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国教育史
学前教育史——外国

学前教育史——外国学前教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历程。
本篇文章将重点探讨外国学前教育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一、起源与早期发展1. 欧洲:学前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特别是德国和英国。
弗里德里希·弗罗贝尔(Friedrich Froebel)被认为是幼儿园之父,他在1837年于德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强调通过游戏和自然探索进行学习。
2. 美国:随着欧洲移民的到来,学前教育理念也传入了美国。
19世纪末,美国开始出现公立和私立的幼儿园,旨在为儿童提供早期教育和社会化的机会。
二、20世纪的发展1. 苏联:苏联在20世纪初期对学前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认为这是培养未来公民的重要途径。
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理论对苏联及全球的学前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丹麦、瑞典和挪威等国家在20世纪中叶开始实施广泛的学前教育政策,强调平等和包容性,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环境。
三、现代趋势与挑战1. 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学前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也在不断交流与融合。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推动学前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技术整合: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前教育带来了新的教学工具和资源。
如何有效整合技术,同时保持儿童的身心健康,成为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一项挑战。
四、未来展望1. 早期干预: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早期教育对于儿童长期发展的重要性,预计未来各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和支持。
2. 家庭与社区参与:家庭和社区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未来的学前教育模式可能会更加注重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与互动。
总结:外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演变和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近代教育理论(下)

四、 教学心理学化和要素教育论
(一) 教学心理学化
教学心理学化是裴斯泰洛齐新式教学的总原则。他在《方法》一文中明确指出: “我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化。”只有使教学过程与儿童心理的自然发展相一 致,才能使儿童的天性及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裴斯泰洛齐反对机械灌输的旧式教学,不断在教育实验中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规 律及与之相适应的正确教学方法。
一、 生平、著作与教育研究的基本路径
1802年,赫尔巴特发表了《直观教学入门》,介绍裴斯泰洛齐的直观教学法。 1804年,他发表了《论对世界之审美描述是教育的首要工作》一文,阐述了教育 性教学的意义和途径。 1806年,其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问世。 1835年,他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
一、 生平、著作与教育研究的基本路径
一、 生平与教育著作
裴斯泰洛齐生于苏黎世的一个医生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加洛林学院学习法律, 在此期间受到卢梭的深刻影响。
1768年,他在家乡涅伊霍夫开办了“新庄”,进行新的耕作方法的实验,试图帮 助农民摆脱贫困。
1774—1780年,他在新庄创办孤儿院。 1780—1798年,裴斯泰洛齐陆续出版了《隐士的黄昏》、《林哈德和葛笃德》 和《我对人类发展中自然进程的追踪考察》。 1798—1825年的主要教育作品是《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孩子》、《早期教育通 信》和《天鹅之歌》。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完善的,在人的本性中具有一些优良素质, 也具有低级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教育的帮助,人从动物本能状态中解放出来是很 缓慢的。同时,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只是发展的可能性,有赖于合理的教育将 其引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三、 论普及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
(二) 论人的能力的和谐发展
近代教育理论(下)
德国近代教育

初等教育的发展
• 泛爱学校:18世纪末受法国启蒙运动和国
内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德国兴起了泛 爱主义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为巴西多,创 办了“泛爱学校”。
• 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 • 教学中注重直观 • 教学内容广泛
• 1774年巴西多编写《初级读本》。
中等教育的发展
这一时期德国中等教育的形式有: • 骑士学院——异于其他欧美国家的特点
高等教育改革
• 现代大学的雏形出现 • 新大学的特征:
1、积极吸收最新的哲学和科研成果,排除宗教教 条 2、提倡“教自由”和“学自由” 3、首开高等教育民族语讲课风气,重视现代外 国语。
• 1694年建立第一所新式大学——哈勒大学
• 在弗兰克创办哈勒学院后,又相继设 立了科学学校、师范学校和文科中学 等。
十九世纪的德国教育
• 18世纪末,德国政治、经济都相当落后, 国家还没有统一。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出现 开始了德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改革。
幼儿教育
• 1840年福禄贝尔设立的幼儿园的正式命名 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教育改革
• 1949年和1953年联邦德国先后成立了联邦各州教 育部长常务会议和德国教育委员会。
• 1959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公布《总纲计划》。其内 容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问题, 没有涉及高等教育。
• 《总纲计划》既保留了传统等级性,又适应了战 后的实际要求。
• 1964年10月28日签订《汉堡协定》,这是联邦德 国为使教育在新形势下更好的适应现代工业社会 需要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主要针对初等和中等教 育。
1、整合五种古典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 2、规定教师资格 3、推行新的课程体系,试图实现一种“全面教育”
德国义务教育发展历程

