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发展历程ppt课件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
创建“皮肯希尔学校” (Beconhill) (19271934) 招收2-10岁的儿童,按年龄分组进行教育。 强调“爱的教育”和“自由教育 ”和更多 地发展个人主义。

现代教育的四大趋势
1、教育制度民主化 2、教育内容实用化 3、教育方法自由化 4、给幼儿期以更多的注意
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进步教育运动不能与美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保 持同步。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也存在许多矛盾和 局限。 3、进步教育运动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 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之间也存在许多矛盾。 改造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抨击,加速了进步教育 的衰落进程。

进步教育运动中 几种重要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
教育实验和教育方法

(一)帕克的昆西教学法(Quincy plan) (二)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Organic school) (三)沃特的葛雷制(Gary system,Gary plan) (四)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Dalton plan) (五)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Winnetka plan) (六)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project method)
帕克与昆西教学法
“进步教育之父”帕克主持了昆西学校 实验和库克师范学校教育改革实验。创 造了“昆西教学法”。其特点是: 1、儿童是学校教育的中心; 2、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 3、学校课程与实践活动相联系; 4、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新精神。

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

1907年,约翰逊在亚拉巴马州费尔霍普创办 费尔霍普学校,该校以“有机教育学校”而 闻名。约翰逊借用了亨德森一本书中的术语。 亨德森提出需要“有机教育”,其目标是发 展人的整个机体。约翰逊认为她的教育方法 是有机的,因为遵循学生的自然生长。学校 的目的是为儿童提供每个发展阶段所需的作 业和活动。“生活班”的整个课程以活动为 主。

外国教育史PPT课件

外国教育史PPT课件
1907年建立“生活学校”(the Hermitage School,隐 修学校,布鲁塞尔);《新教学法》
本能与环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提供有刺激的环 境
兴趣单元和“观察-联想-表达”
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的和平教育
《教育与美好生活》( On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Early Chil020
2
• 新教育思想家
爱伦·凯(Ellen Key,1849-1926)的自由教育
《儿童的世纪》(the Century of Child,1900) 夺回母亲教育的权利 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 20世纪将成为儿童的世纪
德可乐利(Jean-Ovide Decroly,1871-1932)的 新教学法
梅伊曼批判了传统教育学的思辨性和肤浅性。主 张利用儿童发展有关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推动教育 的科学化。实验教育学乃是一场方法的革命,否 定其他一切方法。实验教育学的研究人员应当是 受过训练的实验心理学家,研究的场所应是心理 学实验室。实验教育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区别仅在 于研究的课题不同。
3/28/2020
葛雷制(Gary System) 帕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1887-1973)
的道尔顿制(Dalton Plan) 华虚朋(Carleton Wolsey Washburn,1889-
1968)的文纳特卡制(Winnetka Plan) 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1871-1965)
3/28/2020
7
• 儿童学(Pedology)
代表人物霍尔和克里斯曼。
1896年克里斯曼在博士论文中提出“儿童学”一词。

20世纪五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英法德日美)

20世纪五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英法德日美)

二、英国一、二次大战间的教育


巴尔福尔教育法
(1)1902年颁布,是英国进入20世纪 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法 (2)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权力结合,并以 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3)授权地方教育当局兴办或资助兴办 中等教育


《费舍教育法》



(1)1918年颁布 (2)为2~5岁幼儿开办保育学校 (3)义务教育年限提高到5~14岁 (4)在教学内容中贯彻“儿童中心原则”
英国教育传统—— 政府不管教育 1830年英国国会拨款2万英镑给宗教和慈善团 体,支持初等教育,开始过问教育 1839年成立枢密院教育委员会 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 1899年设立教育署(BD)



(二)重要教育事件导生制 或称“倍尔一兰喀斯特制”,“相互 教学法”。主要作法是:以导生为小先生,代 替或铺助教师教学,属廉价教育的一种形式。 但对普及初等教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初等教育法》(或称《福斯特法案》 (1) 1870年颁布;(2)宣布创办公立学校,不分 宗教信仰,招收平民子女;(3)全国划分为 若干学区,每区设学区委员会,监管地方学校, 并征收地方教育税。其颁布推进了英国初级学 校网的建立,标志着英国近代初等国民教育制 度的形成



1975年以来出现的新趋势:把初级 中学、中间中学和完全中学三种类 型的中学合并成为综合中学 联邦德国的高等教育及师范教育
第四节 日本的教育


一、历史回顾
(一)明治维新前的教育概况 1.日本古代教育概况 主要接受了中国文化教 育的影响。 2.从1603年德川幕府上台到明治维新(1868年) 的两个世纪内(即江户时期)教育的特点)(1) 汉学(儒学)、和学(国学)、兰学同时发展,但 以汉学和和学为主。 (2)学校增多,贵族外的 人受教育的机会增多。教育机构有:幕府直辖 学校、藩学和民众教育所3种。基本为封建领 主控制,教育内容注重思想方面的影响与控制

