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1. 引言外国教育史是指研究各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制度和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教育发展的特点,从而为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以概述的方式,介绍几个重要的外国教育史阶段及其特点。
2. 古代教育时期古代教育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起始阶段,各国古代教育制度和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例如,古希腊的教育以体育、音乐和哲学为重点,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古罗马的教育则侧重于军事训练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此外,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国的教育也各有千秋,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中世纪教育时期中世纪教育时期是欧洲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欧洲的教育由教堂主导,宗教教育成为主流。
修道院学校和大学成为培养神职人员和士人的中心,教堂把握着教育权力。
此时的教育注重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学习,而且只有少数富裕家庭能够接受教育。
中世纪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为后来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4.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文艺复兴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中世纪与现代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古典文化的热衷和对新知识的追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罗马的重建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和便捷。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注重人文主义的培养,强调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工业革命时期教育工业革命是近代外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工业化的兴起,社会日益重视科学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个时期的教育变得普及而实用,普通工人和贫困人口也能够接受教育。
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注重对劳动人民的培养,鼓励实践和创新,为工业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 现代教育时期现代教育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最后阶段,也是我们所处的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更加注重个体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育制度和方法不断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续译一、序言滕大春先生(1909.10.13-2002.12.16),1928年在北京接受高中教育。
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教育系,受到北大伟大爱国精神和严谨治学传统的影响,在做人和求学的志趣上深受启发。
193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赴济南任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
除在师范部任课外,主要精力投入附小改革工作,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和“从做中学”的理论落之于实际。
1986年,获得全国外国教育史专业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任河北大学教育系外国教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滕大春先生在教育史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全国教育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北省社科联副主席,河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河北省高教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北省老年教授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滕大春先生在教育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近70载,声名远播,建树非凡。
在外国古代(东方)教育史、美国教育史、卢梭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均有卓越成果,著述丰硕。
出版了《美国教育史》《今日美国教育》《卢梭教育思想述评》等专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德国教育史》等译著;主编多部著作,主要有《外国古代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史》《外国教育通史》(共六卷)。
此外,还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外国教育”分支主编和《教育大辞典·外国教育史》分卷主编。
[1]该书要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串一起,从而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断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
研究这本巨著必须掌握这一点。
[2]本书共分26章。
依杜威在第24 章的划分, 约含3个部分。
实际上,最初数章从非形式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

精彩摘录
教育史应既包括学校教育史,也**家庭教育史和社会教育史;既研究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又探 讨教育思想和理论产生与演变的历史。
第一,社会大背景应成为外国教育史分析的中心。 第二,历史的态度是学习外国教育史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代希腊教育是西方教育的开端,其渊源来自古代东方 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一是激发未来教师的职业热情;二是以史为鉴,运用教育史的实际经验,提高未来教 师和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影响其教育观,拓展其思路。 教育是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unconscious imitation) 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思辨唯心主义及宗教哲学教育思潮。 古代罗马教育是古代希腊教育的延续。 第三,运用比较历史学的方法将有助于克服狭隘性,能帮助我们探索不同社会教育之间、不同国家之间教育 等问题的共性和个性,还可以进行教育思想的比较,以发现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本质。
第一节夸美纽斯 第二节洛克 第三节卢梭
第一节裴斯泰洛齐 第二节赫尔巴特 第三节福禄培尔 第四节马克思和恩格斯
第十三章现代西方 教育理论
第十二章欧美教育 革新运动
第十四章现代各国 教育(上)
第十五章现代各国教 育(下)
第十六章苏联教育思 想
第十七章现代欧美教 育思潮(上)
第十八章现代欧美教 育思潮(下)
各大家派的各个重大理论点没有一一标明,后续总结几乎的知识点几乎是可有可无。
书中独立章节提到的世界著名教育家的著作思想归纳及补充。 《世界图解》(The World Sensible Thing Pictured,1654)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课本。是夸美纽斯整 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2)教育要适应 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
教育学读书笔记大全

教育学读书笔记大全篇一:《教育学》读书笔记《教育学》读书笔记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
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
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
绪论里,赫尔巴特着重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作用。
还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目的与作用等问题。
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 ,共分两章,第一章为儿童的管理 ,第二章为真正的教育,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
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 ,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 多方面性的概念 , 兴趣的概念 , 多方面兴趣的对象 , 教学 , 教学的过程 , 教学的效果。
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根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方案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
这一部份是《教育学》一书的核心,也是比拟有价值的部份。
管理,教学和训育,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的骨干。
一、《教育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赫尔巴特认为, 教育的最高目的 , 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赫尔巴特还把儿童未来的目的分为两局部,即希望到达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所谓希望到达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
为到达这一目的,教育就必须开展人的多样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
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到达的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一)性恶论与管理论赫尔巴特禀承了历史上沿袭的,曾为中世纪神学所竭力鼓吹的性恶论 ,认为在儿童天性中处处都会表现出不服从的烈性。
外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外国教育史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朱天龙苏格拉底,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
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
