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和阿拉伯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笔记

绪论一、《外国教育史》学科性质、特点及内容概述所谓教育史就是人们在从古代至今对教育的认识过程中,不断地重建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的历史;同时也是人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做出种种努力和尝试,去塑造下一代人的历史。
教育史的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的演变,二是教育机构的演变。
1.《外国教育史》的学科性质《外国教育史》课程具有通史的性质。
同教育史研究一样,外国教育史主要是研究外国教育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具体的说,这门课程是研究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外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发展、以及二者相互影响的一门课程。
2.《外国教育史》学科的特点首先,作为一门历史类学科,它在结构上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也就是说,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史实、问题、观念和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其次,它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尽管教育历史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但在不同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发展又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3.《外国教育史》课程的内容本课程一共有21章的内容,分古代、近代和现代教育史三个部分。
古代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五章,一共有五章的内容。
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绍史前教育和东方古国的教育;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介绍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的教育思想;第四章主要介绍罗马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
第五章主要介绍西欧中世纪和阿拉伯的教育。
二、学习《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设置《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我们学习和了解外国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了解教育历史上的遗产,认识外国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总结的教训。
2.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意义3.《外国教育史》的学习方法和原则基本原则主要是:第一,古今相通、史为今用的原则。
古代教育中一些合理的东西仍对今天的教育产生影响。
另外,在现代教育研究中也看到历史影响的的重要。
第二,纵横联系、比较分析的原则。
外国教育史复习笔记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已有两级。
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外,还要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式。
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古代埃及教育比较发达,与其他国家相比,其教育制度较为完善,学校种类更多一些,包括以下:宫廷学校,所谓宫廷学校是指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分别被委任官职;僧侣学校或寺庙学校,是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也为学术中心;职官学校或书吏学校,是训练一般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修业12年;文士学校,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较低级,招收人数较多,对出身限制较宽,修业期限长短不一。
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教学上,有关宫廷学校的教学内容无从考证。
僧侣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天文、数学、建筑学、水力学、医学及科学等。
职官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和专门职业教育。
文士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授数学、天文和地理等科目,此外还重视书写。
在教学方法上,古代埃及学校惯用灌输和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婆罗门教育”。
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
主要学习用梵文写的《吠陀》经。
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
公元前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
儿童入学后即迁入古儒家,学习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佛教教育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教育”。
佛教有释迦牟尼所创,他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性平等”。
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佛教经典。
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言,适应了平民学习的需要。
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称为“比丘”。
外国教育史——第5章

第五章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中世纪西欧的教育从公园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lddleAges),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五世纪末至十一世纪)的教育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主和农奴是封建社会两个主要的阶段,他们之间的敌对的阶级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而使封建教育也带有明显的等级性特征浓厚的宗教性成为西欧封建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一)教会学校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
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
未来准备将来担任僧职的贵族和僧侣子弟,自幼入院并住宿于修道院内而学习的,称内学;不准备担任僧职的人,则不住院内而学习的,称为外学。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2、主教学校主教学校又称大教堂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3、堂区学校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二)世俗教育在西欧中世纪,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封建国家的建立,也出现了适应中世纪社会和生活的世俗教育。
