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 第二章 古希腊(城邦)的教育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 古希腊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古希腊的教育
城邦国家。经济的发达,国家政治的民主化,为精神生产提 供了适宜的气候、土壤,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建
筑术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与此同时,雅典也形成了自己
的一套教育体系。它与斯巴达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是除斯 巴达等少数城邦之外的其他希腊诸城邦的教育的典型。
三、雅典城邦及其教育
(二)城邦教育
1、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的公民(关于“公民”的概念) 2、教育制度:体格检查(父亲负责) 3、音乐教育: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体育:身体锻炼与发展健美体格结合起来 5、道德教育:智慧、正义、节制、勇敢 6、教师: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教仆”
第二部分:
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 雅典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社会现状
(一)社会结构
军事民主制(氏族社会)——奴隶制社会(城邦)
(二)政治制度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
(三)经济发展
海上贸易繁荣
(四)文化事业
古希腊哲学、艺术、科学开始萌芽
二、斯巴达城邦及其教育
斯巴达人:城邦的统治阶级
庇里阿西人:中间的自由民阶级
希洛人:奴隶阶级
(一)城邦特性
斯巴达是北方的多利安人在公元前9世纪左右,
入侵波罗奔尼撒半岛的拉克尼亚和美赛尼亚地区, 通过征服立国,是领土面积最大的希腊城邦之一, 从一开始就具有重视军事和征战的特性。
(二)城邦教育
1、教育目的:坚韧不拔的战士与绝对服从的公民
2、教育制度(军事教育):体格检查制度;军事体
第三部分:
古典时代的教育
一、旧教育的衰微
(一)体育地位下降
沦为少数人的专业运动员的训练
(二)音乐职能的变化
道德陶冶和知识传承功能受到影响

第二章 古代希腊的教育

第二章 古代希腊的教育

第二章古代希腊的教育第三节古希腊的教育理论2.3.3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哲学与社会学的观点柏拉图像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出身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

母亲是政治家梭伦的后裔,父亲也出身于显贵家庭。

柏拉图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青少年时师从苏格拉底8年时间,在政治上与其老师一样,反对当时盛极而衰的民主政治而拥护贵族专政,曾参加多苏格拉底的哲学小集团。

因此,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后,他被迫流亡国外,游说各国,希望能实现其政治理想。

愿望得不到实现,又回到雅典,致力于教育。

公元前387年,他创办了一个学园,取名阿卡德米学园,变称希腊学园。

从此,在这里讲学达四十年,一直到去世。

柏拉图的著作较多,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不但在政治上与苏格拉底一致,而且哲学观上也继承了老师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

现象世界就是现实世界中可感知到的事物,即自然界;理念世界是精神世界。

他认为,现象世界是不可靠的、不真实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永恒的。

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映像;理念世界中存在着普遍的、一般的、值得认识的东西,是真理的化身,是宇宙精神;而神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主宰一切。

人是神所创造的万物中最优者;人由肉体和灵魂构成,人的灵魂先于肉体存在于理念世界中。

当灵魂和肉体相结合“投胎”为人时,就暂时失去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然而在现象世界万物的刺激下,又可以把忘掉的记忆捡回来。

因此在认识论上,柏拉图由他的哲学观推理出来,认识不是对万物存在的现象世界的感知,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具体到教育上,他认为学习就是回忆。

柏拉图认为人死后,灵魂离开肉体又回到理念世界中,即灵魂不死。

柏拉图的这些思想,对后世宗教学影响很大。

柏拉图在社会观上很推崇斯巴达的社会制度——原始的共产主义,因此,写了专著《理想国》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外国教育史- 第二章 古希腊(城邦)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第二章   古希腊(城邦)的教育

