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合集下载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第1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第1

14.下列不属于欧洲“新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的是( ) A.爱伦·凯 B.桑代克 C.沛西·能 D.利茨 【答案】B
15.新教育运动推行( )的教育目标
5 / 47
圣才电子书

A.儿童中心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活动中心
C.家庭中心
D.社会中心
【答案】A
C.帕克
D.蒙台梭利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要求考生注意区别这几个人物的不同的影响。帕克率先在马萨诸塞州昆
西市进行改革,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赖斯则在揭露美国学
9. 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
3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1899 年德莫林创办罗歇斯学校 B.1921 年“新教育联谊会”的成立 C.1893 年巴德利建立贝达尔斯学校 D.1889 年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 【答案】D
2.( )创办了德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称为乡村寄宿学校,形成了“乡村之家运动”。 A.德莫林 B.雷迪 C.利茨 D.德可乐利 【答案】C
3.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怀特海 B.沛西·能 C.雷迪
1 / 47
圣才电子书

D.拉伊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案】D
4.提倡“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的教育家是( )。 A.蒙台梭利 B.梅伊曼 C.凯兴斯泰纳 D.沛西·能 【答案】C
5.昆西教学法是由( )提出来的。 A.沃特 B.帕克赫斯特 C.帕克 D.华虚朋 【答案】C
6.在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中,主张个别教学制度的理论是( )。 A.文纳特卡制 B.道尔顿制 C.葛雷制 D.昆西教学法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中)【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中)【圣才出品】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20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日本从( )年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A.1907B.1880C.1879D.1872【答案】A【解析】1907年,日本颁布了《再改正小学校令》,法令规定废除全部私立小学,一律改为公立小学。

确立了六年义务教育体制。

2.1917年,美国颁布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法案是( )。

A.《权力法案》B.《史密斯-休斯法案》C.《史密斯-列弗法案》D.《1785年土地法令》【答案】B【解析】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由史密斯和休斯联合提出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提案,史称《史密斯-休斯法案》。

3.日本教育改革中,使教育具有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特征的是( )。

A.《学制令》B.《教育基本法》C.《教育敕语》D.《大学令》【答案】C【解析】1890年,日本制定了由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

《教育敕语》的主要内容是重申忠孝为日本国体之精华,日本教育之渊源。

它的颁布表明日本的教育开始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与日本的民族意识培养结合起来,从此,日本教育的发展转向强调民族主义和加强国家对各类教育的控制。

4.《哈多报告》规定的义务教育的最高年龄为( )。

A.13岁B.14岁C.15岁D.16岁【答案】C【解析】1933年,以哈多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对英国初等教育进行调查后,于1933年发表了《关于幼儿学校及保育学校的报告》(简称《哈多报告》)。

《哈多报告》规定,义务教育的最高年龄为15岁。

5.在英国教育体系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一轨的文件是( )。

A.《哈多报告》B.《斯宾塞报告》C.《巴特勒教育法》D.《费舍法案》【答案】B【解析】《斯宾塞报告》把《哈多报告》中的双轨的教育方案扩展为三轨,即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使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6.英国《1944年教育法》也称( )。

A.《费里法案》B.《巴特勒法案》C.《巴尔福教育法》D.《费舍教育法》【答案】B【解析】二战期间,英国政府于1944年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案》。

外国教育史答案

外国教育史答案

添加项标题
古希腊时期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强调人 的自由教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添加项标题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以人文主义教育为代表,强调人的价 值和尊严,提倡个性解放和世俗教育。
添加项标题
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思想:以理性主义教育为代表,强调科学知 识和理性思考,提倡普及教育和公共教育。
添加项标题
现代教育思想:以多元文化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教育为代表,强调 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提倡个性化教育和终身教育。
进步主义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注重个体差异和自主学习,代表人物 有杜威和克伯屈。
永恒主义教育:强调教育应该关注永恒不变的价值和真理,代表人 物有赫钦斯和阿德勒。
存在主义教育:强调个体存在和自由选择,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个体成 长和自我实现,代表人物有萨特和波伏娃。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01 外 国 教 育 史 的 起 源 和 发 展 02 外 国 教 育 史 的 重 要 事 件 和 人 物 03 外 国 教 育 史 的 教 育 思 想 和 流 派 04 外 国 教 育 史 的 教 育 制 度 和 实 践 05 外 国 教 育 史 的 影 响 和 启 示
多元化:尊重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国际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个性化: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 判性思维。
欧洲中世纪的教育实践:教会主导下的教育体系,注重宗教和道德教育, 培养虔诚和有德行的人才。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实践:以人文主义教育为代表,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个性化和创新精神。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 • • • • • • • • •
第一讲: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二讲:古希腊时期的教育 第三讲: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 第四讲: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第五讲: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第六讲: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第七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第八讲: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九讲:17-19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 第十讲:卢梭的教育思想
每一讲各用2或4学时,另留出4学时机动及讨 论时间,共计48学时。
第一讲: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东方文明古国最早产生学校教育: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 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 文字的产生及应用
一、苏美尔和古巴比伦的教育 两河流域的教育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巴比伦文化的前身是苏美尔文化。 公元前4000年 苏美尔文字和 “泥 板书” 公元前3500年 两河流域马里城学 校遗址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学校。 (“泥板书舍”)
※ 希腊化时期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希腊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传播到小亚细亚、
两河流域、波斯和埃及等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 教育事业的发展;
(2)新的文化教育中心(亚历山大利亚)的形
成,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教育的交流与融合;
(3)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得东方的宗教与西方
的唯心主义相互影响,助长了宗教神秘主义的流 行,为基督教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古印度的教育分为前后两部分:
1、婆罗门教教育
“古儒学校”,学习《吠陀经》、语音学、 文法学、天文学等,教学方法以背诵为主。 2、佛教教育 寺院学校,主要学习佛教经典,培养男女僧 侣,教学采用争辩和讨论方式。寺院不仅是教 育机构,还是学术机构。佛教的产生及教义。