世俗教育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宫廷学校、骑士教育1、宫廷学校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曾招聘有学识的僧侣,对帝王、王族和大贵族的子弟进行教育,教以“七艺”、拉丁语和希腊语,培养他们担任治理封建国家的官吏,这就是欧洲大陆上的宫廷学校2、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结合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法兰克王国在9世纪后期,就确立了封爵制度,国王以下依次为公爵、伯爵、子爵、男爵,最低一级的封建主是骑士骑士教育的实施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1)从出生至7~8岁,这个阶段为宗教教育阶段;(2)7~8岁以后,这个阶段通常称为“礼仪教育阶段”;(3)从21岁,被称为“侍从教育阶段”教育内容: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被称为“骑士七艺”综观骑士教育的全部内容,都在于灌输服从与效忠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训练勇猛作战的本领,但却非常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二、西欧中世纪后期(十一世纪至十四世纪)的教育十至十一世纪时,修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提高,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交往开始活跃起来。
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学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学习资料)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一)巴比伦学校1、泥板书舍、泥板书、楔形文字2、寺庙学校:初级教育、高级教育(二)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主要是语言和书法2、教学方法:师徒传授、常用体罚二、古代埃及的教育(公元前3000年左右)(一)古代埃及的学校的类型1、宫廷学校2、僧侣学校3、职官学校4、文士学校(二)古代埃及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1、宫廷学校—无法考证2、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教育3、职官学校—4、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三、古代硬度的教育(一)波罗门教育1、古代印度等级制2、婆罗门的学校(古儒学校)家庭教育3、教学内容:《吠陀》经4、教学方法:背诵、体罚、导生制(二)佛教教育1、寺庙学校2、教学内容:佛经3、教学方法: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三)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的异同:同:其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的同一,主要是一种道德陶冶;其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
缺乏积极的因素。
异:婆罗门教育史一种私立教育,而佛教教育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一)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二)教育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三)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四)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五)教育方法简单,盛行体罚,实行个别施教(六)知识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七)文化教育甚为古老,源远而流不长第二章古希腊教育一、古风时代的教育(一)巴斯达教育1、教育为国家所控制2、教育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3、教育过程:0- 7岁—母亲抚育7-18岁—军营教育18-30岁—军事训练4、教育内容:五项训练、军事训练5、教育特点:重视女子教育(二)雅典教育1、教育由国家和私人共同管理2、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3、教育过程:0-7岁—家庭教育7-13岁—进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13-15、16岁—进体操学校学习15、16岁接授职业教育18—20岁—接受军事教育4、教育内容:文法、音乐、体操、军事5、不重视女子教育二、时代的教育(前5世纪—前3世纪)(一)“智者派”的教育实践1、智者的含义:专指收费收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2、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等3、共同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二)“智者派”的教育贡献1、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的传播2、确立了西方的教学科目(“三艺”—文法、修辞法和辩证法)3、智者把道德和政治问题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4、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师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5、智者的教育思想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与方向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一)希腊学校教育的变化1、初等学校发生了蜕变2、中等教育面临衰微3、高等教育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二)东西文化教育的融合1、雅典文化教育对广大地区的教育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文化和教育中心从雅典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城四、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目的论、德育论、智育论1、教育目的论:教育培养治国人才(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备各种实际知识)2、德育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是要教人学会做人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四种美德(正义、勇敢、节制、智慧)道德教育的途径:知识教育3、智育论:掌握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二)“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的方法又叫“问答法”,有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古代两河流域的教育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XXX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