二、古典时期的教育
(一)智者: (重点) 荷马时代有智慧、有能力、技艺超 群的人。公元前5世纪的后半叶,“智者”一词才获得了特 殊的含义, 1.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一部分人的专有名称。 2.智者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3.七艺中的前三艺是由智者确立的。
思想特征:相对主义(本质主义的对立面)、个人主义、感觉 主义和怀疑主义。 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人为中心 人是追求真善美的主体,教育由德育、体育和缪斯(智育和美 育)教育构成
第二节 古风时代的教育 (前800——前500)
一、古风时代社会状况: 氏族制度 奴隶制度(城邦国家)
斯巴达:奴隶主军事专制。
雅 典: 奴隶主民主制。
斯巴达的教育制度
城邦性质 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教育对象 缺陷
公元前8世纪建立的军事专制城邦 由国家统一管理
培养勇敢忠诚的战士 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 投标枪)秘密服役 集体教育,体罚,实战演习 女子接受与男子同样的教育内容 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不重视个 人的智慧和个性
黑格尔把毕达哥拉斯称做希腊“第一个民众教师”, (
重点)
第三节 古典时代的教育 前5世纪-4世纪
一、古典时代的社会状况(文化教育的繁荣时期)
希波战争 雅典强盛 奴隶主民主制成熟 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和价值观转:
思想启蒙,个性解放; 关注自然转向关注社会,道德和人的自身研究; 产生了大批哲学家,思想家和智者(教育目的个人本位 论的代表人物)

„„在任何情形下,在任何时代,对这样一种特性(即希腊特性)的研
究对人的发展肯定都是有益的,因为这种特性组成了人类普遍特性的
基础。但最为重要的是,由于一系列情况的共同作用,我们这个时代 关注的是物质而不是人,是群体而非个人,是外在的价值和实用性而

第二章 古希腊的教育

第二章 古希腊的教育

斯巴达重视女子教育,妇女社会地位较高
15
斯巴达长老检视婴儿
16
斯巴达女子体育锻炼铜像图
17
二、雅典的教育
(一)社会

雅典地处阿提卡半岛,境内多山,不适宜发 展农业,但便利的海运条件使其工商业较为 发达。 奴隶主与奴隶在数量上悬殊很大;而且工商 业的发展,又产生了工商业奴隶主;农民和 手工业者都是自由民,比奴隶自由一点。雅 典的阶级矛盾复杂尖锐,这是雅典实施民主 政治的社会基础。
20

古代雅典儿童在学校学习
21
教育机构以私立为主,上学缴费,且有“教 仆”护送 教师的地位极其低下,收入菲薄,不受社会 的尊重 追求和谐发展,但反对拥有专门技能(不求 精益求精,只要适可而止) 雅典人不重视女子教育;妇女地位低下

22
古代雅典音乐教育情景
23
古代雅典体育教育情景
43
4.教育内容不同
斯巴达的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和 体育锻炼为主。 雅典古代雅典体育教育情景则在体育习 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具有高等教 育性质的修辞学校和哲学家的学园则提倡水 平较高的理论科目的讲授和争辨。
44
5.教育方法不同 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练
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6.师资队伍不同

4
第一节 荷马时代的教育
前1100年—前800年 一、社会状况 氏族制度向奴隶制度过渡时期,生产力水平提 高,铁器用品取代了青铜用品,贵族首领拥有奴隶。
5
“这时的希腊,已处在文明的门坎上了。” ——恩格斯
6
二、教育 尚未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教育非制度化
培养目标:文武双全
教育内容:军事知识技能、演说、