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
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
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
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德即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
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
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
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
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是知识和实践培养的结果。
三、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
全球通史3千字读书笔记(精选9篇)

全球通史3千字读书笔记(精选9篇)全球通史3千字读书笔记篇1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全球通史》是美国历史学家、教育家亨利·亚当斯的著作,该书以全球视角,全面阐述了从公元前3500年到20世纪末的世界历史。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强大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亨利·亚当斯以人类文明的演进为主线,将世界历史编织成一幅宏伟的画卷。
他对历史的评价和解读,让我重新审视了各种事件和人物。
书中引人入胜的部分是对于全球化的探讨。
亨利·亚当斯强调了全球化对世界各地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他以生动的例子和丰富的数据,展示了全球化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许多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例如,他详细描述了罗马帝国的兴起和衰落,以及伊斯兰教的传播对中东地区的影响。
这些内容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当然,这本书也有其不足之处。
例如,亨利·亚当斯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解释可能存在偏见或主观性。
此外,书中的语言较为学术化,可能对非专业读者来说稍显晦涩。
总的来说,《全球通史》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历史著作。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历史,还能启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珍视我们的共同遗产和未来。
全球通史3千字读书笔记篇2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
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
读书笔记目录

基础篇(30部)1、《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2、《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3、《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教育漫话》, (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8、《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9、《给教师的建议》,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0、《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1、《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2、《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3、《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4、《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5、《儿童发展》, (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6、《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7、《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8、《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 (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9、《有效教学方法》, (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0、《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美)杨雷迪斯·D·高尔著,许庆豫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1、《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22、《终身教育引论》, (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版----------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23、《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24、《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25、《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26、《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27、《素质教育学习纲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三联书店200年版28、《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9、《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0、《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拓展篇(50部)31、《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2、《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3、《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 任仲印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4、《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5、《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修订版), 陈学恂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7、《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8、《中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 沈灌群、毛礼锐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9、《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 赵祥麟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0、《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 周毅、向明,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41、《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俄)塔尔塔科夫斯基著,唐其慈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42、《人的现代化》, (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43、《自我实现的人》, (美)马斯洛著,徐金声等译, 三联书店1986年版44、《宽容》, (美)房龙著,迮卫、靳翠微译, 三联书店1985年版45、《赏识你的学生》, 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46、《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 , 彭歌、陈敬著, 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47、《顺生论》, 张中行,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8、《教师人文读本》, 张民生、于漪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49、《教育哲学通论》, 黄济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0、《中国的智慧》, 韦政通, 岳麓书社2003年版51、《西方的智慧》, (英)伯兰特·罗素著,马家驹、贺霖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52、《教育的奇迹》, 朱永新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3、《发现母亲》, 王东华,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54、《窗边的小豆豆》, (日)黑柳彻子著,, 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55、《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 李洪涛,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56、《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 刘军宁主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57、《教育的未来》, 温世仁著, 三联书店2001年版58、《朱兰质量手册》, (美)朱兰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9、《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 (美)拉里·博西迪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60、《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美)奥格·曼狄诺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61、《更新教育观念报告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62、《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63、《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 朱小蔓, 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64、《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 