外国教育史-ppt课件.ppt

外国教育史-ppt课件.ppt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 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
学,皆成性格。 ———— (英国)培根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教育
•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
•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 (从食物采集者转变成食物生产者)
教育起源不同的学说
生物起源说—本能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自发心理
灾后瘟疫防治—医学知识 河水灌溉农作物--建筑学
Page 11
古埃及的教育
宫廷学校—读写算及政治法律 寺庙学校或僧侣学校—天文学、数学、建筑学等;高等教育
职官学校—机关的日常政务 文士学校—书写、计算、公文写作、财会等
Page 12
古印度的宗教与文化---婆罗门教及佛教
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 佛教—众生平等
古巴比伦的社会与文化
建立了最早的国家、进行农耕 发明了楔形文字 (xie) 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汉谟拉比法典
Page 9
古巴比伦的教育—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文士学校 文士教育
寺庙 王室或政府机构 文士个人设立
初级—拼音、词汇;抄写 高级—实习掌握知识和技能
Page 10
古埃及的社会与文化
安排农时—获得最初的天文知识 洪水退后—数学、几何学、测量学成熟
该时期教育的发展:
古典文化在教育中地位加强 学校教育在制度和结构上完善,构成了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
教育的教育体系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智者派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智者派
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收取学费谋生的人 修辞学、文学、哲学、政治、法律等 三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Page 24
识 成年礼
奖励、表扬、惩罚、劝说、说服、表演等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远古教育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300万年前~公元前3000年)
古代教育
中古教育阶段:奴隶社会的教育(前3000年~公元5世纪,即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近古教育阶段: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476~1640年英资产阶
外国教育史
资本主义形成时期(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 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3、帝国时期
• 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变化表现为: • 改变教育目的,由培养演说家改为顺民和 官吏 • 对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部分私立学校 改为国立 • 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由国家委派)
四、昆体良教育思想
• 1、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 昆体良继承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重视人的天性差异的观点,认为人 人可通过教育而培养成人,但人的心性各不相同,因此要研究、了解 儿童的天性。 • 天性是教育的基础和原材料,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天性,一是根据其倾 向和才能进行教育教学;二是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 • 2、雄辩家的教育 • 教育目的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 • 昆体良认为,雄辩家的主要任务是宣扬正义和德行,指导人们趋善避 恶,因此,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它通过教育获得。 • 培养雄辩家的途径是学校教育。它的优点有:①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的 作用;②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③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培养社会 活动的能力。 • 3、教学理论 • 班级授课制萌芽;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的基础上;启 发诱导和提问解答;学习和休息交替。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5世 纪~9世纪)
• • • • 1、社会背景 1)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的概况 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10世纪末,基督教逐步与统治阶级相结合。最早接受基 督教的是法兰克洛维,查理大帝为维持其不稳定的帝国,与教皇结为 联盟,他以武力保护教皇利奥三世,教皇为他加冕。 • 第二阶段:11~13世纪末,基督教全盛时期,教会逐步凌驾于世俗政 权之上。1075年教皇格利哥里七世颁布《教皇敕令》。13世纪教皇 英诺森三世废黜二个德国皇帝,迫使英王、波兰、凶牙利、丹麦、葡 萄牙诸王归属于他。 • 第三阶段:14~15世纪,封建制度与基督教会同时衰弱。14世纪农民 运动和宗教异端运动给基督教会以沉重打击。它与城市反僧俗封建领 主的压迫相联系。其中以12世纪中叶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所发动的反 教会斗争最为剧烈,为此,英诺森三世组织了十字军进行东征。1233 年在各教区建立了宗教裁判所。

美国外国教育史PPT课件

美国外国教育史PPT课件

2.联邦政府对教育逐步干预、介入政策发展
的必然结果
3.美国民众对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否定
……
NR
外国教育史
1. 1957年10月,苏联人造卫 星“斯普特尼克”一号上 天
2. 1957,11月, “斯普特 尼克”二号上天
“美国人尝到了 低人一等,甚至 蒙受耻辱的滋味