德国义务教育发展历程德国作为欧洲的重要国家之一,其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义务教育是保障每个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重要制度,下面我们将从历史变迁和政策改革两个方面,回顾德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变迁1. 19世纪初的德意志邦联时期,教育主要是由各个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各种教育制度互不统一,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教育水平的差异。
2. 1871年德国统一后,开始出现了全国性的教育改革,各邦开始统一教育制度,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并建设了大量的中学和职业学校,实现了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3. 在20世纪,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德国教育体系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也相应地调整了义务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4. 1990年德国东西部统一后,东部地区的教育体系也进行了改革,逐步与西部地区接轨,统一了义务教育的实施标准和内容要求。
5. 进入21世纪,德国教育部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加强了对少数族裔和外国学生的关注,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支持。
二、政策改革1. 职业教育改革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德国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更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2. 多元化课程设置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德国教育部门逐步推行多元化课程设置,开设了艺术、音乐、体育等特色课程,提供更多的学科选择和学习机会,丰富了义务教育的内涵。
3. 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保障,德国政府通过提高教师培训和教育水平,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4. 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为了解决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德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了农村地区和城市贫困地区的学校条件,保障了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基本的教育服务。
德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革和创新。
外国教育史32

赫尔巴特把全部心理活动归结为观念的活动, 实际上也就是把人的全部精神生活都看成是观念 的活动。 在心理学上,赫尔巴特还提出了“统觉”的 思想,统觉是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赫尔巴特的哲学和心理学反映了德国哲学和 心理学注重思辩和经验的特点。
(4)伦理观
在伦理学方面,与他的政治观直接相联系, 赫尔巴特还提出了维护普鲁士君主专制秩序的伦 理道德观点,这也是他的教育理论的伦理学基础。
2.思想基础 (1)政治观
赫尔巴特拥护德国封建贵族的利益,认为对
于普鲁士这样的封建君主制度,只需设法维护和
巩固它的秩序,而不应象法国那样给予任何破坏 和改变。这是他的最基本的社会政治观点。
(2)哲学观
在哲学上,赫尔巴特接受了德国哲学家莱布 尼兹“单子论”中“实体不变”的思想,认为宇 宙是由无数的“精神实在”构成的,这些实在是 永恒不变的。
3.《普通教育学》“绪论”的主要思想
首先,他认为教育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即要 带着一定问题去研究教育 第二,他认为教育应当是一门艺术。
第三,关于心理学和教育,以及与儿童的发 展的关系。 第四、对教育学的认识。 第五、赫尔巴特提出了没有“无教育的教学” 和没有“无教学的教育”的观点。
4.《普通教育学》的贡献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是德国19世纪著名 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欧洲教 育心理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赫尔巴特的主要代表作是1806年 的《普通教育学》。他的突出贡 献就是将教育理论建立在哲学和 心理学基础之上,试图揭示教育、 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 的内容。
二、《普通教育学》简介 1.概述
赫尔巴书是反映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经典和
外国教育史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三)道德教育
1、训育
(1)概念
根据赫尔巴特的见解,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的培 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主要是关于道德教 育方法的主张。
(2)阶段 道德判断:道德的基础,道德教育的起点 道德热情:同勇气与智慧相协调 道德决定:对事物、环境等进行观察和理解 道德自制:对自我的认识
(2)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 兴趣本身存在于经验之中 兴趣是头脑中各类观念相互联系的结果,是个体对观念加 以体验的过程
2、根据兴趣分类划分课程内容 (1)经验的兴趣 经验的兴趣:自然、物理、化学、地理 思辨的兴趣:数学、逻辑、文法 审美的兴趣:文学、绘画
(3)统觉:即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 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同化过程。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 内,都必须与意识中原有的观念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 斥。这个观念的整体即统觉团。
二、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一)教育目的论
1、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可能的目的和必
(2)同情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外国语(古典语言和现代语)、本国语 社会的兴趣:历史、政治、法律 宗教的兴趣:神学
(二)统觉与课程
1、统觉理论
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
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这就必然要求课程的安排应 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 不熟悉的材料。
理论基础 德育理论 课程理论 教学理论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伦理观
1、特征
强调知识或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赫尔巴特指
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获得广阔视野的结果,而且又是完整
德国 外国教育史