外教史习题第14、15、16、17章

外教史习题第14、15、16、17章

第十六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单项选择题1.德可乐利的课程论思想主要特征(C)451页A.活动中心B.环境刺激C.兴趣中心D.民主和自由2.“乡村之家”活动的奠基人是(B)448页A.德莫林B.利茨C.德可乐利D.沃特3.罗素明确提出了(C)的教育目的453页A.社会本位B.道德培养C.个人本位D.理智培养4.下列谁是进步教育的代表人物(A)456页A.帕克B.霍尔C.梅伊曼D.比纳5.智力测验方法的首创者是(A)474页A.比纳B.西蒙C.特曼D.桑代克6.(B)主张将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区分开来469页A梅伊曼 B..拉伊 C.霍尔 D.克里斯曼7.1921年,在费利耶尔的发起下,在法国加来成立了(D)448页A.新时期的教育会B.教育联谊会C.教育新联谊会D.新教育联谊会8.爱伦·凯竭力倡导自由教育,主张建立以(B)的理想学校。

450页A.自然为中心B.儿童为中心C.个性为中心D.自然教育为中心9.1907年,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创办的“生活学校”又称(C)450页A.慧智学校B.公共学校C.隐修学校D.隐修学院10.德可乐利重视儿童的本能与兴趣和环境的作用,强调两者的融合,认为儿童的认知具有(C)的特点。

A.全面化B.扩张化C.整体化D.融合性451页11.德可乐利认为教育家们应利用在由儿童的基本需要所唤起的兴趣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的一种冲动,以儿童的需要为中心来进行教育,而这种表现称为(B)451页A.个性冲动B.生命冲动C.冲动D.先天冲动12.德可乐利打破传统的分科体系,把课程分为哪两大类(C)452页A.关于儿童的知识和关于环境的知识B.关于个人的知识和关于自然的知识C.关于个人的知识和关于环境的知识D.关于生活的知识和关于发展的知识13.罗素在提到品性教育方法时,有一个他承认的显著方法是指(B)454页A.惩罚和责备B.夸奖和责备C.奖赏和惩责D.责备14.罗素的教育思想里具有以下的哪一点(C)454页A.创造精神B.挑战精神C.怀疑精神D.开创精神15.“进步教育”是产生于19世纪末的在美国的一种教育革命思潮,亦称为(D)455页A.“进步主义运动”B.“进步主义教育”C.“教育主义运动”D.“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6.谁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B)456页A.赖斯B.帕克C.约翰逊D.卢梭17.1957年,进步教育运动在美国教育史上结束了的标志为(B)457页A.进步教育协会的解散B.《进步教育》杂志停办C.中等教育的集中D.改选主义的出现18.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的整个课程计划以(C)为主。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2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2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本教育的发展——第2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本教育的发展1.20世纪前期,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了各国教育改⾰的进程?答:(1)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①在⼀些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存在着典型的双轨制,国民的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互不衔接。

整个学制并不能很好的衔接在⼀起,中等教育不够统⼀,在对⾼等教育的促进上作⽤不⼤,初等教育也受到抑制。

②中等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古典主义倾向,与⼯商业发展急需新型⼈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教育内容还是延续以往中等教育的内容,存在很多⽂法、语⾔等古典学科,与进⼊20世纪后科学教育的发展不相符合,显得教育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③在⼀些国家,学校制度和教育体制的管理还存在相对分散、⽐较混乱的状况。

