桥边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桥边原文
在桥边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象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
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
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
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
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
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
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
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十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
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
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
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又开始数起来。
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
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
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地、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
我在爱她。
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
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
我象发疯似地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
那位主
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较。
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
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激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
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
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
“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
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
”
数马车当然是美差。
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
马车一天最多只有二十五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
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数马车该多美!四点到八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
在桥边原文
主题思想
主人翁“我”因伤被分配去数新桥上走过的人,但是“我”玩世不恭,因不满单调枯燥的生活而敷衍了事。
就在这样乏味的环境之下,“我”遇见了一个可爱的姑娘,并因她而着迷,不肯将她归入自己所数的人数之列,即使后来主任统计员来督查,“我”依然漏数,因为“我”不肯将自己心爱的姑娘被公式化,被数字化。
从表面讲,这是一个爱情和事业的冲突的故事,但是只要读者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以及所处的年代,就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深沉的文化反思。
这个反思是一个重建与恢复的反思。
重建的目的乃是恢复,但是重建的如果并不是当初所有的,那么这个恢复就失去了意义,甚至很危险地偏离正当的轨道。
而在作者眼里,德国的重建并没有彻底解决好问题,它只做到了一半,就是物质文化的建设。
而“我”发现目前恢复的并不是当初所拥有的,即“有——无——有——无”。
重建的和之前的并不符合,“我”需要去寻找之前的“有”,即“有——无——有——无——有”。
同时“我”发现,以个人力量根本无法抗拒强大的政治机构,甚至有失业的危机。
然而当“我”面对主任统计员的检查时,“我”虽然很认真地数人,但还是将“我”心爱的姑娘漏数。
漏数是有危机的,却表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
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地交了“鸿运”,主任统计员认为“我”很可靠,只是少数了一个,因此改派“我”去数矿车,这是一个美差,一天只要四个小时,这就使得我更有机会去接近“心爱的姑娘”,从单相思有机会走向“爱情”。
在这里,作者要透露的是,一旦人们发现人们目前所恢复的并不是当初自己所拥有的,人们需要反思并追寻,但是人们没有必要革命,因为人们的初衷是重建,人们不需要再一次的战争和毁坏,可人们力量有限,因此需要智慧,用智慧去再次恢复起初的“美好”和拥有。
这才是作者在重建和恢复中所要透露的真正理智的思考。
在桥边原文
内容简介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在二战中受了伤的德国小人物在战争结束后的一段经历找到了一份差使,计数每天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但“我”却玩世不恭地对待这份工作,兴致高的时候就多添几个,兴致差或者没有烟抽的时候就少数几个,同时对上级部门充满了冷嘲热讽。
接着出现了一个姑娘,她每天上桥两次,每次大概两分钟。
就在那两个瞬问,“我”激动得心简直都停止了跳动,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接着,上司光临桥边来了一次突击检查,为了捍卫心中的爱情,“我”冒着丢失饭碗的危险没有把姑娘数进去,最后却意外地获知自己“交了鸿运”上司将提议调自己去数马车,轻闲多了,有更好的条件去接近姑娘了。
但是对即将到手的这份好差事,“我”并没有感激之意,故事就在对这份美差的冷嘲热讽中收了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