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XXX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
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
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
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研究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公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
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
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第二节、古代埃及的教育与巴比伦一样,XXX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科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天文学上能区分恒星和行星,还制作了天体图和太阳历;数学上,采用了10进位的计算法;医学上的木乃伊制作;建筑方面的金字塔的建造都是人类史上的杰作。
一般认为古埃及建立的学校是人类最古老的学校。
1、汗青背景①地处泥罗河流域,农业发达天文学:观测天象,预测气侯及河水泛滥的同期建立科学几何学:丈量田亩、建造庙宇、房舍水利学:灌溉知识系统医学:制造木乃伊、医疗地理学:对外商业、军事远征②前3500年进入妈奴隶制社会,统治者(法老)采取配置大小官吏,强化国家机器,实行对外侵略和宗教统治,这些知识要有专门的机构传授。
③文字出现:图形文字→用字母、音符、词组组成的复合文字2、黉舍类型:最早建立的学校是宫廷学校:培养皇子皇孙和朝臣子弟,学成后充任官吏,产生于埃及古王国末期。
到了中王国时期,一些政府机关在机关内部附设职官黉舍,招收贵族及官员子弟,以政府办公处所为校址,XXX充任教师。
外国教育史-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 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
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原因: 1.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 2.世俗生活的需要(如疾病防治等的需要); 3.十字军东征带来的东方文化的影响; 二、早期的大学 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医科)是中世纪最早的大学(十一世纪中期)。 波隆那(法律方面)大学产生与12世纪初 巴黎大学(神学) (12世纪) 英国牛津大学(12世纪)剑桥大学(13世纪) 德国海德堡大学(14世纪)、科隆大学(14世纪)
一、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 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 (重点) (一)修道院学校:
创始人:圣.本尼狄克是西方修道制的鼻祖 (重点) 教师:教士 学生:修道院学校学生分为“内学”、和“外学” 教育内容:以神学和“七艺”构成了主要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 个别教学,采用问答法,盛行体罚;
波隆那法律方面大学产生与12世纪初巴黎大学神学世纪初巴黎大学神学12世纪英国牛津大学世纪英国牛津大学12世纪剑桥大学13世纪德国海德堡大学世纪德国海德堡大学14世纪科隆大学14世纪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三中世纪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贸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
第一节 基督教的教育
二、基督教的教育思想与理论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能敬畏和信仰上帝。 人具有原罪 对儿童应该约束和体罚 神学是最高的学问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 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
第二节 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8世纪后)
一、宫廷学校:(起于查里曼大帝)以“七艺”为主 要内容,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 二、骑士教育: (重点) (一)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盛行于11-12世纪。 (二)教育目的是培养骑士精神和能力。 (三)教育实施分为三个阶段:①家庭教育(出生到 7、8岁)②礼文教育(7至14、15岁,教育重点在 礼仪和文艺)③侍从教育三个阶段(14、15岁至21 岁,重点学习“骑士七技”);
中外教育简史第五章

德国初等教育
16世纪末,受宗教改革运动兴办学校的影响,以及为了恢复 小“邦国”的经济实力,德国各封建邦国十分重视初等教育的普 及工作。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各邦国陆续颁布强迫义务教 育法令,把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由国家管理,开始了初等教育世 俗化的过程。 1559年和1580年.德国的威登堡和萨克森先后颁布了强迫义 务教育的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了同样的 法令。1619年和1654年,德国的魏玛和法兰克福先后颁布了普 及义务教育的法令。到18世纪.德国最大的邦国普鲁土两次颁布 实施强迫义务教育的法令 。
这一时期,美国的初等教育也有较快的发展。随着初等学校 数量的增加和初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美国开始重视小学教学内容 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改革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教育家帕克 领导的“昆西教育更新运动”。
17
南北战争后,在欧洲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德 国教育家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美国的学前教育实
践和理论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860年,美国人伊丽莎白·皮波
迪在波士顿建立了第一所私立幼儿园。1873年,美国圣路易斯州 把幼儿园教育作为公立学校教育系统的一部分,标志着美国公立
幼儿教育的开端。不久,许多州都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学区的监督负责管理和监督小学区的学学制令的制定反映了日本教育改革的决心但由于日本当时财政困难百姓又不满征收过重的教育税和学费日本的许多地方都发生了捣毁学校的事件新学制的改革计划未能全部实221879年日本废除了1872年的学制令颁布了教育令
第五章 从形式化教育向制度化教育发展
欧洲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美国、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首先出现的是“星期日学校” (Sunday School,也称主日学校)。1781年,格勒斯特郡的报 馆经理、慈善家R·雷克斯出资为工人子弟兴办了一所学校。这 所学校主要是利用星期日传授读、写、算知识和宗教知识,而被 称为星期日学校。 伴随星期日学校的发展,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另一种学校 制度——“导生制”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初等教育的发展。导 生制也称为相互教学制,由英国国教会教师A·贝尔和公谊会的 教师J·兰开斯特创立。(在实行导生制的学校里,由一个年长、学习
外国教育史-古代史

三 、古罗马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西塞罗、 昆体良、奥古斯丁)
共和 早期
典型的农业城邦国家