“让苏联卫星在空 中盯着我们,这实
外国教育史
美国:美国国会于1944年,通过《退役军 人重新适应法》,规定由政府贷款,送退役军 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并提供必要的职业训 练。
不仅使美国在战后避免了大规模的失业危 机,而且还造就了几百万专门人才,大大增强 了美国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以国家法律的 形式保障了美国从已经烂熟的工商社会向更为 先进的知识社会的成功转型,使之成为一个真 正面向未来的国家。
过去,认为免费学校是专为穷人设立的,富人不 屑也不愿送子女入免费学校“公共教育运动之 后,——
外国教育史
在美国,所有人都可就读的免费公立学校,被视为强 化社会凝聚力的民主教育单位。
外国教育史
(三)中等教育的发展 文实中学 公立中学 (四)高等教育的发展特 点 私立为主,公、私并重 办学规模小 新兴农工学院的发展 研究性大学的创建
1. 政府拨巨款奖励黑人和白人合校的工作。
2. 政府拨给地方和教育机关教育补助金,用以 帮助贫困或处境不利的5-17岁儿童实现 特殊教、《高等教 育法》、《 高等教育法修正案》
2. 投资少、周期短、专业灵活、见效快 的二年制初级学院的蓬勃发展成为高 等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进步主义教育 在教育质量上的弊端日益严重。公众对进步主 义的不满情绪也日益增长。
返回

外国教育史发展历程介绍经典课件(PPT58页)

外国教育史发展历程介绍经典课件(PPT58页)
• (1)在初等教育方面,特别重视提高师资培养的 数量和质量,努力改进培训工作。 (2)在中等教育方面,十分重视文科中学的改革。 (3)在高等教育方面,重视新大学的建设工作。 1810年,在他的倡导下建立起了柏林大学。它不 仅重视教学,更强调专门知识的探索和科学水平 的提高。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两大任 务并重的新的局面,成为各高校学习的榜样。
他强调要废除强制与威胁的制度,主张教师要把 尊重学生、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最高原则。帕 克在教育实践中所创立的原则和方法被称为 “昆西教学法”,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 19世纪末,美国中小学学制由8—4制改成了 6—3—3制,这是美国成功解决教育问题的范 例,它在没有增加太多教育经费的情况下, 收到了普及初等教育和扩充中等教育的双重 实效,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通教育都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
• 1708年,德国人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 “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这 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 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重视近代科 学知识和实用知识的传播,满足了工商 业对教育的需求和要求。
• 18世纪末,德国兴起了泛爱主义的教育 思潮,其代表人物是巴西多。
(二)十九世纪初洪堡德的教育改革
• 英国的贵族中等教育主要有两种类型:文法学校 和公学。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 丁文,并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后来文法学校与 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文艺复兴时 期,英国又出现了公学,比较著名的有温彻斯特 公学和伊顿公学等。
• 十七世纪,英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学园” 的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开设了一些近代 的课程如数学、自然哲学、政治科学、历 史等。它为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新 的模式。
三、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 (一)十七、十八世纪的教育改革