理念新: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 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 目的新: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现世幸福, 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 的人, 内容新: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 科学知识受到重视, 方法新: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 实物教学。 意义:泛爱主义的许多观点虽然并非巴西多等 人所首创,而且其中也有谬误,但是在当时的德 国它起到了反对封建教育、传播资产阶级进步思 外国教育史 想的历史作用。
相关研究
返回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康德
外国教育史
第二节 19世纪德国的教育
回忆19世纪之前德 国教育的情形。
教学目的
了解19世纪德国教育的发展状况
了解费希特、
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
教育发展背景: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教育理论方面
外国教育史
洪堡像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发展概况
边思考:德国普及教育的经验 对我国教育普及有何借鉴意义
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专题1:德国教育的发展
外国教育史
第一节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国家办学,普及义务教育 从17世纪到18世纪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 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 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 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 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 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
外国教育史
泛爱学校 到18世纪末,德国各邦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渐 有所发展,加之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 响,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也开始寻求表达国家 统一和反对封建的要求的方式。由于处在法国 革命大风暴之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德国资产 阶级具有既向往革命又害怕人民的两重性,他 们所选择的表达方式不是实际的政治斗争,而 是“抽象的思维活动”,这就是表现在文学、 历史、哲学、教育等科学领域的新人文主义运 动。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22