家庭既是社会的基层组织 ,又是教育儿童的中心 内容: 1.农业生产的知识和经验;2.军事方面的知识技能; 3.利用民谣 、诗歌以及《十二铜表法》对儿女进行简单的 家庭教育 读写教育 培养目标: 既是合格的农夫 ,又是勇敢的士兵 核心: 道德-公民教育
完备)
教区学校-位置(牧师所在村落) 、设施(规模较小,设备简陋) 、
内容( 一般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
主要学习内容: 以《圣经》为主的神学和“七艺 ”; 以基督教的教义作为最
基本的教育 、教学内容
基督教教育
对教育的评价: 1.局限性- 内容宗教中心; 管教过于严格 2.优点-保存古代文化 ,发展封建文化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
1.社会作用 ,对于巩固女里住政治统治起着巨大地作用
教育的 2.强调教育是国家的职责
作用论 3.重视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认为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是天性、
习惯和理性
论体、德、智 、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主要内容: 1.体育- 目的
2.道德教育- 目的 3.智育- 内容、 目的 4.音乐教育-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原因、 目的
《理想国》 中
的教育观
教育 读写算等 体系 尤其重视体操和音乐
高等教育: 四阶段-意志教育阶段(18-20); 发展
智慧阶段(20-30); 继续学习阶段(30-35)-哲学 王(50左右) 特点: 1. 以英才教育为中心 ,是一种领袖教育 , 以培养国
家领袖为目的;2.实施考核 ,层层淘汰 ,保证少数体、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五章西欧中世纪教育和阿拉伯的教育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ddle Age s)。
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
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
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学校是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与教会学校并存的主要是世俗教育。
第一节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它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独尊的地位,并且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
一、教会学校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1.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
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
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
一为“内学”,主要负责对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学生的教育。
一为“外学”,负责对不准备担任神职的学生的教育。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
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
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是基督教教会对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的教材,用问答体裁写成。
神学加上“七艺”构成了修道院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王冠”。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
教会学校对学生的管教极为严格,棍棒和鞭条是学校的必备品。
2、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教育思想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4~1274)是西欧中世纪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大学教师。
托马斯·阿奎那在教育和神学的关系中,把教育思想从属于神学之下,形成了神秘、系统、独特的经院主义的教育思想。
1.阿奎那的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就是发展人的通往上帝神性的理智。
教育要使不朽的灵魂与上帝沟通。
阿奎那的知识观概括的讲,就是感性知识观、理性知识观、神性知识观。
感性知识是对物质的实物的知识,感性知识可分外感性知识和内感性知识。
2、论教学阿奎那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符号作为媒介,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图形和实物,知识即寓于这些符号之中。
3、托马斯·阿奎那式的教育方法第一,正反论辩式。
第二,开放调和式。
第三,启发诱导式。
阿奎那的教育思想处于附属于神学的年代,其内核已蕴含着近代教育思想,强调理性,尊崇科学的重要成分,为教育思想发展到尊重人性的文艺复兴时代,起到了铺石垫路的作用。
第二节西欧中世纪的世俗教育在西欧中世纪,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封建国家的建立,也出现了适应中世纪社会和生活的世俗教育。
世俗教育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宫廷教育、骑士教育和城市教育一、宫廷教育在781年,查里曼邀请英格兰教士、著名学者阿尔琴(735~804)到法兰克王国,协助改进学校,发展教育。
在原有宫廷学校的基础上,阿尔琴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在阿尔琴的管理下,法兰克王国的同听学校在当时成为世俗教育的中心.在改革和发展宫廷学校的同时,查里曼还致力于对教会学校的改进。
787年前后,查里曼发布命令,要求教士不要忽视文学的学习,只有虚心诚意地和不甘落后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探索经义的奥秘。
二、骑士教育1、封建等级制度和骑士制度2、骑士教育的目标训练骑士的标准是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
3、骑士教育的实施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1)从出生到7~8岁,这个阶段为宗教教育阶段。
(2)7~8岁以后,这个阶段通常称为“礼仪教育阶段”。
(3)从14~15岁到21岁,被称为“侍从教育阶段”。
骑士教育的基本内容除上述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骑士十诫”。
骑士教育旨在训练保护封建主世俗利益的武夫,其内容虽也注重培养宗教道德品质,但以养成军士征战能力为主要目的,文化知识极为贫乏。
三、城市教育中世纪城市与罗马早期的城市的主要区别是它不是以政治为中心的城市,而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
中世纪的城市经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
中世纪城市的这种比较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为城市教育和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在中世纪城市的形成过程,市民阶级的形成对于城市的发展、城市文化和城市教育的兴起,具有重要的影响。
市民阶级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组成。
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生产经营的需要,一般都组织起行会。
市民阶级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市民阶级对教育的广泛需求。