第二章_古希腊时期的教育ppt课件

第二章_古希腊时期的教育ppt课件

二、斯巴达的教育
(四)教育系统 教育机关:儿童监督官 埃弗比团:战略家 实战训练:十年,成为正式公民。 (五)女子教育
斯巴达女子体操锻炼铜像
(六)如何看待斯巴达教育?
斯巴达教育的消极之处 1、从教育目的来看:单一 2、就教育对象而言:局限 3、就其教育内容来说:偏颇 4、从教育手段考察:残酷
(三)雅典教育的类型和内容
教育 层次 教育机关 教育者 入学年龄 教育内容
士官团 高等 教育 体育馆 中等 教育 体操学校 角力裁判 体育教师
18-20岁
军事训练、政治教育、法律
16学、文法、修辞、雄 辩术
13-17岁
角力、赛跑、跳高、掷铁饼、 投标枪等(即: 五项竞技) 文法学校:读书、写字、 计算 琴弦学校:音乐、唱歌、 诵诗 游戏、塑造、雕刻、行为习 惯
宝剑锋自磨砺出 梅花香从苦寒来
初等 教育
文法 学校 音乐 学校 家庭教育
残疾 军人 赎身 奴隶 教仆
7-14岁
学前 教育
7岁前
雅典体育教育情景
雅典音乐教育情景
雅典儿童在校学习
(四)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之比较

两个城邦的教育有其相同的一面: 1、两者的性质是完全一致的 2、由两者性质所决定,他们的教育与生 产劳动相脱离 3、两国都极为重视军事体能教育,而将 军事体能训练放在教育内容的首位,贯穿 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斯巴达教育的经验 1、国家极为重视教育 2、教育机构严密系统 3、重视女子教育 4、教育使斯巴达成为“不可征服的城邦”

雅典诗人——荷马
雅典学派
三、雅典的教育
(一)雅典教育的背景和繁荣原因 1、雅典教育繁荣是其工商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2、奴隶主民主政体对教育的深刻影响 3、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推动 4、意识形态的开放孕育了教育的繁荣 (二)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1、教育目的在培养有教养商人和灵敏政治家 2、教育以青少年的身心和谐发展为任务

教育综合之外国教育史上

教育综合之外国教育史上

333教育综合之外国教育史(上)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外国教育史》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1、斯巴达教育的特点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地处内陆地区,与外界交往极不方便。

作为一个奴隶制国家,实行专制的贵族统治,而且经常与其他城邦发生战斗。

因此,斯巴达形成了以体育和军事为特征的教育制度,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富有勇武精神和爱国精神、善于持久战斗的武士。

教育在斯巴达被当做国家的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

分为三个阶段:一、实行严格的新生儿体格检查。

检查合格才允许抚育,不合格的弃于荒野;二、受国家严格监督的家庭教育。

儿童在7岁以前由父母代替国家抚养,由母亲负责教育,主要是使儿童有健康的身体、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斯巴达人的思想品德,为7岁以后打基础;三、公共教育。

7~18岁,男女儿童分别在国家教育场所接受体育和军事训练。

具体呢荣为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掷铁饼、标枪、摔跤。

教育方法实践练习。

18~20岁,进入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在此期间,青年要参加秘密服役,不重视阅读和书写技能的培养。

斯巴达教育是片面的、野蛮的,但又是成功的,因为培养出来的人都是非常勇敢的,能够为城邦英勇作战,甚至牺牲在战场上。

2、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贡献(1)智者的教育活动智者原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后来到公元前五世纪被用来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团体,没有统一的哲学基础和政治见解,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

他们的出现在教育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表明职业教师已逐步取代原有的大众教师,教育工作开始职业化,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贵发话,有利于教育的进步,由于智者的出现,希腊思想才真正成型。

(2)教育贡献他们对古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云游各地,授徒讲学,以钱财而非门第作为唯一的条件,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扩大了受教育的内容范围;拓展了学术研究领域,扩大了教育内容范围使七艺中的前三艺确立(文法、修辞、辩证法);关心政治、道德问题,把系统的道德政治知识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丰富了教育内容。