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版65、《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教师博览》编辑部,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6、《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徐光兴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7、《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著, 傅统先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68、《早期教育与天才》, (日)木村久一著,王传璧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9、《教育过程》,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70、《教育的经济价值》, (美)舒尔茨著,曹延亭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71、《人的教育》, (德)福禄倍尔著,孙祖复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72、《再论教育目的》, (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73、《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 (瑞士)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74、《学校无分数三部曲》, (苏)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75、《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 (美)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76、《领导学:理论与实践》, (美)彼得•诺思豪斯著,吴荣先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7、《科学家论教育》, 周川选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78、《成功智力》, (美)R.J.斯腾伯格著,吴国宏、钱文译,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79、《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 (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80、《第五项修炼》, (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实践篇(26部)81、《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高万祥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2、《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窦桂梅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3、《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于漪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4、《帕夫雷什中学》,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85、《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著, 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86、《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 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年版87、《向孩子学习》, 孙云晓主编, 晨光出版社1998年版88、《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屠美如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89、《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 毛蓓蕾,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0、《教育诗》, (苏)马卡连柯著, 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91、《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92、《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 (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9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科教师手册》, 左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94、《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95、《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 (美)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著,罗静、褚保堂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96、《案例教学指南》 , 郑金洲,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97、《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李吉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8、《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99、《青浦教育实验》, 顾泠沅,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00、《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钟启泉等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101《幸福与教育》 [美]内尔·诺丁斯著,龙宝新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02,《教育在十字路口》[法]雅克·马里坦著,高旭平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03,《致青年教师》吴非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04,《来自美国最优秀教师的建议》[美]萨拉·布朗·韦斯林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05,《从原点出发——讲述一个教师团队的故事》刘可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6,《解密高效课堂》赵徽、荆秀红著教育科学出版社----------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一、作者介绍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他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在系统地实践哲学与观念心理学的基础上,以伦理学阐述目的、心理学论证方法、实验学校为实践基础,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的经验教育学体系,成为科学教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赫尔巴特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扩展到学校教育系统,并渗透进全部教育理论的建构中,成为继裴斯泰洛齐之后真正教育心理学化的典型代表。
赫尔巴特于1776年生于德国奥格斯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
赫尔巴特童年曾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学和哲学教育。
1788年,进入奥尔登堡文科中学,接受古典式的德国教育,开始研究康德的哲学。
1789年,年仅13岁的赫尔巴特写出了第一篇哲学论文《论人类道德的自由》。
1793年,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学,后转学哲学,师从康德的学生费希特。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从1797年到1800年,他在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中担任3位年龄分别为8岁、10岁和14岁的男孩的家庭教师。
他每隔两个月就写一份教育报告,3年共写了24份报告。
在对他所教的三个儿童的个性和需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赫尔巴特体验并认识到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价值,并开始研究教育学中的心理学问题。
1802年,赫尔巴特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教育论文《裴斯泰洛奇关于直观的初步观念》,裴斯泰洛奇促进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给了赫尔巴特很大的启迪,使之开辟教育科学之路的努力有了真正的起点。
获哥丁根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讲授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课程。
1805年成为哥丁根大学正式教授。
1806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一书,开始构建他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
朱天龙
苏格拉底,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
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
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
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
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
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
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
“德即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
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
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
义。
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
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是知识和实践培养的结果。
三、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
2、苏格拉底十分注重思考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他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的教育主张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通过他们,对西方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本世纪中叶,他所倡导的“苏格拉底法”仍为现代教育家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