在这一时期,促使城市当局建立了新型的教育机构,城市学校出现了。
与中世纪其他世俗教育机构不同,中世纪的城市学校大多是由城市当局或行会组织负责开办和进行管理的。
因此更具有世俗教育的特点;其次,城市学校比较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再次,虽然宗教教育仍然是所有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起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第四,城市学校教学水平也比较低。
第三节西欧中世纪大学从12世纪开始,西欧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世纪大学的建立是这种发展的主要标志。
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是社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十字军东征、经院哲学的出现,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就每一所大学的建立而言,又各有其特殊和具体的原因。
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早期中世纪大学通常是在原有的文化教育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大学的前身有两种,一种是原有的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和研究所;另一种是原有的主教学校,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演变而言的。
二、中世纪大学的组织与管理特点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
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为“先生大学”。
但是,不论是“学生大学”,还是“先生大学”,执掌教务的并不是学生和教师个人,而是由他们组成的团体。
在中世纪大学创建之初,大学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教师团体和学生团体组成的“组合”。
在“学生组合”中,往往按照地籍,组成“同乡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同乡会”又互相组合,形成更大的区域性组织。
“教师组合”的主要形式是“系”或“教授会”。
这是按所教学科而形成的教师组织。
中世纪大学中更为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
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
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
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
中世纪大学建立以后,即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
教会和世俗封建主为了争取大学的支持,往往授予大学一定的特权。
中世纪大学创建之初,教学内容和课程并不确定,通常是由各大学教师自定的。
从13世纪起,经教皇命令和大学法规确定,课程逐步趣于统一和稳定。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
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
第一阶段:可获“学生学位”,在此基础上可获得“硕士”或“博士”的学位。
三、中世纪大学与经院哲学1.经院哲学的兴衰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是教父哲学的继续与发展,是中世纪神学哲学化达到最高阶段的产物。
它产生于8~9世纪,盛行于12~13世纪。
进入13世纪,后,由于种种原因,经院哲学逐渐衰落。
经院哲学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调和哲学和神学、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
为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经院哲学家所作的工作之一,就是使神学哲学化。
2.经院哲学与中世纪大学经院哲学对中世纪教育影响巨大,它与中世纪大学的关系密切,是当时大学的灵魂。
第一,直接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客观上促进了古典学术、文化的传播。
第三,确立了理性的合法地位,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
第四,经院哲学的思维方法(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推理),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训练思维的方法和教学方法。
第五,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论争,促进了学术的自由探讨,从而有助于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经院哲学家在大学中的学术探讨和争鸣,为中世纪大学摆脱狭窄的“职业”教育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第四节阿拉伯的教育一、拜占庭的教育世俗文化教育体系与基督教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相互影响和对立斗争的局面,形成了拜占庭教育的基本特点。
1、世俗教育拜占庭的教育仍然继续了古典教育的传统。
希腊语仍然是教学所运用的语言。
另外,当西欧的高等教育完全绝迹的时候,拜占庭的高等教育却继续存在。
拜占庭的专科学校也较为发达。
著名的有贝鲁特和君士坦丁堡的法律学校,雅典的哲学学学校,亚历山大里亚的医学校和哲学学校。
2、教会教育拜占庭教育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继续保持用希腊哲学的观点和论证方法来钻研神学理论,探讨神学问题。
它不像西欧教会那样鄙视古典文化。
拜占庭教会也重视教士应承担的教师职责。
在公元7世纪时,君士坦丁堡教会曾经两次颁布了关于学校教育的通谕。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在13世纪以前对东欧的一些国家的教育有着较大的影响。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于文艺复兴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阿拉伯的教育7世纪伊斯兰教建立后,在默罕默德德领导下,阿拉伯半岛归于统一,并迅速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政权建立后,各种类型及各种水平的教育机构才陆续出现。
1、宫廷学校和府邸学校哈里发宫廷中的设备和人才比较充实,又给传习知识提供便利的条件,慢慢地便形成了宫廷学校。
取法哈里发的贵族大臣也常在府邸延聘导师,教育王孙公子。
帝王宫廷还举行高深学术的讨论,邀集学者给哈里发讲学论道,是帝王教育的特殊方式。
2、学馆学者之家简称为“学馆”。
学馆以学者为中心传授高深的学识,这和传授简易的基本知识的私人设置的昆它布,在程度上是不同的。
3.清真寺清真寺都在宗教活动之外,从事教学工作。
清真寺开始设置昆它布以实施初等教育,慢慢地,清真寺传授高深知识也是极为多见的。
当时的宗教和教育紧密结合而不彼此分离,清真寺不但是初等教育的场所,并且通过讲学和论辩而成为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了。
4、高等教育和图书馆中世纪时,阿拉伯国家的高等教育颇为发达。
远在公元9世纪时,这里就出现了大学。
9世纪初,哈里发迈蒙在巴格达建立赫克迈大学,这是阿拉伯的第一所大学。
在阿拉伯国家里,图书馆在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方面曾起了巨大的作用。
图书馆俨然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大学。
阿拉伯教育,尤其是阿拉伯大学,其中各种制度、课程、教师的地位、学生的游学等等,对于欧洲的大学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