《大学及附属学校章程》。
1815年以后,教育政策变得更为反动。
1826年,沙俄政府在镇压了进步的“12月党
人”的武装起义以后,又强化了其反动的教育政 策。 总之,这一时期俄国教育倒退和落后了。
(二)农奴制废除以后的俄国教育
19世纪中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改革运 动的洪流。 19世纪60年代是俄国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 的转折点,也是俄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发展的 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各界对教育改 革给予极大的重视,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文学 家和教育家等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封 建农奴教育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农奴制废除以后,从1860-1864年间,俄国 在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先后颁布了一 系列教育法规,开始了教育上的改革。 初等教育是这次改革的重点。 1864年的《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 规定,文科中学是无等级的学校,可以招收各阶 层子弟入学。 60年代的教育改革还推动了女子中等教育和 大学的发展。
改革首先调整和加强了教育领导机构。其次, 对各级学校进行整顿和重建。
在初等教育方面,洪堡德特别重视提供师资
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努力改进培养工作。 在中等教育方面,洪堡德十分重视文科中学 的改革。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重视新大学的建设 工作。1810年建立起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的建 立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两大任务并重 的新的局面,成为各高校学习的榜样。 1815年,代表封建贵族和僧侣利益的欧洲 “神圣同盟”成立后,德国政治又开始走向反动, 德国的教育也出现了倒退。
总之,在十月革命前,俄国的教育与西欧、 北美的教育相比是十分落后的。1914年,俄国仅 有10万多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仅有20%,文 盲占全国成年居民的75%,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仍是本结束了封建割 据的局面,实现了以普鲁士邦为首的统一,建立 了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相联合的政权,为资本主 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德国工商业的进一 步发展,德国实科教育逐渐得到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新: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 实物教学。
意义:泛爱主义的许多观点虽然并非巴西多等
人所首创,而且其中也有谬误,但是在当时的德
国它起到了反对封建教育、传播资产阶级进步思
想的历史作用。
外国教育史
中等教育:文科中学、实科教育机 构、骑士学院
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有重要 地位。古典色彩甚为浓厚,专门训练 王公贵族的子弟。它的任务是为大学 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一般的官吏, 唯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升入大 学。
外国教育史
国民教育的实施
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
智育和德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兴趣,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 断能力
外国教育史 费希特像
第斯多惠论教育
外国教育史
初等教育 这一时期德国初等学校的设备甚为简陋,最初
设在乡村教堂附近,由牧师任教,但教师更多 的是教堂的仆役、裁缝、鞋匠、退伍士兵等等。 教育质量很差,学生主要是在学习教义问答、 赞美歌的过程中得到一些简单的读写算的初步 知识。接受这种教育是劳动者子弟的义务,但 他们没有升学的权利,因为中学、大学与初等 学校是不衔接的。
学前和初等教育
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些公国《初等义务法》颁布,
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
理解:1870年普法战争
教学内容扩展和丰富
,德国的初等教育打败 了法国的铁骑?
师范教育的发展
外国教育史
返回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816 1846 1860
三维柱形图 1
德国初等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
外国教育史
康德
外国教育史
第二节 19世纪德国的教育
教学目的
回忆19世纪之前德 国教育的情形。
了解19世纪德国教育的发展状况
了解费希特、 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
教育发展背景: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教育理论方面
外国教育史
洪堡像
外国教育史
发展概况
边思考:德国普及教育的经验 对我国教育普及有何借鉴意义
外国教育史
泛爱学校
到18世纪末,德国各邦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渐 有所发展,加之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
响,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也开始寻求表达国家
统一和反对封建的要求的方式。由于处在法国
革命大风暴之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德国资产
阶级具有既向往革命又害怕人民的两重性,他
们所选择的表达方式不是实际的政治斗争,而
外国教育史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 早一个世纪。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 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 图。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 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 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 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 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 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生产方式的 较量,但德国资产阶级在这时的力量是很弱小 的,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 它的学生是不能升入大学的。
外国教育史
补充: 德国教育普及的经验
德国对教育的重视是至上而下的,最高统治者 对教育的关注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普及教育必须有立法保障,而立法能否兑现, 又是普及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
普及教育必须有经费保障,而政府的拨款是教 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德国对教师质量和教师地位的强化措施,促进
了普及教育的健康发展。
外国教育史
骑士学院是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存在于 德国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中等学校。它的任务 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能够担任文武官职和 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因而它的学习内容十 分庞杂。除了现代语言(当时欧洲通行的语 言和法语等)、拉丁文和神学外,还有数学、 机械学、物理、军事科学、法律、历史地理、 伦理等学科,并且重视训练举止礼仪、舞蹈、 骑马、角力、射箭等等。这种学校是中世纪 骑士教育在德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复活。
外国教育史
高等教育:哈勒大学
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德国的大学也产生于中世 纪。到15世纪,全德国已有威登堡大学等九所大 学。17世纪和18世纪初,德国又创立了哈勒和哥 丁根等一些新的大学。宗教神学和古典主义的性 质逐渐有所削弱,人文主义精神占有一定地位, 增加了一些新的人文学科(历史、政治学、哲学、 法律等)和实用学科(数学、物理、地理及实验课 等)的内容,教学上允许使用德语(以前只能用拉 丁语或希腊语),并注意进行学术探讨。到18世纪, 德国大学已经在世界上逐渐处于领先地位,并酝 酿着新的改革。
第二编近代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专题1:德国教育的发展
外国教育史
第一节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国家办学,普及义务教育
从17世纪到18世纪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 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 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 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 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 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
外国教育史
中等教育
把五种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
规定文科中学教师的任职资格
推行新的课程体系
实科中学的改革与发展
总结:中等教育方面,文科中学先前那种纯粹
古典主义的性质略有改变,减少古典语文的课
时,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
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
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
是“抽象的思维活动”,这就是表现在文学、
历史、哲学、教育等科学领域的新人文主义运
动。
外国教育史
理念新: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 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
目的新: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现世幸福, 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 的人,
内容新: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 科学知识受到重视,
外国教育史
当时德国的大学理念对我们 现在办大学有何启示?
高等教育 柏林大学的创办 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聘请造诣深厚教授 重视学术研究
柏林大学一角 外国教育史
费希特论国民教育 论国民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国民教育的作用培养具有民 族精神、宗教意识和道德感 的合格国民
良好德行
个性完善发展
身心协调、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