外国教育史第一章PPT课件

外国教育史第一章PPT课件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婆罗门教育的主要形式。
1)公元前9世纪前——家庭教育 对象:3—5岁的婆罗门子弟和几个刹帝利、吠舍子弟 内容:《 吠陀经》 方法:死记硬背 2)公元前8世纪后——“古儒学校” 对象:刹帝利、吠舍子弟 年限:一般为12 年 内容:《 吠陀经》、六科(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 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礼) 以及一些基础性的与读经有关的学 科。 方法:体罚、学习领会、导生制
另外,重视教师,认为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 业,要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教师,视教师为儿童 精神上的父亲。
总之,希伯来的教育是一种宗教和道德训练 的过程。教育事业是一种神圣的事业。这样,在 希伯来,教育工作者受到尊重,教师的语言被看 作是上帝的语言。另外,希伯来的教育也影响了 以后的基督教教育,使教育成为宗教的重要工具。
2、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 1)历史基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 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马克思:没有文字的记载的历史,就不是历史) 4)政治基础:国家的产生,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 要
第二节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巴比伦的教育
巴比伦位于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 河和底格里斯河)。巴比伦文化的前身是苏美尔 文化。苏美尔衰落后,巴比伦城兴起。到汉谟拉 比(前1792-前1750,巴比伦的第六位国王)王 朝时,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种形态。在原始 社会里,教育活动一般是与生产活动、家庭生活、 宗教仪式,以及禁忌活动等融合在一起的。从总 体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教育活动还是处于初级 的阶段,它是与原始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1、代表人物: 法国的利托尔诺 英国的沛西·能 2、观点: 1)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现 象;2)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只是不断改变和演进,获得某些新的性质,人类教 育的只不过是动物界教育的延续。3)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动物为 保存自己种类,出自遗传本能把“知识”、“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所以,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 律进行的本能传授活动。 3、理论基础:庸俗进化论 4、评价 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强调要废除强制与威胁的制度,主张教师要把 尊重学生、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最高原则。帕 克在教育实践中所创立的原则和方法被称为 “昆西教学法”,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
• 19世纪末,美国中小学学制由8—4制改成了 6—3—3制,这是美国成功解决教育问题的范 例,它在没有增加太多教育经费的情况下, 收到了普及初等教育和扩充中等教育的双重 实效,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通教育都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
.
三、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 (一)十七、十八世纪的教育改革 •
17—18世纪的德国中等教育的形式主要是 文科中学。文科中学系宗教改革时期由梅 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 科中学演变而来的。它与初等学校无直接 的联系,是为王公贵族服务的。文科中学 的任务是为大学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一 般官员。
外国教育史发展历程
.
第二编 近代外国教育
• 近代外国教育制度
•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 近代外国教育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重点掌握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 和日本近代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史实, 及主要教育改革法案等内容。
.
一、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 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
• (1)在初等教育方面,特别重视提高师资培养的 数量和质量,努力改进培训工作。 (2)在中等教育方面,十分重视文科中学的改革。 (3)在高等教育方面,重视新大学的建设工作。 1810年,在他的倡导下建立起了柏林大学。它不 仅重视教学,更强调专门知识的探索和科学水平 的提高。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两大任 务并重的新的局面,成为各高校学习的榜样。
.
四、俄国近代教育制度
• 彼得一世在其统治期间,在文化教育改革方面的 主要内容有: (1)实行新的文化教育发展政策; (2)开办普通学校; (3)设立专门学校; (4)创建科学院。 为改变俄国的落后局面做出了贡献。
• 18世纪中期,俄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突出成 就是1755年莫斯科大学的建立。这所大学是在俄 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的倡导下设立的,具有世俗 性的特点。
•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毛雷尔拨地法》,规 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1人,联邦政府就拨给州3万 英亩公有土地,作为创办实施“自由与实用教育” 学院的经费。由于这种学院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 要,受到许多州的重视。
.
1875—1880年帕克在担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教 育局长期间,提出了“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 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的主张。在教学方法 上,他废除了背诵法,强调领悟和理解,主张 进行实物教学、观察教学。
.
• 1708年,德国人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 “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这 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 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重视近代科 学知识和实用知识的传播,满足了工商 业对教育的需求和要求。
• 18世纪末,德国兴起了泛爱主义的教育 思潮,其代表人物是巴西多。
.
(二)十九世纪初洪堡德的教育改革
.
二、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各派别提出了各种 不同的教育改革方案,反映了资产阶级对 国民教育的要求。其中,康多塞、雷佩尔 提和拉瓦锡的教育改革计划具有代表性。
.
• 1806年,拿破仑在巴黎设立了帝国大学。 帝国大学不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而 是掌管全国教育行政最高权力的部门。 1808年,法国被划分为27个“大学区”, 每个大学区分管几个省的教育行政领导 工作。各类学校的学年安排、课程设置、 考试和升级规定等都是全国统一管理。 这种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成为法国 近、现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
.
• 1881年和1882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两 次颁布有关初等义务教育的法令,史称 “费里教育法”。法令规定,儿童6-13 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初等教育和师范教 育实行免费;要求学校与宗教脱离等。 费里教育法体现了法国教育义务、免费 和世俗性三原则,为法国国民教育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
• 19世纪初,法国的中等教育主要类型是 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国立中学实行寄 宿制,重古典学科,主要为学生升大学 服务。市立中学的课程要求低于国立中 学,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学士学位,担 任国家官员。
.
• 19世纪60年代是俄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教育家乌申斯基详细 论述了普及初等教育的必要性,指出:合理 组织的国民学校是在国民日常生活中获得可 靠的进步的基础,应按俄国民族特点和国情 建立俄国的学校。
.
五、美国近代教育制度
• 184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教育厅长贺拉斯·曼 积极倡导由州政府举办公立学校,进一步推动了 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发展。贺拉斯·曼被称为“美 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
.
• 19世纪20年代,英国开展了“新大学运 动”。
• 1836年,该校与“国王学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并成为 伦敦大学。
.
• 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 (福斯特法案)。规定对5-12岁的儿童 实施强迫教育、用地方税收举办公立初 等学校等。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是英 国一次创立国民初等义务教育制度的尝 试,奠定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
• 英国的贵族中等教育主要有两种类型:文法学校 和公学。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 丁文,并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后来文法学校与 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文艺复兴时 期,英国又出现了公学,比较著名的有温彻斯特 公学和伊顿公学等。
.
• 十七世纪,英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学园” 的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开设了一些近代 的课程如数学、自然哲学、政治科学、历 史等。它为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新 的模式。
• 1781年,慈善家R.雷克斯出资为工人子 弟兴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主要是利用 星期日传授读、写、算知识和宗教知识, 而被称为“星期日学校”。到19世纪初。 星期日学校的就学人数已达100多万。
.
•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由贝尔和兰开斯特 创立了导生制。在实行导生制的学校里, 由一个年长、学习好的学生做导生。教师 先教导生,然后由导生把刚学到的教学内 容再教给其他学生。这样,一个教师可以 通过导生教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学生。导生 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多、 教师少的矛盾,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初等教 育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