(2)影响教育改⾰进程的因素①⽣产⼒的发展⽔平。

这⼀时期,⼯业⾰命在⼀些国家的完成,使得最低⽔平的初等教育已经不能满⾜社会的需求了;⽣产部门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不仅要求改变初等教育的课程,也要求对中等教育的课程和结构进⾏改⾰,学校教育的培养⽬标问题、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的职能问题等,成为改⾰家关注的中⼼。

②以进化论为代表的⽣物学思想和⽅法论的产⽣,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学普遍重视科学⽅法的训练;另⼀⽅⾯,强调教育可以培养优秀的个⼈和民族,以更好地参与竞争,提⾼社会效率的思想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思想指导下,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采取选择与淘汰的政策,学校制度上采取多轨制或设置多种课程的办法,实⾏教育上的分流。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欧美教育思潮和理论对本时期教育的改⾰与发展起到了很⼤的推动作⽤。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然主义教育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进步教育思潮,主张回归⾃然,尊重⼉童⾃⾝的发展以及以⼉童为中⼼的思想,引导着教育改⾰。

④第⼀次世界⼤战,世界上第⼀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以及20年代后期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等,都影响了各国教育的进程。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上)【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上)【圣才出品】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7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单项选择题1.( )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这所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A.德莫林B.雷迪C.利茨D.德可乐利【答案】B【解析】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为目的。

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像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怀特海B.沛西·能C.雷迪D.拉伊【解析】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随后在欧美一些国家发展的、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想流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

3.昆西教学法是由( )提出来的。

A.沃特B.帕克赫斯特C.帕克D.华虚朋【答案】C【解析】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

4.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中,学校教学中采用二重制,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又称为“双校制”的是( )。

A.文纳特卡制B.道尔顿制C.葛雷制D.昆西教学法【答案】C【解析】“双校制”,也称“葛雷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以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一部分则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商店以及其他场所活动。

5.瑞典教育家爱伦·凯的代表作品是( )。

A.《儿童的世纪》B.《人的教育》C.《教育与美好生活》D.《儿童的发现》【答案】A【解析】爱伦·凯是瑞典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和教育家,也是新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主要代表作是《儿童的世纪》,对推动20世纪欧美的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6.以下不属于欧洲“新学校运动”办学特点的一项是( )。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

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16.1 复习笔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综合反映;是欧美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是现代教育发展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

一、新教育1.新教育的由来及发展(1)新教育运动始末“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德比郡开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此后,许多教育家进行实验并提出了重要的教育思想。

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国际新学校局作为联络中心;1921年在费利耶尔的发起下,在法国的加来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期的教育》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

二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2)新教育中的著名实验①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为目的。

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像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

②德国的利茨于1898年在德国哈尔茨山区的伊尔森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以后德国先后出现了以他的学校为模式的许多新学校,形成“乡村之家运动”。

③1899年,法国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德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

该校重视“小家庭”式的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开设各种正规课程的同时,还从事体力劳动和小组游戏,尤其重视体育运动,因此又有“运动学校”之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试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共同特征及其意义。

答:(1)欧美教育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美教育思潮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总的来说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综合反映。

首先,欧美教育思潮是欧美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末欧美国家工业和经济迅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广泛使用,促使整个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人们以乐观主义态度寄希望于教育,试图通过教育的改进来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社会重建。

其次,随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日益关注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而重视研究儿童的特性。

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为教育革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论基础。

人们热心地开展各种教育研究与实验,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

再次,卢梭及其追随者们的教育主张成为教育革新运动的主要思想渊源。

他们抨击旧教育的不切实际,主张一种与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新教育。

(2)欧美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征
欧美教育思潮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共同特征是:
①重视儿童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儿童先天具有善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而不再把儿童视为强制行为的对象;
②重视儿童研究和教育调查,并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思辨与经验结合,以及
比较和测量等新方法,力图使教育研究科学化;
③重视儿童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合作活动和劳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④在儿童研究中有着严重的生物化倾向;
⑤极端的个人主义性质,过高地估计了儿童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意义;
⑥片面强调实用、适应,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忽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智力的发展,降低了教育质量。

(3)欧美教育思潮的意义
欧美教育思潮重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注重对儿童的调查研究,重视儿童活动在其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最初形态,并对20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但是也存在一些片面性、局限性或不成熟性,留下了许多尚未解决的矛盾,如儿童研究中存在生物化倾向、夸大儿童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意义,片面强调实用等,因而引起了传统派思想的回潮。