第二章古代希腊的教育

第二章古代希腊的教育

斯巴达的教育
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18-20岁 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 “秘密服役” 20岁以后,开始服兵役,30岁成为正式公民,但仍要接受军事训练,直 到60岁才可免除兵役 女子教育:非常重视女子教育,女子也像男子一样接受军事体育训练, 只 不过不离家。目的:(1)造就体格强壮的母亲,以生育健康的子女。 (2)当男子出征时,妇女能担负起防守本土的的职责。妇女的理想是当 一名勇士的母亲。 2)教育目的 目的:训练良好的公民,培养合格的军人,培养坚忍不拔的战士和一个绝 对服从的公民是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 3)意义和评价 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鄙视思考和言辞,生 活方式狭隘,除了军事作战,不知其他。这种片面的以国家目的为教育 目的的教育实践严重阻碍了斯巴达人的才能发展。 斯巴达教育中的国家导向性和实用性、专业性教育的模式代表着世界教 育史上一种重要的实践方向。
雅典的教育
2)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既美且善)的人(公民)
3)意义和评价
雅典教育对理性主义的重视,对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理论的理解,对职业 化和专业化教育的反对,对自由教育的强调等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具有重大的影响。 与斯巴达实用性的田国家导向教育形成的对比,成为教育史发展过程中 的一条重要的冲突线索。 综合斯巴达、雅典的教育及其影响可以看出,古希腊的奴隶制度、教育 制度不仅对 当时的文化、科学、艺术的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对后世西方 的文化社会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同恩格斯的评价“没有奴隶制 度,就没有希腊的艺术科学,没有奴隶制度,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 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就没有现代化的欧洲,从这个意义上 说,没有古代的奴隶制,就没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东征,公元前146年,希腊本土被罗马吞并。史学 家把公元前334年—前30年罗马兼并东部地中海地区的这段时期称作希腊化 时期。 亚历山大东征后,迅速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的军事帝国,希腊本土 也变成帝国很小的一部分,希腊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考研教育学-外国教育史必备资料(古希腊的教育)

考研教育学-外国教育史必备资料(古希腊的教育)

古希腊的教育名词解释一、智者派【答案要点】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

以智者的出现为标志,希腊(尤其是雅典)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所谓“智者”,又称诡辩家,在荷马时期,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

后来,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具有治国能力的人,同样被称为智者。

后期,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智者的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二、美德即知识【答案要点】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联系。

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掌握有关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才能趋善避恶。

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美德就是知识”。

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进而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

评价:①这个见解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②在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他提出“智德统一”的见解,相对于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的理论来说,是有着明显的进步意义的;③但“美德即知识”的观念也是不完善的,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情感、行为等。

三、苏格拉底法【答案要点】苏格拉底法是苏格拉底提出的一种师生对话的方法。

由于苏格拉底曾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因此又称为“产婆术”。

这一方法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下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强制灌输,而是师生共同讨论。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方法,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

但是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有一定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索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教育内容不同。斯巴达--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和 体育锻炼为主。 雅典--则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5)教育方法不同。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练。 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6)师资队伍不同。斯巴达--教育机构皆由斯巴达奴隶主阶 级的成员负责教育工作,同时由执政官予以训诫。 雅典--则除本国的统治阶级成员任教外,来自国外的智者 充任教师者为数众多,招揽人才不限国籍。 总之,作为希腊最具代表性的城邦,这两种教育体制 无论是当时古希腊的教育,还是近代欧美的教育,都具有 极其重大的影响。相比之下,雅典的教育对西方各国的影 响更大一些。(斯巴达---义务教育的源头)
雅典的教育制度
城邦性质 公元前7世纪形成的民主共和城邦制
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国家与社会共同管理 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五项竞技,音乐(包括阅读,书写和计 算以及其他文化知识),舞蹈,德育 个别教学,启发式教学 男性 轻视女子教育
教育方法
教育对象 缺陷
斯巴达、雅典教育的比较(重点)
它们代表了两个相反的政治体制类型和教育类型, 他们又是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根源。
第二节 古风时代的教育 (前800——前500)
一、古风时代社会状况: 氏族制度 奴隶制度(城邦国家)
斯巴达:奴隶主军事专制。
雅 典: 奴隶主民主制。
斯巴达的教育制度
城邦性质 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教育对象 缺陷
公元前8世纪建立的军事专制城邦 由国家统一管理
培养勇敢忠诚的战士 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 投标枪)秘密服役 集体教育,体罚,实战演习 女子接受与男子同样的教育内容 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不重视个 人的智慧和个性
第二章 古希腊(城邦)的教育
【学习目标】

1.掌握古希腊教育的历史分期和城邦教
育制度的兴衰过程;
2.明确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以
及斯巴达和雅典城邦教育的异同;
3.了解毕达哥拉斯和智者学派的教育思
想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 心中,尤其是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 一种家园之感。……凡是满足我们精神生活, 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我们知道 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来的。” ——黑格尔
黑格尔把毕达哥拉斯称做希腊“第一个民众教师”, (
重点)
第三节 古典时代的教育 前5世纪-4世纪
一、古典时代的社会状况(文化教育的繁荣时期)
希波战争 雅典强盛 奴隶主民主制成熟 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和价值观转化:
思想启蒙,个性解放; 关注自然转向关注社会,道德和人的自身研究; 产生了大批哲学家,思想家和智者(教育目的个人本位 论的代表人物)
二、古典时期的教育
(一)智者: (重点) 荷马时代有智慧、有能力、技艺超 群的人。公元前5世纪的后半叶,“智者”一词才获得了特 殊的含义, 1.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一部分人的专有名称。 2.智者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3.七艺中的前三艺是由智者确立的。
思想特征:相对主义(本质主义的对立面)、个人主义、感觉 主义和怀疑主义。 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人为中心 人是追求真善美的主体,教育由德育、体育和缪斯(智育和美 育)教育构成
(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斯巴达--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 有;政府 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 遵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 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 (2)培养目标不同。斯巴达--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 外。 雅典—培养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 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 (3)教育机构不同。斯巴达--为锻炼战士,由国家的7岁至18岁的男子设 立兵营式的教练所,集体教育。 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 划一。

„„在任何情形下,在任何时代,对这样一种特性(即希腊特性)的研
究对人的发展肯定都是有益的,因为这种特性组成了人类普遍特性的
基础。但最为重要的是,由于一系列情况的共同作用,我们这个时代 关注的是物质而不是人,是群体而非个人,是外在的价值和实用性而
非内在的美和快乐;上层文化的多种多样性越来越远离本来的单纯性。
二、智者的教育贡献
1)扩大了教育对象; 2)拓展了教育内容,确立了前“三艺”(文 法、修辞学、辩证法); 3)注重道德和政治教育---培养政治家; 4)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教师分工(最早的 专门教师); 5)教育形式多样化和规模化;
第四节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前330-前30
一、社会状况: 马其顿扩张---横跨欧、亚、非三洲; 民族融合; 文化传播; 二、教育状况: 1)学校教育制度传播; 2)文化和教育中心发生转移;
3)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蜕变 (政治,社会) 4)中等教育衰弱,偏重知识教育; 5)高等教育得以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毕达哥拉斯的教育思想
理论核心:数学是万物本源。(数学包含一切自然科学) 教育思想: 1、为知识而求知,为人的精神和灵魂的净化接受 教育,不带功利目的;(自由教育理论) 2、生活和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净化灵魂,达到 和谐,完美和完善的境界; 3、道德行为中,知在行前,知为行之本,人应以 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第一节 荷马时代的教育 (前1100——前800)
一、荷马时代社会概况: 社会组织: 氏族 族盟 部落 部族 政治组织: 公民大会 议事会 军事首长 二、荷马时代教育状况: 1、教育形式;家庭和实际生活(非制度化教 育) 2、教育内容;军事知识,技能和演说能力 道德(“四大德”;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在这样一个时代,回顾所有情形几乎正好相反的国度无疑是有益的。
——
Wilhelm von Humboldt
历史划分
一、荷马时代(公元前1100-前800年) (中国:商,西周时期 ) 二、古风时代(前800--前500年)(东周) 三、古典时代(前500-前330年) (战国) 四、希腊化时期(前330-前30年)(战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