2.应如何分析和评价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答:(1)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①公民教育理论
关于国家职能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

a.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

b.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指“国家的好公民”。

c.“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三项品质:第一,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第二,具
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第三,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

d.关于公民教育的对象,凯兴斯泰纳认为所有阶级都需要公民教育,不仅是劳动群众,而且也包括富有的和有教养的阶级。

②劳作学校理论
凯兴斯泰纳认为,劳作学校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校组织形式,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教育机构。

a.“劳作”在教育学上的定义
第一,“劳作”不只是体力上的,而且是一种身心并用的活动。

第二,“劳作”既有客观目的,又须经受艰辛,所以富有教育意义。

第三,“劳作”应能唤起个人客观兴趣,使学生有内心需求,照自己的计划想方设法去完成,并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

b.劳作学校的主要任务
第一,要帮助学生将来能在国家的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一种职务,即“职业陶冶的预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

第二,“职业陶冶的伦理化”,要求把所任的职务看做郑重的公事,不只是专为个人去做,而是要把个人的工作与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把职业陶冶与性格陶冶结合起来。

第三,“团体的伦理化”。

要求在学生个人伦理化的基础上,把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其互助互爱、团结工作的精神。

c.劳作学校任务的实现
凯兴斯泰纳要求围绕性格陶冶这个中心从三个方面开展训育和教学:
第一,必须把“劳作教学”列为独立科目,并聘请专门的技术教员。

第二,改革传统科目的教学,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考的本领。

第三,发展学生的公民和社会技能,发展利他主义,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社会的利益。

(2)评价
凯兴斯泰纳的教育是当时德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政策的产物,是为德国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也是19世纪末在欧美各国出现的民族主义教育趋势的反映,为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对内统治和对外扩张侵略提供了精神武器。

但另一方面,为实现国家主义教育政策,凯兴斯泰纳将新的教育方法引进公立学校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性的劳动能力,改革了国民学校的教育和工人的进修教育。

3.试比较德可乐利教学法、葛雷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和设计教学法的异同。

答: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在欧美出现了一系列教育革新运动,在此期间建立了一系列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

其中包括德可乐利教学法、葛雷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和设计教学法,这些教学法之间有着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差异。

(1)教学法的共同点
①都强调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顺应儿童的发展需要。

这有别于传统教育,使得教育的发展不再以书本为中心,打破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

②都强调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着重从活动中获得直接的经验,这样有利于儿童的身心成长,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学法打破了以往传统教育中以课本为中心的做法,抛弃系统
的课本知识,不注重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儿童直接从活动中去获得经验,并加以改造,转化为自身的经验。

③都以具体的实践活动为教学内容。

从活动中去获得直接经验,着重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把自身的经验和教学中获得的直接经验相结合,加以改造利用,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灵活的教学体制和形式,破除固定的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使教学发挥到最大效用。

(2)教学法的不同点
①德可乐利教学法。

德可乐利教学法主张取消分科教学,以儿童对食宿、保护、防御和活动的四种兴趣为中心安排综合课程和教学体系;儿童对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认识是由兴趣引发感觉经验,再靠联想过程构成和发展观念,最后是实验与解释;学校不是学生听讲的课堂,而是学生的工作场地和实验室;在教学中培养儿童互助合作、自觉遵守纪律和为团体服务的品质;课桌不是前后排列,而是布置成马蹄铁的形状;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用分数单形式报告家长,而是写成综合报告,分析儿童身体、体育、游戏、智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②葛雷制。

“葛雷制”亦称“双校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以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业为学校的课程。

学校教学中采用二重制,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在教室上课,另一部分则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商店以及其他场所活动。

沃特的葛雷制曾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教育思想的最卓越的例子,成为进步学校流行最广的一种形式。

③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实施的一项名为“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的教育革新计划,通常简称“道尔顿制”或“道尔顿计划”。

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曾经在许多国家流行。

道尔顿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强调个体差别,对教师要求过高,以
及在实施时易导致放任自流。

此外,将教室完全改为实验室也不太实际。

④文纳特卡计划。

文纳特卡计划是美国教育家华虚朋在1919~1945年任伊利诺伊州文纳特卡教育官员期间所开展的教育实验,又称“文纳特卡制”。

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共同知识或技能和创造性的、社会性的作业。

知识或技能主要按学科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个别辅导,以考试来检验学习结果。

作业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或施教,不进行考试。

⑤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系统归纳和阐述的一种教学法,主要特点是打破学科体系,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设计的学习单元。

克伯屈认为,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

克伯屈主张放弃原有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设计的学习单元。

他把设计教学法确定为四个步骤:决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判结果。

4.实验教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主要成就与局限。

答: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随后在欧美一些国家发展的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想流派。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

(1)实验教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实验心理学为实验教育学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验方法;
②实验教育学也从实验生理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中吸取养料;
③实验教育学作为传统教育的对立物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